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台不同养殖模式刺参体壁营养成分分析比较
1
作者 刘佳 薛敬林 +8 位作者 丁玉竹 孙琰晴 王景 姜添耀 罗晶晶 王明磊 李佳蔚 徐英江 韩典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10期143-150,共8页
目的对不同养殖模式下刺参体壁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品质进行评价。方法对烟台地区自然生长、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底播增殖、围堰养殖、网箱养殖的刺参体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多糖、皂苷、牛磺酸、氨基酸、... 目的对不同养殖模式下刺参体壁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品质进行评价。方法对烟台地区自然生长、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底播增殖、围堰养殖、网箱养殖的刺参体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多糖、皂苷、牛磺酸、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结果6种养殖方式下,自然生长蛋白质、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牛磺酸含量较高,在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占比方面也有较高水平;底播增殖在矿物质元素方面钙、锌、硒含量较高,钾、镁含量最低,风味较好,药效氨基酸与呈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围堰养殖脂肪含量、牛磺酸含量、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占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网箱养殖海参皂苷含量最高;池塘养殖水分、钙、海参多糖含量最高,但在海参皂苷等多项成分含量最低;工厂化养殖总体成分含量较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多项含量最低。结论烟台地区不同养殖方式下,刺参体壁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有明显差异,自然生长、底播增殖、围堰养殖、网箱养殖品质优于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本研究结果可以完善烟台地区刺参营养品质评价,为刺参的加工及购买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刺参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养殖模式 营养成分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技术在海藻功能性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冬晴 马长伟 +6 位作者 王共明 刘芳 井月欣 赵云苹 张健 矫春娜 徐英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9-387,共9页
发酵是一种清洁、低能耗的传统食品加工技术,具有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延长食品货架期、产生特殊风味物质等优点。海藻作为海洋植物,生长过程不占用淡水和土地资源,是一种可持续的食物来源,众多研究者利用发酵技术处理海藻提高了其功能活... 发酵是一种清洁、低能耗的传统食品加工技术,具有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延长食品货架期、产生特殊风味物质等优点。海藻作为海洋植物,生长过程不占用淡水和土地资源,是一种可持续的食物来源,众多研究者利用发酵技术处理海藻提高了其功能活性,产生了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海藻及海藻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海藻发酵前后γ-氨基丁酸、多糖、酚类等化学成分的变化,归纳了海藻发酵后在抗氧化、降血糖、抗血栓等方面潜在的功能,梳理了目前已有的海藻发酵功能性食品,并对未来海藻发酵的发展方向提出构想,为开发具有特定功能活性的海藻发酵食品、扩大海藻产品的品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技术 海藻 化学成分 功能活性 功能性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参粉超临界CO_(2)萃取脱脂工艺优化及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共明 黄会 +5 位作者 丁玉竹 薛敬林 舒志强 井月欣 矫春娜 张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48,共8页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 本实验以海参粉为原料,以脱脂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条件,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萃取前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脂肪酸的组成变化,以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出超临界CO_(2)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脱脂率为57.6%±3.89%;海参粉、萃取后海参粉和萃取物中共检测出25种脂肪酸,其中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明显较高,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萃取后海参粉中占比更高;HS-GC-IMS定性检测到70种挥发性成分,萃取后海参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如二甲基硫醚、丁醛、反-2-丁烯醛、戊醛、庚醛、苯甲醛、戊醇、2-丁酮、2-己酮、3-己酮等物质含量比原料中含量明显减少,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因此,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萃取分离出海参粉中脂类物质,同时去除大量腥味等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粉 超临界CO_(2)萃取 正交试验 脱脂 脂肪酸 脱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对海带粉脂质、岩藻黄素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4
作者 李悦 薛敬林 +2 位作者 张健 徐英江 王共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 [目的]考察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对海带粉脱出脂溶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以脱脂率为指标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分离海带粉工艺条件,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萃取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脂肪酸组成和岩藻黄素的变化。[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海带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时间3 h,该条件下海带粉脱脂率为36.23%;萃取前后海带粉中共检测定性到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萃取后海带粉中呈腥味或刺激性气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料中的明显降低,整体风味得到很大改善;脂肪酸组成检测结果发现,萃取物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明显较高,达到(28.87±0.23)%,而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萃取后的海带粉中占比更高,达到(37.72±2.36)%;海带粉、萃取后海带粉和萃取物中岩藻黄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039,4.766 mg/g。[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能够有效去除海带粉中具有腥味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分离出海带粉中脂类物质和岩藻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粉 超临界CO_(2)萃取 挥发性风味 脂肪酸 岩藻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蒸煮液营养成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黄会 刘小静 +5 位作者 刘慧慧 张健 徐英江 李佳蔚 王共明 姜立生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0-256,共7页
为探究栉孔扇贝蒸煮液的营养价值及安全性,本文对其营养成分、常见有害物质进行测定并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蒸煮液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可溶性多糖的含量分别为43.89%、0.89%、49.58%和4.32%;检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7种,... 为探究栉孔扇贝蒸煮液的营养价值及安全性,本文对其营养成分、常见有害物质进行测定并作出评价。结果表明:栉孔扇贝蒸煮液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可溶性多糖的含量分别为43.89%、0.89%、49.58%和4.32%;检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7种,呈甜味和呈鲜味氨基酸占比分别为65.52%和31.48%,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检出2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占比较高;琥珀酸含量为1.46%(干基),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Hg、Cr、As等有害元素均符合相关限量要求,3种腹泻性贝类毒素、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均未检出。栉孔扇贝蒸煮液是一种营养物质丰富、风味独特且相对安全的加工副产物,在开发天然鲜味剂、甜味剂及多糖药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扇贝蒸煮液 营养成分 琥珀酸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S10的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6
作者 刘芳 舒志强 +5 位作者 王共明 井月欣 赵云苹 徐英江 矫春娜 张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3-84,共12页
为了详细解析从仿刺参肠道中分离出1株具有较高酶活力高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S10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而深入挖掘与褐藻胶裂解酶相关的基因资源,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S10进行菌种鉴定,然后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 为了详细解析从仿刺参肠道中分离出1株具有较高酶活力高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S10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而深入挖掘与褐藻胶裂解酶相关的基因资源,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S10进行菌种鉴定,然后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和第三代高通量PacBio测序平台对菌株S1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使用相关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组装、基因预测及基因功能注释等。此外,根据注释结果对菌株S10中所含的3组假定褐藻胶裂解酶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菌株S10被鉴定为Vibrio alginolyticus,基因组总长度为5397046 bp,GC含量为44.59%,由2条染色体和1条质粒组成。预测共有4936个编码基因,127个tRNA基因和37个rRNA基因。在直系同源集、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中分别注释到4039、3163、3104个和96个功能基因。此外,在菌株S10中发现了3组潜在的褐藻胶裂解酶基因alg4755、alg4756和alg4760。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褐藻胶裂解酶Alg4755、Alg4756和Alg4760均属于多糖裂解酶家族7(polysaccharide lyases,PL7)蛋白,具有3个PL7家族高度保守的基序(R*E*R、Q(I/V)H、Y*KAG*Y*Q)。综上,S10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对该菌的高效产酶机制研究和新型褐藻胶裂解酶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后期酶的表达及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胶裂解酶 溶藻弧菌 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功能注释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参多糖的结构、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7
作者 舒志强 刘芳 +5 位作者 井月欣 矫春娜 季一枝 王茂剑 王共明 张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54-365,共12页
海参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在亚洲国家被广泛用作滋补食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海参多糖作为海参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海参多糖包括岩藻糖基化... 海参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在亚洲国家被广泛用作滋补食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海参多糖作为海参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具有抗凝血、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海参多糖包括岩藻糖基化硫酸软骨素(fucosylated chondroitin sulfate,FCS)和岩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FUC)两种,其中FCS存在于海参体壁中,具有类似于哺乳动物硫酸软骨素的主链结构。与海参FCS相比,海参FUC的化学结构较为简单,是一种仅有α-L-岩藻糖和硫酸酯基组成的线性多糖。研究表明,海参多糖的结构特性(分子质量、硫酸化岩藻糖分支、硫酸基含量及其硫酸化模式等)对其生物学活性具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对于海参多糖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化学结构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重点介绍海参多糖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以及与其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海参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多糖 化学结构 生物学活性 构效关系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中铝的赋存形态分析
8
作者 崔艳梅 张华威 +6 位作者 薛敬林 罗晶晶 高琪 李佳蔚 孙琰晴 徐英江 韩典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0期35-42,共8页
目的明确刺参中铝的赋存形态。方法以黄渤海最负盛名的刺参为研究对象,采用海水、饲料两种染毒途径对刺参不同组织中铝赋存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不同地区鲜活刺参、刺参制品以及饲料粉与饲料海泥中铝赋存形态数据对刺参中铝的蓄积特... 目的明确刺参中铝的赋存形态。方法以黄渤海最负盛名的刺参为研究对象,采用海水、饲料两种染毒途径对刺参不同组织中铝赋存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不同地区鲜活刺参、刺参制品以及饲料粉与饲料海泥中铝赋存形态数据对刺参中铝的蓄积特征进行解析。结果优化条件后选择浸提液体积10 mL、浸提时间2.0 h、浸提液浓度(盐酸溶液1.0 mol/L,氢氧化钠溶液0.5 mol/L)进行检测;刺参体壁、纵肌、呼吸树和消化道中铝均以难溶态为主,消化道和呼吸树是刺参吸收铝的主要器官,消化道和呼吸树中水溶态铝、酸溶态铝、碱溶态铝的含量占比高于纵肌和体壁;不同地区刺参中总铝含量差距较大。结论饲料是刺参体内铝的主要来源;可溶态的铝在刺参水煮、浸泡等加工过程中损失较多,同时难溶态铝含量也有所下降,因此评价刺参中铝的食用安全性时需考虑刺参的食用方式。本研究可为保障刺参的质量安全,促进刺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酰胺类除草剂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9
作者 丁玉竹 孙琰晴 +7 位作者 刘小静 王景 高琪 崔庆奎 罗晶晶 薛敬林 刘永春 韩典峰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水中酰胺类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海水样品过滤后使用自动固相萃取仪过HLB柱富集、净化后用3 mL正己烷溶液洗脱,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对洗脱液进行检测,利用外标法对目标物定量。该方法中2-甲...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水中酰胺类除草剂及其代谢物。海水样品过滤后使用自动固相萃取仪过HLB柱富集、净化后用3 mL正己烷溶液洗脱,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对洗脱液进行检测,利用外标法对目标物定量。该方法中2-甲基-6-乙基苯胺(MEA)、2,6-二乙基苯胺(DEA)、异丙甲草胺的检出限均为6.0 ng/L,定量限均为15 ng/L;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的检出限均为12 ng/L,定量限均为30 ng/L。MEA、DEA、异丙甲草胺的线性范围为1.0~25.0μg/L,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的线性范围为2.0~50.0μg/L,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5.3%~9.5%,加标回收率为68.7%~103.0%。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满足药物残留检测的要求,可用于海水中酰胺类除草剂及其代谢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除草剂及其代谢物 海水 气相色谱-质谱法 固相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贝蒸煮液低聚肽的制备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共明 姜立生 +5 位作者 黄会 万慧芳 刘芳 秦华伟 井月欣 张健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100,共10页
为了研究扇贝蒸煮液低聚肽的提取制备工艺及体外抗氧化作用,首先对水解蛋白酶进行比较和筛选,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酶解工艺条件,结合超滤、纳滤对低聚肽进行脱盐和除杂,最后对低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 为了研究扇贝蒸煮液低聚肽的提取制备工艺及体外抗氧化作用,首先对水解蛋白酶进行比较和筛选,然后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酶解工艺条件,结合超滤、纳滤对低聚肽进行脱盐和除杂,最后对低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Mr)、氨基酸(amino acid,AA)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为扇贝蒸煮液最适水解用酶,得到的最优酶解工艺条件为:加酶量570 U/g、pH8.0、温度46.6℃、时间3.8 h,在此条件下水解度为12.9%;低聚肽的Mr<1150 Da,主要由Mr<500 Da的小分子肽组成;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鲜味氨基酸以及甘氨酸、丙氨酸等甘味氨基酸含量较高,能够赋予低聚肽香甜的风味;扇贝蒸煮液低聚肽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1.87和2.50 mg/mL。因此,扇贝蒸煮液通过酶解可制备得到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低聚肽产物,具有良好的风味和抗氧化能力,在增加食品营养和风味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蒸煮液 低聚肽 响应面优化 氨基酸组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参铅同位素测定及产地溯源研究
11
作者 崔艳梅 姜芳 +9 位作者 姜立生 徐英江 张华威 韩典峰 丁玉竹 孙琰晴 刘永春 田秀慧 宫向红 孙利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4-260,共7页
目的 基于铅同位素实现对海参的产地溯源。方法 海参样品经冷冻干燥、粉碎、微波消解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海参铅同位素进行测定,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合主成分... 目的 基于铅同位素实现对海参的产地溯源。方法 海参样品经冷冻干燥、粉碎、微波消解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海参铅同位素进行测定,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锦州、烟台、霞浦3个产区底播海参的判别模型。结果 调整样品消解液中总铅含量在5~20μg/L,采用10μg/L的标准溶液进行交叉测量,可对质量歧视效应进行准确修正;204Pb/^(206)Pb、^(207)Pb/^(206)Pb和^(208)Pb/^(206)Pb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0.02%、0.02%和0.01%,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04%、0.02%和0.01%。用此方法对生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大虾和扇贝的铅同位素进行测定,^(207)Pb/^(206)Pb和^(208)Pb/^(206)Pb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1%,204Pb/^(206)Pb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3%。应用此方法对取自锦州、烟台、霞浦3个海参主产区的底播海参进行铅同位素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实现了有效区分,判别正确率在90.0%以上。结论 采用本方法建立的铅同位素比值测定技术可以实现海参的产地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铅同位素 海参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豆粕型肠炎对许氏平鲉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晓艳 李宝山 +7 位作者 李璐 王成强 王斌 王丹 黄炳山 王际英 许聪 孙永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9-728,共10页
为研究患豆粕型肠炎(soybean meal-induced enteritis,SBMIE)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许氏平鲉幼鱼(27.15±2.97 g)为研究对象,以50%鱼粉为对照组(DZ),并根据预实验结果,以20%鱼粉+40%豆粕为诱... 为研究患豆粕型肠炎(soybean meal-induced enteritis,SBMIE)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许氏平鲉幼鱼(27.15±2.97 g)为研究对象,以50%鱼粉为对照组(DZ),并根据预实验结果,以20%鱼粉+40%豆粕为诱导组(YD),进行为期28 d的养殖实验,以诱导SBMIE发生。养殖结束后,分析患SBMIE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及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D组许氏平鲉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DZ组(P<0.05),YD组许氏平鲉存活率与DZ组差异不显著(P>0.05);YD组许氏平鲉肠道皱襞高度显著低于DZ组(P<0.05),肌层厚度显著高于DZ组(P<0.05);相较DZ组,YD组许氏平鲉肠道紧密连接相关基因Occludin、CLND15、ZO-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而YD组肠道炎症因子IL-1β、IL-8、IL-1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TLR8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抗炎因子IL-12b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YD组TNF-α相对表达量与DZ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本实验条件下,SBMIE发生会显著降低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性能,下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及抗炎因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炎症因子相对表达量,破坏肠道组织结构。研究结果可为许氏平鲉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豆粕型肠炎 紧密连接蛋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微粒体细胞色素CYP450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佳蔚 曹伟 +4 位作者 黄会 韩典峰 姜芳 薛敬林 刘慧慧 《现代畜牧科技》 2023年第8期16-22,共7页
肝微粒体CYP450是一类主要负责内、外源性物质代谢的超家族酶系统,药物在肝微粒体CYP450作用下发生代谢转化、发挥药理学作用的同时,也会诱导或抑制CYP450的活性。CYP450具有复杂的功能,广泛地参与物质的生物转化,并且随着生物学技术的... 肝微粒体CYP450是一类主要负责内、外源性物质代谢的超家族酶系统,药物在肝微粒体CYP450作用下发生代谢转化、发挥药理学作用的同时,也会诱导或抑制CYP450的活性。CYP450具有复杂的功能,广泛地参与物质的生物转化,并且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也越来越广泛,是目前药物代谢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该文从肝微粒体CYP450的制备、组成,以及鱼类、哺乳动物类、禽类及昆虫类,等多种生物的CYP450研究现状作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微粒体 CYP450 酶的诱导或抑制 药物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的氨基脲胁迫雌性栉孔扇贝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14
作者 田秀慧 赵军强 +5 位作者 孙春晓 徐英江 郭治诚 高继庆 胡顺鑫 李焕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7-284,共8页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暴露于50 mg/L氨基脲72 h的雌性栉孔扇贝性腺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变化,以探究氨基脲对雌性栉孔扇贝性腺组织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暴露于50 mg/L氨基脲72 h的雌性栉孔扇贝性腺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变化,以探究氨基脲对雌性栉孔扇贝性腺组织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对氨基脲胁迫栉孔扇贝的性腺损伤和毒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氨基脲胁迫下,雌性栉孔扇贝性腺组织代谢物发生改变,共有64种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上调33个,下调31个;在HMDB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注释到36个差异表达代谢物,主要功能分类为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类和类脂分子及有机氮化合物等。差异代谢物功能通路的富集结果表明: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信号转导、核苷酸代谢和内分泌系统等生物过程受到显著影响。根据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的生理功能及其涉及的代谢通路分析,差异代谢物鸟氨酸上调,推断雌性栉孔扇贝通过增加鸟氨酸含量,维持其正常生长过程。推测氨基脲可能通过影响栉孔扇贝的AMPKα-2mRNA表达,进而影响了核苷酸代谢通路和类脂肪代谢作用通路,使得栉孔扇贝体内软脂酸含量下降。氨基脲可能通过对NMDAR的拮抗作用,干扰神经信号传导,导致雌性栉孔扇贝相关行为异常。结论本研究探究了氨基脲对雌性栉孔扇贝性腺组织毒性作用及栉孔扇贝的响应调控机制,为后期深入研究氨基脲毒性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氨基脲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