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秦玉龙煤炭集运站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乔青山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31,共4页
针对近年来新建煤炭集运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大秦玉龙煤炭集运站设计实践,详细阐述了大型煤炭集运站厂址选择与建设规模确定、受煤工艺及系统布置、储(配)煤工艺及系统布置、装车方式及装车工艺系统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思... 针对近年来新建煤炭集运站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大秦玉龙煤炭集运站设计实践,详细阐述了大型煤炭集运站厂址选择与建设规模确定、受煤工艺及系统布置、储(配)煤工艺及系统布置、装车方式及装车工艺系统布置及总平面布置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采用车辆自动识别系统、远程控制等新技术实现从受煤到储配煤及装车整个生产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达到安全环保高效,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集运站 系统布置 装车工艺 储(配)煤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铁矿对六价铬阴离子吸附-还原耦合固定的去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璇 陈静 +1 位作者 吴宏海 魏燕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合成菱铁矿对Cr(Ⅵ)的去除,而铬去除动力学则更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Cr(Ⅵ)可被菱铁矿表面Fe(Ⅱ)快速还原转化为Cr(Ⅲ)离子,但由于pH升高,Cr(Ⅵ)的氧化性能有所降低,因而导致铬的去除率明显下降。菱铁矿表面形成了Fe(Ⅲ)-Cr(Ⅲ)氢氧化物共沉淀,从而实现菱铁矿对六价铬离子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六价铬阴离子 吸附 还原 去除 矿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计算机综合网络设计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生益 《煤矿自动化》 1995年第3期4-7,共4页
扼要介绍矿区计算机综合网络设计内容以及利用目前的新技术研究矿区计算机综合网络结构与主要功能;矿区计算机综合网络的矿级网,局级网,局总调,局通风和软硬件配置以及整个网络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和其他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设计 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家峁矿井工业场地位置选择及开拓方案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建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共3页
根据吴家峁矿井内外部建设条件,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矿井的建设经验,从工业场地位置、井田开拓方式、开采水平、采区划分和矿区通风方式等方面对吴家峁矿井进行了可行性设计,最终选择了将吴家峁矿井工业场地布置在井田中部草社村东部的... 根据吴家峁矿井内外部建设条件,并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矿井的建设经验,从工业场地位置、井田开拓方式、开采水平、采区划分和矿区通风方式等方面对吴家峁矿井进行了可行性设计,最终选择了将吴家峁矿井工业场地布置在井田中部草社村东部的沟谷内,并设计采用"主副斜井+进风立井和回风立井"的开拓方案,为类似矿井的工业场地及开拓方案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家峁煤矿 工业场地 斜井开拓 开拓巷道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贤煤矿工业场地位置选择及开拓方案设计 被引量:11
5
作者 高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7,共5页
为了合理确定固贤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固贤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以及地面外部建设条件等因素,本着合理开发、简化开拓系统、减少井巷工程量、保证矿井生产采区正常接替等原则,提出了田家会场地和... 为了合理确定固贤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固贤煤矿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以及地面外部建设条件等因素,本着合理开发、简化开拓系统、减少井巷工程量、保证矿井生产采区正常接替等原则,提出了田家会场地和官荘村场地2个工业场地选址方案,并详细分析了两个工业场地优缺点,最终确定田家会场地为矿井工业场地,并在田家会工业场地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斜立混合开拓+无轨运输"的井田开拓方案。结果表明,该井田开拓方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促进了科学、均衡生产,为煤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场地 开拓方式 混合开拓 无轨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底煤矿工业场地位置选择与开拓方案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田瑞霖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共5页
为了合理确定沟底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井田地形因素、煤层埋深因素、外运形式、基本农田因素、勘探程度等影响因素,提出了梨园沟、大郎沟、常庄村、南庄村4个工业场地选址方案,详细分析了4个工业场地优缺点,最终沟底煤... 为了合理确定沟底煤矿工业场地位置和井田开拓方案,根据井田地形因素、煤层埋深因素、外运形式、基本农田因素、勘探程度等影响因素,提出了梨园沟、大郎沟、常庄村、南庄村4个工业场地选址方案,详细分析了4个工业场地优缺点,最终沟底煤矿工业场地布置在梨园沟场地。同时在梨园沟场地的基础上,提出了3个矿井开拓方案,即:大直径副立井(斜立混合)方案、缓坡斜井方案和立井开拓方案。经过多方案综合比选,沟底煤矿采用大直径副立井(斜立混合)开拓方式最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设计 工业场地 开拓方式 开拓巷道布置 采区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晋北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翟建忠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0,共3页
论文通过介绍《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晋北煤炭基地规划》,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中应该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合理确定煤炭生产开发规模、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保护性利用... 论文通过介绍《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晋北煤炭基地规划》,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中应该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即:合理确定煤炭生产开发规模、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保护性利用水资源、突出强调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基地 建设规模 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南矿区“110工法”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卫 陈玉涛 +1 位作者 倪倩 臧立岩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以神南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岩体微观室内实验、现场监测、物理模拟实验(DIC监测、应变监测)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矿区主要岩层岩体结构特征,获得了“110工法”(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技术)开采工艺下采空区上覆岩体位移场和应力... 以神南矿区为工程背景,采用岩体微观室内实验、现场监测、物理模拟实验(DIC监测、应变监测)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矿区主要岩层岩体结构特征,获得了“110工法”(一种新型的无煤柱开采技术)开采工艺下采空区上覆岩体位移场和应力场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神南矿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较高,岩体质量等级较差;110工法利用岩体的碎胀效应和高恒阻能量吸收锚索补偿力学支护特性,在千米级埋深的煤层开采中仍具有良好的沿空留巷效果;110工法下的采空区位移沉降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部区域、切线侧区域、非切线侧区域。110工法的切顶卸压和高恒阻能量吸收锚索的联合开采技术,可为其他地下空间中大变形软弱围岩的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110工法 干湿循环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采动宽煤柱承载特性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宗保东 陈立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单翼开采矿井为解决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常会出现迎采对掘的情况,而迎采动掘巷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和煤柱宽度的确定是巷道掘进及安全回采的关键。以炭窑坪煤业100303运输巷迎采掘巷期间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 单翼开采矿井为解决采掘接替紧张的问题,常会出现迎采对掘的情况,而迎采动掘巷期间,矿压显现规律和煤柱宽度的确定是巷道掘进及安全回采的关键。以炭窑坪煤业100303运输巷迎采掘巷期间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对煤柱的合理宽度及迎采期间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有:通过理论计算,煤柱在受到掘进扰动和工作面采动的双重影响下,确保煤柱不完全发生塑形破坏且存在弹性核的宽度至少为30 m。数值模拟发现,掘进迎头至相遇位置前方20~30 m时,围岩变形开始增大,煤柱帮和回采帮变形量均超过0.5 m。当掘进至采空区后方一定距离后,围岩因同时受掘进扰动与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的叠加影响,变形增幅加快,煤柱帮变形严重,最大变形量超1 m。提出100303运输巷掘进距100302综采工作面70 m时,停止掘进,在迎采扰动范围内,优化支护参数,提高煤柱承载能力。现场监测表明,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均变形较小均在可控范围内,有效控制了迎采动工作面掘巷的围岩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采对掘 煤柱宽度 矿压显现 数值模拟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复垦地土壤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许建伟 李晋川 +2 位作者 白中科 岳建英 韩静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4期48-51,共4页
采用样方调查法及SPSS分析法,对安太堡露天矿开采后排土场植物的生长、多样性的变化及其立地条件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复垦地土壤的改良和植物的恢复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立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立地条件... 采用样方调查法及SPSS分析法,对安太堡露天矿开采后排土场植物的生长、多样性的变化及其立地条件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复垦地土壤的改良和植物的恢复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立地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立地条件好,含有一定量石砾的样地,植物生长就较好,多样性指数较高;植物均匀度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孔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植物香农-威纳指数与土壤速效Cu呈显著正相关;草灌乔配置模式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大的生态位,其样地内的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复垦 土壤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底煤仓修复设计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明银 伍永平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17,共4页
井底煤仓是矿井煤炭运输关键环节之一,其修复治理难度大。在分析了干河煤矿井底煤仓破损垮塌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修复设计方案,即以"锚索网+内套双层钢筋混凝土仓壁复合支护"为主,壁后垮塌空间混凝土充填,对铝质泥... 井底煤仓是矿井煤炭运输关键环节之一,其修复治理难度大。在分析了干河煤矿井底煤仓破损垮塌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可行的修复设计方案,即以"锚索网+内套双层钢筋混凝土仓壁复合支护"为主,壁后垮塌空间混凝土充填,对铝质泥岩段岩层特殊处理。研究了新旧仓壁及围岩各关键点位连接形式,明确了施工步骤,并给出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设计可保障施工人员、设备安全,改善仓壁受力状态,修复后井底煤仓稳定耐用,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底煤仓 巷道围岩 岩层控制 修复设计 锚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H/MSTP的煤矿物联网设计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生益 陈俊杰 张军朝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4-568,共5页
在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普通工业物联网及煤矿物联网技术和原理的前提下,提出了应用矿用本安型多信道工业环网SDH/MSTP技术,实现煤矿物联网的新型架构体系。阐述了新型煤矿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思想;论述了系统的构架及要求,研究了系统... 在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普通工业物联网及煤矿物联网技术和原理的前提下,提出了应用矿用本安型多信道工业环网SDH/MSTP技术,实现煤矿物联网的新型架构体系。阐述了新型煤矿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思想;论述了系统的构架及要求,研究了系统的功能特点、建设条件及基本内容,以及系统的主要技术问题。同时,基于笔者设计的新型煤矿物联网架构体系,设计了音频、视频、数据三网合一的传输模式,解决了实时数据运行中的技术难题。经过多个特大型煤矿的应用实践,实现了井下少人及无人工作面的监控,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煤矿物联网 矿用本安型多信道工业环网 三网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高川 杨永康 季春旭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29,共4页
以杭来湾煤矿30101工作面开采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拟技术并结合现场实测方法,对近浅埋深大采高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杭来湾煤矿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约为60 m,周期来压步距约为15.56 m,支架工作阻力10 85... 以杭来湾煤矿30101工作面开采条件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拟技术并结合现场实测方法,对近浅埋深大采高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杭来湾煤矿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约为60 m,周期来压步距约为15.56 m,支架工作阻力10 850 k N,能满足现场需求;超前应力峰值基本呈来压前大、来压后小的趋势,动载系数呈大→小→大→小变化;工作面大小周期来压交替显现,小周期来压岩层垮落角不同,呈上大下小分布;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中部测区出现6次小周期来压,占总来压次数的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浅埋深煤层 大采高 矿压显现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结构模块化布置形式在选煤厂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国枢 高雪燕 陈子彤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1-33,共3页
我国第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行设计的全钢结构模块化大型选煤厂 (大同青磁窑选煤厂 )目前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 ,将于 2 0 0 3年年中投入使用。该项目设计文件日前获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咨询成果二等奖。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阐述采用钢结构。
关键词 钢结构 模块式 选煤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煤层顺层长钻孔成孔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董钢锋 李宏达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2年第5期9-11,共3页
突出煤层顺层长钻孔的施工由于受到施工技术的限制达不到预定的深度,影响了瓦斯抽放效果。为此对顺层长钻孔施工工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顺层钻孔配套钻具和风力排渣方式施工,可有效地提高突出煤层顺层长钻孔成孔深度和成孔... 突出煤层顺层长钻孔的施工由于受到施工技术的限制达不到预定的深度,影响了瓦斯抽放效果。为此对顺层长钻孔施工工艺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顺层钻孔配套钻具和风力排渣方式施工,可有效地提高突出煤层顺层长钻孔成孔深度和成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出煤层 顺层长钻孔 成孔工艺 瓦斯抽放 防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易自燃煤层开采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高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75,79,共3页
针对近距离下煤层工作面回采易造成上覆煤层采空区煤炭发生自然发火等问题,通过老巷探测、地面钻探、井下探查等方式对火区进行探查,圈定了上覆4#煤层的井巷位置及自然发火的区域,并采取了井下密闭隔离、均压通风、地面注浆等综合防控技... 针对近距离下煤层工作面回采易造成上覆煤层采空区煤炭发生自然发火等问题,通过老巷探测、地面钻探、井下探查等方式对火区进行探查,圈定了上覆4#煤层的井巷位置及自然发火的区域,并采取了井下密闭隔离、均压通风、地面注浆等综合防控技术,结果表明,井下各种有害气体浓度均没有超限现象,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采空区自燃,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顺利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易自燃煤层 采空区自然发火 地面注浆 均压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采区复采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畅 李颂奇 樊秀志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3,共5页
通过对望田煤业旧采区赋存结构的调研,总结了3种不同的旧采区顶板力学模型,对力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顶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靠近煤柱处。采用PFPA软件对旧采区复采过空巷、过煤柱时复采采场顶板和煤柱进行数值模拟,初步给出了过空巷、... 通过对望田煤业旧采区赋存结构的调研,总结了3种不同的旧采区顶板力学模型,对力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顶板最大应力出现在靠近煤柱处。采用PFPA软件对旧采区复采过空巷、过煤柱时复采采场顶板和煤柱进行数值模拟,初步给出了过空巷、过煤柱时应通过注浆、充填、提前支护空巷控制顶板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采区 复采采场 围岩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家楼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改造设计 被引量:10
18
作者 焦黎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1,共3页
针对李家楼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启动过程中的打滑、变坡处飘带的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通过分析得知液压自动拉紧装置的张紧力设置偏小和变坡处输送带凹弧曲率半径不足是导致带式输送机打滑和飘带的根本原因。根据理论分析、试验结... 针对李家楼煤矿主斜井带式输送机启动过程中的打滑、变坡处飘带的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通过分析得知液压自动拉紧装置的张紧力设置偏小和变坡处输送带凹弧曲率半径不足是导致带式输送机打滑和飘带的根本原因。根据理论分析、试验结果,重新调整带式输送机软启动时间,增加液压自动拉紧装置的张紧力,在变坡处加装压带转载装置,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实现了带式输送机安全可靠运行,可为其他矿井解决同类型问题提供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打滑 飘带 李家楼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圪节煤矿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付金强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14,共3页
针对石圪节煤矿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的生产条件,通过采用现有矿压理论初算工作面错距及现场实测数据的分析,最终确定了合理工作面错距的留设。该研究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合理错距留设的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 联合开采 近距离煤层 工作面错距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村煤矿聚能预裂爆破弱化顶板技术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泽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61,共4页
为缩短常村煤矿S2采区S206综放面的初次来压步距,以邻近的S208综放面为工程背景,根据聚能爆破机理分析,研究出一种聚能装药结构,利用聚能爆破的特性来提高顶板预裂效果。再通过ANSYS/LS-DYNA数值模拟,从应力云图、裂隙半径及压力-时间... 为缩短常村煤矿S2采区S206综放面的初次来压步距,以邻近的S208综放面为工程背景,根据聚能爆破机理分析,研究出一种聚能装药结构,利用聚能爆破的特性来提高顶板预裂效果。再通过ANSYS/LS-DYNA数值模拟,从应力云图、裂隙半径及压力-时间历程分析直接装药和聚能装药两种方式爆破的预裂效果,得出聚能装药爆破具有聚能效应,预裂效果更佳,更能弱化顶板,保障初采期安全。最终得出S208综放面初次来压步距为15.2m,与S206综放面相比,缩短了2.4m,提高了初采采出率,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爆破 预裂爆破 弱化顶板 综放面 初次来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