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立新 赵慧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51,共6页
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问题:转移不足;转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转移巩固率低;转移产业层次低;转移前后的比较收益不高;转移的社会负面效应突出。而人力资本存量少,农民素质低是产生以上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为促进农业劳... 当前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问题:转移不足;转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转移巩固率低;转移产业层次低;转移前后的比较收益不高;转移的社会负面效应突出。而人力资本存量少,农民素质低是产生以上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为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应采取如下措施:1.继续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合理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3.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拓宽教育途径,改革教学内容;4.提高农村教师素质;5.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机制;6.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农业劳动力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浅层次转移 被引量:7
2
作者 赵立新 赵慧 《人口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前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是 :1 .供给量过大 ;2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3.乡镇企业吸收能力减弱 ;4 .农民自身素质低下。在这种背景下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的浅层次转移就变得非常必要和实际。要实现浅层次转... 目前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是 :1 .供给量过大 ;2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3.乡镇企业吸收能力减弱 ;4 .农民自身素质低下。在这种背景下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的浅层次转移就变得非常必要和实际。要实现浅层次转移就应注意发展高质量农业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村 农业 剩余劳动力 浅层次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 被引量:64
3
作者 赵立新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39,共5页
传统养老面临着挑战,社会养老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居家式社区养老是社会转型期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居家式社区养老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互相促进。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
关键词 居家式社区养老 社区 社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决老年照料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被引量:13
4
作者 夏鸣 魏一 《西北人口》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严峻。本文在对老年照料问题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解决现阶段老年照料问题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之路。
关键词 老年照料 自我照料 家庭照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型人力资源与西部经济发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立新 赵慧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36,共5页
质量型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中心资源。西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质量型人力资源开发。加快质量型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关键词 质量型人力资源 西部经济 人才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绅商与经济伦理观念的变迁——以绅商社会流转观念的变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增合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由静态乡村型社会逐步转为开放的动态城市社会的过渡时代,其在社会学上的重要特征是人口身份变动的突现性。其中,绅商对流以至于绅商合流的社会现象乃是近代人口变迁中较为显著的景观。一方面,理性化取向的近代经...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由静态乡村型社会逐步转为开放的动态城市社会的过渡时代,其在社会学上的重要特征是人口身份变动的突现性。其中,绅商对流以至于绅商合流的社会现象乃是近代人口变迁中较为显著的景观。一方面,理性化取向的近代经济伦理观念渐次取代传统的“政治—伦理”型观念,另方面,泛道德主义这一人文因素又极大地支配着近代转型社会中的绅商互渗这一社会现象;而绅与商作为两种异质的伦理主体,在经济伦理的转承调适中显然成为主导性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伦理观念 绅士阶层 近代绅商 社会流动 转观念 伦理规范 商人阶层 结构系统 近代经济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玉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90,共3页
精神损害之所以要赔偿,根本原因就在于侵权人给受害人造成了痛苦,其基本根据是被害人精神痛苦的程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基本原则是抚慰原则和警示原则。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包括精神损害程度的评估方法和精神损害的物质... 精神损害之所以要赔偿,根本原因就在于侵权人给受害人造成了痛苦,其基本根据是被害人精神痛苦的程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基本原则是抚慰原则和警示原则。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包括精神损害程度的评估方法和精神损害的物质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损害 赔偿数额 根据 原则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山东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形成 被引量:2
8
作者 魏一 夏鸣 黄红兵 《西北人口》 2003年第2期38-41,共4页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本文通过历史资料对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考察,指出山东省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针对人力资源现状结合山东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应大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创新,提高...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本文通过历史资料对山东省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考察,指出山东省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针对人力资源现状结合山东新时期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应大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创新,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尤其是要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比较优势相结合等重要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持分权 被引量:5
9
作者 于大水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16,共3页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多层建筑物发展的产物 ,其内容经历了一个从一元论到二元论再到三元论的演变过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持分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物法性”要素之一 ,与普通所有权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成员权相比 ,...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多层建筑物发展的产物 ,其内容经历了一个从一元论到二元论再到三元论的演变过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持分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物法性”要素之一 ,与普通所有权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成员权相比 ,有自己的特点。建筑物持分权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其客体即共用部分。建筑物持分权的权能种类虽然与普通所有权、专有权无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持分权 共用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大水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4,共3页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多层建筑物发展的产物 ,其内容经历了一个从一元论到二元论再到三元论的演变过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核心和基础 ,与普通所有权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持分权、成员权相比 ,有自己的...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多层建筑物发展的产物 ,其内容经历了一个从一元论到二元论再到三元论的演变过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专有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核心和基础 ,与普通所有权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持分权、成员权相比 ,有自己的特点。建筑物专有权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 ,其客体在我国宜采“壁心说”。建筑物专有权的权能虽然与普通所有权无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专有权 专用部分 壁心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平均收入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锦华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2004年第7期42-45,共4页
本文认为,正确界定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文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者”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用当时当地的平均收入界定我国“中等收入... 本文认为,正确界定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文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者”的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用当时当地的平均收入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的观点,较人均GDP更能准确反映人们的收入状况,体现其收入的地域性和相对性特征,真实体现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用平均收入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一是在贫富悬殊、基尼系数偏高的地区,平均收入界定“中等收入者”会出现偏差;二是个人收入的不透明,难以准确计算平均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平均收入 中等收入者 实证分析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文书的概念和分类再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大水 《求实》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43,共2页
界定法律文书的概念和建立法律文书分类体系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对我国的法律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对法律文书概念的定义多种多样 ,在法律文书的分类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笔者认为 ,对法律文书的概念应作宽泛的理解 ,将其定... 界定法律文书的概念和建立法律文书分类体系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对我国的法律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对法律文书概念的定义多种多样 ,在法律文书的分类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笔者认为 ,对法律文书的概念应作宽泛的理解 ,将其定义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切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对法律文书的分类 ,应以制作主体和法律要求为根据作基本的分类 ,将其分为公用法律文书与民用法律文书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可以依据实际需要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文书 制作主体 公用法律文本 民用法律文书 定义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洪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7-141,共5页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是零和对策 ,它是资本统治和经济剥削这一历史运动的现代表达方式。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调节 ,需要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市场化进程是一个关于政府职能不断创新的过程。公正合理和完善有效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一国...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是零和对策 ,它是资本统治和经济剥削这一历史运动的现代表达方式。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调节 ,需要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市场化进程是一个关于政府职能不断创新的过程。公正合理和完善有效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是一国外部环境 ,而健全的经济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当的综合国力是其内在因素 ,二者是一个国家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必要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资本统治 全球治理体系 政府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与治生之间——儒教经济伦理观念中的对峙与融通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增合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7-63,共7页
本文将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引入儒教经济伦理观念的框架中 ,揭示出体用、本末等反映儒教经济伦理的重要语汇及其大致的分类 ,也注意到它们对俗世性的产业行为、职业观念等所具有的规约导控作用 ;进而... 本文将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引入儒教经济伦理观念的框架中 ,揭示出体用、本末等反映儒教经济伦理的重要语汇及其大致的分类 ,也注意到它们对俗世性的产业行为、职业观念等所具有的规约导控作用 ;进而以“儒——商”、“农——商”这两种对峙性的经济伦理观念作为切入点 ,剖析了业儒与事贾之间两极性的传统经济伦理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明清时期 ,商界群体在商业活动中却努力地以“理——欲相通”说不断消解着原本对峙的经济伦理 ,致力于粘合二者之间的嫌隙 ,儒道与治生得到了有限度的结合 ;时至晚清时期 ,这种有限度的结合又实现了近代意义上的转换。经济理性主义虽然成为近代商人群体的圭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差序格局” 伦理情感对峙形态 伦理观念改铸与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形态
15
作者 于大水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基本内涵 主权在民 亚里士多德 法律至上 资本主义法治 资产阶级 法律秩序 现实形态 法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的外部性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
16
作者 夏鸣 魏一 《西北人口》 2004年第1期31-32,36,共3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生育正、负外部性的分析,指出政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应重点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生育 外部性 利益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的现代化与政治的民主化
17
作者 于大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3-106,共4页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民主 现代化 人民代表大会 政治民主化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新思路
18
作者 赵立新 《人口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47-48,54,共3页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能力的增强、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积极推动,中国目前的失业人口队伍已相当庞大。虽然党和政府在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再就业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可以认为,再就...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能力的增强、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积极推动,中国目前的失业人口队伍已相当庞大。虽然党和政府在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再就业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可以认为,再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 再就业 培训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经济与企业因应
19
作者 黄洪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2期49-54,80,共7页
关键词 网络经济 企业因应 电子商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经济的人本观
20
作者 迟维东 《现代经济探讨》 2000年第1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