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炭直接液化产品中氯含量测定 被引量:2
1
作者 姜元博 孙策 +2 位作者 李克健 邹滢 高山松 《洁净煤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64-67,共4页
采用高温裂解燃烧/离子色谱法建立了测定煤直接液化产品微量氯含量分析方法。样品在高温裂解燃烧炉燃烧,其中氯化合物生成HCl气体或Cl2,经水吸收形成含Cl-的水溶液,离子色谱测出水溶液中的Cl-含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的氯含量。优化的测... 采用高温裂解燃烧/离子色谱法建立了测定煤直接液化产品微量氯含量分析方法。样品在高温裂解燃烧炉燃烧,其中氯化合物生成HCl气体或Cl2,经水吸收形成含Cl-的水溶液,离子色谱测出水溶液中的Cl-含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的氯含量。优化的测定条件:燃烧炉温度1300℃,燃烧时间10 min,载气流速1.5 mL/min,样品进样量为0.10~0.16 g。2种不同添加量加标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106.61%和94.82%,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24%和0.18%。通过对多种煤直接液化产品氯含量分析,获得了煤液化产品中氯含量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产品 氯含量 高温裂解燃烧炉 离子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重质产品油的催化加氢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雪萍 单贤根 +1 位作者 白雪梅 王洪学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2,共7页
在30mL油品加氢实验装置上,进行煤直接液化全馏分油中重质油(>320℃)加氢实验,考察反应温度、压力和体积空速变化对加氢生成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品的脱硫率和脱氮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成正比,与体积空速成反比;升高反应温度... 在30mL油品加氢实验装置上,进行煤直接液化全馏分油中重质油(>320℃)加氢实验,考察反应温度、压力和体积空速变化对加氢生成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品的脱硫率和脱氮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成正比,与体积空速成反比;升高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或降低体积空速,都有利于加氢油品中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多环芳烃质量分数的减少.计算得到的油品供氢指数(IPDQ)增加,从而溶剂供氢能力增加.不同加氢条件下得到的油品物性表明,反应温度为380℃,压力为19MPa,体积空速为0.8/h时,得到的重质馏分油作为煤液化循环溶剂使用时供氢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重质油 催化加氢 供氢性能 溶剂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研发进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李克健 程时富 +5 位作者 蔺华林 章序文 常鸿雁 舒成 白雪梅 王国栋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我国自主建设的世界首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神华100万t/a煤直接液化装置于2008年底成功试运行。经过几年的优化和完善,2011—2013年间,神华煤直接示范装置持续稳定运行、连续3a盈利。列举了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运行和研发情况,介绍... 我国自主建设的世界首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神华100万t/a煤直接液化装置于2008年底成功试运行。经过几年的优化和完善,2011—2013年间,神华煤直接示范装置持续稳定运行、连续3a盈利。列举了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运行和研发情况,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基础理论研究,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分离与应用研究。在煤液化沥青应用研究中,重点介绍了在针状焦、防水卷材、配煤捣固炼焦和COPNA树脂制备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的应用效果。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建设、装置稳定运行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实践表明,我国在煤直接液化领域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并日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技术研发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饱和烃的分子组成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8
4
作者 高山松 李群花 +1 位作者 舒歌平 吴剑平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5,共9页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从分子水平上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饱和烃进行了表征。TOF MS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200的条件下共检测到599个单体峰,FID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1000的...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从分子水平上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饱和烃进行了表征。TOF MS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200的条件下共检测到599个单体峰,FID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1000的条件下共检测到458个单体峰。TOF MS的定性结果表明:在GC×GC-TOF MS/FID设定的分析条件下,链烷烃检测到57个单体峰,含有从正戊烷到正三十一烷的完整分布,可达到单体识别;环烷烃共检测到一环烷烃~五环烷烃五种族类,依次检测到104,229,180,28,1个单体峰,可进行每一族类环烷烃中不同碳数的识别。对FID检测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面积归一化定量,结果表明:链烷烃中主要为正构烷烃,占全部链烷烃的91.86%,一环烷烃中正构烷基环己烷单体的含量比异构烷基环己烷单体的含量大,15种正构烷基环己烷的含量占全部一环烷烃的41.77%;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四环烷烃和五环烷烃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含量依次为2.11%,14.90%,17.81%,5.30%和0.15%;芳烃组分的总含量为53.64%;含少量含氧杂原子化合物,其含量为0.26%;碳数分布检测结果显示,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和四环烷烃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碳数依次为C 13,C 12,C 14和C 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循环溶剂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饱和烃 分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兑蒽油加氢制备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 被引量:7
5
作者 白雪梅 李克健 +2 位作者 章序文 高山松 冯玉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9-374,共6页
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煤焦油蒽油,采用300mL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考察蒽油掺兑量对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采用0.5L高压釜煤液化实验考察蒽油掺兑量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 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煤焦油蒽油,采用300mL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考察蒽油掺兑量对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采用0.5L高压釜煤液化实验考察蒽油掺兑量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5%(质量分数)的蒽油,循环溶剂的芳碳率(fa)降幅3.37%,供氢指数(PDQI)增幅3.68%,供氢性能得到提高,但加氢反应氢耗增加,循环溶剂密度、黏度及硫、氮含量增大。采用此循环溶剂进行煤液化时,煤的转化率提高了0.15%,煤液化油收率增加了0.98%。随着蒽油掺兑质量分数的增加,循环溶剂供氢性能逐渐减弱,煤液化转化率和液化油收率逐渐减小,循环溶剂密度、黏度及硫、氮含量持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蒽油 循环溶剂 溶剂加氢 供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条件下萘-四氢萘加氢转化反应行为 被引量:5
6
作者 单贤根 曹雪萍 +2 位作者 舒歌平 高山松 王洪学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68,共8页
以纳米Fe2O3为催化剂,在0.5 L高压釜中考察了反应压力19 MPa下,不同反应温度(435℃~465℃)和反应时间(0 min^120 min)对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建立了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反应机理模型,通过... 以纳米Fe2O3为催化剂,在0.5 L高压釜中考察了反应压力19 MPa下,不同反应温度(435℃~465℃)和反应时间(0 min^120 min)对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建立了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反应机理模型,通过优化算法求解得到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萘很快达到转化平衡状态,且低温和长停留时间有利于萘的加氢转化;萘的加氢反应速率高于四氢萘的脱氢反应速率,在四氢萘的加氢反应中,以异构化反应为主,主要生成甲基茚满和丁基苯。反应物萘、四氢萘、十氢萘(反)、十氢萘(顺)、1-甲基茚满、正丁基苯和烷基苯的质量分数的实验值和模拟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4.56%,1.35%,9.60%,7.24%,8.29%,10.64%和1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萘 直接液化 加氢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的催化加氢 被引量:17
7
作者 高山松 张德祥 +1 位作者 李克健 白雪梅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4-649,共6页
采用百万吨级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加氢稳定单元进料为加氢原料,在处理量300mL加氢实验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并采用0.5L搅拌式高压釜研究了煤在不同加氢深度循环溶剂中的液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溶剂... 采用百万吨级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加氢稳定单元进料为加氢原料,在处理量300mL加氢实验装置上考察了反应温度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并采用0.5L搅拌式高压釜研究了煤在不同加氢深度循环溶剂中的液化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溶剂加氢反应温度的升高,循环溶剂的硫、氮含量逐渐降低,氢/碳原子比增加;加氢反应温度由340℃升至380℃时,循环溶剂的芳碳率(fa)不断减小,供氢指数(PDQI)逐渐增大,供氢能力增强。采用380℃加氢反应的循环溶剂进行煤液化时,煤的转化率和油收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8.64%和57.63%。当溶剂加氢反应温度达到390℃时,循环溶剂的供氢指数出现降低,芳碳率增加,供氢能力减弱,煤在此溶剂中加氢液化的转化率和油收率均有所降低,分别为88.22%和55.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上湾煤 循环溶剂 溶剂加氢 供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加氢催化剂活性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白雪梅 李克健 +2 位作者 章序文 高山松 冯玉艳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41,共6页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加氢稳定单元进料为原料,在300mL加氢装置上进行了煤直接液化油加氢稳定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HTS-358进口催化剂相比,FFT-1B国产催化剂在降低生成油密度和氮含量、提高溶剂油供氢性能方面有较大优势...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加氢稳定单元进料为原料,在300mL加氢装置上进行了煤直接液化油加氢稳定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HTS-358进口催化剂相比,FFT-1B国产催化剂在降低生成油密度和氮含量、提高溶剂油供氢性能方面有较大优势,加氢反应化学氢耗高0.2%(质量分数),但裂化活性低;FFT-1B催化剂的活性金属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加氢催化剂 活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供氢溶剂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洪学 舒歌平 +1 位作者 杨葛灵 吴剑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62-2464,2469,共4页
就中国神华集团在煤直接液化供氢溶剂沸腾床制备加工工艺技术、国产化催化剂技术、工艺条件优化技术、专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进一步精准开发高性能供氢溶剂技术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供氢溶剂 沸腾床 催化剂 加工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下煤直接液化初级产物的物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雪萍 单贤根 +2 位作者 王洪学 高山松 姜元博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48,共5页
研究两种不同溶剂条件下,煤直接液化初级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实沸点蒸馏装置,将样品油进行了实沸点切割,得到17个窄馏分,并考察了各窄馏分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组成及临界性质.结果表明,两种煤液化粗油馏分组成差别不大,得到... 研究两种不同溶剂条件下,煤直接液化初级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实沸点蒸馏装置,将样品油进行了实沸点切割,得到17个窄馏分,并考察了各窄馏分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组成及临界性质.结果表明,两种煤液化粗油馏分组成差别不大,得到的相应粗油窄馏分的密度、元素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等相差也较小.加氢后的循环溶剂条件下,煤液化粗油S和N元素含量较低;最后采用经验关联式对两种煤液化粗油窄馏分的假临界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两种油的假临界性质差别不大,且随切割馏程升高假临界温度和假临界体积逐渐增大,窄馏分的假临界压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溶剂 窄馏分 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因素浅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桑磊 舒歌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88-3798,共11页
发展煤直接液化技术是我国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但影响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分析是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在反应原料方面,主要综述了煤的煤化程度、官能团、显... 发展煤直接液化技术是我国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但影响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分析是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在反应原料方面,主要综述了煤的煤化程度、官能团、显微组分和无机矿物质,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作用、添加量和研究热点,溶剂的种类、作用和研究现状,反应气氛的种类和作用,并指出:煤化程度适中、镜质组含量较高、灰分较低的煤更适宜作为直接液化原料;煤粉担载的原位合成高分散铁基催化剂性能较好,并且经过了工业装置的验证;含有较多部分氢化稠环芳香烃的物料适宜作为煤直接液化溶剂;氢气提供活性氢的机理及其他廉价气体替代氢气气氛还需进一步研究。然后在工艺条件方面,主要分析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煤浆浓度、进料空速和气液比高低的影响,认为需综合考虑较高的油收率和装置处理量及装置的平稳运行,选择适当的工艺条件。最后指出这些工作将为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我国的煤直接液化产业也将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性能 影响因素 反应原料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品组分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元博 李群花 施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24-1328,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煤直接液化油品组分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体烃组成、族组成和碳数分布、杂原子化合物的分析等方面。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展望(引用文献30篇)。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油品 组分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转化率及收率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桑磊 舒歌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9-232,共4页
通过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华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煤转化率及各产物收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在较低的反应温度、较长的... 通过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华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煤转化率及各产物收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在较低的反应温度、较长的反应时间下的煤转化率可以达到和较高反应温度、较短反应时间时差不多,但是液化油收率相对低一些。使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曲面拟合,得到了煤转化率及各产物收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表达式。每个关系式的校正判定系数都大于0. 95,说明拟合结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曲面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时间对神东煤直接液化转化率和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桑磊 舒歌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4-1088,共5页
采用高压反应釜,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东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煤转化率大体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当反应时间较短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大;当反应时间较长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 采用高压反应釜,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东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煤转化率大体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当反应时间较短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大;当反应时间较长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小。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大体上油收率逐渐增大,沥青质收率逐渐减小,水收率变化不明显,气收率逐渐增大。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煤转化率和油收率都先是快速增大,然后缓慢增大,在反应温度太高时,随反应时间继续延长,煤转化率增加到最大值后基本不变甚至略有减小,油收率增加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小。当反应温度为460℃,反应时间为90 min时,煤转化率和油收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7%和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液化性能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供氢溶剂的组成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薇 舒歌平 +2 位作者 章序文 王洪学 高山松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5,共8页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鉴定了神华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供氢溶剂的主要组成结构.GC-MS检测出100多种化合物,结果表明:供氢溶剂主要由正构烷烃和芳烃化合物组成.芳烃化合物中以氢化芳烃为主,...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鉴定了神华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供氢溶剂的主要组成结构.GC-MS检测出100多种化合物,结果表明:供氢溶剂主要由正构烷烃和芳烃化合物组成.芳烃化合物中以氢化芳烃为主,尤其是四氢萘系列含量最高,达18.19%.FT-ICR-MS结果显示,供氢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50,表明供氢溶剂主要由复杂的小分子化合物组成.负离子ESI(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FT-ICR-MS鉴定出了N1,N2,N1O1,N1O2,O1和O2等多种杂原子类型,正离子ESI FT-ICR-MS鉴定出了CH,N1,N1O1,O1和O2等杂原子类型.供氢溶剂中氢化芳烃化合物和三、四环含杂原子芳烃化合物响应最强,酚类化合物、碱性和非碱性N1类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 供氢溶剂 GC-MS FT-ICR-MS 分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添加煤焦油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山松 舒歌平 +1 位作者 安亮 王国栋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0,共6页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原料煤为原料,在0.18 t/d煤直接液化连续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外来油添加种类、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添加煤焦油系外来油,神东煤的转化率和油收率均降低,添加量越高,降...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原料煤为原料,在0.18 t/d煤直接液化连续试验装置上考察了外来油添加种类、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添加煤焦油系外来油,神东煤的转化率和油收率均降低,添加量越高,降幅越大;煤焦油经预加氢处理,可提高目标产品产量。蒽油添加在煤浆制备部分比添加在溶剂加氢原料部分更为有利,添加量为10%装置负荷时,前者油收率高于后者1.7%以上,分别为47.97%和46.22%。在煤浆制备过程中添加外来油替代13%的循环溶剂,对神东煤的油收率影响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煤焦油、50%蒽油+50%煤焦油、蒽油、洗油,其中洗油影响程度最小,蒸馏油收率约降低了1%;蒽油次之,蒸馏油收率约降低了2.5%,煤焦油最大,蒸馏油收率约降低了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煤焦油 油收率 供氢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聚合温度对煤液化沥青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常鸿雁 张元新 +2 位作者 李克健 章序文 程时富 《洁净煤技术》 CAS 2017年第3期76-80,共5页
为制备优质的中间相沥青,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在不同热聚合温度下制备中间相沥青,采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RD、热分析等测试仪器对所得中间相沥青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温度对中间相沥青的收率、形貌和结构影响显著。随着温... 为制备优质的中间相沥青,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在不同热聚合温度下制备中间相沥青,采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RD、热分析等测试仪器对所得中间相沥青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温度对中间相沥青的收率、形貌和结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中间相沥青的收率降至86.2%,H含量降至3.96%,S含量有所下降,残炭率增大;中间相小球体的尺寸增大,逐渐出现融并现象,最终形成广域型中间相;煤液化沥青中的稠环芳烃、芳香烃的含量明显增加,烷烃成分则明显减少;煤液化沥青中的无定型区含量减少,分子的排列与取向性变好。选择低的热缩聚温度(410~420℃),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反应方向的控制,从而达到制备优质中间相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聚合温度 煤液化沥青 中间相沥青 煤直接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策 姜元博 +1 位作者 李延红 邹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6-59,共4页
对比了碱洗提酚法和固相萃取法对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分别用两种方法提取模型化合物、空白加标油样和液化生成油中的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对于液化生成油,采用碱洗提酚法提取的酚类化合物中含有更少的杂质,更适合定性... 对比了碱洗提酚法和固相萃取法对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分别用两种方法提取模型化合物、空白加标油样和液化生成油中的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对于液化生成油,采用碱洗提酚法提取的酚类化合物中含有更少的杂质,更适合定性和定量。考察了液化生成油中邻甲基苯酚、邻乙基苯酚、对丙基苯酚和5-茚酚4种酚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平均值在103.7%-108.0%之间,回收率高,相对标准偏差在1.1%~1.7%之间,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油 酚类化合物 碱洗提酚法 固相萃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分析方法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延红 姜元博 +1 位作者 孙策 邹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16-1321,共6页
采用酸液萃取的方法从煤液化油中提取碱性氮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进行定性定量。从分析结果可见,碱性氮化物可以通过酸液萃取与油样达到较完全的分离。用GC-MS定性出全馏程煤液化油中含有38种碱性... 采用酸液萃取的方法从煤液化油中提取碱性氮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进行定性定量。从分析结果可见,碱性氮化物可以通过酸液萃取与油样达到较完全的分离。用GC-MS定性出全馏程煤液化油中含有38种碱性氮化物,主要为吡啶类、苯胺类以及喹啉类氮化物。用GC/NCD对18种全馏程煤液化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占碱性氮化物总量的88.9%,其中吡啶类占碱性氮化物总量的24.48%,苯胺类占37.98%,喹啉类占26.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碱性氮化物 液液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柴油调和及发动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白雪梅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1,共8页
对煤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DCL)和煤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ICL)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调和试验考察了二者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性质规律及其对润滑性改进剂的感受性;... 对煤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DCL)和煤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ICL)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调和试验考察了二者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性质规律及其对润滑性改进剂的感受性;并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考察了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结果表明:DDCL与DICL有很好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密度和十六烷值与其中DICL的质量分数呈线性关系,能够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其对润滑性改进剂具有良好的感受性;在国Ⅳ发动机上有很好的动力性,单位质量油耗略有优势,常规排放满足国Ⅳ排放标准,且在NO_x、烟度和PM排放方面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柴油 调和 发动机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