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暂性头痛和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晓玉 宋孚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96-798,共3页
短暂性头痛和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HaNDL)以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偏头痛样头痛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脑脊液... 短暂性头痛和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HaNDL)以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偏头痛样头痛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一般3个月内自发缓解,是一种自限性疾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功能缺损 自限性疾病 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CEREBROSPINAL fluid 短暂性 综合征 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国民 梁志刚 张振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3-578,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在有效时间内经机械取栓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但机械取栓常合并血管再闭塞,影响患者预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glycoprotein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过... 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在有效时间内经机械取栓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但机械取栓常合并血管再闭塞,影响患者预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glycoprotein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的最后共同通路防止血管再闭塞。目前,在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围手术期,辅以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尚存争议。本文对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发现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安全的,但有效性尚需要规范的临床研究证据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替罗非班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1
3
作者 ApoE ε4与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 +2 位作者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烟台区域分中心 巴茂文 王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7-667,共11页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载脂蛋白E ε4(ApoE ε4)基因是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最主要的遗传风险因素,与其核心生物学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是最具潜力的遗传生物学标志物。外周血ApoE ε4...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载脂蛋白E ε4(ApoE ε4)基因是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最主要的遗传风险因素,与其核心生物学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是最具潜力的遗传生物学标志物。外周血ApoE ε4基因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预测和病情评估中起重要作用,但临床实践中存在对ApoE ε4基因检测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靶向Aβ的高质量临床药物试验的开展或临床药物治疗时代的到来,ApoE ε4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迄今国内尚缺乏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规范应用的指南或共识。本文总结国内外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共识,旨在充分认识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价值并合理应用,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水平,指引进一步的高质量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载脂蛋白E4 淀粉样β肽类 生物标记 诊疗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诱导致命性乳酸中毒:一种极易混淆为脓毒性休克的不良反应
4
作者 朱然 杨绍婉 +2 位作者 田行瀚 李小丽 刘岩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97-900,共4页
回顾性分析北京、山东两所医院诊治的3例利奈唑胺诱导乳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其致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3例患者因病情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在用药的不同阶段出现难以用脓毒性休克解释... 回顾性分析北京、山东两所医院诊治的3例利奈唑胺诱导乳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其致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3例患者因病情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在用药的不同阶段出现难以用脓毒性休克解释的乳酸中毒,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床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后,患者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最终临床诊断为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中毒,但初诊医生均考虑为脓毒性休克。经积极治疗,2例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死亡。利奈唑胺诱导的乳酸中毒易被误诊为脓毒性休克,广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不良反应早期诊断的认知与识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多重耐药 乳酸中毒 脓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与生物学标志物披露流程专家共识
5
作者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烟台区域分中心 +6 位作者 巴茂文 汪锡金 宋西成 李冰玉 孔敏 任超 马国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43-953,共11页
“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备受关注,具有向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转化的高风险。ATN诊断框架可以将临床诊断的主观认知下降精准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是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预防与治疗的重要窗口。基于目前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诊断与生物... “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备受关注,具有向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转化的高风险。ATN诊断框架可以将临床诊断的主观认知下降精准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是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预防与治疗的重要窗口。基于目前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诊断与生物学标志物诊断两种诊断范式,疾病规范管理以及诊断后精准沟通与支持十分重要,包括诊断管理规范、生物学标志物结果解读及建议、患者健康管理及可能针对特定潜在病因的治疗等。既往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存在异质性,很多临床医师对“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仍感陌生,缺乏系统认识;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可给患者提供一定的确定性,也可带来疾病预期风险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对临床医师进行指导。迄今国内尚缺乏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生物学标志物披露与患者管理的指南或共识。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与生物学标志物披露流程专家共识》,以期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主观认知下降的认识及诊断与治疗水平,指导开展高质量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标记 诊疗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于群涛 孔敏 +3 位作者 巴茂文 于凌 于国平 梁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5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81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智能减退组25例、轻度智能减退组32例及帕金森病痴...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5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81例,根据诊断分为非智能减退组25例、轻度智能减退组32例及帕金森病痴呆组24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19例作为对照组。登记病史及详细体检,行Hoehn-Yahr分级,通过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筛查认知功能障碍。测定Hcy、叶酸、维生素B12,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智能减退组、轻度智能减退组和帕金森病痴呆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帕金森病痴呆组Hcy水平明显高于非智能减退组[(14.8±3.9)μmol/L vs(12.5±3.3)μmol/L,P<0.05]。所有帕金森病患者Hcy与口服左旋多巴-苄丝肼日剂量(r=0.298,P=0.000)、口服左旋多巴-苄丝肼时间(r=0.280,P=0.000)、病程(r=0.301,P=0.000)、年龄(r=0.184,P=0.019)相关,与疾病严重程度不相关。结论高Hcy很可能为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多巴制剂口服剂量可能有助于帕金森病痴呆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高半胱氨酸 认知障碍 痴呆 左旋多巴 苄丝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调查问卷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孔敏 巴茂文 +2 位作者 梁辉 唐剑华 于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902,共4页
目的采用EuroQol五维调查问卷(EQ-5D)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帕金森病患者52例,采用EQ-5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c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H-Y)分级、帕... 目的采用EuroQol五维调查问卷(EQ-5D)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帕金森病患者52例,采用EQ-5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c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H-Y)分级、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sleep scale,PD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帕金森病各评定量表间相关分析显示,失眠(r=-0.519)、UPDRSⅠ(r=-0.568)、UPDRSⅡ(r=-0.705)、UPDRSⅢ(r=-0.760)、UPDRSⅣ(r=-0.571)、HAMD(r=-0.669)、HAMA(r=-0.549)、H-Y分级(r=-0.694)、PDSS(r=1.000)、病程(r=-0.640)、文化程度(r=0.293)与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有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EQ-5D指数因素有UPDRSⅠ、UPDRSⅢ、HAMD、HAMA和PDSS,其中UPDRSⅠ、UPDRSⅢ、HAMA和HAMD与EQ-5D指数呈负相关(P<0.05,P<0.01);PDSS与EQ-5D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EQ-5D适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临床医师在重视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断和运动症状治疗前提下,还应重视患者睡眠、焦虑抑郁等非运动症状,尽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生活质量 健康状况 睡眠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微创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宝华 于国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1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行锥颅血肿碎吸术,B组37例行锥颅穿刺引流液化术,C组40例行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抽吸术。对患者术后的残留血肿量、中线移位...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11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行锥颅血肿碎吸术,B组37例行锥颅穿刺引流液化术,C组40例行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抽吸术。对患者术后的残留血肿量、中线移位、再出血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A组与B组在病死率、残留血肿量、中线移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与A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病死率、中线移位、残余血肿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病情恶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血肿量,高颅内压,中线移位。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抽吸术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在治疗危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外科手术 微创 血肿 硬膜下 颅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钳压定位空心导针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 被引量:6
9
作者 生琦瑞 郑延波 +3 位作者 宋喜顺 刘世玲 李萍 刘济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突出 PCD 钳压定位 空心导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两家系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0
作者 操基清 张成 +9 位作者 李亚勤 杨娟 梁颖茵 冯善伟 张旭 利婧 张惠丽 朱瑜龄 耿嘉 杨丽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79-484,共6页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患者均存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分别为c.250G>A(Ala84Thr)纯合突变和c.250G>A(Ala84Thr)、c.524G>A(Arg175His)复合杂合突变。维生素B2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治疗10个月后呼吸肌和四肢近端肌无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运动功能;1例治疗2个月后行走、跑步如常,颈部肌肉恢复至正常状态;1例治疗2个月后可参加剧烈运动且无疲劳感。结论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虽然以四肢近端和躯干肌无力,以及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但也需注意少数以呼吸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病例,避免漏诊和误诊。维生素B2单药治疗效果极佳,症状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因此,临床疑似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可尝试维生素B2诊断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贮积病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质类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相互作用新认知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曼 高晓玉 +2 位作者 韩燕飞 赵媛 张拥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7-439,共3页
近年来,脑心间相互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心脏病学。我们重点讨论心功能障碍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及脑功能障碍并发的心脏损害,以提高对脑心相互作用的认识。
关键词 心血管系统 心室功能障碍 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冰 徐志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13-116,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提高AIS治疗效果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提高AIS治疗效果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机械碎栓到机械取栓,颅内大血管的再通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栓子清除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MRI及DWI动态观察兔高血压脑病模型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波 吕翠 +2 位作者 刘奉立 于国华 巴茂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19-1622,共4页
目的观察兔高血压脑病(HTE)模型的动态MRI表现及DWI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双肾单夹型改良法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B组肌内注射重酒石酸间羟胺建立急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点... 目的观察兔高血压脑病(HTE)模型的动态MRI表现及DWI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双肾单夹型改良法建立慢性高血压模型;B组肌内注射重酒石酸间羟胺建立急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行常规MR及DWI扫描,计算所选ROI的ADC值,动态对比观察前、中、后不同部位脑组织信号改变和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B组1只在实验中死亡,其余9只均在脑后部出现斑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药后ADC值随时间而增高,在第9天达高峰,停药1周后完全恢复正常。A组无异常表现。结论兔HTE的特征性表现为脑后部血管源性脑水肿,DWI可从分子水平观察脑水肿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病 模型 动物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氮嗪联合环孢菌素A减轻突触核蛋白片段对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巴茂文 孔敏 +3 位作者 于国平 伊茂礼 吴洪亮 陈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76-978,共3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抑制剂环孢菌素A,以及两者协同对α-突触核蛋白片段的非淀粉样成分(NAC)致PC12多巴胺能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25μmol/L的NAC对PC12细胞进行诱导建立帕金森... 目的探讨线粒体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抑制剂环孢菌素A,以及两者协同对α-突触核蛋白片段的非淀粉样成分(NAC)致PC12多巴胺能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25μmol/L的NAC对PC12细胞进行诱导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NAC处理组(NAC组)、NAC+二氮嗪干预组(干预1组)、NAC+环孢菌素A干预组(干预2组)、NAC+二氮嗪+环孢菌素A干预组(干预3组)。二氮嗪、环孢菌素A及两者协同对其干预48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Bcl-2、Bax、Bcl-2/Bax比值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C组细胞凋亡率、细胞色素C明显升高,Bcl-2、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1),Bax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NAC组比较,干预1组、干预2组、干预3组细胞凋亡率、细胞色素C明显降低,Bcl-2、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Bax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二氮嗪、环孢菌素A及两者协同作用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拮抗NAC的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氮嗪 环孢菌素 Α突触核蛋白 KATP通道 PC12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狭窄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洪亮 刘传玉 +2 位作者 李冰 孙旭文 李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狭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25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21例)和≥60岁组(109例).比较不同组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60岁组颈动脉颅外段和后循环颅外段狭窄的比率较&l...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狭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25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21例)和≥60岁组(109例).比较不同组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60岁组颈动脉颅外段和后循环颅外段狭窄的比率较<60岁组高(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60岁组多见(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同组颅外动脉闭塞多见(P<0.01)。结论不同年龄缺血性卒中患者狭窄血管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杂氮脱氧胞苷促进百草枯对PC12细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孔敏 巴茂文 +2 位作者 梁辉 田丽 唐剑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02-804,共3页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苷(5'-aza-dC)促进百草枯对PC12细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PC12细胞经培养后分为对照组、5'-aza-dC预处理组(A组)、百草枯预处理组(B组)、5'-aza-dC+百草枯组(C组,应用5'-aza...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杂氮脱氧胞苷(5'-aza-dC)促进百草枯对PC12细胞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PC12细胞经培养后分为对照组、5'-aza-dC预处理组(A组)、百草枯预处理组(B组)、5'-aza-dC+百草枯组(C组,应用5'-aza-dC对PC12细胞进行预处理24 h,然后给予百草枯作用12 h)。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对照组、A组及B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细胞色素C、Bax表达明显降低,Bcl-2、Bcl-2/Bax比值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5'-aza-dC调控DNA甲基化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增强、线粒体功能障碍而促进百草枯对PC12细胞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PC12细胞 环境因素诱发疾病 活性氧 帕金森病 百草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拮抗lactacystin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管丽娜 巴茂文 +4 位作者 冀永强 连培文 李宁 牟贤玉 于国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活化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对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诱导的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神经生长因子将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诱导分...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活化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对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诱导的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神经生长因子将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元的细胞模型,经20μmol/L的lactacystin作用24h,建立帕金森病细胞实验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lactacystin组、PACAP1-27干预组(干预1组)、PACAP1-27和PACAP6-27共同干预组(干预2组)。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bcl-2/bax比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actacystin组bcl-2表达、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1),bax表达无明显变化,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lactacystin组比较,干预1组bcl-2表达、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bax表达无变化,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干预1组比较,干预2组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引起线粒体损伤导致细胞损伤;PACAP1-27通过调节上述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而PACAP1-27的受体拮抗剂PACAP6-27则减弱了PACAP1-27的这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 帕金森病 多巴胺 细胞凋亡 PC12细胞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志刚 杨绍婉 于国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301-1308,共8页
出血转化,尤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静脉溶栓后虽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国卒中急性期溶栓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临床医生担心出血转化风险是主要原因。本文对溶栓后症状性... 出血转化,尤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静脉溶栓后虽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我国卒中急性期溶栓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临床医生担心出血转化风险是主要原因。本文对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认识,更好地改进卒中急性期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预测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氮嗪联合环孢菌素A减轻突触核蛋白片段对PC12细胞的毒性效应
19
作者 巴茂文 孔敏 +3 位作者 于国平 伊茂礼 高晓玉 赵裕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66-768,共3页
目的探讨二氮嗪和环孢菌素A对α-突触核蛋白片段的非淀粉样成分(NAC)致PC12多巴胺能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 PC12细胞分为A、B、C、D和E组,后4组采用NAC 25μmol/L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后3组依次加入二氮嗪、环孢菌素A、二氮嗪加环孢菌素... 目的探讨二氮嗪和环孢菌素A对α-突触核蛋白片段的非淀粉样成分(NAC)致PC12多巴胺能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 PC12细胞分为A、B、C、D和E组,后4组采用NAC 25μmol/L建立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后3组依次加入二氮嗪、环孢菌素A、二氮嗪加环孢菌素A干预48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po-ONE均质荧光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与A组比较,B组PC1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损伤性变化,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caspase-3活性升高(P<0.01);与B组比较,C、D和E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二氮嗪、环孢菌素A及两者协同,可以明显拮抗NAC的细胞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氮嗪 环孢菌素 突触核蛋白类 PC12细胞 细胞存活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菌素A抑制内质网应激减轻β淀粉样蛋白_(25-35)对PC12细胞凋亡的研究
20
作者 孔敏 巴茂文 +1 位作者 梁辉 田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60-762,共3页
目的探讨环孢菌素A对β淀粉样蛋白_(25-35)(Aβ_(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方法 PC12细胞传代培养,分为对照组、Aβ_(25-35)组、Aβ_(25-35)+环孢菌素A组(环孢菌素A组)。Aβ_(25-35) 10μmol/L,环孢菌素A 20 -μmol/L。药物... 目的探讨环孢菌素A对β淀粉样蛋白_(25-35)(Aβ_(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方法 PC12细胞传代培养,分为对照组、Aβ_(25-35)组、Aβ_(25-35)+环孢菌素A组(环孢菌素A组)。Aβ_(25-35) 10μmol/L,环孢菌素A 20 -μmol/L。药物作用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蛋白钙网蛋白、半胱天冬氨酸酶12(caspase 12)活化片断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0±0.2)%比较,Aβ_(25-35)组细胞凋亡率(45.0±3.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环孢菌素A组细胞凋亡率为(27.0±2.4)%,较Aβ_(25-35)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β25 35组钙网蛋白、caspase-12活化片断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β_(25-35)组比较,环孢菌素A组钙网蛋白、caspase 12活化片断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孢菌素A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来减轻Aβ_(25-35)对PC12细胞的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菌素 内质网 应激 淀粉样Β蛋白 PC12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