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SAPO-34催化剂制备及其CO加氢制低碳烯烃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柳柳 张明伟 +1 位作者 汪颖军 房克功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4-514,共11页
费托合成是合成气制低碳烯烃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产物选择性难以控制、碳效低等问题。本工作采用负压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含量的Fe/SAPO-34催化剂,并评价了其CO加氢反应性能。结合N_(2)吸附-脱附、XRD、SEM、NH_(3)-TPD和CO-TPD... 费托合成是合成气制低碳烯烃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产物选择性难以控制、碳效低等问题。本工作采用负压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Fe含量的Fe/SAPO-34催化剂,并评价了其CO加氢反应性能。结合N_(2)吸附-脱附、XRD、SEM、NH_(3)-TPD和CO-TPD等表征手段,揭示了不同Fe含量Fe/SAPO-34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随着Fe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酸强度和酸量依次降低,CO的非解离活化能力减弱,CO的解离活化能力增强,从而使低碳烯烃和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分别呈现升高和下降的变化趋势。在200℃,2.0 MPa,GHSV=3300 h^(-1)的温和反应条件下,在包含CO_(2)的全碳产物分布中,当铁负载量为5%时,低碳烯烃选择性为16.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为52.6%;当铁负载量为25%时,低碳烯烃选择性为31.9%,含氧化合物选择性为16.9%。结合in situ IR表征,提出了催化剂上合理的CO加氢反应机制。本研究为高碳效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研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铁基催化剂 SAPO-34分子筛 低碳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Fe_(3)CoNiCuCr_(x)中熵阻尼合金分析
2
作者 耿宁宁 马玉琪 +3 位作者 周迎春 王洪鼎 张伟 邱克强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3,共9页
【目的】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潜在的危害(如振动、噪声等)也因此产生。振动的产生会加剧零件的损坏,噪声的出现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能够吸收振动能量的阻尼合金逐渐进入人... 【目的】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潜在的危害(如振动、噪声等)也因此产生。振动的产生会加剧零件的损坏,噪声的出现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能够吸收振动能量的阻尼合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传统阻尼合金阻尼机制较为单一且力学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实际应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兼顾二者的新型材料,多主元合金的出现使得该设想成为了可能,其独特结构使得合金可以兼具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研究多主元合金的组织与阻尼性能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了获得具有良好阻尼性能兼具优异力学性能的合金,利用电弧熔炼炉和真空感应炉制备了Fe_(3)CoNiCuCr_(x)(x=2.0,2.5,2.75,3.0,3.5)中熵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金的相结构进行分析,利用搭载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探头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金的组织、相分布和相体积分数等进行表征,利用万能力学实验机对合金的抗拉性能进行测试,利用动态机械分析仪对合金的阻尼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提高Cr元素的摩尔比,研究了Cr元素摩尔比的变化对合金的相组成和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Cr元素摩尔比的增大,合金由FCC相转变为FCC和BCC双相结构,双相结构的产生使得合金中的相发生竞争生长,从而降低了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合金的抗拉强度由329 MPa升高到779 MPa;合金的塑性发生恶化,其塑性应变由35.45%降低到1.72%;当Cr元素摩尔比达到3.0时,合金的阻尼性能指标达到最大值0.052。随着Cr元素摩尔比的增大,合金中BCC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升高,不仅提高了合金的抗拉强度,还提高了合金的铁磁阻尼性能。FCC和BCC相的体积分数与组织形貌的良好匹配提高了合金的界面阻尼性能,且合金中较软的FCC相嵌入较硬的BCC基体中所形成的独特网状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金的阻尼性能。【结论】在铁磁阻尼、界面阻尼和合金组织形态的共同影响下,Fe_(3)CoNiCuCr_(3.0)合金不仅具有优异的抗拉性能而且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熵合金 相组成 微观组织 阻尼能力 铁磁阻尼 界面阻尼 BCC相体积分数 抗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等轴晶高镁5XXX系铝合金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研究
3
作者 王经涛 孙宁 +7 位作者 孙有政 王永红 曾凡清 杜敏 王成见 张佼 韩延峰 麻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7,共6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喷射成型制备的全等轴晶高镁5XXX系铝合金进行等温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全等轴晶高镁5XXX系铝合金在变形温度350~50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同时,基于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模型、...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喷射成型制备的全等轴晶高镁5XXX系铝合金进行等温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全等轴晶高镁5XXX系铝合金在变形温度350~50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同时,基于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模型、动态材料模型及Prasad理论建立了全等轴晶高镁5XXX系铝合金的本构方程以及热加工图。结果表明,喷射成型全等轴晶技术制备的高镁5XXX系铝合金与传统半连续铸造铝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基本相似,但存在比传统铸造合金更大区域的加工失稳区,并通过计算获得试验合金的热压缩变形激活能为201.548120 kJ/mol,最佳热加工工艺参数为457~477℃、0.175~1.872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轴晶 高镁铝合金 热变形 热加工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改性木质素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Cr(Ⅵ)的吸附性能
4
作者 范晓宁 王芳芳 +4 位作者 孙铭泽 邱亚茹 程明治 鲍弈帆 陈常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6,共10页
针对重金属Cr(Ⅵ)的污染问题,以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通过Fe改性制备木质素基活性炭(SLAC),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Cr(Ⅵ)。考察了制备过程中Fe投加比率、煅烧时间和煅烧温度对SLAC的Cr(Ⅵ)吸附容量的影响,并对优选的SLAC吸附剂进行结构表征... 针对重金属Cr(Ⅵ)的污染问题,以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通过Fe改性制备木质素基活性炭(SLAC),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Cr(Ⅵ)。考察了制备过程中Fe投加比率、煅烧时间和煅烧温度对SLAC的Cr(Ⅵ)吸附容量的影响,并对优选的SLAC吸附剂进行结构表征。此外,考察了溶液pH、Cr(Ⅵ)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究了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行为及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当溶液pH=1、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 L时,优选SLAC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率达到98.6%。所制备的SLAC吸附Cr(Ⅵ)的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且循环使用6次后的吸附性能良好。SLAC在去除Cr(Ⅵ)的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主要源于其对Cr离子在静电吸引、含氧官能团络合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耦合作用机制上的能力提升,为含重金属Cr(Ⅵ)的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Ⅵ) 木质素磺酸钠 吸附机理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方式对Al-Zn-Mg-Cu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经涛 孙宁 +5 位作者 余浪 李星辉 麻芳 王永红 程志远 郭丰佳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72,共8页
采用单级固溶、低温长时高温短时以及低温短时高温长时双级固溶淬火制度对热轧态Al-Zn-Mg-Cu系铝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并通过OM,SEM,DSC,EBSD等技术手段以及电导率测试等检测方法,系统地对比分析不同固溶方式对Al-Zn-Mg-Cu系铝合金组织及... 采用单级固溶、低温长时高温短时以及低温短时高温长时双级固溶淬火制度对热轧态Al-Zn-Mg-Cu系铝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并通过OM,SEM,DSC,EBSD等技术手段以及电导率测试等检测方法,系统地对比分析不同固溶方式对Al-Zn-Mg-Cu系铝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用固溶淬火制度不会使组织发生过烧,且能够使组织中的低熔点共晶第二相充分回溶;当选用473℃/20 min+477℃/40 min双级固溶淬火制度时,板材固溶效果最佳,电导率最低,为27.60%IACS,且组织再结晶程度低于50%,组织中主要存在{112}〈111〉,{011}〈211〉,{123}〈634〉变形织构和{001}〈110〉剪切织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处理 AL-ZN-MG-CU合金 显微组织 电导率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Mg-Si合金板材制备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丰佳 麻芳 +2 位作者 迟蕊 王经涛 孙宁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6-30,共5页
采用OM、SEM、XRD等方法,研究了一种汽车用Al-Mg-Si合金在工业生产中的铸造、均匀化、热轧、退火、冷轧、固溶和预时效工序的晶粒、相结构和织构演变。结果表明,铸态晶粒近似呈等轴状,热轧后变为片层状的变形态,退火过程发生再结晶,但... 采用OM、SEM、XRD等方法,研究了一种汽车用Al-Mg-Si合金在工业生产中的铸造、均匀化、热轧、退火、冷轧、固溶和预时效工序的晶粒、相结构和织构演变。结果表明,铸态晶粒近似呈等轴状,热轧后变为片层状的变形态,退火过程发生再结晶,但保留与轧制方向平行的位向关系,冷轧后晶粒再次变为片层状,固溶和预时效之后发生完全再结晶,形成无畸变的等轴晶粒;铸态合金中主要含有β-富铁相、α-富铁相、Mg2Si相和Q相,沿晶界分布,均匀化之后Mg2Si相和Q相回溶,片层较薄的β-富铁相转变为α-富铁相,片层较厚的β-富铁相未改变,热轧之后析出相数量增多,与富铁相都平行于轧制方向分布,退火后析出相数量进一步增多,尺寸也有所增加,冷轧后析出相趋于细小弥散分布,经过固溶、预时效后,析出相回溶,基体只残留富铁相;在热轧或冷轧态下,brass、S、copper轧制织构增强,而退火或固溶+预时效下,brass、S、copper轧制织构减弱,Cube和Goss织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板 AL-MG-SI合金 微观组织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