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碘化油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姜文进 郑延波 +2 位作者 程雪玲 生琦瑞 宋雪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碘化油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提高对此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收集2000年9月~2008年3月肝癌TACE术后并发碘化油肺栓塞8例,分析患者的术前肝脏CT及胸片、术中造影检查、碘化油...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碘化油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以提高对此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收集2000年9月~2008年3月肝癌TACE术后并发碘化油肺栓塞8例,分析患者的术前肝脏CT及胸片、术中造影检查、碘化油用量及化疗药物剂量、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8例碘化油肺栓塞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咳血、渐进性呼吸困难、胸片和/或CT可见片状高密度影。给予吸氧、扩张支气管、减轻炎症反应等治疗后好转7例,死亡1例。7例患者3~15天症状消失,其中有2例患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随访观察20~60天,复查胸片正常。病灶直径≥10cm的6例,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6例,碘化油用量≥20ml的7例。结论:碘化油肺栓塞常发生在巨块型肝癌和/或存在肝动静脉瘘的患者,碘化油用量多超过20ml,术中正确仔细的处理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肺栓塞 碘化油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延波 刘胜 +2 位作者 宋雪鹏 姜文进 生琦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85-387,共3页
目的:评价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动脉内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173例子宫肌瘤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5.7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肌瘤和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4个月总的... 目的:评价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动脉内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动脉内栓塞治疗173例子宫肌瘤患者,随访3~36个月,平均15.7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肌瘤和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4个月总的症状改善率98.84%(171/173),160例(92.49%)患者术后月经完全恢复正常;5例(2.89%)患者出现术后永久闭经;痛经与直肠和膀胱压迫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9.35%,肌瘤平均缩小59.78%.结论:采用高压明胶海绵微粒作为栓塞剂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平滑肌瘤 栓塞 明胶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载缺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纳米粒子的制备和特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延波 刘胜 +1 位作者 李丽君 刘万卉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6期579-583,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并评价其理化特性。方法应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HIF-1α反义寡核苷酸PLGA纳米粒子,并固定其他因素,选择不同的聚乙烯醇(PVA)浓度(... 目的制备一种包载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反义寡核苷酸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并评价其理化特性。方法应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HIF-1α反义寡核苷酸PLGA纳米粒子,并固定其他因素,选择不同的聚乙烯醇(PVA)浓度(0.5%、1.0%、1.5%、2.0%)和乳化速度(17 500、21 500、24 000 r/min),观察其对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度和载药量的影响;应用电子显微镜和粒度测定仪对制得的纳米粒子进行形态观察和粒径测定;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纳米粒子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进行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制得的载HIF-1α反义寡核苷酸PLGA纳米粒子外观呈圆形或介于圆形与椭圆形之间,表面光滑圆整,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平均粒度为320 nm(标准差50 nm),纳米粒子载药量为(0.930±0.015)%,包封率为(79.14±1.78)%;纳米粒子中HIF-1α反义寡核苷酸在24 h突释期内累积释放率为31.2%,10 d内呈缓慢线性稳定性释放,释放量达81.5%。结论应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HIF-1α反义寡核苷酸PLGA纳米粒子,方法实用有效,工艺稳定,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反义寡核苷酸 纳米粒子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侧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姜文进 孙博琳 +3 位作者 生琦瑞 宋雪鹏 郑延波 王立刚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侧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L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5月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L3~5)患者行PLLD。其中,男性92例,女性7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6个月至2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 目的评价经皮侧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L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5月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L3~5)患者行PLLD。其中,男性92例,女性7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6个月至2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6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LLD,手术成功率100%,无血管、肠管、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6.75±2.32)降到术后(3.10±1.34)(P<0.05),JOA评分由术前(11.84±2.42)提高到术后(25.36±3.24)(P<0.05)。术后随访1~5年,优良率达94.5%。结论PLLD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适用于纤维环受损的L3~5腰椎间盘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经皮椎间盘切除术 侧入路 介入性放射学 摄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穿刺腰_5骶_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影像解剖研究
5
作者 姜文进 生琦瑞 +1 位作者 孙博琳 程雪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875-1878,共4页
目的:为经腹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提供影像学解剖依据和术前分型方法,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选取15例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应用容积重建(VR)显示骶正中动脉,对比观察骶正中动脉与肠系膜动脉分支。选取27例患者下腹部压迫前后CT图... 目的:为经腹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提供影像学解剖依据和术前分型方法,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选取15例CT血管造影(CTA)影像资料,应用容积重建(VR)显示骶正中动脉,对比观察骶正中动脉与肠系膜动脉分支。选取27例患者下腹部压迫前后CT图像,测量L5/S1腰椎间盘前髂血管间隙。随机选取2009年9月~11月200例腰椎MRI检查影像学资料,测量L5/S1腰椎间盘前髂血管间隙,并根据血管间隙占椎间盘宽度的比例进行分型。结果:骶正中血管位于腹膜后紧贴椎体或椎间盘下行,通过血管直径及位置可与肠系膜血管分支区分。L5/S1椎间盘前方髂血管间隙宽度为(33.26±11.21)mm,安全型占69.0%(138/200),相对安全型占19.0%(38/200),阻挡型占12.0%(24/200)。经腹压迫前后髂血管间隙宽度的变化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5/S1椎间盘前髂血管间存在安全穿刺间隙,压腹后明显增宽,术前根据MRI或CT定位,可以避开骶正中血管及髂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腹穿刺 腰椎 椎间盘切除术 分型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TACE术后并发脊髓损伤1例
6
作者 姜文进 郑延波 宋雪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3期336-336,340,共2页
关键词 肾癌 脊髓损伤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