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量制备Fe_2O_3/Al_2O_3氧载体及褐煤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郭磊 赵海波 +3 位作者 马琎晨 梅道锋 方彦飞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7-63,12,共7页
采用冷冻成粒法、喷雾干燥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批量制备了Fe2O3/Al2O3氧载体,从氧载体产率、制备周期、物理化学表征、煤化学链燃烧中氧载体性能等角度比较各种批量制备方法,确定合适的批量制备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冷冻成粒法的氧载... 采用冷冻成粒法、喷雾干燥法、浸渍法、机械混合法批量制备了Fe2O3/Al2O3氧载体,从氧载体产率、制备周期、物理化学表征、煤化学链燃烧中氧载体性能等角度比较各种批量制备方法,确定合适的批量制备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冷冻成粒法的氧载体产率较高,机械性能最优;与褐煤的化学链燃烧实验中,喷雾干燥法和冷冻成粒法制备的氧载体导致碳转化速率较快,然后依次为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且前两种方法制备的氧载体的循环稳定性高;不同方法制备的氧载体在第1—4次还原过程中,CO2捕集率均在88%以上,CO2气产率伴随着C转化率的增大而增大,最后接近100%,燃烧效率均在90%以上,表明使用以上4种方法制备的氧载体对CO2捕集效果都较好,对可燃成分的利用程度也都较高。当褐煤作为燃料时,可优先采用由冷冻成粒法和喷雾干燥法批量制得的氧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铁基氧载体 褐煤 批量制备 CO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学链燃烧双循环流化床连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马琎晨 赵海波 +3 位作者 魏义杰 田鑫 张永亮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5263-5271,5408,共10页
在串行流化床化学链燃烧系统上以天然铁矿石作为氧载体,神华烟煤为燃料进行了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在不同的进煤速率和温度下共进行累计100h的持续实验,天然铁矿石氧载体表现出良好的持续循环能力和反应性能,其中燃烧效率最高达96.33%,... 在串行流化床化学链燃烧系统上以天然铁矿石作为氧载体,神华烟煤为燃料进行了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在不同的进煤速率和温度下共进行累计100h的持续实验,天然铁矿石氧载体表现出良好的持续循环能力和反应性能,其中燃烧效率最高达96.33%,碳捕集效率最高达89.36%。探讨了温度和热功率对燃烧效率,碳捕集效率和CO2产率以及燃料反应器尾气出口组分浓度的影响。对反应前后的赤铁矿氧载体进行了比表面积(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氧载体没有出现严重的烧结和团聚。在TGA上对反应前后的氧载体颗粒进行了氧化还原性能测试,反应前后氧载体反应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串行流化床 赤铁矿 CO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燃烧中添加改性高岭土脱除Pb和V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浩 刘小伟 +2 位作者 徐义书 张煜枫 王小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92-1699,共8页
采用盐酸和醋酸钙两种方法改性高岭土。分别将原高岭土和两种改性高岭土与煤粉按照3:100的比例混合均匀,送入高温沉降炉中进行1500°C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利用低压撞击器(LPI)取样系统收集粒径小于10?m的颗粒物,通过微波消解、ICP-M... 采用盐酸和醋酸钙两种方法改性高岭土。分别将原高岭土和两种改性高岭土与煤粉按照3:100的比例混合均匀,送入高温沉降炉中进行1500°C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利用低压撞击器(LPI)取样系统收集粒径小于10?m的颗粒物,通过微波消解、ICP-MS测试测定各粒径颗粒物中重金属Pb和V的含量。结果表明:原高岭土、盐酸改性高岭土和醋酸钙改性高岭土减排超细颗粒物(PM0.2)中Pb的效率分别为20.9%、30.8%和35.6%;减排超细颗粒物中V的效率分别为24.4%、37.3%和41.9%。盐酸处理后,高岭土晶体结构部分遭到破坏,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加,为捕集重金属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醋酸钙改性后,高岭土中混入醋酸钙,增强了与重金属的反应,并且高岭土颗粒在高温下能够部分与氧化钙反应,生成熔融颗粒,促进液相捕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高岭土 添加剂 超细颗粒物 重金属 燃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点火阶段正庚烷着火及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友军 张浩宇 +5 位作者 张正 肖逸 郝军 罗光前 李显 姚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59-5666,I0018,共9页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地下煤层以天然气形式开采出来,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点火是开启气化反应的第一步,对化学点火过程中燃料着火与燃烧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高效气化。该文选取正庚烷为点火燃料,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庚烷雾化过...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将地下煤层以天然气形式开采出来,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点火是开启气化反应的第一步,对化学点火过程中燃料着火与燃烧特性的分析将有助于高效气化。该文选取正庚烷为点火燃料,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庚烷雾化过程,建立庚烷液滴与氧气共流燃烧模型,探究庚烷着火温度及燃烧火焰特性,并对影响初始点火过程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压力升高,庚烷着火温度降低,10 MPa时达到670 K;液滴粒径在0.1~0.4 mm范围内时,着火温度随粒径减小而小幅上升;提高氧化剂中氧气浓度可显著提高火焰温度,但会导致火焰长度变短;为避免煤的熔融问题,氧气浓度控制在20%~30%附近较为合适,对壁面最高温度在1200~1530 K内。贫氧燃烧时,火焰温度较低,但过量空气系数处于0.6~0.8时,对壁面的加热温度及加热长度均高于富氧燃烧,在点火过程中能更高效利用燃料。结果可为煤炭地下气化点火过程燃料及氧化剂参数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燃烧 煤炭地下气化 着火温度 火焰温度 正庚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煤混合燃烧NO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蒋博宇 顾明言 +4 位作者 陈萍 王佩佩 花昌豪 樊建人 汪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746-6754,共9页
氨作为一种富氢无碳含氮燃料,与煤粉混合燃烧在有效降低煤电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NO的生成途径。为实现氨煤低氮燃烧,该文在氨煤混燃理论燃烧放热量固定的条件下,利用高温管式炉进行氨煤混合燃烧实验探究掺氨比(0%~10%)、温度(1000~1... 氨作为一种富氢无碳含氮燃料,与煤粉混合燃烧在有效降低煤电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NO的生成途径。为实现氨煤低氮燃烧,该文在氨煤混燃理论燃烧放热量固定的条件下,利用高温管式炉进行氨煤混合燃烧实验探究掺氨比(0%~10%)、温度(1000~1500℃)对氨煤共燃NO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的掺混能够促进NO的生成与单位质量燃料NO释放量,降低燃料N向NO的转化率。随着掺氨比升高,NO的释放量逐渐增加,在同一掺氨比工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NO的单位质量燃料释放量先增加后降低。掺氨比为0~2%时,燃料N到N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掺氨比为4%~10%时,燃料N到NO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在1200℃时,各工况下转化率达到峰值。结果可为氨煤混合燃烧N转化机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掺氨比 温度 NO 煤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细颗粒固液团聚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海龙 张军营 +2 位作者 赵永椿 杨艳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62-66,共5页
燃煤排放的大量细颗粒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化学团聚技术是控制燃煤电厂细颗粒排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青山电厂燃煤细颗粒为对象,采用激光粒度仪对细颗粒在化学团聚剂中的团聚行为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分析聚合氯化铝... 燃煤排放的大量细颗粒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化学团聚技术是控制燃煤电厂细颗粒排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青山电厂燃煤细颗粒为对象,采用激光粒度仪对细颗粒在化学团聚剂中的团聚行为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分析聚合氯化铝(PAC)、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黄原胶(XTG)4种高分子化合物对细颗粒的团聚效果,发现PAM对细颗粒的团聚效果最为明显,细颗粒主要通过高分子链的吸附架桥作用发生团聚。此外,针对PAM团聚剂研究了质量浓度、温度、表面活性剂、磷酸对细颗粒团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团聚剂中PAM的质量浓度不宜超过0.1g·L-1;温度对细颗粒团聚的影响非常显著,60℃时团聚剂中绝大部分细颗粒被团聚形成粒径大于10μm的团聚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团聚剂中细颗粒的团聚有促进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则相反;磷酸使得PAM分子链发生卷曲,对细颗粒团聚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团聚 细颗粒 聚丙烯酰胺 表面活性剂 煤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粉富氧燃烧的工业示范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1
7
作者 郭军军 张泰 +2 位作者 李鹏飞 柳朝晖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97-1208,共12页
富氧燃烧技术是最具潜力的燃煤电厂大规模碳捕集技术之一。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富氧燃烧技术的研发示范进展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应城35 MW富氧燃烧工业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燃烧特性、传热特性、锅炉效率、污染物排放与脱除、... 富氧燃烧技术是最具潜力的燃煤电厂大规模碳捕集技术之一。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富氧燃烧技术的研发示范进展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应城35 MW富氧燃烧工业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燃烧特性、传热特性、锅炉效率、污染物排放与脱除、运行控制以及经济性等,总结了示范项目的经验与教训。富氧燃烧碳捕集工业示范电厂的成功运行,标志着该技术已完成了在10MW级电厂的全流程验证,证明该技术已具备了建设百万吨级大规模示范电站的技术基础。通过发展低能耗、低成本的制氧技术,进一步实施富氧燃烧器放大,并探索分级富氧、无焰富氧等新型低NOx富氧燃烧系统,开展酸性气体共压缩工艺研发,进行全厂系统耦合优化,研发新一代富氧燃烧技术等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富氧燃烧技术经济性,促进大规模示范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富氧燃烧 煤燃烧 示范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载体Al_2O_3对Fe_2O_3及CuO氧载体煤化学链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保文 赵海波 +3 位作者 郑瑛 柳朝晖 郑楚光 晏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53-61,共9页
氧载体是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基础,惰性载体则是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以Al2O3作为典型惰性载体,采用热重分析仪、红外频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以及X衍射仪,对六盘水贫煤与Fe2O3、CuO基氧载体的反应进行了详细... 氧载体是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的基础,惰性载体则是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以Al2O3作为典型惰性载体,采用热重分析仪、红外频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以及X衍射仪,对六盘水贫煤与Fe2O3、CuO基氧载体的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Al2O3的引入,使得Fe2O3、CuO基氧载体表面积增大、孔径分布更为优化,而且对氧载体与六盘水贫煤一次热解产物的反应是有利的,能够促进氧载体中更多晶格氧的传递,Fe2O3基氧载体中有更多的Fe2O3还原为低于Fe3O4价态的氧化物,而CuO基氧载体中CuO除了还原为Cu、Cu2O外,其中的CuAl2O4也有一定的反应活性,被还原为CuAlO2。与LPS煤反应时,Fe2O3深度还原产物与部分Al2O3及煤中的SiO2反应生成Fe3Al2(SiO4)3,而CuO则与Al2O3及六盘水贫煤反应生成了(Cu0.215Mg1.785)(Al4Si5O18)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捕获 化学链燃烧 Fe2O3、CuO氧载体 惰性载体Al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双混合分数/概率密度函数方法模拟混煤燃烧 被引量:20
9
作者 苏胜 蔡兴飞 +4 位作者 吕宏彪 孙路石 向军 奉诚 王小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52,共8页
混煤燃烧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将混煤当成单一煤种并采用单混合分数/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方法计算,意味着忽略了煤种之间的影响,结果会产生很大偏差。而双混合分数/PDF方法可以分别定义各单煤性质并跟踪各单... 混煤燃烧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将混煤当成单一煤种并采用单混合分数/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方法计算,意味着忽略了煤种之间的影响,结果会产生很大偏差。而双混合分数/PDF方法可以分别定义各单煤性质并跟踪各单煤的燃烧过程,能够体现煤种之间燃烧特性的影响。利用单、双混合分数/PDF方法对同1台300 MW四角切圆锅炉进行模拟研究,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混合分数/PDF方法模拟的结果更符合混煤在炉内实际的燃烧情况。同时采用双混合分数/PDF方法模拟某一混煤燃烧过程,得到燃烧煤粉锅炉的流动,温度和烟气分布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煤 双混合分数/概率密度函数(PDF)方法 燃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O_2/CO_2循环燃烧过程中SO_2与NO_x协同脱除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邹春 黄志军 +4 位作者 初琨 桂许龙 丘纪华 张立麒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4,共5页
由于温室气体影响导致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日趋严重,温室气体CO2的捕集和封存作为一个缓解气候变化潜在的技术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O2/CO2循环燃烧被认为是一种效率高、风险小的CO2捕集方式。该文采用高硫(2.235%)的贫煤,在0.3MW... 由于温室气体影响导致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日趋严重,温室气体CO2的捕集和封存作为一个缓解气候变化潜在的技术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O2/CO2循环燃烧被认为是一种效率高、风险小的CO2捕集方式。该文采用高硫(2.235%)的贫煤,在0.3MW中试台架上,对O2/CO2、O2/CO2喷钙和O2/CO2循环燃烧喷钙等3种工况进行了SO2和NOx协同脱除的研究。以空气气氛下的燃烧排放作为基准。研究表明:在高CO2气氛下,喷钙脱硫的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同时NOx的脱除效率也有明显提高;在O2/CO2循环燃烧喷钙的工况下,脱硫效率达96%,脱硝效率达89%,尾部烟气中SO2、NOx排放满足国家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CO2循环燃烧 炉内喷钙 脱硫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硫煤不同气氛温和热解过程中含硫组分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成 李婷婷 +1 位作者 夏季 陈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4-31,共8页
温和热解是一种煤燃烧前有效的脱硫方法和提质手段。该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2种贵州省高硫煤在不同气氛温和热解过程中煤中含硫气体的释放行为及机制。研究表明,根据温和热解过程中的释放温度由低至高可把煤中硫分为3类:... 温和热解是一种煤燃烧前有效的脱硫方法和提质手段。该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2种贵州省高硫煤在不同气氛温和热解过程中煤中含硫气体的释放行为及机制。研究表明,根据温和热解过程中的释放温度由低至高可把煤中硫分为3类:不稳定有机硫、黄铁矿硫和稳定的有机硫。微氧化性的热解气氛可有效提高温和热解的脱硫效率,特别有利于对黄铁矿硫的脱除。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氧化性气氛对于煤中C-S键和C-C键的断裂具有选择性,综合脱硫效率和热值损失分析,发现4%O2-N2的微氧化性气氛下,400℃的热解温度为最佳的燃烧前温和热解脱硫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前 温和热解 脱硫 微氧化性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燃烧前温和热解汞和硫的释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成 曹娜 +1 位作者 邱建荣 陈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5-40,共6页
以2种贵州典型的高汞高硫煤为研究对象,对煤中汞和硫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水平管式炉试验台,在惰性气体气氛和微氧化性气氛下对煤样进行燃烧前温和热解试验,研究煤样在温和热解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及其汞硫联合脱除特性... 以2种贵州典型的高汞高硫煤为研究对象,对煤中汞和硫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水平管式炉试验台,在惰性气体气氛和微氧化性气氛下对煤样进行燃烧前温和热解试验,研究煤样在温和热解过程中汞的释放规律及其汞硫联合脱除特性。研究表明2种实验煤样在350~400℃温度下脱汞率最大分别达到89.5%和82.8%,煤中汞的释放率在热解15min左右达到极限值;同时还发现在微氧化性气氛下温和热解煤中硫铁矿硫的脱除效率有明显提高,而对煤中有机硫的脱除没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热解 脱硫 脱汞 微氧化性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艾定律的燃烧指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英彪 范杜平 +1 位作者 段权鹏 傅培舫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42,共4页
运用基于科艾(Kooij)定律而非Arrhenius定律的燃烧特征方程和一种特殊因子(温度平方与升温速率之比乘以燃烧加速度与燃烧速率之比)研究不同升温速率和颗粒尺寸实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使用德国的NETZSCH STA 409C热重分析仪进行2组... 运用基于科艾(Kooij)定律而非Arrhenius定律的燃烧特征方程和一种特殊因子(温度平方与升温速率之比乘以燃烧加速度与燃烧速率之比)研究不同升温速率和颗粒尺寸实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使用德国的NETZSCH STA 409C热重分析仪进行2组实验——5种不同升温速率(10,20,30,40及50K·min^-1)和5种不同的颗粒尺寸(〈72,72~100100~120,120—180及180-225μm)。实验表明了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温度延迟增加,灰分含量减少,燃尽温度增加: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挥发分开始析出并燃烧的温度降低,燃烧峰值提高,燃烧峰宽变窄,灰分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特征方程 热重分析 燃烧指标 升温速率 颗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型O_2/CO_2煤粉燃烧器的流动及燃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丘纪华 邹春 +3 位作者 刘敬樟 李刚 李曼丽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5,共5页
O2/CO2循环燃烧技术可以提高烟气中的CO2浓度(90%以上),被认为是一种效率高、风险低的CO2捕集方式,易于在现有火力发电锅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或改造。对旋流型O2/CO2煤粉燃烧器进行了冷态流场试验,并在0.3MW的热态试验台上进行了该... O2/CO2循环燃烧技术可以提高烟气中的CO2浓度(90%以上),被认为是一种效率高、风险低的CO2捕集方式,易于在现有火力发电锅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或改造。对旋流型O2/CO2煤粉燃烧器进行了冷态流场试验,并在0.3MW的热态试验台上进行了该燃烧器的空气气氛和O2/CO2气氛下的煤粉燃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沿该燃烧器出口圆周上的速度分布比较均匀,在流场中心有回流区形成,回流区的相对长度L=1.38~1.70,相对宽度为B=0.39~0.53,扩张角β=36°~50°。该燃烧器形成的流场能够较好地满足煤粉在空气条件、O2/CO2气氛条件下着火燃烧的需要。煤粉在O2/CO2气氛,O2浓度为23%时,其着火性能优于常规空气,且燃烧后的烟气中CO2浓度可以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器 O2/CO2循环燃烧 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扩散模型的煤焦O_2/CO_2高温燃烧特征分析
15
作者 费华 胡松 +5 位作者 向军 孙路石 宋尧 苏胜 王贲 陈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37,共6页
偏微分质量守恒方程能够简化为一组线性方程组并用以描述煤焦的反应性,但其计算量偏大,且计算结果也不一定收敛。文中根据反应过程中煤焦孔隙率和表面积之间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利用一种逼近的方法简化和求解偏微分质量守恒方程,并最终建... 偏微分质量守恒方程能够简化为一组线性方程组并用以描述煤焦的反应性,但其计算量偏大,且计算结果也不一定收敛。文中根据反应过程中煤焦孔隙率和表面积之间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利用一种逼近的方法简化和求解偏微分质量守恒方程,并最终建立在扩散控制条件下预测煤焦反应性的逼近模型。通过与Rafsanjani模型比较发现,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比Rafsanjani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更接近实际情况。基于该模型,分析了焦作无烟煤、云浮烟煤和西阳村贫煤在不同温度下O2/CO2燃烧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扩散模型 孔隙结构 煤焦 O2/CO2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化学链氧解耦燃烧的煤分级利用系统过程模拟和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邹希贤 金波 +2 位作者 张永亮 赵海波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5849-5857,6028,共9页
煤炭分级利用技术可有效提高煤炭利用率,但无法解决CO_2减排问题,而化学链氧解耦燃烧技术(chemical looping with oxygen uncoupling,CLOU)可有效处理半焦,实现CO_2捕集并减少有害物质NOx的生成。结合CLOU和煤分级利用技术,提出一种新... 煤炭分级利用技术可有效提高煤炭利用率,但无法解决CO_2减排问题,而化学链氧解耦燃烧技术(chemical looping with oxygen uncoupling,CLOU)可有效处理半焦,实现CO_2捕集并减少有害物质NOx的生成。结合CLOU和煤分级利用技术,提出一种新型的煤炭高效利用系统,并通过Aspen Plus对该新型系统进行过程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煤分级利用系统,该系统的系统效率提高了2.12个百分点,效率提高了20.68%,系统损降低了22.04%,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耦合CLOU的煤分级利用系统的烟气中CO_2浓度高达96.21%,经冷凝可获取高纯度CO_2产品;NOx含量显著降低,能够有效的降低半焦燃烧过程中NOx的排放。耦合CLOU的煤分级利用系统将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CO_2捕集和环境友好型的煤炭高效利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分级利用 化学链氧解耦燃烧 过程模拟 分析 CO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燃烧过程中富钙生物油脱硫脱硝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时澜 李顺 +3 位作者 张谋 王贤华 张世红 陈汉平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38-1244,共7页
富钙生物油充分结合了生物质的可再生性及有机酸钙盐的高脱硫脱硝性,是一种优质的环保型脱硫脱硝剂,对煤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连续燃烧实验装置,研究了温度(T)、过量空气系数(a)、钙硫比(Ca/S)等因素对... 富钙生物油充分结合了生物质的可再生性及有机酸钙盐的高脱硫脱硝性,是一种优质的环保型脱硫脱硝剂,对煤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脱除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连续燃烧实验装置,研究了温度(T)、过量空气系数(a)、钙硫比(Ca/S)等因素对富钙生物油在煤燃烧过程中脱硫、脱硝特性以及联合脱除特性的影响,并与醋酸钙、石灰石的脱硫脱硝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富钙生物油脱硫效率在900℃左右达到最大值,高达90%左右;脱硝效率在1 200℃左右达到最大值,为55%左右;富钙生物油同时脱硫脱硝较适宜的Ca/S为2-3;为保证较高的脱硫脱硝效率,过量空气系数不宜太高;3种钙基中,富钙生物油脱硫脱硝性能最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钙生物油 煤燃烧 脱硫 脱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乏风分级催化氧化固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鑫 张军营 +1 位作者 赵永椿 郑楚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25-131,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和La Mn O3/Mg O整体式催化剂,运用XRD、S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对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CH4浓度为0.5%的煤矿乏风,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T90为441℃,LaM ...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和La Mn O3/Mg O整体式催化剂,运用XRD、S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对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CH4浓度为0.5%的煤矿乏风,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T90为441℃,LaM n O3/Mg O整体式催化剂T90为547℃,前者具有良好的低温起燃活性;催化剂分别800℃焙烧24 h,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甲烷转化率降为87.15%,La MnO 3/Mg O整体式催化剂甲烷转化率仍达到97.12%,后者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煤矿乏风分级燃烧,第1级设置为Pd/Al2O3整体式催化剂,第2级设置为La Mn O3/Mg O整体式催化剂,可以有效降低起燃点,促进反应发生,保证高温段的热稳定性。尾部设置固碳段,预热温度为500℃,CH4浓度为1%时,尾气中CO2浓度低于0.2%,实现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乏风 蜂窝陶瓷 分级燃烧 近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团聚耦合低温省煤器强化除尘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志康 雍恒 +3 位作者 杨刚中 熊卓 赵永椿 张军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92-2300,I0017,共10页
煤燃烧产生的细颗粒物和烟气脱硫产生的脱硫废水是燃煤电厂污染治理的难点。该文提出一种化学团聚耦合低温省煤器强化除尘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处理工艺。将加入团聚剂的工艺水或脱硫废水通过双流体雾化喷入低温省煤器前烟道,细颗粒物... 煤燃烧产生的细颗粒物和烟气脱硫产生的脱硫废水是燃煤电厂污染治理的难点。该文提出一种化学团聚耦合低温省煤器强化除尘协同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处理工艺。将加入团聚剂的工艺水或脱硫废水通过双流体雾化喷入低温省煤器前烟道,细颗粒物在化学团聚剂液桥力的作用下发生团聚长大,沿程水分蒸发后,液桥力转化为固桥力形成大的团聚体,耦合低温省煤器促进静电除尘器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运行化学团聚可使粉尘排放浓度降低63.1%,168 h内平均粉尘排放浓度为2.66 mg/m^(3);基于运行数据优化了团聚剂喷量与低温省煤器循环水量;连续运行脱硫废水对强化除尘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实现了超低排放以及脱硫废水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团聚 强化除尘 低温省煤器 脱硫废水 燃煤电厂 超低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颗粒模拟研究化学链氧解耦燃烧中煤焦颗粒转化特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传宝 苏明泽 赵海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6331-6339,共9页
主要研究在典型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with oxygen uncoupling,CLOU)气氛下水蒸气对煤焦转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模拟在不同温度、煤焦颗粒粒径、氧气浓度、水蒸气浓度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低O_(2... 主要研究在典型的化学链氧解耦燃烧(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 with oxygen uncoupling,CLOU)气氛下水蒸气对煤焦转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分析,模拟在不同温度、煤焦颗粒粒径、氧气浓度、水蒸气浓度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低O_(2)浓度(1%)下,水蒸气气化反应可明显增加煤焦转化速率;而在较高的O_(2)浓度下(5%),水蒸气对煤焦转化速率的贡献则不明显。通过对O_(2)浓度分布以及局部转化率等煤焦转化过程中的参数分析认为,水蒸气气化反应主要发生于颗粒内部,而氧化反应主要发生在颗粒外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氧化 化学链氧解耦燃烧 煤焦转化特性 单颗粒模型 水蒸气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