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作市颗粒物与臭氧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何恩明 王荣华 +2 位作者 王鑫 李小超 岳小龙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134-141,共8页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进程。颗粒物(PM_(2.5)和PM_(10))与臭氧分别是我国北方城市秋冬季(1-3月份和10-12月份)与春夏季(4-9月份)的重要污染物。分析了2020-2023年焦作市...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进程。颗粒物(PM_(2.5)和PM_(10))与臭氧分别是我国北方城市秋冬季(1-3月份和10-12月份)与春夏季(4-9月份)的重要污染物。分析了2020-2023年焦作市颗粒物和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了焦作市5个国控监测点颗粒物和臭氧浓度与300 m和600 m缓冲区内春夏季植被、建筑等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近4年焦作市颗粒物浓度呈小幅度下降趋势,但臭氧浓度有反弹趋势;(2)焦作市颗粒物浓度呈现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变化趋势;臭氧浓度则呈现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变化趋势;(3)焦作市国控监测点之间的颗粒物或臭氧浓度具有显著差异;(4)环境要素对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影响。在600 m缓冲区内,春夏季节,PM_(10)浓度与植被覆盖面积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臭氧浓度与不透水地面(包括主要道路、广场、塑胶场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在300 m缓冲区内,秋冬季节,PM_(10)、PM_(2.5)浓度与低层建筑、主要道路和广场的面积之和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增加植树造林、减少不透水地面建设等措施降低城市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与臭氧 时空差异性 环境要素 焦作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刘铭 王西岳 +4 位作者 王明仕 喻国强 刘晓咏 王自发 潘小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焦作市是京津冀地区“2+26”通道城市之一.为研究焦作市大气污染特征,于2016年1月—2018年2月使用3个国控站点(马村区生态环境局、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和高新区政府)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以及2018年1月焦作市边界站PM2.5及其化学组分(水溶性... 焦作市是京津冀地区“2+26”通道城市之一.为研究焦作市大气污染特征,于2016年1月—2018年2月使用3个国控站点(马村区生态环境局、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和高新区政府)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以及2018年1月焦作市边界站PM2.5及其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焦作市大气污染以PM2.5污染为主,2017年ρ(NO2)、ρ(PM2.5)、ρ(PM10)、ρ(CO)和ρ(SO2)平均值分别为42.4μg/m^3、79.0μg/m^3、136.5μg/m^3、1.42 mg/m^3和38.3μg m^3,较2016年分别下降了10.5%、10.6%、11.2%、20.7%和37.6%.在时间分布上,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夏两季ρ(NO2)日变化较秋、冬两季呈更宽的“U型”,ρ(SO2)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推测原因与夜间高架源排放有关;在空间分布上,本地一次污染排放可能主要来自市区工地扬尘、西南地区交通源和东部污染点源.观测期间,ρ(NO3^-)、ρ(NH4^+)和ρ(SO4^2-)较高,平均值分别为39.42、23.66和23.01μg/m^3,分别占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的41.8%、25.1%和24.4%,占ρ(PM2.5)的27.4%、16.4%和16.0%.污染天的NOR(氮转化率)(0.35)和SOR(硫转化率)(0.43)明显高于清洁天的NOR(0.25)和SOR(0.18),表明污染天NO2和SO2二次转化程度更高.SOR和NOR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相对湿度较高时有利于NO2和SO2的二次转化.污染天和清洁天ρ(SOC)(SOC为二次有机碳)估算值分别为19.79和3.51μg/m^3,分别占ρ(OC)的79.4%和54.9%,占ρ(PM2.5)的9.8%和10.4%,表明焦作市SOC对OC有较大的贡献.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法)结果表明,本地源是影响焦作市秋、冬两季PM2.5的主要潜在源,太行山南麓区域输送也对其有一定贡献.研究显示,焦作市大气污染较严重,本地一次排放、二次转化和区域输送是焦作市PM2.5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2.5 时空分布 化学成分 潜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晓东 聂小军 +1 位作者 张永慧 刘军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0-78,共9页
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等活动形成了大量裸露的岩质边坡,由此可能带来许多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边坡治理技术的发展,兼具稳定边坡和绿化环境双重功能的植被重建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单一工程治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边坡恢复治理。高陡岩... 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等活动形成了大量裸露的岩质边坡,由此可能带来许多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边坡治理技术的发展,兼具稳定边坡和绿化环境双重功能的植被重建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单一工程治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边坡恢复治理。高陡岩质边坡因坡度陡、高差大,坡面固土保水困难,导致植被生长条件十分恶劣,所以该类岩质边坡的植被重建工作极其困难。为此,文章在分析高陡岩质边坡生态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适宜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重建技术,并阐述了各类代表性技术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同时,论述了边坡植被重建技术的主要研究热点,指出各类技术中可能存在的理论研究薄弱、基质稳定性差、植被单一、技术选型不合理以及养护费用高等问题,并从特殊生境技术开发、基质研发、植物选配、护坡机理研究、评价机制建立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的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质边坡 植被重建技术 研究热点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章强 郭晓明 +2 位作者 原名扬 周雷强 徐小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66-2183,共18页
为了研究蚯蚓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利用不同质量的牛粪(350~400g)、秸秆(150~200g)和过磷酸钙(25~75g)混合配比成6组基质,探索分析添加蚯蚓(50~150g)堆肥过程中基质重金属(Cu、V、Mn、As、Zn和Cr)总量和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 为了研究蚯蚓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利用不同质量的牛粪(350~400g)、秸秆(150~200g)和过磷酸钙(25~75g)混合配比成6组基质,探索分析添加蚯蚓(50~150g)堆肥过程中基质重金属(Cu、V、Mn、As、Zn和Cr)总量和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添加蚯蚓质量为50g与100g相比,添加蚯蚓质量为150g时,Cu(总量27.00mg/kg,可氧化态22.03mg/kg)、Zn(总量288.89mg/kg,可还原态22.03mg/kg)、V(总量15.22mg/kg,残渣态8.87mg/kg)和Cr(总量26.79mg/kg)是显著较低的(P<0.05);4周的蚯蚓堆肥降低了Mn、As的总量和Cu、V的生物有效性,但增加了Cu、V、Zn的总量和Mn、Zn的生物有效性;基质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基于潜在风险指数和风险评价编码法发现基质还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蚯蚓堆肥 重金属 迁移转化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供暖对城市大气PM_(2.5)水溶性组成及污染源解析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孟红旗 张家兴 +2 位作者 韩桥 王鑫 王明仕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68-2779,共12页
在雾霾高发的冬季,针对污染来源的差异精准实施不同环境政策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焦作市为例,于2017年市政供暖日(11月15日)前/后分2批采集大气PM_(2.5)样品,对比分析了供暖日前/后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成及其污... 在雾霾高发的冬季,针对污染来源的差异精准实施不同环境政策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焦作市为例,于2017年市政供暖日(11月15日)前/后分2批采集大气PM_(2.5)样品,对比分析了供暖日前/后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成及其污染来源的差异性,并对清洁/污染时段下雾霾治理环境政策的实施做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相较于供暖日前,供暖日后总水溶性离子浓度显著上升(30.24μg·m^(-3)→44.39μg·m^(-3)),其中Cl~-(+307.5%),NO_(3)^(-)(+104.5%),Na^(+)、Ca^(2+)和NH_(4)^(+)(+34.7%—+52.3%),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占比(45.0%→59.5%)、氮氧化率(0.10→0.16)和硝硫物质的量比(0.51→0.80)均显著上升,而K+(-35.2%)、硫氧化率(0.34→0.22)和铵硝物质的量比(8.09→2.68)却显著下降.相较于清洁时段,污染时段二次离子(NH_4^(+)、SO_4^(2-)和NO_(3)^(-))浓度的上升幅度(156.3%—201.2%)明显大于一次离子浓度的上升幅度(44.0%—110.9%),水溶性离子中二次离子占比(70.1%→80.0%)、硫氧化率(0.24→0.34)和氮氧化率(0.11→0.16)均显著上升.聚类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污染来源分别为:自然扬尘源(30.02%)>燃煤源(21.30%)>工业排放源(16.75%)>机动车尾气源(13.87%)>生物质燃烧源(11.85%).自然扬尘源、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源的重要性在供暖日后显著增加;自然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的重要性在污染时段显著降低.针对不同污染来源的时段差异性,提出了冬季城市PM_(2.5)污染有效管控的差异化环境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水溶性离子 市政供暖 污染源解析 环境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陟农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与河流底泥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文超 刘曦 温思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79-85,113,共8页
通过对武陟研究区农田土壤和河流底泥中As、Cd、Cu、Ni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其污染特征,对农田土壤与支流1和支流2底泥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的... 通过对武陟研究区农田土壤和河流底泥中As、Cd、Cu、Ni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其污染特征,对农田土壤与支流1和支流2底泥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的积累效应最明显,As、Ni的积累效应次之,Cu的积累效应不明显;As和Cd含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支流1和支流2附近,Ni含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靠近支流1的养殖场附近,Cu含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支流1附近。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为8.70,属于重污染程度;Cu和Ni所引起的污染处于清洁水平;As含量处于警戒水平;Cd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97%。农田中Cd与As之间存在同源污染,底泥中的Cd和As也有同源性;农田土壤的Cd、As与底泥中对应重金属的关联性最明显;土壤重金属Cu和Ni与支流1底泥有关联性、Ni还受养殖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河流底泥 重金属 含量特征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降水中无机离子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清淼 郭晓明 +1 位作者 金超 徐小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77-2684,共8页
大气降水中水化学组成深刻影响着地表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探究丹江口水库降水中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和来源贡献,以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原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降水中无机离子(F^(−)、Cl^(−)、NO_... 大气降水中水化学组成深刻影响着地表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探究丹江口水库降水中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和来源贡献,以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原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降水中无机离子(F^(−)、Cl^(−)、NO_(3)^(−)、SO_(4)^(2−)、Na^(+)、NH_(4)^(+)、K^(+)、Ca^(2+)和Mg^(2+))的浓度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降水中无机离子浓度大小表现为NH_(4)^(+)(170.0μeq/L)>Ca^(2+)(115.4μeq/L)>SO_(4)^(2−)(112.9μeq/L)>NO_(3)^(−)(94.2μeq/L)>Na^(+)(61.1μeq/L)>Mg^(2+)(25.9μeq/L)>F−(12.2μeq/L)>K^(+)(11.8μeq/L)>Cl−(10.3μeq/L),其中NH_(4)^(+)、Ca^(2+)、SO_(4)^(2−)、NO_(3)−和Na^(+)浓度占总离子浓度的90.2%;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无机离子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陆源人类活动对无机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大;正定矩阵因子分析表明,农业源、工业燃煤、土壤扬尘、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是无机离子的重要来源,其中NH_(4)^(+)和SO_(4)^(2−)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农业源(56.3%)和化石燃料燃烧(78.7%).研究显示,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降水中无机离子组分以NH_(4)^(+)、Ca^(2+)、SO_(4)^(2−)、NO_(3)−为主,其主要受陆源人类活动(农业活动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无机离子 丹江口水库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章强 郭晓明 +2 位作者 周雷强 徐小涛 李建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61-65,共5页
以焦作市韩王矿沉陷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沉陷部位和不同深度土壤中8项肥力指标,基于隶属度函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陷区林地土壤硝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层位... 以焦作市韩王矿沉陷区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沉陷部位和不同深度土壤中8项肥力指标,基于隶属度函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陷区林地土壤硝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层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上层(0 cm~20 cm)硝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下层(20 cm~40 cm);土壤肥力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坡中处最高,坡底处最低;速效磷是影响沉陷区土壤肥力质量提升的限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空间差异性 人工林地 采煤沉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