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媒体影像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型真菌自然教育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磊 江天 +5 位作者 张思琴 林文飞 胡礼贵 胡思源 李盛韬 曾念开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6期401-404,共4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拥有我国最完整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1]。其中,大型真菌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组分,在物质循环、共生关系、生物多样性维护及气候调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该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拥有我国最完整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1]。其中,大型真菌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组分,在物质循环、共生关系、生物多样性维护及气候调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该区域分布的大型真菌中,大部分具有食药用开发潜力[3],而有毒种类则可导致区域内中毒事件的发生[4—6]。这一生物类群兼具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开发潜力和公共安全风险,其相关知识有待通过自然教育加以普及。然而,当前依赖静态媒介的传统自然教育模式存在时空局限、互动不足等缺陷,难以有效传播这类生物的复杂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大型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过程性评价在植物学实验课程考核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燕华 陈玉凯 关亚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6-92,共7页
为了解决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偏重实验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体地位模糊等问题,突破以往过度依赖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体系,... 为了解决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偏重实验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和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体地位模糊等问题,突破以往过度依赖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体系,侧重从多维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实践表明,新型考核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为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该体系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 植物学实验 考核体系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及其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肖繁荣 梁伟 +3 位作者 严岳鸿 曾念开 郝馨 汪继超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3-49,50-55,共13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不均、受胁程度不同以及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缓解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有效手段。为有序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优先保护物种名录遴选工作,拟定了包含脊椎动物、植物和大型真菌在内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研究总结名录的遴选方法与结果,阐明名录对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海南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先保护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海岸海防林植被恢复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强 《热带林业》 2024年第1期108-113,103,共7页
文章分析了海南岛热带海岸存在植被生态退化问题,针对主要的退化问题钛锆砂矿废弃地的植被退化和单一树种的人工木麻黄海防林的缺陷,提出了分三步走恢复海岸海防林植被的学术思路,即恢复和巩固木麻黄海防林;建立引入乡土树种的混交林型... 文章分析了海南岛热带海岸存在植被生态退化问题,针对主要的退化问题钛锆砂矿废弃地的植被退化和单一树种的人工木麻黄海防林的缺陷,提出了分三步走恢复海岸海防林植被的学术思路,即恢复和巩固木麻黄海防林;建立引入乡土树种的混交林型海防林;促进混交林演替成具地带性植被特征的天然林型海防林。按照这个思路开展了近20年的海岸植被生态恢复的实证研究和应用实践,验证了其可行性,实现了初步构建乡土林型的海防林植被,达到了研究构想预期的效果。研究成果为海南岛以及华南沿海热带海岸的海防林生态恢复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岸 海防林 生态退化 乡土树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壁虎的种群和繁殖生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商乃演 林之雪 +2 位作者 谭淯婷 邹志强 肖繁荣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8-264,共7页
海南壁虎Gekko similignum为海南特有种,具有独特的遗传和保护价值。为了解海南壁虎的种群现状和繁殖生态,采用样线法于2021年7月—2022年8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上山公路3 km长的路段(海拔790~917 m)对其开展调查。结果表... 海南壁虎Gekko similignum为海南特有种,具有独特的遗传和保护价值。为了解海南壁虎的种群现状和繁殖生态,采用样线法于2021年7月—2022年8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上山公路3 km长的路段(海拔790~917 m)对其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壁虎种群密度高(月均29只/km)、雌雄比例平衡、成幼数量相当,旱季种群数量显著高于雨季。雌性产卵巢址主要选择在公路一侧铁质护栏的接缝和反光灯处,每月均能产卵,高峰期在4—9月,窝卵数多为2枚(80.29%),少数为1枚。卵为刚性卵,呈椭圆形,卵长径和短径均与卵重呈正相关。卵在野外的受精率为83.93%,受精卵在室内的孵化率为65.22%,孵化期为69.5 d。本研究首次发现海南壁虎全年均能繁殖。研究结果为了解海南壁虎的种群现状和生活史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评估海南特有种的濒危状况、制定保护策略和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壁虎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性比 窝卵数 繁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吊罗山热带雨林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家顶 刘丰瑜 +3 位作者 韩雪梅 林肖月 张苗苗 聂鑫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70-2279,共10页
[目的]探究热带森林不同海拔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为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 [目的]探究热带森林不同海拔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为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功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并基于相关性分析来探究其环境驱动因素。[结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单调下降。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以及黄色杆菌科是优势细菌类群,其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分别呈单调上升、先升后降、先降后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pH、有机质、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存在显著相关性。PICRUSt功能预测表明,氨基酸运输和代谢、能源生产和转换、翻译/核糖体结构、生物转化以及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合成四大类COG功能以及glnA/GLUL、gltD、cynT/can、gltB、ncd2/npd 5种氮循环基因占据优势。nirK、arcC、cah、norB、nirS和nrfH 6种氮循环基因在中海拔的相对丰度显著较高,而GLU/gltS和nrtD/cynD在低海拔的相对丰度较高。[结论]土壤pH和全钾是驱动细菌群落特征沿海拔分布的关键因子,这为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热带雨林 热带森林 土壤细菌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应用创新型本科生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以GFP蛋白的表达分离纯化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志霞 孙杰 +1 位作者 杨勇 丁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6-229,258,共5页
为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应用性思维,在生物化学实验中以绿色荧光蛋白为对象,设计蛋白质表达与纯化的综合性实验,并以该实验为基础创新了自主实验考核方式。通过实验材料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提升了该... 为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应用性思维,在生物化学实验中以绿色荧光蛋白为对象,设计蛋白质表达与纯化的综合性实验,并以该实验为基础创新了自主实验考核方式。通过实验材料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施的方式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方式和规则的完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化学 绿色荧光蛋白 综合性实验 学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宿主反巢寄生的卵识别机制研究进展与Meta分析
8
作者 冯子媚 赵旭 杨灿朝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60,共12页
鸟类巢寄生是寄生性鸟类将卵产于宿主巢中并转嫁育雏成本的行为,宿主为应对寄生压力进化出多重防御策略,其中卵识别机制是防御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综述与Meta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宿主主要采用模板识别机制(基于自身卵特征建立认知模板),... 鸟类巢寄生是寄生性鸟类将卵产于宿主巢中并转嫁育雏成本的行为,宿主为应对寄生压力进化出多重防御策略,其中卵识别机制是防御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综述与Meta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宿主主要采用模板识别机制(基于自身卵特征建立认知模板),部分物种如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兼具模板识别与不一致性识别机制;拟鹂科Icteridae和杜鹃科Cuculidae宿主以模板识别为主导;寄生历史显著影响识别机制的选择,无被寄生历史的物种可能缺乏该机制。现有研究已阐明卵色、斑纹等形态特征的关键作用,但对卵特征变异动态及宿主认知能力(脑容量)、学习能力(年龄与经验)等内在因素的协同效应仍缺乏系统研究。未来需构建多维度分析框架,整合形态特征变异规律与宿主认知行为机制,这将为解析宿主-寄生者协同进化提供新视角,并为认知生态学理论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寄生 卵识别机制 META分析 寄生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油丹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9
作者 贵新丽 叶储民 +2 位作者 陈玉凯 张凯 吴庭天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油丹(Alseodaphnopsis hainanens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探讨油丹种群的生存状况,该文根据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径级代替龄级,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应用种群动态变化指数及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预测该种群... 油丹(Alseodaphnopsis hainanens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探讨油丹种群的生存状况,该文根据样地调查数据,利用径级代替龄级,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应用种群动态变化指数及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预测该种群的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无论是原生林还是次生林,油丹的种群龄级结构均呈现倒“J”型,各龄级均有个体分布;与原生林相比,次生林的幼苗数量更多。(2)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油丹种群的动态指数在相邻的龄级间有一定的波动,原生林和次生林的动态指数V_(pi)和V′_(pi)都大于0,这表明该种群目前是增长型,但种群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抗干扰能力较差;次生林的抗干扰概率相对较小,表明次生林油丹种群的抗干扰能力强于原生林。(3)静态生命表显示,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油丹种群存活数和个体生命期望值都随着龄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4)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在经历未来2~3个龄级时间后,原生林Ⅲ龄级的个体数出现下滑;在经历未来2个龄级时间后,次生林Ⅲ龄级的个体数出现下滑;在经历未来5个龄级时间后,原生林和次生林中所有龄级个体数均呈稳定增长。综上认为,不管是原生林还是次生林,油丹种群均为增长型,种群处于波动状态,对外界干扰敏感;种群幼龄个体能补充各龄级个体死亡造成的损失,维持种群稳定性。为促进油丹种群自然更新,应加强就地保护措施,深入开展幼苗更新、繁育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等工作,同时可以采取适度的人为措施,提高幼苗到幼树的转化率,促进油丹种群数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丹 濒危植物 种群结构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动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滨猫尾木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编码基因psbB对冷胁迫的响应
10
作者 廖晓童 张台民 +4 位作者 李卫锦 李单凤 杨勇 陈光程 张颖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共11页
低温是濒危红树植物海滨猫尾木(Dolichandrone spathacea)生态修复的重要障碍,植物叶绿体及其编码的基因密切响应冷胁迫,解析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冷胁迫下编码基因psbB的分子响应规律有助于该物种的保护与修复。为揭示叶绿体基因组信息,... 低温是濒危红树植物海滨猫尾木(Dolichandrone spathacea)生态修复的重要障碍,植物叶绿体及其编码的基因密切响应冷胁迫,解析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冷胁迫下编码基因psbB的分子响应规律有助于该物种的保护与修复。为揭示叶绿体基因组信息,该研究通过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海滨猫尾木总DNA进行测序、组装、注释和功能分析,以及为探究冷胁迫下psbB基因的变化规律,并且检测了海滨猫尾木幼苗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总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总酚、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生理参数,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了相应处理下叶片psb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海滨猫尾木叶绿体具有典型四分体结构,基因组大小为159139 bp,GC含量为37.9%,编码133个基因。其中,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88个),tRNA基因(37个)和rRNA基因(8个)。(2)在系统发育分析中,海滨猫尾木未能形成单系,同其他8种紫葳科植物聚为一束,支持率达100%。(3)冷胁迫下,海滨猫尾木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总酚、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叶绿体编码基因psbB的相对表达量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综上认为,海滨猫尾木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其他紫葳科植物高度保守。在冷胁迫下,该植物总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渗透性调节物质的合成受到影响,同时编码基因psbB参与了植物冷胁迫下的分子调控。以上结果为提升濒危红树植物抗冷能力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滨猫尾木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冷胁迫 生理指标 psbB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猕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
11
作者 陈光乐 邢露 +1 位作者 杜宛儒 任宝平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猕猴(Macaca mulatta)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猕猴(M.m.brevicaudus)是该物种在中国分布纬度最低的一个亚种,目前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有关海南猕猴数量和分布的科研文献记录停滞于30年前。为更好地保护海南猕猴,亟需对其开展种... 猕猴(Macaca mulatta)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猕猴(M.m.brevicaudus)是该物种在中国分布纬度最低的一个亚种,目前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有关海南猕猴数量和分布的科研文献记录停滞于30年前。为更好地保护海南猕猴,亟需对其开展种群数量和分布等本底资源调查。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结合文献资料信息、访问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南全境的猕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发现:(1)目前海南岛生活着204个群体约5100只猕猴个体,这些猴群的分布范围不足海南岛总面积的1%,主要集中于海南岛南部山区;(2)海南猕猴群体平均大小为(25±11)只,是中国6个猕猴亚种中最小的;(3)按其分布的空间距离和猴群的生存状态,划分为8个分布区域;(4)近30年来,海南猕猴的分布范围呈现极度缩小趋势,由35年前的18个县市缩减到目前的10个;(5)96.1%的海南猕猴群体生活于各个保护区中。建议重点关注孤立的猕猴群体,优先关注文昌市的一群。强烈的人为干扰、栖息地退化和生境丧失是海南猕猴生存的主要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海南猕猴 数量和分布 主要威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麻黄种子萌发的限制生态因子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玉 杨彬 郝清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3-411,共9页
成功的天然更新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种源数量充足、质量良好;(2)适宜种子萌发的微生境;(3)幼苗、幼树存活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揭示海南岛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海防林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该文对影响其天然更新的... 成功的天然更新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种源数量充足、质量良好;(2)适宜种子萌发的微生境;(3)幼苗、幼树存活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揭示海南岛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海防林自身无法天然更新的障碍因子,该文对影响其天然更新的三个条件之一的种子萌发条件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的生态因子,如木麻黄化感、土壤酸碱度、盐度、温度、基质类型、水分等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浸提物的不同浸提液浓度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与CK组无显著性差异。(2)设定范围内的pH、盐度和温度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3)不同浓度梯度PEG溶液处理的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伴随PEG溶液浓度增加,木麻黄种子萌发率随之锐减。(4)不同基质及浇水频度对种子萌发率也具有显著影响。从综合PEG干旱胁迫、基质及浇水频度的结果可以发现,木麻黄种子抗旱能力较弱,对水分敏感。因此,水分是制约木麻黄种子萌发的主要限制因子,凋落物层及滨海沙土较差的保水性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种子萌发 限制生态因子 海防林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甲酮(BP-3)对黄尾蓝魔鱼(Chrysiptera parasema)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柯怀泱 张彦坤 +1 位作者 张纪亮 刁晓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81,共7页
紫外线吸收剂已成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影响。本研究中,将成年黄尾蓝魔鱼分为溶剂对照组CK(0.1%的乙醇)、1μg·L^(-1)组和10μg·L^(-1)组,于二苯甲酮(benzophenone-3,BP-3)中暴露7 d,取肝脏进行组织学分... 紫外线吸收剂已成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影响。本研究中,将成年黄尾蓝魔鱼分为溶剂对照组CK(0.1%的乙醇)、1μg·L^(-1)组和10μg·L^(-1)组,于二苯甲酮(benzophenone-3,BP-3)中暴露7 d,取肝脏进行组织学分析,并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变化,以及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以揭示BP-3对黄尾蓝魔鱼肝脏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暴露7 d后,10μg·L^(-1)组黄尾蓝魔鱼肝细胞肿大,核偏离和细胞核固缩。从抗氧化指标来看,BP-3胁迫后,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有一定明显的影响。不同浓度BP-3染毒后,SOD酶、CAT酶活性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剂效关系,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MDA含量胁迫后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低浓度(1μg·L^(-1))BP-3胁迫后,MDA含量显著上升(P<0.01),随着染毒浓度增加含量有所下降。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对BP-3胁迫的响应程度有差异,基因bdh2的表达量胁迫以后呈现上升的趋势,SCO1基因的表达量胁迫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均接近显著性水平(P=0.068);CYP27B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在1μg·L^(-1)(P<0.05)和10μg·L^(-1)(P<0.01)时显著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剂效关系。FTHFD和NADH基因表达量随染毒浓度的上升而变化,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综上,MDA含量和CYP27B基因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来反映BP-3胁迫对黄尾蓝魔鱼的生态毒性效应。本研究揭示了BP-3对黄尾蓝魔鱼肝脏生态毒理效应,为探讨紫外线吸收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毒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甲酮 黄尾蓝魔鱼 肝脏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海岸多种乡土树种海防林的构建及群落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珊 袁秋进 +1 位作者 刘强 王炳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8,共10页
在木麻黄海防林下分别采用单种乡土树种和多种乡土树种与木麻黄混交2类方式进行种植,对乡土树种的存活率、生长情况以及环境因子等进行了持续性的观测,并对2类种植方式样地中的乡土树种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木麻黄海岸... 在木麻黄海防林下分别采用单种乡土树种和多种乡土树种与木麻黄混交2类方式进行种植,对乡土树种的存活率、生长情况以及环境因子等进行了持续性的观测,并对2类种植方式样地中的乡土树种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木麻黄海岸防护林中混交种植的乡土树种大都能够成林。经过5 a的生长,7种乡土种树木中草海桐和露兜的存活率最高(48.89%),水黄皮次之(42.22%),海棠果的最低(13.33%)。多种混交样地植物平均株高、基径分别从75.2、1.3 cm增长至185.4、5.1 cm。4种乔木树种中水黄皮的生长量增量最大,其次为海棠果和黄槿,小叶榕的生长量增量相对较小;3种灌木中草海桐的生长量增量较大,苦郎树、露兜次之。水黄皮和小叶榕的平均相对生长量增量和光合作用强度均表现为多种混交样地大于单种混交样地,且2种类型样地中水黄皮的各类生长指标均大于小叶榕。多种混交样地和单种混交样地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pH值均有显著提高。乡土树种在混交林中生长良好,且显著地改善了混交林的土壤环境,可用乡土树种构建混交林型的海防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乡土树种 木麻黄 海防林 群落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物干扰鱼类体色的研究及其生态毒理学意义
15
作者 杨莉 王力军 +3 位作者 金映虹 侯宇 张春暖 张纪亮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51,共12页
鱼类体色对环境污染物十分敏感,使其成为污染监测中理想的生物指示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鱼类体色调控复杂,涉及的基因丰富。本文综述污染物对鱼类体色的干扰作用及可能的干扰机制,为鱼类体色应用于污染监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生态... 鱼类体色对环境污染物十分敏感,使其成为污染监测中理想的生物指示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鱼类体色调控复杂,涉及的基因丰富。本文综述污染物对鱼类体色的干扰作用及可能的干扰机制,为鱼类体色应用于污染监测相关生物标志物筛选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从鱼类色素合成和代谢、色素细胞发育和迁移、体色变化的调控等方面,综述鱼类体色的分子基础,有助于探究污染物干扰鱼类体色的可能靶点和毒理学机制,为鱼类体色生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体色 分子基础 污染物 生态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和紫外线吸收剂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锦 秦永强 +4 位作者 张彦坤 鞠涵烨 吕炳锐 段丹丹 刁晓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8-376,共9页
微塑料和紫外线吸收剂作为难降解、持久性强的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已成为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然而,这2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污染物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仍不明确。本研究添加直径1μm的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 plastic... 微塑料和紫外线吸收剂作为难降解、持久性强的新型污染物,近年来已成为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然而,这2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污染物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仍不明确。本研究添加直径1μm的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 plastics,PS-MPs,10 mg·L^(-1))至不同浓度(50μg·L^(-1)和500μg·L^(-1))的有机紫外线吸收剂阿伏苯宗(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BMDM)海水溶液中,对小球藻(Chlorella sp.)进行7 d的胁迫实验,从生长抑制率、表面形貌和物理特征、光合色素含量、氧化应激水平以及胞外产物(EPS)含量等指标揭示2种污染物对小球藻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50μg·L^(-1)和500μg·L^(-1)2种浓度的BMDM单一胁迫时,小球藻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26.15%和42.05%,而2种浓度的BMDM与PS-MPs复合胁迫时,小球藻的最高抑制率则分别为15.38%和17.95%,BMDM单一胁迫对小球藻的抑制率高于复合胁迫。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细胞表面的观察发现,与BMDM单一胁迫相比,复合胁迫的小球藻表面凹陷较少,褶皱程度较低。同时,小球藻的表面黏度以及粗糙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较低,氧化应激反应减弱。此外,与BMDM单一胁迫相比,复合胁迫的小球藻EPS合成量显著减少,藻胆蛋白(PBPs)的含量较低,而小球藻的细胞密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PS-MPs和BMDM的联合作用对小球藻的生长表现拮抗效应,即PS-MPs的添加能降低BMDM对小球藻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阿伏苯宗 小球藻 联合毒性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种群数量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尔辉 罗战 +5 位作者 朱萧文 施雪岩 梁笑 杨卓 吴庭天 王力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0-587,共8页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2020—2022年,在保护区不同片区潮沟内共设置34条样线,对海陆蛙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保护区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并...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2020—2022年,在保护区不同片区潮沟内共设置34条样线,对海陆蛙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保护区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并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调查表明:海陆蛙主要分布在管理局、道学和三江片区,而塔市和博度片区海陆蛙分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个年度海陆蛙种群密度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三江、道学和管理局;2020年度三江种群密度为221.6只/hm^(2)、道学164.7只/hm^(2)和管理局137.4只/hm^(2),明显高于2022年度(三江151.2只/hm^(2)、道学144.8只/hm^(2)和管理局116.3只/hm^(2))和2021年度(三江113.2只/hm^(2)、道学99.6只/hm^(2)和管理局51.9只/hm^(2));2020—2022年三江、道学和管理局片区总的海陆蛙种群数量分别为6498、3357、4847只。盐度高、水体污染、牡蛎附生和潮汐裸滩面积少等是导致海陆蛙在塔市和博度分布缺失的主要因素。非法捕捉、周边养殖塘包围及其导致的繁殖生境减少和污染是影响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蛙 红树林 潮沟 种群数量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与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组成特征分析
18
作者 张苗苗 张文飞 +3 位作者 董冰雪 韩雪梅 杨家顶 刘丰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3-640,共8页
【目的】通过探索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分布情况及微生物和ARGs之间的关联特征,了解红树林的抗性污染现状,为环境中抗性基因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索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与水体中... 【目的】通过探索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分布情况及微生物和ARGs之间的关联特征,了解红树林的抗性污染现状,为环境中抗性基因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索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与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组成、多样性以及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结果】利福平抗性基因rpoB mutants、达托霉素类药物抗性基因rpoC、氟喹诺酮类药物抗性基因mfd、氨基香豆素抗性基因alaS、乙酰氧基耐药基因EF-Tu mutants、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macB以及异烟肼耐药基因katG是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水域的优势基因。沉积物和水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种类组成相似,但水体中抗性基因的多样性皆高于沉积物。NMDS分析发现,沉积物与水体ARGs的组成、分布明显不同。ARGs与微生物类群的关联分析表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以及黄杆菌纲是与ARGs关联较强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占比高达70%。水体中抗性基因主要来源于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和黄杆菌纲,而沉积物中抗性基因主要来源于γ-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结论】红树林沉积物和水体中具有不同的ARGs组成特征,沉积物与水体具有不同的抗性基因风险特征,因此对红树林耐药微生物和ARGs进行生态监测和治理时,除重点监测微生物的组成特征外,还应关注水体中ARGs的变化规律,从而预测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的耐药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抗生素抗性基因 沉积物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压调节基因在入侵物种红耳龟适应盐度环境中的作用
19
作者 袁悦 卢英楠 +1 位作者 洪美玲 丁利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0-496,共7页
为了解入侵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盐度水域中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本研究在盐度5‰和15‰(S5组和S15组)的环境中对红耳龟进行了24 h、48 h胁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红耳龟在... 为了解入侵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盐度水域中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本研究在盐度5‰和15‰(S5组和S15组)的环境中对红耳龟进行了24 h、48 h胁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红耳龟在2个盐度处理下24 h时,肾脏中水通道蛋白1(AQP1)、热休克蛋白(HSP70)、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CC)、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NKCC)、肌醇转运蛋白(SMIT)和牛磺酸转运蛋白(TAUT)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胁迫48 h时,HSP70、NCC、NKCC和TAUT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15组AQP1和SMIT mRNA的变化不显著。红耳龟在适应半咸水环境过程中,渗透压调节基因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揭示了红耳龟可能采用特定的渗透压调节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入侵物种的生理适应机制,为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以控制或减少红耳龟的负面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耳龟 基因表达 渗透压调节 半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20
作者 任宝平 吴瑞东 +2 位作者 黎大勇 Paul AGarber 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9,共13页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夜树 夜宿地 移动模式 滇金丝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