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赣浙闽地区汛期的降水划分及环流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芳 王东海 卫俊宏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813,共15页
湘赣浙闽地区是中国降水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先后经历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与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 湘赣浙闽地区是中国降水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先后经历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与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首先对比了不同季风雨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特征,然后又分析了其逐侯演变特征,并最终根据候雨日日降水量和强降水站数得出一种划分汛期的新的方式,依照新的方式定义汛期和汛期的不同阶段,并探索了入汛前后以及汛期不同阶段降水和环流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相较于其他分段方式,新的定义方法能够更好地描述出湘赣浙闽地区汛期大雨带南北位移和多雨中心东西变化的演变特征。(2)湘赣浙闽地区的汛期有其不同于其他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独特的降水特征,平均开始于22候,结束于50候,可以分为春雨期、主汛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其中主汛期又可分为主汛期前期和主汛期盛期。春雨期开始时间晚于华南前汛期,降水整体分布较为均匀,在南岭南部和江西、湖南北部有两条大雨带;主汛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于江淮梅雨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全面增强,强降水中心位于鄱阳湖平原到武夷山区;后汛期开始时间晚于华南后汛期的开始时间,降水主要位于福建东南部沿海地区。(3)湘赣浙闽地区在进入汛期以后,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汛期开始相伴随的大气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南亚高压北上高原,湘赣浙闽地区上空西风气流减弱,副热带高压北抬,脊线位于18°~21°N,低空西南气流和超低空偏南风均增强,水汽大幅增加,这些特征与华南前汛期及江淮梅雨期不同。汛期不同阶段环流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低空气流的强度和低层风速辐合区位置的位移等等。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湘赣浙闽 降水特征 气候特征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对华南晚中生代岩浆热液重磁化与铀成矿的启示
2
作者 杨思林 易治宇 +2 位作者 赵千 刘玉书 王天月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4-1416,共23页
准确厘定中生代东亚陆块群的古地理位置,是重建盘古大陆古地理轮廓和古气候模式的关键基础.由于缺乏可靠的火山岩剩磁记录以及普遍存在的重磁化,华南地块早侏罗世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华南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 准确厘定中生代东亚陆块群的古地理位置,是重建盘古大陆古地理轮廓和古气候模式的关键基础.由于缺乏可靠的火山岩剩磁记录以及普遍存在的重磁化,华南地块早侏罗世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华南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岩,开展了详细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古地磁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揭示菖蒲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96.4±0.7 Ma.系统热退磁实验分离出三组剩磁分量,其中低温分量为现代黏滞剩磁;从9个采点中获得一组中间分量,全部为正极性,褶皱检验显示其为褶皱后获得的次生剩磁;从17个采点中获得一组呈对趾分布的特征分量,通过了C级倒转检验.虽然正交投影图上特征分量和中间分量之间存在差别,但两者的平均方向在统计上无显著区别,表明两组分量的获得是准同时的.进一步将中间分量和特征分量对应的古地磁极与华北中生代视极移曲线对比,显示其与早白垩世参考极重叠,揭示两者很可能都是早白垩世的重磁化.综合岩相学、岩石磁学和退磁结果表明,热液流体作用下生成的次生磁铁矿是重磁化分量的主要载磁矿物,磁铁矿在形成后期还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生成磁赤铁矿或赤铁矿,很可能携带了化学剩磁.热液重磁化时间和菖蒲盆地周边岩浆-热液型铀矿的成矿时间相同,表明两者可能由同一期热液活动引起.这一研究结果揭示华南地块在晚中生代期间存在广泛的岩浆-热液重磁化作用,对区域上寻找热液型金属矿床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华南陆块 重磁化 热液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Ⅱ:那曲试验区云——降水、热量和水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春燕 王东海 +2 位作者 庞紫豪 姜晓玲 马千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6-952,共17页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析那曲试验区大气的基本环境特征与云—降水演变和大气动力、热力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1)试验区350 h Pa以上风速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风速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达到最大(>50 m s),盛夏7~8月风速的垂直变化最弱,温度的垂直变化最强,大气高湿区在夏秋雨季位于350~550 h Pa,在冬春干季升至300~400 h Pa。(2)试验区6~7月上旬降水最多;春、秋、冬三季,300~400 h Pa高度层作为大气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交界处,是云量的集中区;夏季,增多的水汽和增强的大气上升运动导致高云和总云量明显增多,中、低云减少。(3)夏季的地表潜热通量与大气总的潜热释放最强,大气净辐射冷却最弱,高原地区较强的地面感热导致试验区500 h Pa以下的近地面全年存在暖平流,500 h Pa以上则由于强烈的西风和辐射冷却存在冷平流。此外,试验区整层大气全年以干平流为主,但在夏季出现了较弱的湿平流。(4)视热源Q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特征:全年500 h Pa以下大气表现为冷源,300~500 h Pa和100~150 h Pa表现为热源,150~300 h Pa则在冬春干季表现为冷源,在夏秋雨季表现为热源,不同高度层的冷、热源的形成原因不同,其中夏季由于增强的上升运动、感热垂直输送和水汽凝结潜热以及高云的形成,因此几乎整层大气表现为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 那曲试验区 云—降水 上升运动 热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不同天气形势下杭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嘉琪 王成刚 +3 位作者 徐锦山 张日佳 姜盈 郑志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152,共10页
文章利用2015-2018年杭州市地面PM_(2.5)质量浓度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在使用PCT分型法对杭州市冬季天气形势进行客观分型基础上,通过修正A值法计算得出了杭州市冬季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环境容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 文章利用2015-2018年杭州市地面PM_(2.5)质量浓度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在使用PCT分型法对杭州市冬季天气形势进行客观分型基础上,通过修正A值法计算得出了杭州市冬季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环境容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8年杭州市冬季PM_(2.5)质量浓度持续偏高,空气污染最为显著。通过客观分型得出影响该地区冬季主要天气形势共分6种,分别为高压控制、高压底部控制均压场、L型高压控制、高压前部控制均压场、低压控制、低压前部控制均压场。其中,在高压控制、高压底部控制均压场、L型高压控制、低压控制时,其逐日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小,依次为5.66、5.88、7.95、0.52 t/d,易发生空气污染;在低压前部控制均压场和高压前部控制均压场时,大气环境容量较大,依次为15.26、13.14 t/d,不易发生空气污染。因此,得出的不同天气形势下大气环境容量的变化特征对于杭州市冬季大气污染排放管控政策的制定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CT 客观天气形势分型 A值 大气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气象站的深圳近10年城市气候变化特征研究:2011—2020年 被引量:6
5
作者 何钰清 李磊 +1 位作者 张丽 杨红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0-879,共10页
利用广东省深圳市3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深圳市近1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市2011—2020年的平均气温增长率约1.47℃/(10 a),比上一个10年显著增加,气候变暖并未停滞;(2)受城市化的影响,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在较... 利用广东省深圳市3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深圳市近1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深圳市2011—2020年的平均气温增长率约1.47℃/(10 a),比上一个10年显著增加,气候变暖并未停滞;(2)受城市化的影响,深圳市气温日较差在较大范围内呈减小趋势,但在少数地区却反常地呈现了上升趋势;(3)深圳的地面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地区风速下降更快;(4)2011—2020年深圳市的平均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最高每年增长1.33%;(5)统计深圳各区不同时次的极端降雨量数据可以发现,未发展地区的极端降雨量增速较大,年总降水量的增长率也较高,增长率最高为42.41 mm/a,而其他地区的6 h以内的滑动降水量极大值均呈下降趋势;(6)利用多个自动气象站长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对深圳局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析,这对国家基本站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发掘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城市气候 气候变化 自动气象站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述评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今菲 杨清华 +6 位作者 于乐江 宋米荣 罗昊 施骞 李雪薇 闵超 刘骥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22,共12页
南极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北极海冰的快速减少,近40年来,南极海冰范围在2014年前是缓慢增加、后是突变减少。单一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因素无法解释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对海冰的耦合影响还未得到... 南极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北极海冰的快速减少,近40年来,南极海冰范围在2014年前是缓慢增加、后是突变减少。单一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因素无法解释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对海冰的耦合影响还未得到充分研究。受南极海冰厚度遥感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所限,现有数据仍无法准确量化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极海冰的厚度和体积变化;目前南极海冰变化的气候效应还未充分明确。当前国内外对南极海冰研究的不足迫切要求发展长期可靠的南极海冰厚度数据,以突破南极海冰体积变化研究的难题,同时应综合考虑多气候模态和海气系统耦合的作用,研究南极海冰变化的机制及其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范围 海冰厚度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IOP观测的渤海、黄海气溶胶类型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崔廷伟 黄廷轩 +5 位作者 牟冰 高飞 肖艳芳 刘荣杰 马毅 张杰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1,共7页
采用14年(2006~2019年)的CALIOP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基于最新的激光雷达气溶胶类型划分方法,辨识了0.28~8.17 km高度范围内渤海、黄海主导气溶胶类型,揭示了各类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了其长期演变趋势和季节差异。研究发现:(1)受到... 采用14年(2006~2019年)的CALIOP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基于最新的激光雷达气溶胶类型划分方法,辨识了0.28~8.17 km高度范围内渤海、黄海主导气溶胶类型,揭示了各类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了其长期演变趋势和季节差异。研究发现:(1)受到东亚大陆特别是沙尘输运的显著影响,渤海、黄海主导气溶胶类型为沙尘海洋型(36%)、沙尘型(25%)、清洁海洋型(17%)、煤烟型(11%)和污染沙尘型(9%)(合计>97%),其中与沙尘有关的3种气溶胶类型占比合计近七成。(2)各类型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点鲜明:清洁海洋型和沙尘海洋型气溶胶主要分布在2.5 km高度以下;污染沙尘型和煤烟型气溶胶则主要分布在2.5 km高度以上;沙尘型气溶胶占比随高度增加而增大。(3)从长期演变来看,14年间污染沙尘型气溶胶占比呈波动下降趋势,清洁海洋型气溶胶占比逐年增加,煤烟型气溶胶占比逐年降低。(4)各类型气溶胶的占比及垂直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激光雷达 渤海 黄海 气溶胶类型 沙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PM_(2.5)浓度变化趋势及其月尺度预测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何钰清 李磊 +3 位作者 杨红龙 兰紫娟 邵应泉 张文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0-408,共9页
基于深圳市环境监测站的PM_(2.5)浓度数据以及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布的月度气象监测公报,研究了2012—2019年深圳市PM_(2.5)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PM_(2.5)浓度与月尺度气候要素的关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PM_(2.5)月均... 基于深圳市环境监测站的PM_(2.5)浓度数据以及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布的月度气象监测公报,研究了2012—2019年深圳市PM_(2.5)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PM_(2.5)浓度与月尺度气候要素的关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PM_(2.5)月均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12—2019年深圳PM_(2.5)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PM_(2.5)浓度有季节性特征,干季(1~3月及10~12月)PM_(2.5)浓度比较高,也是PM_(2.5)污染防控的重要时段。月降水日数、月降水量以及月平均温度与PM_(2.5)浓度的负相关较明显,偏北风频率与PM_(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可一定程度上帮助预判月均PM_(2.5)浓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反,月平均相对湿度与PM_(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包含气象因素项以及PM_(2.5)浓度项的月平均PM_(2.5)浓度预报模型拟合度较高,偏北风频率、月平均相对湿度是对月平均PM_(2.5)浓度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利用深圳市2020年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证明方程对于月平均PM_(2.5)浓度的预报有一定适用性,可较好预报PM_(2.5)浓度月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气候要素 月尺度 深圳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rm卫星星载接收机GPS信号中断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洋 熊超 +6 位作者 尹凡 万欣 郑宇豪 黄宇阳 刘裔文 朱艺洵 王丰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64-4477,共14页
本文聚焦于欧空局Swarm卫星星载接收机在中纬地区出现的GPS信号中断事件,利用其近9年(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的观测数据,详细统计了GPS信号中断事件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背景等离子体密度起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warm卫星在其接收机... 本文聚焦于欧空局Swarm卫星星载接收机在中纬地区出现的GPS信号中断事件,利用其近9年(2014年1月至2022年9月)的观测数据,详细统计了GPS信号中断事件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背景等离子体密度起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Swarm卫星在其接收机锁相环带宽从0.75 Hz调整至1.0 Hz前后,GPS信号中断事件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前一个时期,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11日,GPS信号中断事件主要分布在低纬磁赤道附近和高纬极区附近,少量中断事件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而在后一个时期,2016年8月12日至2022年9月30日,GPS信号中断事件则出现在了所有的纬度,同时表现出显著的经度差异.前一个时期内GPS信号中断事件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依赖,而后一个时期内出现的GPS信号中断事件则出现了无季节特性的弥散状分布.该结果表明当Swarm星载接收机锁相环带宽调整至1.0 Hz时,虽然提升了其应对电离层闪烁条件下多普勒频移的动态调整范围,但同时也增加了接收机载波相位观测的热噪声,进而导致接收机产生了一些随机的短时信号中断.除了上述不同,两个时期内的GPS信号中断事件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信号中断事件主要均集中在GPS卫星相对于Swarm处于较低仰角(<20°)的情况下;同时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发射较早的BlockⅡR和BlockⅡA类型GPS卫星上,暗示了随着发射年限的增加与星载设备的老化,GPS卫星的稳定性会逐渐降低.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Swarm卫星出现与未出现GPS信号中断轨道对应的原位电子密度观测数据,发现GPS信号中断的轨道其对应的电子密度波动更剧烈,表明背景等离子体密度的梯度强度是引起Swarm星载接收机在中纬地区出现GPS信号中断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星载接收机的设计优化,特别是提升其在电离层闪烁条件下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rm卫星 星载GPS信号中断 接收机锁相环带宽 背景电子密度起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城市建成区热力作用对局地环流影响的CFD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1-529,共9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开展了一系列理想数值试验,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的热力作用对局地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没有背景风的情况下,城市热岛效应可破坏海陆环流的固有转换模式,使近地面风场总是在城市建成区上空辐合;在有微弱背...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开展了一系列理想数值试验,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的热力作用对局地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没有背景风的情况下,城市热岛效应可破坏海陆环流的固有转换模式,使近地面风场总是在城市建成区上空辐合;在有微弱背景风的情况下,热岛效应也会导致近地层风场出现线型辐合。而城市上空总是容易出现辐合风场,可部分解释城市局地高污染带形成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海陆环流 局地环流 局地污染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特征深度学习的短临降水预报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生 黄启桥 +2 位作者 谭金凯 梁振清 吴翀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9-806,共8页
雷达回波外推是短临降水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针对雷达回波外推中随着外推时间的增加而出现回波演变信息丢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深度学习短临降水预报模型(以下简称为MSF2)。首先,采用多尺度的卷积核对网络的浅层信... 雷达回波外推是短临降水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针对雷达回波外推中随着外推时间的增加而出现回波演变信息丢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的深度学习短临降水预报模型(以下简称为MSF2)。首先,采用多尺度的卷积核对网络的浅层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弥补单一特征检测带来的不足。其次,将不同维度的特征信息进行拼接及通道混洗,进一步增强特征图通道之间的信息流通和信息表达能力。最后,将特征图中的多尺度信息进行融合,从而有效保留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利用华南雷达回波拼图资料数据,在3种不同降水强度(5 mm/h、10 mm/h和25 mm/h)下进行降水预报研究,并与光流法和ConvLSTM两种主流算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MSF2在所有评价指标(命中率POD、临界成功指数CSI、误报率FAR)中表现最优,这表明引入多尺度机制能改善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相比于目前主流的光流法和ConvLSTM,本文提出的模型对于短临降水预报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较高的预报精度,而且实现了业务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预报 深度学习 多尺度特征 光流法 Conv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M卫星和地面雷达对江苏盐城龙卷风强降水估测的对比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朝盈 张阿思 +1 位作者 陈生 胡宝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0-380,共11页
为综合评估卫星和天气雷达在2016年6月23日盐城龙卷风期间的强降水过程的降水估测精度,以国家级雨量站观测数据为基准,结合相关系数(CC)、相对误差(RB)、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分级评分指标,利用S波段的天气雷达定量降雨估测产品(RQPE)... 为综合评估卫星和天气雷达在2016年6月23日盐城龙卷风期间的强降水过程的降水估测精度,以国家级雨量站观测数据为基准,结合相关系数(CC)、相对误差(RB)、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分级评分指标,利用S波段的天气雷达定量降雨估测产品(RQPE)和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多卫星融合产品(IMERG_FRCal,IMERG_FRUncal,IMERG_ERCal)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雷达和卫星的累积降水量与雨量站的空间相关性很强(相关系数大于0.9),基本上能捕捉到整个降水过程的空间分布。降水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北部,但卫星高估了江苏省东北部强降水中心的降水量;对于小时时序区域平均降水,卫星高估了降水,而雷达低估了累积降水量。综合降水中心区域分析,IMERG的强降水区域降水量与雨量站的时间序列的偏差显著;RQPE在降水峰值达到之前及峰值之后与地面雨量站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对降雨量峰值有明显的偏低。RQPE能较为准确地在时间上捕捉到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但对于大雨及暴雨的估测能力不佳;RQPE的POD、SCI值都远远高于IMERG, FAR也较小。IMERG几乎未能监测到强降水的发生。总体上,RQPE对此次龙卷风强降水量的估测表现优于3种IMERG产品,特别是在捕捉强降水区域的空间分布方面,但对于强降水的估测能力仍需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龙卷风 天气雷达 IMERG 定量降水估测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深度学习的ENSO预测及其春季预报障碍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佩 黄颖婕 +1 位作者 胡冰逸 韦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1-1078,共8页
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一个热带太平洋Niño3.4指数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的季节预报误差。结果表明,LST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变化趋势,但针对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不同的表现。对于1997/1998和2... 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一个热带太平洋Niño3.4指数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的季节预报误差。结果表明,LST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的变化趋势,但针对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事件有不同的表现。对于1997/1998和2015/2016强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事件的趋势和峰值,距平相关系数(ACC)达到0.93以上。但是,对于1991/1992和2002/2003弱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在峰值预测方面表现不好。在厄尔尼诺增长期,预报误差的季节增长率最大值(k_(max))皆处于4—6月,存在明显的春季预报障碍(SPB)现象。在衰减期,同类型事件的k_(max)分布相似:弱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k_(max)皆处于春季,存在明显的SPB现象;强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k_(max)分散在其他季度,不存在SPB现象。个体事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事件的特征(如事件类型和强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LSTM) ENSO 预报误差 春季预报障碍(SPB) Niño3.4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波段双极化雷达的变分法的定量降水估计算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陈帅 张阿思 陈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2-432,共11页
基于比差分传播相移(K_(DP))的降水估计算法 R( K_(DP)) 相较于传统基于水平反射率因子 ( Z_(H)) 的算法R( Z_(H))的表现更优。在雷达实际运行中,由于随机误差和后向散射相位(backscattering phase)的影响,可能出现负的 K_(DP)。运用一... 基于比差分传播相移(K_(DP))的降水估计算法 R( K_(DP)) 相较于传统基于水平反射率因子 ( Z_(H)) 的算法R( Z_(H))的表现更优。在雷达实际运行中,由于随机误差和后向散射相位(backscattering phase)的影响,可能出现负的 K_(DP)。运用一种基于变分的雷达定量降水估计混合算法(V-RQPE)。该算法用变分拟合方法重构差分相位(Φ_(DP)),用一种新的稳健的边界条件求解方法,在消除随机误差的同时获得非负的 K_(DP),进而进行降水估计。随后我们使用 2017年 5月 7日广州 S波段雷达的回波数据和地面雨量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同时使用了六种不同的算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 1 小时累计降水估计中,V-RQPE 表现最好,在 24 小时累计降水估计中,V-RQPE 和基于变分拟合的 K_(DP)的降水估计算法(R-VKDP)表现最好,实验结果表明变分拟合方法对雷达降水估计能力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拟合 雷达定量降水估计 比差分传播相移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走航观测数据的ERA5南海北部夏季短波辐射收支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振 张功 +5 位作者 刘长炜 吴仁豪 齐木荣 邓汉虞 陈剑桥 韩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61,共11页
海表短波辐射收支是海–气界面能量交换的重要物理过程。本研究利用2019年南海北部夏季科考航次的走航观测数据,评估了ERA5再分析数据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收支。结果表明,ERA5的向下短波辐射相比观测偏小,11时和15时(北京时间)的偏差最大... 海表短波辐射收支是海–气界面能量交换的重要物理过程。本研究利用2019年南海北部夏季科考航次的走航观测数据,评估了ERA5再分析数据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收支。结果表明,ERA5的向下短波辐射相比观测偏小,11时和15时(北京时间)的偏差最大,可达-100 W/m^(2)。与此同时,ERA5的海表反照率整体偏低,其中高太阳高度角时段偏差较小,约为-0.03,低太阳高度角时段偏差较大,约为-0.15。向下短波辐射和反照率的偏差共同造成ERA5白天平均海表净短波辐射通量比观测偏小约25.4 W/m^(2);其中,反照率低估抵消了约50%向下短波辐射偏差的贡献。研究表明,在不同大气透射率情况下,ERA5的海表辐射收支偏差存在不同表现。ERA5海表反照率的低估可能与其采用的参数化方案在南海北部的适用性不足有关。基于观测本研究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参数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反照率 向下短波辐射通量 大气透射率 太阳高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识别研究
16
作者 刘陈帅 陈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3-602,共10页
双偏振雷达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降水粒子识别,目前主流的方法为模糊逻辑分类(FL),但是该方法仅使用单个距离库的信息,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不足,利用聚类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分类方法,即在模糊逻辑分类基... 双偏振雷达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降水粒子识别,目前主流的方法为模糊逻辑分类(FL),但是该方法仅使用单个距离库的信息,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不足,利用聚类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分类方法,即在模糊逻辑分类基础上考虑距离库与不同降水粒子的距离以及周围距离库类别信息。基于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的观测数据进行降水粒子识别验证,结果表明使用的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识别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噪声对分类结果的影响,且符合降水粒子的微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降水粒子识别 模糊逻辑分类 Kmeans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太阳辐射数据及长期变化
17
作者 焦铂洋 苏昱丞 李庆祥 《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1026-1042,共17页
随着卫星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球大气层顶能量收支的估计已经较为准确。然而,对地球表面能量收支的估算误差水平仍然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的辐射强迫变化大1个数量级以上。在地球表面能量平衡估计的各个分量中,向下短波太阳辐... 随着卫星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球大气层顶能量收支的估计已经较为准确。然而,对地球表面能量收支的估算误差水平仍然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的辐射强迫变化大1个数量级以上。在地球表面能量平衡估计的各个分量中,向下短波太阳辐射是最为重要的误差来源之一。因此,准确的地表太阳辐射(SSR)观测数据成为降低这种误差的关键。同时,SSR不仅是陆表过程模拟的重要驱动因子,也是可再生太阳光伏能源利用的重要指标,其长期变化也一直是众多领域科学家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文中从现有SSR气候数据产品的对比入手,讨论了当前SSR长期变化中存在的偏差和不确定性问题,明晰了发展高质量SSR观测基准数据产品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基于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SSR站点观测数据,系统考虑其存在的非均一性和抽样问题,对站点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均一化处理,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了重建,并对全球和区域SSR长期变化及其不确定水平进行估计等一系列工作。这些研究为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观测、检测归因和预测、预估等提供了新的证据;最后,对当前SSR数据和长期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太阳辐射 长期变化 均一化 重建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