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研究——以大禹文化为例
1
作者 黄丽 崔明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共8页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 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共创性、中国范和一体性等特征,挖掘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意义重大。作为各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符号的一个构成部分,大禹文化通过文化符号的地理扩散、多民族的叙事、双重祭祀机制以及符号内涵的层累建构,形成超越族群界限的文化认同纽带。大禹“疏川导滞”的治水智慧诠释着实践理性,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彰显着集体伦理,其“划定九州”的疆域整合奠基了共同体意识。当前需从文献梳理、考古实证、非遗整理等方面加强大禹文化符号的再挖掘,推动大禹文化符号体系研究,构建大禹文化价值体系,创新大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使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 各民族共享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场域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修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1-176,共6页
围绕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场域的特点及社会影响因素,分别从民族认同度、文化认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教育活动经历丰富度、师生互动度等五个维度考察,以影响受教者、教育者、管理者,形成教育新文化,并对本科学生的教育场域和国... 围绕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场域的特点及社会影响因素,分别从民族认同度、文化认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教育活动经历丰富度、师生互动度等五个维度考察,以影响受教者、教育者、管理者,形成教育新文化,并对本科学生的教育场域和国家认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此展现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培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教育场域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来传统民族观及民族思想研究述评 被引量:5
3
作者 崔明德 曹鲁超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39,共8页
民族观及民族思想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我国历代都有不同的民族观和民族思想。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概念、儒家文化与民族观、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不同时期... 民族观及民族思想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我国历代都有不同的民族观和民族思想。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概念、儒家文化与民族观、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民族观、民族思想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民族观及民族思想研究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观 民族思想 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思想的研究内容
4
作者 崔明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8,共7页
民族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及民族关系现状的理... 民族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及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及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民族思想主要研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军事家及普通民众对民族起源、民族政权更替规律、民族关系发展规律、民族政治结构、民族经济制度、民族社会生活、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民族迁徙、民族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民族发展的路径等问题的思考、认识、总结及预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思想 学科 研究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北魏国家认同迭变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
5
作者 崔明德 胡慧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北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正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具体表现为:其一,盛乐时代新旧国号的议定及汉族士人对北魏王朝的支持、合作与依附;其二,平城时代寻根炎黄的华夏谱系开列、汉族士人的归附、对国家热爱与忠... 北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正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具体表现为:其一,盛乐时代新旧国号的议定及汉族士人对北魏王朝的支持、合作与依附;其二,平城时代寻根炎黄的华夏谱系开列、汉族士人的归附、对国家热爱与忠诚的诠释;其三,洛阳时代自命“中国”与正统建构以及助推汉化改革。北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演变,反映了北魏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相互交融、心向中华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大一统”思想的力量。北魏三个时代的国家认同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国家认同 具体表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以吐蕃与唐朝关系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崔明德 马晓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0-118,共9页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其思想由以武力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弃隶蹜赞在《请修好表》、《请约和好书》和《献皇帝书》等三份上书中,强调了互信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提...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其思想由以武力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弃隶蹜赞在《请修好表》、《请约和好书》和《献皇帝书》等三份上书中,强调了互信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同为一家"的观点。乞立赞的"三恨",为修复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吐蕃大相尚结赞与唐朝会盟于清水到平凉劫盟,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逆转,反映了尚结赞复杂的心路历程。长庆会盟是吐蕃与唐朝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可黎可足在盟文中所确立的"偃兵息人"、"患难相恤"的路线,既是对清水之盟"固结邻好,安危同体"的继承和发扬,也成为吐蕃处理与唐朝关系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唐朝 民族关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羲: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 被引量:5
7
作者 崔明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9,共9页
传世和出土的文献记载、多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分布各地的文化遗存及各民族的祭拜传统,使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和华夏文明的始祖是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基础,与伏羲具有很强关联性的多民族... 传世和出土的文献记载、多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分布各地的文化遗存及各民族的祭拜传统,使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和华夏文明的始祖是伏羲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基础,与伏羲具有很强关联性的多民族神话故事是共享共有文化符号形成的纽带,分布多地的文化遗迹是对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凸显,多民族共同祭拜是对共享共有文化符号的巩固。伏羲之所以会成为多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既与伏羲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有关,又与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这一各民族社会发展总趋势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民众对伏羲祭拜有关,还与伏羲文化极强的传播力和没有负面影响的完美伏羲形象有关,更与伏羲造福各族人民、各民族都受惠于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 共享共有 文化符号 中华文化认同 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君传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5
8
作者 崔明德 宋涵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共15页
王昭君是中国和亲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远嫁匈奴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昭君传说是和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昭君的出生地、和亲的出发地、出塞地,还是塞北草原,昭君传说都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 王昭君是中国和亲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远嫁匈奴给北方地区带来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昭君传说是和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昭君的出生地、和亲的出发地、出塞地,还是塞北草原,昭君传说都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体现了各地民众对王昭君的尊敬和怀念。昭君传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映现,是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号,是多民族共同情感的表达。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广泛流传的各类昭君传说,不断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记忆,汇聚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昭君传说 和亲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欧阳修正统观中的民族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郑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7-125,共9页
欧阳修的正统观在早年表现出淡薄华夷之别的超越性,在评判古代政权正统性时重一统而轻种族,晚年却流露出明显的“尊王攘夷”倾向,越来越重视古代政权的民族性问题。欧阳修正统观的发展变化,既与隋唐时期重文化、轻种族的民族思想、正统... 欧阳修的正统观在早年表现出淡薄华夷之别的超越性,在评判古代政权正统性时重一统而轻种族,晚年却流露出明显的“尊王攘夷”倾向,越来越重视古代政权的民族性问题。欧阳修正统观的发展变化,既与隋唐时期重文化、轻种族的民族思想、正统观的发展有关,又受到了北宋中期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的影响。欧阳修晚年的正统观是宋代正统思想发展由“宽”转“严”的重要节点,其思想为南宋思想家所继承,发展为民族情绪强烈的民族正统观,在元明乃至清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对欧阳修正统观中民族因素的研究,对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正统观 民族思想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明德 陈铭浩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6-133,共8页
始终怀有反清复明抱负的王夫之,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研究、反思和评论,系统阐述了“不以信义结夷狄”“夷狄相攻,中国之害”“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及“和亲无耻”等思想观点。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始终怀有反清复明抱负的王夫之,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研究、反思和评论,系统阐述了“不以信义结夷狄”“夷狄相攻,中国之害”“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及“和亲无耻”等思想观点。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有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也有个人对民族关系的体验,还有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影响。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经验理性和托古论今是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特征。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时代局限、阶级局限、认识局限以及狭隘性和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民族关系思想 来源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明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56,共7页
褚遂良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先华夏而后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义而抚戎夷”等三大部分所构成。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有个人对民族关系的深切体验,还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浸染,也有唐初民族关系思... 褚遂良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先华夏而后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义而抚戎夷”等三大部分所构成。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有个人对民族关系的深切体验,还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浸染,也有唐初民族关系思潮的影响;关注现实和经验理性是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最主要特征;他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褚遂良 民族关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民族关系思想的演变——以汉与匈奴的关系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晓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2,共6页
汉武帝在考虑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解决现实民族问题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在汉武帝的理论思维中,"中国一统"既是民族关系的最佳状态,也是他本人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对如何实现"中国一统",汉武... 汉武帝在考虑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解决现实民族问题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族关系思想。在汉武帝的理论思维中,"中国一统"既是民族关系的最佳状态,也是他本人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对如何实现"中国一统",汉武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民族思想 和亲 匈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族史学科持续发展的几点看法
13
作者 崔明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4,共7页
作为土生土长的学科,民族史学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有由热转冷趋暖的曲折历程,但民族史学始终是一门有着生命力的学问,不会因为新的热点问题、时髦话语不断出现而降低它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民族史学欲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土生土长的学科,民族史学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有由热转冷趋暖的曲折历程,但民族史学始终是一门有着生命力的学问,不会因为新的热点问题、时髦话语不断出现而降低它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民族史学欲持续健康发展,需在如下方面持续用力:一是坚持守正创新,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二是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的原则,努力建好学科队伍;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四是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学科人员产出标志性成果、精品力作,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扩大学科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学科 持续发展 规律 路径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齐汉化大臣民族关系思想述论
14
作者 崔明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111,共7页
北齐由"胡化"汉人所建立,皇帝多以"胡化"著称。但是,一些地方官员和军中要员仍然继续在"汉化"的道路上行进,他们对民族关系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比较符合儒家思想及其行为准则,不断彰显着"汉化"... 北齐由"胡化"汉人所建立,皇帝多以"胡化"著称。但是,一些地方官员和军中要员仍然继续在"汉化"的道路上行进,他们对民族关系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活动比较符合儒家思想及其行为准则,不断彰显着"汉化"特征,有些思想认识比同时代其他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有高度。源彪的"以恩信治边"、段韶的"北虏侵边,事等疥癣"、王纮的"相与影响"和元景安的"被以威恩"思想,不仅丰富了北朝民族关系思想史,而且都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得到了百姓的爱戴,青史上留下了英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汉化大臣 民族关系思想 恩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薛道衡的“大一统”思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晓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49,共4页
薛道衡是北齐、北周和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核心是"大一统"。开皇四年(584),薛道衡的论述主要是对"大一统"的期盼,开皇八年(588)的论述主要是对实现"大一统"的"筹略",大业五年(6... 薛道衡是北齐、北周和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核心是"大一统"。开皇四年(584),薛道衡的论述主要是对"大一统"的期盼,开皇八年(588)的论述主要是对实现"大一统"的"筹略",大业五年(609)的论述主要是对"大一统"局面的称颂。薛道衡"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道衡 民族关系思想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范晔的“大一统”思想 被引量:2
16
作者 崔明德 佟宝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116,共6页
在《后汉书》的本纪、列传中,范晔通过对东汉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各少数民族历史及其政权兴衰的记述和评论,阐发了“大一统”思想。范晔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有晋宋更迭与南北对峙的时代影响,又与司马迁、班固思想的影响有关。范晔的“大一... 在《后汉书》的本纪、列传中,范晔通过对东汉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各少数民族历史及其政权兴衰的记述和评论,阐发了“大一统”思想。范晔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有晋宋更迭与南北对峙的时代影响,又与司马迁、班固思想的影响有关。范晔的“大一统”思想有助于刘宋时期“大一统”共识的形成,蕴含着朴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时代及自身认识不足,范晔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晔 《后汉书》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对诸“蛮”的认识及治理方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明德 王硕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蛮”在南方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向背直接影响着政权稳定、社会进步及民族关系格局。南朝各政权的政治家、史学家等各类人物对诸“蛮”的认识及治理方式,决定着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和走向。南朝对诸“蛮”的认识与治理... “蛮”在南方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向背直接影响着政权稳定、社会进步及民族关系格局。南朝各政权的政治家、史学家等各类人物对诸“蛮”的认识及治理方式,决定着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和走向。南朝对诸“蛮”的认识与治理方式,既有浓重的功利性色彩,又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趋于理性,武力因素在减少而人文关怀在增加。这种趋势,使南方诸族的反抗情绪逐渐降低,互相认同、相互合作的意识逐步强化,这有助于南朝各政权的稳定,有助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诸“蛮” 民族关系 治理方式 民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高洋“天下为一”思想及相关问题
18
作者 崔明德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胡化"与胡汉混血是中国古代北方历史上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视角。作为开国皇帝和胡汉混血儿代表,高洋"天下为一"思想是在"三方鼎峙,诸夷未宾"背景下产生的,其实现路... "胡化"与胡汉混血是中国古代北方历史上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视角。作为开国皇帝和胡汉混血儿代表,高洋"天下为一"思想是在"三方鼎峙,诸夷未宾"背景下产生的,其实现路径比较单一,在击败库莫奚、山胡、契丹、突厥、柔然及修筑长城、建立北方防御体系后,他对实现这一目标愈益迫切。高洋民族关系思想具有内胡外儒的鲜明特征,身上虽流着汉族血液,但其思想深处主要浸润着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虽已胡化,但对儒学经典、儒家思想和儒生非常重视,经常督促子弟学习儒家文化。高洋的这一思想特征与其"外柔内刚"的性格非常吻合。高洋执政后期的荒淫残暴与其患有精神病有很大关系,而其病因是各种矛盾挤压的结果,而理想目标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对高洋的致命一击,使其极其焦虑和苦闷,促使他精神彻底崩溃,遂有许多荒唐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洋 天下为一 实施路径 鲜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