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秦玉龙煤炭集运站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乔青山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1,共4页
针对近年来新建煤炭集运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大秦玉龙煤炭集运站设计实践,详细阐述了大型煤炭集运站厂址选择与建设规模确定、受煤工艺及系统布置、储(配)煤工艺及系统布置、装车方式及装车工艺系统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思... 针对近年来新建煤炭集运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大秦玉龙煤炭集运站设计实践,详细阐述了大型煤炭集运站厂址选择与建设规模确定、受煤工艺及系统布置、储(配)煤工艺及系统布置、装车方式及装车工艺系统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采用车辆自动识别系统、远程控制等新技术实现从受煤到储配煤及装车整个生产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达到安全环保高效,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集运站 系统布置 装车工艺 储(配)煤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铁矿对六价铬阴离子吸附-还原耦合固定的去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璇 陈静 +1 位作者 吴宏海 魏燕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合成菱铁矿对Cr(Ⅵ)的去除,而铬去除动力学则更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Cr(Ⅵ)可被菱铁矿表面Fe(Ⅱ)快速还原转化为Cr(Ⅲ)离子,但由于pH升高,Cr(Ⅵ)的氧化性能有所降低,因而导致铬的去除率明显下降。菱铁矿表面形成了Fe(Ⅲ)-Cr(Ⅲ)氢氧化物共沉淀,从而实现菱铁矿对六价铬离子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六价铬阴离子 吸附 还原 去除 矿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贤煤矿工业场地位置选择及开拓方案设计 被引量:11
3
作者 高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7,共5页
为了合理确定固贤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固贤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以及地面外部建设条件等因素,本着合理开发、简化开拓系统、减少井巷工程量、保证矿井生产采区正常接替等原则,提出了田家会场地和... 为了合理确定固贤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固贤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以及地面外部建设条件等因素,本着合理开发、简化开拓系统、减少井巷工程量、保证矿井生产采区正常接替等原则,提出了田家会场地和官荘村场地2个工业场地选址方案,并详细分析了两个工业场地优缺点,最终确定田家会场地为矿井工业场地,并在田家会工业场地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斜立混合开拓+无轨运输"的井田开拓方案。结果表明,该井田开拓方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促进了科学、均衡生产,为煤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场地 开拓方式 混合开拓 无轨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底煤矿工业场地位置选择与开拓方案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田瑞霖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共5页
为了合理确定沟底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井田地形因素、煤层埋深因素、外运形式、基本农田因素、勘探程度等影响因素,提出了梨园沟、大郎沟、常庄村、南庄村4个工业场地选址方案,详细分析了4个工业场地优缺点,最终沟底煤... 为了合理确定沟底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井田地形因素、煤层埋深因素、外运形式、基本农田因素、勘探程度等影响因素,提出了梨园沟、大郎沟、常庄村、南庄村4个工业场地选址方案,详细分析了4个工业场地优缺点,最终沟底煤矿工业场地布置在梨园沟场地。同时在梨园沟场地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矿井开拓方案,即:大直径副立井(斜立混合)方案、缓坡斜井方案和立井开拓方案。经过多方案综合比选,沟底煤矿采用大直径副立井(斜立混合)开拓方式最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设计 工业场地 开拓方式 开拓巷道布置 采区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南矿区“110工法”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卫 陈玉涛 +1 位作者 倪倩 臧立岩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以神南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岩体微观室内实验、现场监测、物理模拟实验(DIC监测、应变监测)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矿区主要岩层岩体结构特征,获得了“110工法”(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技术)开采工艺下采空区上覆岩体位移场和应力... 以神南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岩体微观室内实验、现场监测、物理模拟实验(DIC监测、应变监测)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矿区主要岩层岩体结构特征,获得了“110工法”(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技术)开采工艺下采空区上覆岩体位移场和应力场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神南矿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较高,岩体质量等级较差;110工法利用岩体的碎胀效应和高恒阻能量吸收锚索补偿力学支护特性,在千米级埋深的煤层开采中仍具有良好的沿空留巷效果;110工法下的采空区位移沉降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部区域、切线侧区域、非切线侧区域。110工法的切顶卸压和高恒阻能量吸收锚索的联合开采技术,可为其他地下空间中大变形软弱围岩的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110工法 干湿循环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采动宽煤柱承载特性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宗保东 陈立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单翼开采矿井为解决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常会出现迎采对掘的情况,而迎采动掘巷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和煤柱宽度的确定是巷道掘进及安全回采的关键。以炭窑坪煤业100303运输巷迎采掘巷期间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 单翼开采矿井为解决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常会出现迎采对掘的情况,而迎采动掘巷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和煤柱宽度的确定是巷道掘进及安全回采的关键。以炭窑坪煤业100303运输巷迎采掘巷期间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对煤柱的合理宽度及迎采期间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有:通过理论计算,煤柱在受到掘进扰动和工作面采动的双重影响下,确保煤柱不完全发生塑形破坏且存在弹性核的宽度至少为30 m。数值模拟发现,掘进迎头至相遇位置前方20~30 m时,围岩变形开始增大,煤柱帮和回采帮变形量均超过0.5 m。当掘进至采空区后方一定距离后,围岩因同时受掘进扰动与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的叠加影响,变形增幅加快,煤柱帮变形严重,最大变形量超1 m。提出100303运输巷掘进距100302综采工作面70 m时,停止掘进,在迎采扰动范围内,优化支护参数,提高煤柱承载能力。现场监测表明,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均变形较小均在可控范围内,有效控制了迎采动工作面掘巷的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采对掘 煤柱宽度 矿压显现 数值模拟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村煤矿聚能预裂爆破弱化顶板技术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泽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1,共4页
为缩短常村煤矿S2采区S206综放面的初次来压步距,以邻近的S208综放面为工程背景,根据聚能爆破机理分析,研究出一种聚能装药结构,利用聚能爆破的特性来提高顶板预裂效果。再通过ANSYS/LS-DYNA数值模拟,从应力云图、裂隙半径及压力-时间... 为缩短常村煤矿S2采区S206综放面的初次来压步距,以邻近的S208综放面为工程背景,根据聚能爆破机理分析,研究出一种聚能装药结构,利用聚能爆破的特性来提高顶板预裂效果。再通过ANSYS/LS-DYNA数值模拟,从应力云图、裂隙半径及压力-时间历程分析直接装药和聚能装药两种方式爆破的预裂效果,得出聚能装药爆破具有聚能效应,预裂效果更佳,更能弱化顶板,保障初采期安全。最终得出S208综放面初次来压步距为15.2m,与S206综放面相比,缩短了2.4m,提高了初采采出率,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爆破 预裂爆破 弱化顶板 综放面 初次来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S_(2)/C_(3)N_(5)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
8
作者 韩龙 刘思乐 +3 位作者 张申奥 万鑫雅 回梁川 赵诗曼 《印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二硫化锡/富氮氮化碳(SnS_(2)/C_(3)N_(5))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特征基团、光谱吸收、光电子-空... 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二硫化锡/富氮氮化碳(SnS_(2)/C_(3)N_(5))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光催化剂的物相晶型、特征基团、光谱吸收、光电子-空穴重组分离和电化学性质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了模拟太阳光下SnS_(2)/C_(3)N_(5)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模拟太阳光照射60min,MB的降解率达到96.6%,SnS_(2)/C_(3)N_(5)循环使用10次后MB的降解率仍大于95.0%,SnS_(2)/C_(3)N_(5)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归因于SnS_(2)和C_(3)N_(5)之间异质结的构建使光电子-空穴得到有效的分离,电荷传质阻力降低。高活性的超氧自由基(·O_(2)^(-))和空穴(h+)通过进攻MB分子将其降解为小分子无机物。基于能带结构和电位数据提出了SnS_(2)/C_(3)N_(5)光催化降解MB的Z型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S_(2) 富氮氮化碳 光催化剂 亚甲基蓝 Z型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深孔切顶卸压留窄煤柱护巷关键参数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立虎 王晓勇 +3 位作者 霍一军 宁飞 史建恩 邸旭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共7页
针对坚硬顶板条件下窄煤柱及巷道围岩变形过大且矿压显现强烈的问题,以付家焉煤矿10102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对坚硬顶板深孔预裂切顶留窄煤柱护巷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对顶板切顶护巷的力学推理分析,切顶后顶板由初次来压前的三边固支... 针对坚硬顶板条件下窄煤柱及巷道围岩变形过大且矿压显现强烈的问题,以付家焉煤矿10102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对坚硬顶板深孔预裂切顶留窄煤柱护巷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对顶板切顶护巷的力学推理分析,切顶后顶板由初次来压前的三边固支、一边简支变成两边固支、两边简支,使得顶板更易垮落且垮落步距相应降低,缓和了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对切顶留窄煤柱护巷的关键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煤柱宽度、切顶角度、切顶深度、切顶炮孔间距是实现精准切顶的关键因素,24 m的垂直切顶深度完全的切断基本顶,有效降低了基本顶的应力联系,缩短基本顶悬臂长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煤柱的载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8 m煤柱不切顶时支承压力最大,达41.8 MPa,煤柱的塑形破坏最大,甚至会导致煤柱留设失败;8 m煤柱切顶后,煤柱的支承压力最小,峰值为21.2 MPa,且煤柱内部压力集中区明显降低。切顶效果监测表明,随着预裂切顶的进行,对窄煤柱巷道的围岩控制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窄煤柱 切顶卸压 深孔爆破 矿压显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村煤矿西部扩区开拓设计方案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4-37,共4页
为了延长漳村煤矿服务年限,设计将常村矿第二水平北六采区的资源作为漳村煤矿扩区进行开采,根据漳村煤矿井下及地面生产系统的现有情况,分析了影响漳村煤矿西部扩区开拓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新增的辅助工业场地布置在西部扩区的邑子村东北... 为了延长漳村煤矿服务年限,设计将常村矿第二水平北六采区的资源作为漳村煤矿扩区进行开采,根据漳村煤矿井下及地面生产系统的现有情况,分析了影响漳村煤矿西部扩区开拓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新增的辅助工业场地布置在西部扩区的邑子村东北方向,同时在场地内新增副立井和西回风立井两个井筒,并从大巷布置、开采水平、采区划分等方面确定了漳村煤矿西部扩区的开拓方式,漳村煤矿西部扩区方案促进了矿井的科学、均衡生产,为煤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村煤矿 矿井扩区 开拓方式 混合开拓 工业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矸石返井充填开采设计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16,共4页
为了解决煤矿未来地面排矸问题,实现煤矿的安全绿色开采,提出矸石返井充填开采技术,并从地面矸石返井加工运输环节、井下矸石运输环节、工作面矸石采充环节和沿空留巷环节四个方面对综采工作面矸石返井充填开采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解决煤矿未来地面排矸问题,实现煤矿的安全绿色开采,提出矸石返井充填开采技术,并从地面矸石返井加工运输环节、井下矸石运输环节、工作面矸石采充环节和沿空留巷环节四个方面对综采工作面矸石返井充填开采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综采工作面矸石返井充填开采将矸石就地充填,既满足了岩层变形及地表移动控制需求,又综合利用了工业废弃物,避免了大面积征地费用和环境治理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煤层 绿色开采 矸石返井 矸石充填 沿空留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固体钾盐矿床开采尾矿低成本充填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红波 李涛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0-143,148,共5页
尾矿低成本充填是突破解决尾矿环境污染和软岩安全威胁等严重制约我国在老挝的钾盐企业实现大规模开采问题的关键技术途径。通过分析老挝固体钾盐矿床开采及充填环境特点,明确了充填目的及材料来源,剖析了传统胶凝固化材料的局限,研制... 尾矿低成本充填是突破解决尾矿环境污染和软岩安全威胁等严重制约我国在老挝的钾盐企业实现大规模开采问题的关键技术途径。通过分析老挝固体钾盐矿床开采及充填环境特点,明确了充填目的及材料来源,剖析了传统胶凝固化材料的局限,研制了新型胶凝固化材料,并检验了其胶凝固化效果,简要分析了新型胶凝固化材料的优越性及其现场充填方法的优选,进行了成本预期和推广应用展望,总体研究了可有力支撑我国驻老挝钾盐企业大规模、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开采的尾矿低成本充填技术,并对泰国、刚果(布)等国家同类型钾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钾盐矿床 氯化镁尾液 氯化钠尾盐 胶凝固化材料 低成本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研究
13
作者 郭高川 杨永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4-541,共8页
通过对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以及地域的统计分析发现,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及地域与引潮力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此相关性,对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模型,采用库伦-摩尔准则分析法对... 通过对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以及地域的统计分析发现,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及地域与引潮力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此相关性,对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模型,采用库伦-摩尔准则分析法对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从5种情况对引潮力诱发冲击地压进行了分析,为冲击地压的预测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力学模型 库伦-摩尔准则 力学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镍对硝基苯酚类物质的催化加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秀英 高小艳 卢晓霞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81-2190,共10页
通过水热合成法,以甘露醇为配体制备镍纳米材料。结构表征显示,该镍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26.9 m^(2)/g),且多个镍纳米粒子相互连接形成链状结构,多个链状的纳米颗粒进而又架构成多孔的三维网状结构。该纳米材料在对硝基苯酚(4-... 通过水热合成法,以甘露醇为配体制备镍纳米材料。结构表征显示,该镍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26.9 m^(2)/g),且多个镍纳米粒子相互连接形成链状结构,多个链状的纳米颗粒进而又架构成多孔的三维网状结构。该纳米材料在对硝基苯酚(4-NP)的液相催化加氢反应中,其三维网状结构可以为4-NP加氢反应提供丰富而稳定的活性位点和快速的界面电子转移,进而有效加快反应速率。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_(app))达到0.796 min^(-1),是商业雷尼镍催化剂的6倍多。循环反应性能测试发现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10次后仍保持81%的催化活性,说明该纳米镍催化剂具有比较突出的催化性能和较高的稳定性。此外,该纳米镍催化剂也显示出对其他硝基苯酚类物质及偶氮类染料较高的催化加氢活性,因而可将其用于环境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处理。这在环境保护、工业催化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镍 硼氢化钠 硝基苯酚 催化加氢 偶氮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耦合模型预测FDM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陶钰 邵鹏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3,共8页
熔融沉积工艺(FDM)制造的零件表面粗糙度高,不仅影响了零件外观,还降低了性能。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研究了层高(A)、填充密度(B)、喷嘴温度(C)、床层温度(D)和打印速度(E)对聚乳酸(PLA)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同时,将遗传算法(GA)与决策... 熔融沉积工艺(FDM)制造的零件表面粗糙度高,不仅影响了零件外观,还降低了性能。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研究了层高(A)、填充密度(B)、喷嘴温度(C)、床层温度(D)和打印速度(E)对聚乳酸(PLA)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同时,将遗传算法(GA)与决策树(DT)、人工神经元网络(ANN)两种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预测了零件的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A、B、C和E是显著影响零件表面粗糙度的主效应,A×B、A×C、A×E、B×C、B×E、C×E是影响显著的交互效应。GA+DT耦合模型预测PLA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准确性更高,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R2)、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952、0.132和0.234,优于GA+ANN的0.823、1.561和1.759。GA+DT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4,而GA+ANN模型仅为0.903,这表明GA+DT模型在预测PLA零件表面粗糙度时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人工神经元网络 遗传算法 熔融沉积 表面粗糙度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镁铝水滑石脱除厌氧消化沼气中CO_(2)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宇琦 李江涛 +2 位作者 丁建智 宋秀兰 苏冰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50-5261,共12页
厌氧消化沼气中含有的CO_(2)会降低沼气利用价值,高效去除CO_(2)是沼气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焙烧镁铝水滑石具有良好的CO_(2)吸附性能,本文利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模型优化CO_(2)吸附条件,考察吸附剂剂量、焙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对吸附... 厌氧消化沼气中含有的CO_(2)会降低沼气利用价值,高效去除CO_(2)是沼气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焙烧镁铝水滑石具有良好的CO_(2)吸附性能,本文利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模型优化CO_(2)吸附条件,考察吸附剂剂量、焙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吸附材料表征、吸附过程测定分析吸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剂量、焙烧温度和反应温度均对CO_(2)吸附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吸附条件为:投加量0.016g/m L、400℃焙烧、55℃反应。在此条件下,沼气中的CO_(2)体积分数从23.51%降至0,CO_(2)吸附容量为0.625mmol/g,CH4回收率为94.7%,经过6次循环吸附后,吸附剂仍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吸附过程及吸附材料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比表面积、等电点及孔结构测试结果表明,焙烧镁铝水滑石的吸附过程十分迅速,表面碱性位点吸附及层间阴离子插层作用同时促进了CO_(2)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烧镁铝水滑石 厌氧消化沼气 CO_(2)吸附 响应面法优化设计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型三维多孔纳米镍催化偶氮染料脱色性能
17
作者 彭秀英 高小艳 +1 位作者 王松柏 刘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7-567,共11页
偶氮染料是纺织印染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大量排放会严重危害生物健康。为了开发一类有效的纳米催化剂对废水中的偶氮染料进行脱色,本文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将Fe、Co元素掺杂到镍纳米材料中形成了具有三维网状多孔结构的三元金属... 偶氮染料是纺织印染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大量排放会严重危害生物健康。为了开发一类有效的纳米催化剂对废水中的偶氮染料进行脱色,本文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将Fe、Co元素掺杂到镍纳米材料中形成了具有三维网状多孔结构的三元金属纳米材料(Fe-Co-Ni NPs)。所制备的三元合金纳米材料为三维网状结构,少量的Fe、Co元素掺杂获得了更高的饱和磁化率,而未改变镍的多晶结构。在硼氢化钠存在条件下,由于多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Fe-Co-Ni NPs对刚果红的还原降解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2 min即可完全脱色,表观速率常数为1.24 min^(−1),明显优于二元Fe-Ni(1.00 min^(−1))、Co-Ni(0.96 min^(−1))及单金属Ni(0.83 min^(−1))纳米晶。Fe-Co-Ni NPs对其它偶氮染料甲基橙、直接红80及硝基苯酚类物质的还原降解也表现出较佳的催化性能。总之,该三元金属催化剂易于合成、成本低,对偶氮染料脱色效果好、稳定性高且可重复使用,非常适合工业偶氮废水的前期脱色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镍基催化剂 催化还原 偶氮染料 硼氢化钠 刚果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底煤仓内散体颗粒三维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伍永平 刘明银 +1 位作者 解盘石 郎丁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2-600,共9页
煤矿中井底煤仓装卸煤过程实际上为仓内散体物料对仓壁力学作用过程,其侧压力出现原因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确定合理的仓壁径向压力是研究的关键。以直立筒状井底煤仓为例,通过简化井底煤仓建立了仓内贮料卸载过程中散体颗粒形成的三维立... 煤矿中井底煤仓装卸煤过程实际上为仓内散体物料对仓壁力学作用过程,其侧压力出现原因一直是研究的难点,确定合理的仓壁径向压力是研究的关键。以直立筒状井底煤仓为例,通过简化井底煤仓建立了仓内贮料卸载过程中散体颗粒形成的三维立体承载结构力学模型,从散体力学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PFC^(3D)数值模拟实验及三维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模拟了井底煤仓卸料过程。结果表明:仓壁承受的侧压力主要是仓内煤矸散体颗粒在流动过程中相互挤压形成类似“三维锥壳”承载结构引起的。随着井底煤仓卸煤,仓内散体贮料不断放出,该结构不断形成和失稳,导致“三维锥壳”结构的支承点作用于仓壁形成动载,并随时间推移呈现卸载超压现象。散体颗粒对仓壁作用力与内部所形成的承载结构及上部荷载有关,结构稳定性受仓内散体贮料颗粒的粒径影响最大,内摩擦角及黏聚力次之,与现场工程实际及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底煤仓 散体结构 力学模型 PFC 3D 数值模拟 三维锥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结构面直剪力学行为的颗粒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泽进 张昌锁 王晨龙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2-546,共5页
采用颗粒流程序重点研究了岩体结构面直剪力学行为,分析了粘结解绑法和光滑节理接触法模拟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的可行性。颗粒的尺寸和位置随机分布会引入一定的粗糙度,进而造成粘结解绑法结构面剪切过程中产生非实际的应力集中现象;结... 采用颗粒流程序重点研究了岩体结构面直剪力学行为,分析了粘结解绑法和光滑节理接触法模拟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的可行性。颗粒的尺寸和位置随机分布会引入一定的粗糙度,进而造成粘结解绑法结构面剪切过程中产生非实际的应力集中现象;结构面两侧颗粒在剪切过程中容易穿越结构面而引起颗粒间接触模型的不合理设置,使得光滑节理接触法结构面产生非实际应力集中现象,采用结构面相交接触判别法和结构面两侧颗粒组接触判别法解决光滑节理接触法存在的弊端。通过摩擦角为57°的岩体平直结构面在法向应力为3 MPa、5 MPa和7 MPa的直剪模拟与理论值对比分析,验证了结构面两侧颗粒组接触判别法能够真实模拟岩体结构面剪切力学行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工程安全性 岩体结构面 剪切力学行为 颗粒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群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20
作者 孙健新 赵正军 《煤炭工程》 2025年第8期16-23,共8页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上部采空区及遗留煤柱制约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加剧维护难度的问题,以正利煤业14103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及围岩控制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4^(-1...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上部采空区及遗留煤柱制约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布置、加剧维护难度的问题,以正利煤业14103工作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及围岩控制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4^(-1)号煤层开采引发的底板最大破坏深度达11.46 m,大于4^(-1)号与4号煤层间8.75 m的最大间距,导致4号煤层顶板发生损伤破坏并形成碎裂顶板;4^(-1)号煤层遗留煤柱集中应力与4号煤层采动应力的叠加影响宽度为13.20 m;4号煤层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及塑性区范围随与煤柱距离的增大呈递减趋势,当距离达15 m时,二者均趋于稳定。现场实践验证:14103工作面回采巷道内错4^(-1)号煤层采空区边缘15 m布置,并采用“锚网索+W钢带+钢筋梯子梁”联合支护方案,可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确保4号煤层安全高效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下行开采 巷道布置 围岩控制 遗留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