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0年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气通量数据集
1
作者 张荣望 周峰华 +5 位作者 陈偿 石睿 陈举 黎大宁 何云开 龙振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196-204,共9页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是开展海气耦合系统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需要重点观测和监测的对象。本文收集和整理了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西沙永兴岛岛缘的综合气象观测塔在2016年至2020年间获取的观测数据。...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是开展海气耦合系统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需要重点观测和监测的对象。本文收集和整理了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西沙永兴岛岛缘的综合气象观测塔在2016年至2020年间获取的观测数据。该海气通量塔上配备了先进的观测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了海气通量数据的长期稳定测量和实时传输存档。本数据集主要包含有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动量通量和二氧化碳通量等海气通量分量,并提供相应的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水和海表温度等水文气象变量。所有数据均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处理。本数据集可以为海气通量参数化方案改进和数据产品研制、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以及深海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海气通量 海洋气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研究进展、战略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友绍 韩广轩 +2 位作者 盛彦清 程皓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 滨海湿地是指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具有调节流量、防止海水入侵、补充地下水营养物质沉积、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堤促淤、促进生态旅游和固碳与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与价值。全球滨海湿地面积大约为14200万公顷,中国现有594万公顷。随着全球滨海地区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消失严重,亟需加强系统的、全面的保护措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优化的技术进展,分析了典型案例,总结了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特点与优势,尤其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新成果。这些成果对海岸带生态恢复与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最后,面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的建议和推进措施,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生态修复 环境优化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模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尺度涡预报研究
3
作者 刘爽 经志友 詹海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共16页
中尺度涡蕴含海洋超过90%的动能,显著影响海洋物质能量循环。对中尺度涡的预报是目前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的近30年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sea level anomaly,SLA),采用基于博弈思想的生成对抗网络方法(gene... 中尺度涡蕴含海洋超过90%的动能,显著影响海洋物质能量循环。对中尺度涡的预报是目前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基于卫星高度计观测的近30年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sea level anomaly,SLA),采用基于博弈思想的生成对抗网络方法(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构建了中尺度涡预报模型,进行了28天预报,并采用独立样本分析了预报涡旋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能量强度等特征参数,探讨影响预报结果准确性和时效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半径为100~200km的涡旋在15天左右的预报时长仍能保持较好的准确性及时效性,误差在20%以内。该区域的平均涡动能约为0.875m^(2)·s^(-2),其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普遍介于0.02~0.04m^(2)·s^(-2)。且涡旋预报结果受异常天气影响较小,在正常天气条件和台风娜基莉条件下具有相似的预报能力。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理解并应用生成对抗网络这一新方法预报海洋中尺度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对抗网络 中尺度涡预报 海表面高度异常 深度学习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吴鹏 许战洲 +9 位作者 李秀芹 熊小飞 吴玲玲 肖瑜璋 娄全胜 蔡伟叙 方宏达 王友绍 蔡卓平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3期201-209,共9页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种有力手段能运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论文概述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PCR、克隆文库、变形梯度凝胶电泳、环介导...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迅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种有力手段能运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论文概述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PCR、克隆文库、变形梯度凝胶电泳、环介导等温扩增、实时定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酸探针和基因芯片等)在鉴定海洋生物、评价海洋微生物安全、发现生物入侵种和评估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等方面的运用。期望为全面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为海洋环境监测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海洋环境 环境监测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SM模式的4至6月热带西南印度洋海表异常增暖对印太气候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陈泽生 李振宁 +2 位作者 郭媛媛 王腾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0,共9页
热带西南印度洋温跃层深度较浅,该海域温跃层的变化与海表温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独特的海气相互作用。文章基于观测资料和模式资料分析了4至6月热带西南印度洋海表增暖对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气候影响。结果表明, 4至6月热带西南印... 热带西南印度洋温跃层深度较浅,该海域温跃层的变化与海表温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独特的海气相互作用。文章基于观测资料和模式资料分析了4至6月热带西南印度洋海表增暖对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气候影响。结果表明, 4至6月热带西南印度洋海表增暖增强了当地的对流活动,导致热带西南印度洋降水的增加;热带印度洋的低空出现了关于赤道反对称的“C型”风场异常,即赤道以北为异常的东北风,赤道以南为异常的西北风;5月至6月北印度洋低空异常的东北风会减弱亚洲夏季风,北印度洋海表潜热释放减少,北印度洋海表增暖。热带西南印度洋海表增暖的气候影响并不局限在热带印度洋地区,其增暖能加热对流层大气,激发东传的大气开尔文波,热带西北太平洋低层的东风响应在信风的背景下也能触发局地的海气正反馈,两者共同有利于热带西北太平洋地区低空反气旋式风场的维持。反气旋式风场异常在5、6月能增强季风水汽输送,使得我国长江流域的降雨显著增多。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热带西南印度洋加热异常可引起横跨北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预报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洋盆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 降水 反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示踪物等值线的分形长度及其与混合效率的关系
6
作者 钱钰坤 刘统亚 +1 位作者 张华 彭世球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涡致混合扩散是物理海洋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有效扩散”理论,研究示踪物等值线在海表地转湍流的多尺度搅拌作用下,发生拉伸、扭曲、变形、折叠等改变其几何拓扑结构的现象,并探讨了等值线分形长度的变化与混合效率的关... 涡致混合扩散是物理海洋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有效扩散”理论,研究示踪物等值线在海表地转湍流的多尺度搅拌作用下,发生拉伸、扭曲、变形、折叠等改变其几何拓扑结构的现象,并探讨了等值线分形长度的变化与混合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转流场的搅拌下,示踪物的等值线会被迅速拉长,并产生丰富的精细结构。这种分形式的增长可达原长度的10~20倍,是混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涡丝和锋面伴随的梯度增强虽然也有贡献,但为次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示踪物模拟过程中,小尺度扩散会通过不可逆混合对示踪物进行均匀化,从而抹平等值线的精细结构,抑制等值线的增长,限制混合效率的提高。基于“数盒子”算法计算了等值线的分形维度,其数值在1.4到1.6之间,介于一维和二维之间。但由于地转湍流数据分辨率的限制,无法考虑更小尺度(次中尺度过程)的搅拌作用,可能低估了等值线的分形长度和混合效率。本研究将海洋混合与等值线几何特征联系了起来,初步得到了分形长度和混合效率两者的经验关系式,未来可以利用图像识别等成熟遥感技术将海洋示踪物等值线的几何特征直接转换为混合效率,为诊断分析海洋混合及其参数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混合 地转湍流 分形几何 有效扩散 等值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上层海洋层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林桂焕 严幼芳 刘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
本文基于ORAS5(ocean reanalysis system)和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数据,利用密度跃层底的浮力频率表征海洋层结的强度对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层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海盆海洋层结... 本文基于ORAS5(ocean reanalysis system)和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数据,利用密度跃层底的浮力频率表征海洋层结的强度对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及其周边海域的海洋层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海盆海洋层结在空间上表现为北部较强、南部较弱,在时间上表现为北半球春季较强、秋季较弱。对海盆内混合层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海表通量和海洋平流作用的贡献非常显著,特别是与印尼贯穿流相关的纬向平流通过影响次表层密度结构进而对跃层底层结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印尼贯穿流通量对海盆内海洋层结的影响,发现了印尼贯穿流通量与该海盆的混合层界面上下的温盐异常密切相关,该盐度异常通过影响其垂向密度梯度进而对海洋层结的季节变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层结 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海盆 温度 盐度 海表通量 海洋平流 印尼贯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四季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大气的联系
8
作者 张然 陈圣劼 黄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42,共16页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SAFZ在秋、冬、春季较强,夏季相对较弱。海温经向平流过程是秋、冬、春季SAFZ强度维持的主导因素,而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交换过程对夏季SAFZ强度减弱起决定作用。在不同季节,伴随SAFZ强度变异,边界层湍流热通量发生变化,非绝热加热异常引起锋区上方低层气温经向梯度与大气斜压性的异常,进而导致大气瞬变涡旋活动异常。由瞬变涡旋涡度强迫异常主导,中纬度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东北部等地上空对应产生相当正压结构的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与风场异常,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场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极地海洋锋区 海温异常 四季变异 大气瞬变涡旋强迫 中纬度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超微型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霞 黄小平 +2 位作者 施震 叶丰 刘庆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00-2211,共12页
对珠江口及近海区域进行了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夏季,珠江口浮游植物密度与磷酸盐成显著正相关,且N/P远远高于30,表明浮游植物受到P限制。夏季超微型藻数量比冬季高一个数量... 对珠江口及近海区域进行了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植物(0.2—3μm)调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夏季,珠江口浮游植物密度与磷酸盐成显著正相关,且N/P远远高于30,表明浮游植物受到P限制。夏季超微型藻数量比冬季高一个数量级,其丰度与盐度成显著正相关而和营养盐(溶解性无机氮(DIN),PO4-P,SiO4-Si)显著负相关,表明珠江口超微型藻受到径流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其数量在虎门附近海域低,随着咸淡水混合程度的加剧逐渐增大的分布特征;超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在总叶绿素a中的比例也表现为河口上游低,到万山群岛附近海域达到最大,推测近海高光照、低营养盐更适宜超微型藻的生长,同时也说明超微型浮游植物适应贫营养环境的生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浮游植物 超微型藻 相关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异养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霞 黄小平 +2 位作者 施震 叶丰 刘庆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8-237,共10页
1引言 海洋异养细菌是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来自径流输入的外源和内源溶解态有机碳(DOC),转化为自身生物量,并通过微食物环传递给更高的营养级。在微食物环中,异养细菌不仅是分解者,还是生产者,... 1引言 海洋异养细菌是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来自径流输入的外源和内源溶解态有机碳(DOC),转化为自身生物量,并通过微食物环传递给更高的营养级。在微食物环中,异养细菌不仅是分解者,还是生产者,是重要的中间环节,因而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及营养盐循环再生作用的主要贡献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异养细菌 季节和空间分布 相关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胁迫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存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江志坚 黄小平 张景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6242-6250,共9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体内的代谢对植株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更好地跟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响应环境胁迫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重点综述了光强、营养盐、盐度、海洋酸化、温度、硫化物和动物摄食等环境胁迫对海草...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体内的代谢对植株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更好地跟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响应环境胁迫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重点综述了光强、营养盐、盐度、海洋酸化、温度、硫化物和动物摄食等环境胁迫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存和转移的影响。光限制和富营养化均降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并使之从地下根茎转移到叶;而海洋酸化却促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合成并向地下组织转移;盐度变化改变海草体内渗透压,需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来维持;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氮代谢来影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储存;而硫化物和动物摄食则分别通过抑制海草酶的活性和啃食海草光合组织,减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储存。同时指出了一些今后关于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重点研究方向:(1)海草不同生命阶段(种子休眠和萌发,发育,繁殖等)非结构性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间,以及可溶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分配机制;(2)双环境因子或者多环境因子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耦合作用;(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环境胁迫 储存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的机械能及其源汇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尚晓东 徐驰 +1 位作者 陈桂英 练树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6,共13页
由于观测手段的限制,海洋中尺度涡的能量输送及生成与耗散动力过程一直是世界大洋能量循环中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而中尺度涡在海洋中又广泛存在,它不仅占据海洋表层动能的绝大部分,而且是能量级串中连接大尺度和小尺度的中间环节,在大... 由于观测手段的限制,海洋中尺度涡的能量输送及生成与耗散动力过程一直是世界大洋能量循环中悬而未决的一个问题,而中尺度涡在海洋中又广泛存在,它不仅占据海洋表层动能的绝大部分,而且是能量级串中连接大尺度和小尺度的中间环节,在大洋能量传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以中尺度涡场机械能的大小、分布、源汇为主线,结合作者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当前对中尺度涡机械能及其源汇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涡动能 涡有效重力位能 耗散 能量源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典型硅藻颗粒吸附态氧脂素的动态分析及藻华监测应用初探
13
作者 杨洋 吴正超 +2 位作者 程远月 吴梅林 李芊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7,共9页
硅藻氧脂素作为信息化学物质,广泛介导近海硅藻水华中的生物相互作用,可能在藻华生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潜在影响生源要素循环。氧脂素在水体中有三种赋存形态,其中藻际环境中的颗粒吸附态浓度可达微摩尔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潜力... 硅藻氧脂素作为信息化学物质,广泛介导近海硅藻水华中的生物相互作用,可能在藻华生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潜在影响生源要素循环。氧脂素在水体中有三种赋存形态,其中藻际环境中的颗粒吸附态浓度可达微摩尔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潜力。本文选取多不饱和醛(polyunsaturated aldehydes,PUAs)这一类重要的氧脂素分子,优化并发展了一种用于快速定量硅藻生长过程中颗粒吸附态PUAs的方法。首先,该方法通过沉降和离心对不同硅藻颗粒物进行定容,模拟沉降和压实过程,确定了颗粒物体积的上下限差异为12%~49%。接着,优化采用5%硫酸溶解的2,4-二硝基苯肼衍生化颗粒吸附态PUAs,替代中性缓冲液,避免诱导新生PUAs。然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实现PUAs样品在5min内快速基线分离,结合串联质谱的多重反应监测模式,确保高效准确的PUAs定量。我们利用该方法对三株典型赤潮硅藻的实验室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了监测,初步探讨了颗粒吸附态及相关形态PUAs在硅藻生长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三株硅藻的颗粒吸附态PUAs浓度均达到微摩尔级,浓度范围为0.4~69μmol·L^(−1)。在生长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的颗粒吸附态PUAs与颗粒态PUAs变化趋势相对一致,指数期浓度较低,稳定期显著升高;而圆海链藻的颗粒吸附态PUAs在稳定期则低于指数期。此外,颗粒吸附态PUAs的组成也有所不同,中肋骨条藻在指数期以辛二烯醛为主。本次硅藻生长过程实验为硅藻水华期间氧脂素的原位监测应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水华 氧脂素 多不饱和醛 藻际环境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4
作者 汪思茹 殷克东 +1 位作者 蔡卫君 王东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859-5869,共11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的同时,也被海洋吸收使得全球海洋出现了严重的酸化。海洋酸化及伴随的海水碳酸盐化学体系的变化对海洋生物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海洋酸化对钙化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重点,总结了近年...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的同时,也被海洋吸收使得全球海洋出现了严重的酸化。海洋酸化及伴随的海水碳酸盐化学体系的变化对海洋生物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海洋酸化对钙化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海洋酸化的研究,介绍了海洋中不同生态系统对海洋酸化的响应。一方面,海水中CO23-浓度和碳酸钙饱和度的降低对海洋钙化生物造成严重损害,生活在高纬的冷水珊瑚和翼足目等文石生产者是最早的受害者;贝类和棘皮动物在钙化早期对海洋酸化尤其敏感,其幼体存活率受到海洋酸化的严重制约。另一方面,CO2浓度的增加能促进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增加初级生产力,改变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此外,海洋酸化可以促进固氮和脱氮作用同时削弱硝化作用,改变溶氧浓度分布和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间接影响。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复杂,影响程度深远。为了能准确的评估海洋酸化的生态学效应,需要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CO2 生物钙化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和2009年夏季珠江口环境要素的对比与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威 罗琳 +3 位作者 高永利 俎婷婷 周巍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23,共8页
对1999年和2009年夏季珠江口的温、盐、溶解氧、叶绿素和径流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1999年航次期间珠江较大的径流量,1999年冲淡水的扩展范围要大于2009年。1999年夏季珠江口水体存在较强的盐度层结,而2009年夏季受较小的珠... 对1999年和2009年夏季珠江口的温、盐、溶解氧、叶绿素和径流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1999年航次期间珠江较大的径流量,1999年冲淡水的扩展范围要大于2009年。1999年夏季珠江口水体存在较强的盐度层结,而2009年夏季受较小的珠江径流量和热带风暴"浪卡"的共同作用,水体盐度层结较弱,0—5m层水体垂向混合良好。两年夏季珠江口表层溶解氧(DO)的分布较为相似,而底层溶解氧的分布则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河口西岸浅滩区和河口口门外。1999年河口西岸浅滩区DO小于3mg.L-1,河口口门外DO在4—5mg.L-1之间,2009年河口西岸浅滩DO大于5mg.L-1,河口口门外DO小于3mg.L-1。1999年夏季伶仃洋海域内较强的盐度层结是其底层出现低氧环境的主要原因,2009年夏季强化的垂向混合使得表底层溶解氧得到了及时交换,阻碍了西岸浅滩区底层低氧环境的出现,而盐度层化和"浪卡"带来的浮游生物的耗氧作用可能是口门外底层出现低氧环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珠江口 冲淡水 溶解氧 盐度层结 热带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化海温观测数据研究波浪破碎对海洋上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学峰 韩桂军 +2 位作者 吴新荣 李威 王东晓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共7页
首先利用考虑波浪破碎效应的Mellor-Yamada 2.5阶湍流闭合方案,探讨了海表温度(SST)对波能因子α和Charnock数β的敏感性问题。然后采用变分数据同化途径,基于Papa海洋天气站(OWS Papa Station)的上层温度观测数据,对该参数化方案中的... 首先利用考虑波浪破碎效应的Mellor-Yamada 2.5阶湍流闭合方案,探讨了海表温度(SST)对波能因子α和Charnock数β的敏感性问题。然后采用变分数据同化途径,基于Papa海洋天气站(OWS Papa Station)的上层温度观测数据,对该参数化方案中的波能因子α和Charnock数β两个参数进行了最优估计。最优估计的结果表明,当α约为167、β约为4.1×105时,价值函数达到最小值。利用上述参数的最优估计进行海温的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海表温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过程,模拟的上混合层的温度和深度也与观测较为一致。最后利用以上参数的最优估计结果对湍动能方程进行诊断计算,研究了波浪破碎对海洋上层湍能量收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粗糙度 波能因子 同化 波浪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开放共享航次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从多尺度海洋动力学角度出发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岩 陈举 +11 位作者 经志友 王祥鹏 陈更新 徐驰 储小青 陈植武 徐杰 施震 唐世林 何云开 梁韵 施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7,共17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进入新千年以来,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观测 多尺度环流 水体交换 中小尺度过程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磨刀门咸潮及其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石荣贵 龙爱民 +3 位作者 周伟华 党爱翠 卢东伟 孙羚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6-93,共8页
于2011年1月25日–1月26日小潮期间对磨刀门进行26 h定点连续观测,研究了咸潮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溶解氧没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NO2–、NH4+浓度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无明显潮周期变化;底层SiO4–,NO3–浓度... 于2011年1月25日–1月26日小潮期间对磨刀门进行26 h定点连续观测,研究了咸潮对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溶解氧没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NO2–、NH4+浓度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无明显潮周期变化;底层SiO4–,NO3–浓度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变化,且与底层盐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溶解无机磷(DIP)、重金属(Zn、Cd)的潮周期变化不明显。当河床剪切力大于0.226N/m2时,发生明显的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并对营养盐与重金属的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N,P,Si比值分析结果表明,磨刀门水域浮游植物生长受到潜在性的P限制,而咸潮上溯的加强将可能使这种营养盐结构发生变化。磨刀门受N、P的污染仍不容乐观,咸潮不利于污染物质的向海排出,在潮流作用下有发生严重的二次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 咸潮 环境要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尺度涡旋源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驰 陈桂英 +1 位作者 尚晓东 黄瑞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6,共10页
借助卫星高度计数据,对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以16年内中尺度涡个数上的生消为判据,发现中尺度涡在除赤道外的全球大洋中生消频繁,但在海盆内区并没有明显的生成占优区或消亡占优区;而在中纬度近岸的狭窄东边界内中尺度涡生成居多,在... 借助卫星高度计数据,对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以16年内中尺度涡个数上的生消为判据,发现中尺度涡在除赤道外的全球大洋中生消频繁,但在海盆内区并没有明显的生成占优区或消亡占优区;而在中纬度近岸的狭窄东边界内中尺度涡生成居多,在另一侧近岸的狭窄西边界中尺度涡消亡居多。同时,我们以一阶斜压模态所对应的特征深度作为两层结构的内界面深度,并假定涡动能平均分配于正压模态和一阶斜压模态,计算得到了包含涡动能和涡有效重力位能的中尺度涡能量年平均净生成率和净耗散率,发现虽然海盆西边界是涡场能量耗散大于能量生成的区域,但强耗散过程实际上在海盆西侧内区的强流及其回流区均有发生。另外,中尺度涡生消个数差值的分布与中尺度涡能量净生成率和净耗散率的分布表明,虽然海盆东边界近岸区域内中尺度涡的生成居多,但该区域中尺度涡的能量偏弱,因此该区并非涡场能量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涡 涡动能 涡有效重力位能 西边界 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东印度洋6°N断面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光谱吸收特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水波 曹文熙 +3 位作者 林俊芳 杨跃忠 王桂芬 周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1,共9页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光谱吸收特性是构建生物光学模型及水色遥感反演算法的重要基础。在2011年4月1日至5月中旬的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中,采集了6°N断面9个站位的CDOM样品并进行...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光谱吸收特性是构建生物光学模型及水色遥感反演算法的重要基础。在2011年4月1日至5月中旬的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中,采集了6°N断面9个站位的CDOM样品并进行了测量;通过分析吸收系数aCDOM、光谱斜率值S、CDOM分子量相对大小的指示参数M值等参量,探讨了该断面处CDOM浓度与组成成分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aCDOM(355)的变化范围为0.131—0.524m?1,平均值为0.272m?1;aCDOM(375)的变化范围为0.081—0.453m?1,平均值为0.242m-1,该范围小于近岸水体,高于东南太平洋海水,与南海北部18°N断面相近。叶绿素a浓度与CDOM吸收系数及光谱斜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CDOM光谱斜率的变化范围较大,其中S300—500nm的变化范围为0.008—0.019nm?1,平均值为0.012nm?1。S300—350nm与M值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吸收系数与光谱斜率及M值呈现出很好的负相关关系。结合该断面CTD资料发现,在30—90m水层高盐水团的影响下,M值在高盐区的平均值大于其右侧相同深度的结果,aCDOM(355)在高盐区的平均值小于其右侧相同深度的结果;在垂直方向上,受高盐水团影响区域M值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而在其右侧则随着深度的增加M值逐渐减小,aCDOM(355)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 光谱吸收系数 热带东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