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印戒细胞癌前列腺转移1例
1
作者 刘志峰 邹莉娜 +3 位作者 陈洁 郝莹莹 秦艳 衣兰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33-1134,共2页
患者男性,71岁,因“尿频、尿痛、排尿困难1个月余,加重2天”入院。患者于202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不畅,小便时排尿迟缓、断续、尿线变细、排尿不尽感,夜尿3~4次。无发热发冷,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头晕等。于2024年7月到莱阳市中医医院... 患者男性,71岁,因“尿频、尿痛、排尿困难1个月余,加重2天”入院。患者于202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排尿不畅,小便时排尿迟缓、断续、尿线变细、排尿不尽感,夜尿3~4次。无发热发冷,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头晕等。于2024年7月到莱阳市中医医院就诊,给予留置导尿及抑制前列腺增生等药物治疗,症状减轻,但反复发作,后拔出尿管后仍不能自主排尿,症状明显加重。门诊彩超检查示:双肾积水、多发结石、囊肿,前列腺体积增大并部分钙化,前列腺大小5.1 cm×3.7 cm×3.9 cm,内见回声光斑,突向膀胱约1.4 cm。专科情况,肛诊:前列腺Ⅱ度增大,约5.0 cm×4.0 cm,质韧,未触及结节,中央沟变浅,局部触压痛,退指指套无血迹。遂以前列腺增生收入院。CT示:上腹及上腹增强CT均未见异常;下腹及盆腔CT:膀胱结石、前列腺肥大、钙化。实验室检查示: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3.980 ng/mL,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转移 胃癌印戒细胞癌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儿宁颗粒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宋艳芹 杜源 +2 位作者 孙雪 王天 王玉村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00-1302,共3页
目的研究安儿宁颗粒的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运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安儿宁颗粒解热作用;通过安儿宁颗粒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模型,研究安儿宁颗粒的镇痛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 目的研究安儿宁颗粒的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运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安儿宁颗粒解热作用;通过安儿宁颗粒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模型,研究安儿宁颗粒的镇痛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安儿宁颗粒中、高剂量组给药2 h后显著抑制干酵母导致的体温升高(P<0.01),其解热作用可持续至给药后4 h,但安儿宁颗粒的解热作用未见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对照组腹腔液伊文兰含量为(2.7±0.5)μg·mL-1,模型组为(10.4±2.2)μg·mL-1,安儿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7.3±3.0),(7.4±1.7),(5.2±1.3)μg·mL-1。在15 min内,对照组小鼠扭体(33.8±13.4)次,安儿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28.0±13.1),(20.5±5.0),(18.2±7.9)次。结论安儿宁颗粒具有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儿宁颗粒 解热 抗炎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伴糜烂黏膜修复机制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北京 刘希双 +1 位作者 姜坤 张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981-1985,共5页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阴性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阴性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原则随机分组,PYHW组(PYHW+安慰剂)30例,替普瑞酮组(PYHW+替普瑞酮胶囊)30例,雷贝拉唑组(PYHW+雷贝拉唑肠溶胶囊)30例。记录每组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定标活检获取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胃窦糜烂处及糜烂旁的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所取标本的EGF、MVD的表达情况。结果: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vs 56.70%,16.7%vs 46.7%,13.3%vs 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旁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vs 26.70%,13.30%vs 16.70%,16.70%vs 2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及雷贝拉唑组治疗后均对糜烂处胃黏膜MVD比治疗前上调作用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糜烂旁胃黏膜MVD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作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修复胃黏膜糜烂的作用机制与EGF及MVD相关,并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糜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表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慢性胃炎 糜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修复黏膜机制的探讨
4
作者 王北京 刘希双 +1 位作者 姜坤 张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236-1237,共2页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PYHW)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90例,...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PYHW)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90例,按照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原则随机分为蒲元和胃组(使用PYHw+安慰剂)、替普瑞酮组(使用PYHw+替普瑞酮胶囊)3和雷贝拉唑组(使用PYHW+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每组30例。记录每组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定标活检获取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胃窦糜烂处及糜烂旁的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所取标本的EGF、MVD的表达情况。结果:PYII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VS 56.70%,16.7%VS 46.7%,1 3.3%VS 4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旁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VS 26.70%,13.30%VS 16.70%,16.70%VS 23.30%,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PYHW组、替普瑞酮组及雷贝拉唑组治疗后均对糜烂处胃黏膜MVD比治疗前上调作用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糜烂旁胃黏膜MVD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作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药修复胃黏膜糜烂的作用机制与EGF及MVD相关,并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表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慢性胃炎 糜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