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对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林 陈方民 +2 位作者 王蕾 张培训 姜晓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1-345,共5页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cm和(0.41±0.06)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最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最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腕管综合征 韧带 关节 腕关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患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董亚楠 姜晓锐 +5 位作者 王凯 宗传冲 林国栋 李香卿 林春晓 迟俊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3411-3416,共6页
背景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运(TTT)技术可促进血管组织再生,改善微循环,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取得良好效果,但传统TTT技术并发症较多,需对该技术进行改良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目的探讨改良TTT技术即骨与骨膜... 背景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运(TTT)技术可促进血管组织再生,改善微循环,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取得良好效果,但传统TTT技术并发症较多,需对该技术进行改良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目的探讨改良TTT技术即骨与骨膜联合搬运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5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手足外科应用改良TTT技术治疗的11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保足情况、功能性保肢情况、大截肢情况和溃疡愈合时间、并发症、足部皮温改善情况、静息痛情况及术前、术后CT血管造影(CTA)资料。随访时间截至2022-03-31。结果随访时间5.5~24.0个月,平均(14.21±4.06)个月。术后保足率(未截肢或踝关节以下截肢)为95.73%(112/117),功能性保肢率(未截肢或中足中段以远部位小截肢)为83.76%(98/117),大截肢率(踝关节以上截肢)为4.27%(5/117),除截肢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0~14.5周,平均愈合时间为(9.07±2.02)周。患者术后1、2、4、8周足温高于术前(P<0.01);静息痛患者35例,静息痛患者术后1、2、4、8周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术前(P<0.01);CTA显示70.34%(94/117)的患者术后血管情况好转、微血管数量增加、足部血管网重建;在骨搬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1.97%(14/117),其中截骨区域皮缘坏死、下肢静脉血栓、钉道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5.98%(7/117)、4.27%(5/117)、1.71%(2/117)。结论改良TTT技术将骨与骨膜联合搬运可以通过刺激下肢微循环的重建促进创面愈合,短期内有效缓解糖尿病足患者静息痛,改善足部温度,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为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骨与骨膜联合搬运 胫骨横向骨搬运 外科手术 糖尿病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类型与病例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加其 姜晓锐 +3 位作者 王凯 宗传冲 张会苑 赵泉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60-1365,共6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DFI)不同病原菌类型患者的特点,探讨不同病原菌类型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有病原学结果的住院DFI患者22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溃疡类型、溃疡严重程度、感染严重...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DFI)不同病原菌类型患者的特点,探讨不同病原菌类型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有病原学结果的住院DFI患者22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溃疡类型、溃疡严重程度、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根据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分为革兰阳性(G^(+))菌感染组(n=97)、革兰阴性(G^(-))菌感染组(n=65)以及混合菌感染组(n=62),比较各组患者的病例特点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G^(+)菌感染组比较,G^(-)菌感染的患者年龄显著偏高;G^(-)菌、混合菌感染的患者既往抗菌药物应用比例高,神经型溃疡比例偏低而混合型及缺血型比例显著偏高,Wagner3—5级所占比例大,感染预后偏差,愈合率显著偏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菌感染、混合型或缺血型溃疡、糖化血红蛋白(HbA1c)>9%、年龄>65岁是与未愈患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Wagner3级及以上、G^(-)菌感染、混合型或缺血型溃疡、HbA1c>9%是与截肢患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病原菌类型DFI患者的病例特点不同,G^(-)菌感染与混合菌感染的短期预后较差,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含G^(-)菌感染及其病例特点。提示临床可针对患者的病例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可能病原菌构成,尽早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感染 病原菌类型 病例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