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灵宝樊岔金矿床成矿流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展恩鹏 王玭 +4 位作者 齐楠 许晨 郝蛟龙 李宗彥 陈衍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78,共20页
樊岔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的娘娘山岩体西南侧,受观音堂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太华超群变质岩。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和脉体穿插关系,成矿可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方解石±... 樊岔金矿床位于小秦岭金矿田的娘娘山岩体西南侧,受观音堂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太华超群变质岩。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和脉体穿插关系,成矿可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方解石±黄铁矿为标志,以中阶段矿化最为重要。热液石英发育纯CO2包裹体(PC型)、CO2?H2O包裹体(C型)、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早阶段流体包裹体主要为C型,次为PC型及少量的W型和S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峰值为340~360℃,盐度w(NaCleq)峰值为14.0%~16.0%。与早阶段相比,中阶段PC型、C型包裹体数量减少,W型、S型包裹体数量增多,均一温度峰值为320~340℃,盐度w(NaCleq)峰值为12.0%~14.0%。晚阶段只发育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80~200℃,盐度w(NaCleq)峰值为2.0%~4.0%。激光拉曼探针显示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富含CO2和CH4,中阶段包裹体中仅富含CO2,而晚阶段包裹体中不含CO2或CH4。结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认为樊岔金矿床成矿流体由早阶段中温、中低盐度、富含CO2和CH4的变质热液逐渐向晚阶段低温、低盐度、贫CO2的大气降水热液演化,沸腾作用和混合作用是其主要演化机制。根据沸腾包裹体计算得出早阶段和中阶段包裹体的捕获压力分别介于108~295MPa和97~261MPa之间,对应的成矿深度分别约为10.8km和9.7km。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太华超群围岩而非燕山期岩浆。综合上述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樊岔金矿床应是形成于侏罗纪—早白垩世华北与扬子大陆碰撞造山过程挤压向伸展转变体制的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成矿机制 樊岔金矿床 小秦岭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卢氏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学特征及综合利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库建刚 刘羽 +2 位作者 刘文元 刘树林 何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1-498,共8页
对河南卢氏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开发"重选-正反浮选"联合工艺回收锂电气石和云母新技术,采用光学显微镜(OM)、XRD、SEM及EDS对原矿和精矿形貌及矿物组成进行表征,并对原矿、精矿及尾矿中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 对河南卢氏花岗伟晶岩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开发"重选-正反浮选"联合工艺回收锂电气石和云母新技术,采用光学显微镜(OM)、XRD、SEM及EDS对原矿和精矿形貌及矿物组成进行表征,并对原矿、精矿及尾矿中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组成为锂电气石、石英、钠长石、白云母和锂云母;当磨矿粒度小于74μm的矿石含量为40%时,采用"重选-浮选"新技术可获得锂电气石品位为98.31%、回收率为82.19%的锂电气石精矿和云母品位为98.94%、回收率为93.95%的云母精矿;锂电气石化学式为Na(Li,Al2)Al6(BO3)3Si6O18(OH)x(x=4或5),结晶度为95.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锂电气石 结晶度 矿物学特征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秦岭金矿田三叠纪成矿事件的伸展构造背景:构造岩的 ^(40)Ar- ^(39)Ar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义天 叶会寿 +4 位作者 刘俊辰 郝建瑞 张向卫 郝蛟龙 叶安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19-2430,共12页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同时也是秦岭复合型造山带的北缘组成部分。这里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大规模金的成矿作用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区域伸展构造背景。此外,越来越多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显示区内还存在三叠纪...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同时也是秦岭复合型造山带的北缘组成部分。这里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地,大规模金的成矿作用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区域伸展构造背景。此外,越来越多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显示区内还存在三叠纪的成矿事件,发育钼、铅、铀、铌等与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的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小秦岭的南北边缘。目前,对于三叠纪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构造背景研究尚属薄弱,还没有直接对有关的构造变形开展过专题研究。为此,我们对小秦岭金矿田东端边缘的构造带进行构造观察和测量,并采用40 Ar-39 Ar年代学方法厘定变形时限,揭示三叠纪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为深入认识区内三叠纪多金属成矿作用特征和规律提供构造证据。研究表明,小秦岭金矿田三叠纪成矿事件发生于晚三叠世的伸展构造背景,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221~216Ma)是在碰撞向后碰撞转折阶段的重力滑脱构造环境中,发育火成碳酸岩型钼铅、铀铌铅多金属矿床;晚期(214~203Ma)是在后碰撞阶段由俯冲板片断离或岩石圈拆沉作用等深部过程导致的区域伸展构造环境中,发育石英脉型和斑岩型钼矿床。小秦岭中生代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成矿事件都是在伸展构造背景中的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成矿事件 伸展构造背景 构造岩 40 Ar-39 Ar年代学 小秦岭金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围岩结构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康 副教授 +4 位作者 王庆 王军强 索天元 郝蛟龙 柳小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8-143,共6页
为评价某金矿极破碎围岩的稳定性,测量并分析该矿围岩Ⅳ、Ⅴ级微型裂隙结构面,选取+260、+295、+330 m等3个生产中段;利用详细测线法分析节理间距、产状、起伏形态、粗糙度、张开度、渗水性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使用极点图、玫瑰花图探... 为评价某金矿极破碎围岩的稳定性,测量并分析该矿围岩Ⅳ、Ⅴ级微型裂隙结构面,选取+260、+295、+330 m等3个生产中段;利用详细测线法分析节理间距、产状、起伏形态、粗糙度、张开度、渗水性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使用极点图、玫瑰花图探讨优势结构面产状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该矿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分布较为紧密,平均间距小于1 m,且主要集中在0.2~0.6 m,围岩整体属于破碎、极破碎岩体,稳定性较差;该矿+260、+295和+330 m中段的产状优势结构面相似,都具有明显集中现象,倾向主要集中在324~360°和0~35°,倾角主要集中在70~79°;结构面的起伏状态多为平直型,对结构面稳定性影响较大;结构面之间结合较为紧密,填充物较少,对结构面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围岩 围岩稳定性 结构面特征 节理裂隙 详细测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某中低品位磷矿反浮选脱镁提质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安理 李建政 +1 位作者 雒彩军 邵淑云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7,共4页
针对四川某中低品位磷矿采用反浮选工艺进行了脱镁提质试验研究。采用一次粗选、一次精选、二次扫选闭路反浮选工艺,可获得磷精矿P2O5品位32.21%、MgO含量1.40%、P2O5回收率94.13%、镁脱除率75.37%的技术指标,所得磷精矿质量达到酸法加... 针对四川某中低品位磷矿采用反浮选工艺进行了脱镁提质试验研究。采用一次粗选、一次精选、二次扫选闭路反浮选工艺,可获得磷精矿P2O5品位32.21%、MgO含量1.40%、P2O5回收率94.13%、镁脱除率75.37%的技术指标,所得磷精矿质量达到酸法加工用磷矿石的标准,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品位磷矿 反浮选 脱镁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量法滴定铜终点返色现象分析与消除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青丽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198,共2页
以碘量法测定铜时经常会出现滴定终点返色现象,使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确。通过分析,提出了影响终点返色的因素主要有操作方法、试剂和样品,并提出了消除终点返色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碘量法 测定 终点返色 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金冶炼水洗除尘酸泥中汞和硒回收工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志伟 王青丽 +2 位作者 余延涛 徐展 刘晓纪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4,共4页
针对黄金冶炼水洗除尘酸泥进行了回收汞和硒的研究。采用浸出、置换、沉淀的方法从酸泥中回收汞,通过酸化沉淀酸洗除杂回收硒。考察了Na_2S用量、浸出时间、浸出次数和铝粉用量对汞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Na_2S浓度100... 针对黄金冶炼水洗除尘酸泥进行了回收汞和硒的研究。采用浸出、置换、沉淀的方法从酸泥中回收汞,通过酸化沉淀酸洗除杂回收硒。考察了Na_2S用量、浸出时间、浸出次数和铝粉用量对汞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Na_2S浓度100 g/L,浸出时间2 h,浸出次数2次,铝粉用量2.68~4.12 g/gHg。试验得到汞总回收率91.87%,硒总回收率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尘酸泥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