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永飞 王鸣 郑学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大白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分子生物学 表达载体 RAPD orf2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嵛山东方铃蟾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 被引量:4
2
作者 陆宇燕 李丕鹏 《四川动物》 CSCD 1999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对分布于胶东昆嵛山脉的东方铃蟾的种群特征和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 其年龄组可分为幼体组(1-31 %)、亚成体组(13-16% )、成体Ⅰ组(31-58% ) 和成体Ⅱ组(53-95% ), 雌雄性比为1-16∶1。根据发育... 对分布于胶东昆嵛山脉的东方铃蟾的种群特征和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 其年龄组可分为幼体组(1-31 %)、亚成体组(13-16% )、成体Ⅰ组(31-58% ) 和成体Ⅱ组(53-95% ), 雌雄性比为1-16∶1。根据发育程度成体卵巢中的卵可分为5 种类型。通过详细的测量和分析, 表明繁殖期成体的机能形态学指标表现出与生殖状态相关的明显而复杂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铃蟾 年龄结构 繁殖生态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夹岛的蝮蛇及其保护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宇燕 《四川动物》 CSCD 1999年第3期117-118,共2页
本文对夹岛的生态特征和蝮蛇的生物学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讨, 提出对该岛产的蝮蛇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建议加强对夹岛的生态环境和蝮蛇的保护管理。
关键词 蝮蛇 烟台 夹岛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生长稳定性超熵产生判据
4
作者 龚玉斌 王昌留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2期153-157,共5页
运用非平衡态热力学超嫡产生理论和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理论,以细胞、培养基和产物为参量,讨论了微生物生长的超熵产生及稳定性判据.理论分析与实验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微生物 超熵产生理论 生长动力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基与生物学及医学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万军利 《生物学教学》 1994年第9期5-7,共3页
<正>自由基是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需氧生物在其生物氧化过程中也可产生一些与氧有关的自由基,如超氧自由基(O_2~r)、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_2O_2)。在生物体内自由基虽不断地产生,但... <正>自由基是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需氧生物在其生物氧化过程中也可产生一些与氧有关的自由基,如超氧自由基(O_2~r)、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_2O_2)。在生物体内自由基虽不断地产生,但也不断地被清除,因此,其在体内的浓度是极低的。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仅不会损伤机体,而且还与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有关,如前列腺素的合成、胶原蛋白的合成、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等过程都需自由基的参与。反之,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失去了平衡时,常会导致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目前已知衰老、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许多疾病与自由基有关.因此,关于自由基及其与生物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生物学 医学 衰老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豆渣中制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78
6
作者 姜竹茂 陈新美 缪静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2-55,共4页
分别用三种方法即直接水浸提法、酶解法、生物发酵法对从豆渣中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直接水浸提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提取温度 10 0℃、自然pH、提取时间 10min、加水量 2 5ml.g- 1。选用最佳条件的验... 分别用三种方法即直接水浸提法、酶解法、生物发酵法对从豆渣中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直接水浸提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提取温度 10 0℃、自然pH、提取时间 10min、加水量 2 5ml.g- 1。选用最佳条件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 ,可溶性膳食纤维产率由原来的 6 .55%提高到 11.34% ,增加了近一倍。酶解法研究结果表明 ,可溶性膳食纤维产率进一步提高到 16 .59%。而用生物发酵法处理豆渣后 ,可溶性膳食纤维率有所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可溶性膳食纤维 纤维素酶 绿色木霉 大豆 制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种子结构、后熟作用及其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田国伟 刘林德 +1 位作者 王仲礼 申家恒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13,共7页
刺五加(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Rupr.etMaxim)Maxim)种子为扁肾形,种皮由一层细胞构成。种子脱落时,胚处于心形胚期,胚周围的胚乳细胞解体形成囊腔包裹胚,胚细胞原生质浓厚,胚... 刺五加(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Rupr.etMaxim)Maxim)种子为扁肾形,种皮由一层细胞构成。种子脱落时,胚处于心形胚期,胚周围的胚乳细胞解体形成囊腔包裹胚,胚细胞原生质浓厚,胚乳细胞中贮存大量蛋白质和脂类,但两者均未见贮存多糖,有萌发潜能的种子只占全部种子的12.80%。种子经变温层积处理6个月即可完成后熟过程,其细胞化学特点是:处理1.5个月时胚细胞中开始积累多糖颗粒,至4个月时达最大量并一直保持至种子萌发。试验地种植条件下饱满种子经18-20个月后萌发,出苗率为10%,其细胞化学特点是:处理12个月以后,胚细胞中开始逐渐积累多糖颗粒,至种子萌发时达最大量。刺五加种子质量差、自然状态后熟时间长和出苗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 种子结构 后熟作用 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免灌植被土壤水分状况 被引量:36
8
作者 常学向 赵爱芬 +1 位作者 赵文智 陈怀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对1年、3年、5年、20年梭梭人工林,20年的花棒、柽柳、柠条人工林及天然荒漠植被等立地土壤湿度研究表明:土壤湿度随植物盖度增大而减少,盖度>40%与盖度<5%的固沙植物花棒、柽柳和梭梭林地,土壤湿度分别相差0.72%,1.16%和1.28%;... 对1年、3年、5年、20年梭梭人工林,20年的花棒、柽柳、柠条人工林及天然荒漠植被等立地土壤湿度研究表明:土壤湿度随植物盖度增大而减少,盖度>40%与盖度<5%的固沙植物花棒、柽柳和梭梭林地,土壤湿度分别相差0.72%,1.16%和1.28%;植物种间土壤湿度也有差异,相同密度下花棒土壤湿度>梭梭土壤湿度>柽柳土壤湿度。随着植物生长,土壤湿度下降。1年、3年和5年生梭梭人工林土壤储水量比未营造梭梭林的沙地分别降低23.00%,48.00%和58.00%。随着不同部位间水平距离的增大,土壤湿度变异较大;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湿度逐渐降低,梭梭、柽柳、花棒、柠条林地土壤湿度由(2.57±0.20)%,(2.04±0.17)%,(2.75±0.15)%和(2.20±0.07)%,下降至(1.19±0.25)%,(1.01±0.20)%,(1.31±0.18)%和(0.99±0.14)%。4月与9月荒漠植被泡泡刺沙堆、戈壁土壤湿度的差值分别为1.03%和0.81%。戈壁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较大,20cm与160cm土壤湿度分别为(3.35±0.38)%,(1.39±0.04)%,相差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荒漠绿洲区 免灌植被 土壤水分 土壤湿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orf224的克隆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永飞 马三梅 +2 位作者 张鲁刚 王鸣 郑学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2,共4页
利用 PCR技术从油菜 Polim a不育系中扩增出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orf 2 2 4 ,并将其克隆到p GEM- T Easy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 p GEMORF。在此基础上 ,用限制性内切酶将 orf 2 2 4基因从质粒 p GEMORF上切下 ,连接在 p BI12 1质粒的 Ca... 利用 PCR技术从油菜 Polim a不育系中扩增出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 orf 2 2 4 ,并将其克隆到p GEM- T Easy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 p GEMORF。在此基础上 ,用限制性内切酶将 orf 2 2 4基因从质粒 p GEMORF上切下 ,连接在 p BI12 1质粒的 Ca MV 35 S启动子和 NOS终止子之间。经 PCR和酶切鉴定 ,得到了 orf 2 2 4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 雄性不育 相关基因 orf224 克隆 植物 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无融合生殖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三梅 王永飞 +2 位作者 叶秀粦 赵南先 梁承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985-992,共8页
由于利用无融合生殖途径可以固定杂种优势 ,从而改良现有植物的育种策略 ,因此对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科的新生长点。为了利用植物的无融合生殖 ,首先必须建立、发展和完善一套简单、准确的鉴定体系。目前有关植物无融合生殖的... 由于利用无融合生殖途径可以固定杂种优势 ,从而改良现有植物的育种策略 ,因此对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科的新生长点。为了利用植物的无融合生殖 ,首先必须建立、发展和完善一套简单、准确的鉴定体系。目前有关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鉴定的方法 ,主要可以分为 5大类型 :(1 )形态学观察法 ;(2 )显微观察法 ;(3)生化鉴定法 ;(4)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5)其它方法。主要对以上 5类方法的各种鉴定方法进行了介绍 ,对几种已被证实有效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并就今后的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无融合生殖 鉴定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遗传机理和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马三梅 王永飞 +2 位作者 叶秀粦 赵南先 梁承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7-199,共3页
利用植物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 ,已被认为是一条生产杂交种子的高效途径。近年来 ,由于RAPD、RFLP和差异显示等技术的应用 ,已使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研究面貌一新。特别是一系列与无融合生殖有关的特异DNA片段的发现 ,为深入了解其遗传... 利用植物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 ,已被认为是一条生产杂交种子的高效途径。近年来 ,由于RAPD、RFLP和差异显示等技术的应用 ,已使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研究面貌一新。特别是一系列与无融合生殖有关的特异DNA片段的发现 ,为深入了解其遗传机理和分子机理增加了大量新的知识 ,这些知识无疑为定位和克隆植物无融合生殖基因 ,进而利用遗传操作的手段来改变植物的生殖方式积累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融合生殖 遗传机理 分子机理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柄五加胚和胚乳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仲礼 刘林德 +1 位作者 田国伟 申家恒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0-47,共8页
短柄五加(EleutherococusbrachypusHarms.)胚发育属茄型,棒形胚后期胚柄最为发达,球形胚期胚柄开始退化,心形胚期胚柄解体。胚乳发育属核型,当胚乳游离核为200~300个时,以自由生长细胞壁的... 短柄五加(EleutherococusbrachypusHarms.)胚发育属茄型,棒形胚后期胚柄最为发达,球形胚期胚柄开始退化,心形胚期胚柄解体。胚乳发育属核型,当胚乳游离核为200~300个时,以自由生长细胞壁的方式进行胚乳细胞化。胚乳细胞进一步增殖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球形胚时,胚乳组织最外层细胞特化为分泌层,胚乳细胞贮藏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在胚乳游离核为32~64个时,单珠被的内表皮层分化为珠被绒毡层。合子分裂后,珠被绒毡层发育最为充分;棒形胚后期,珠被绒毡层被挤压;球形胚期,珠被绒毡层解体。珠被外表皮层特化为种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五加 胚乳发育 珠被绒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的策略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永飞 马三梅 +1 位作者 韩毅科 王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6-280,共5页
本文对利用基因工程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关键词 基因工程 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鲍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杨建敏 2.郑小东 +2 位作者 王如才 宋志乐 孙振兴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文对引自日本的盘鲍 (H aliotisdiscusdiscus)、皱纹盘鲍 (H.discushannai)和大鲍 (H.gi-gantiea) 3个自然群体的线粒体 DNA 1 6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分析了 52 8bp的碱基序列 ,结果显示 :3种鲍的基因序列中 A+T含量为 5... 本文对引自日本的盘鲍 (H aliotisdiscusdiscus)、皱纹盘鲍 (H.discushannai)和大鲍 (H.gi-gantiea) 3个自然群体的线粒体 DNA 1 6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分析了 52 8bp的碱基序列 ,结果显示 :3种鲍的基因序列中 A+T含量为 56.74%~ 57.1 2 %。 3个自然群体间碱基片段序列差异不显著 ,盘鲍与皱纹盘鲍、大鲍彼此均仅有 1处核苷酸检测到变异 ,皆为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99.81 % ;皱纹盘鲍与大鲍有 2处碱基转换 ,同源性为 99.61 %。 1 6Sr RNA基因在鲍属内表现出很高的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鲍 皱纹盘鲍 大鲍 16S RRNA基因 序列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西丝”南瓜诱导生根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蒋小满 赵建萍 毕可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97-400,共4页
以“艾西丝”南瓜组培苗为材料,研究其在诱导不定根形成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南瓜无根苗从含有较高浓度的BA培养基转入1/2MS培养基后,可诱导无根苗茎基部不定根生成,一般在转入生根培养基第3... 以“艾西丝”南瓜组培苗为材料,研究其在诱导不定根形成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南瓜无根苗从含有较高浓度的BA培养基转入1/2MS培养基后,可诱导无根苗茎基部不定根生成,一般在转入生根培养基第3d开始生根,至第6d生根率达70%以上。在此期间,南瓜茎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由低增高,即在不定根形成之前,过氧化物酶活性处在较低水平,而当不定根形成时,过氧化物酶活性迅速升高,以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谱也发生了变化,在不定根形成前酶带为3条,Rf分别为0.44,0.58,0.66。而在不定根开始形成时及形成以后,酶带增至4条,即在阴极区增加了Rf为0.35的谱带。这反映出在南瓜不定根形成各个阶段有不同同工酶在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西丝 南瓜 诱导生根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芋茎尖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 被引量:8
16
作者 毕可华 赵建萍 +1 位作者 蒋小满 柏新付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1-64,共4页
对芋优良品种莱阳毛羊头进行茎尖培养和快速繁殖。试验表明,外植体表面灭菌的最佳方案是乙醇→新洁尔灭→剥幼叶→升汞。在较软的培养基中,茎尖大于0.6mm,成活率为90%以上。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BA1(mg/L以下单位相同)... 对芋优良品种莱阳毛羊头进行茎尖培养和快速繁殖。试验表明,外植体表面灭菌的最佳方案是乙醇→新洁尔灭→剥幼叶→升汞。在较软的培养基中,茎尖大于0.6mm,成活率为90%以上。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BA1(mg/L以下单位相同)+NAA0.2+Spm20,其分化率为100%。不定芽在MS+BA2+NAA0.1+Spm50的培养基中,可实现继代繁殖和诱导生根一步完成,月增殖系数达7.3,生根率88.3%。芋试管苗移栽于沙壤土基中,成活率为90%以上,且生长健壮,根系发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尖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分子标记的检测技术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永飞 马三梅 +1 位作者 刘翠平 王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0-136,共7页
概述了遗传标记的发展 ,比较了各种遗传标记的特点 ,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及其检测技术。
关键词 遗传标记 分子标记 检测技术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柄五加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仲礼 刘林德 +1 位作者 田国伟 申家恒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7-183,共7页
短柄五加花药5枚,每个花药四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其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其细胞为二核。三细胞型花粉。... 短柄五加花药5枚,每个花药四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其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其细胞为二核。三细胞型花粉。子房5室,每室两个胚珠,上胚珠败育,下胚珠可育。下胚珠倒生,具单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性排列的四个大孢子,雌配子体发育属蓼型。开花当天,花粉散开,雌配子体尚未成熟,处于三个反足细胞退化的四细胞胚囊阶段。短柄五加为雄蕊先熟植物。记述了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五加 孢子发生 配子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蓝蛋白对离体蟾蜍心脏正性肌力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辛晓林 杨立红 +1 位作者 黄清荣 冯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84-386,共3页
目的:研究藻蓝蛋白对心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斯氏离体蛙心灌流方法,观察藻蓝蛋白对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的影响。结果:三个浓度(1.2、4.5、8.4μg/ml)的藻蓝蛋白均能增强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p<0.01),但未见其对... 目的:研究藻蓝蛋白对心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斯氏离体蛙心灌流方法,观察藻蓝蛋白对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的影响。结果:三个浓度(1.2、4.5、8.4μg/ml)的藻蓝蛋白均能增强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p<0.01),但未见其对心率的影响。心得安、异搏定均能拮抗藻蓝蛋白(8.4μg/m)的效应。结论:藻蓝蛋白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其机制与兴奋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及激活细胞膜上Ca2+通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心脏 正性肌力 Β受体 CA^2+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原理及现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永飞 马三梅 +1 位作者 刘翠平 王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06-113,共8页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植物遗传育种中 ,分子标记主要用于基因组图谱构建、基因定位、辅助标记选择、种质资源评价、基因克...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植物遗传育种中 ,分子标记主要用于基因组图谱构建、基因定位、辅助标记选择、种质资源评价、基因克隆、杂种优势预测、杂交育种及跟踪育种过程等方面。文章主要介绍了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原理及分析方法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植物遗传育种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