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工业CT图像测量
1
作者 江逸君 刘泽新 +3 位作者 刘学栓 龙超 段黎明 蔡玉芳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7-567,共11页
针对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测量难题,利用工业CT无损、可检测内部结构的优势,由工业CT图像实现了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的测量。首先,计算回转体轴线参数,并将轴线参数和罗德里格公式引入区域生长法中,提升了三维点云分割精度。然后,建立几何... 针对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测量难题,利用工业CT无损、可检测内部结构的优势,由工业CT图像实现了回转体零件内部误差的测量。首先,计算回转体轴线参数,并将轴线参数和罗德里格公式引入区域生长法中,提升了三维点云分割精度。然后,建立几何模型的目标函数,采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获得几何模型的初始参数,进一步采用Levenberg-Marquart非线性拟合求解几何模型的最优参数。最后,根据建立的几何模型计算零件内部的形位误差。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点云分割方法精度优于其他方法;表面重建方法相比RANSAC算法稳定性更好;形位误差计算精度相比商用VG软件精度更高,圆柱度提高8.5%,同轴度提高21.1%,垂直度提高4.1%,圆锥公差计算结果都在设计值范围内,满足误差测量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点云分割 表面重建 误差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气动优化数值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于晴 赵慧 +2 位作者 袁伟为 李爱民 张亚太 《火箭推进》 CAS 2020年第5期21-26,共6页
在某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为了使氧预压涡轮泵中驱动涡轮的燃气与主路中的液氧完全掺混、冷凝,需要尽可能地提高涡轮效率。采用并行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软件,以自适应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为优化工具对氧预压涡轮泵叶栅进行优化设计。... 在某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为了使氧预压涡轮泵中驱动涡轮的燃气与主路中的液氧完全掺混、冷凝,需要尽可能地提高涡轮效率。采用并行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软件,以自适应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为优化工具对氧预压涡轮泵叶栅进行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涡轮各级优化设计后,内部流动损失减小,整机效率提高了3.739%;涡轮转子两列动叶的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满足强度要求;涡轮叶栅采用并行多目标气动优化方法进行优化,降低了燃气比例,有利于火箭发动机氧预压涡轮泵中燃气的更好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涡轮 面积比 气动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进气对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燃烧和烧蚀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温怡豪 王金金 +1 位作者 查柏林 徐志高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4-813,共10页
为给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补燃室的进气道设计提供参考,研究了空气两次进气对补燃室燃烧效率和内壁烧蚀环境的影响。采用标准k-ε(k为湍流动能,ε为耗散率)模型、涡耗散模型和King硼颗粒点火模型,分别对空气一次进气和两次进气两种补... 为给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补燃室的进气道设计提供参考,研究了空气两次进气对补燃室燃烧效率和内壁烧蚀环境的影响。采用标准k-ε(k为湍流动能,ε为耗散率)模型、涡耗散模型和King硼颗粒点火模型,分别对空气一次进气和两次进气两种补燃室的多相流燃烧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进气可包覆混合燃气,并将其向内挤压,压缩高温区域,改变氧气分布,从而减小高温内壁面积,降低低温壁面温度,减少贴近壁面的凝聚相颗粒数量,从而减弱对壁面的热烧蚀、氧化和凝聚相颗粒侵蚀作用,同时,因造成的动能损失更大,减小了贴近内壁的气流速度,可减弱气流冲刷作用,二者共同作用,较大程度改善补燃室内壁的烧蚀环境;两次进气对补燃室的燃烧效率影响不大,一次进气和两次进气补燃室的总燃烧效率分别为80.68%和80.18%;综合燃烧效率和内壁烧蚀环境两方面,表明两次进气形式优于一次进气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 补燃室 两次进气 燃烧效率 内壁烧蚀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加长喷管火箭发动机射流噪声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范珂华 查柏林 +1 位作者 周伟 王金金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0,共6页
通过大涡模拟LES,对小型火箭发动机加长喷管形成的超声速射流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选择适当封闭声源面,采用FW-H声学模型和傅里叶变换得到射流噪声声压级和频域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监测点的总声压级均达100 dB以上,总声压级... 通过大涡模拟LES,对小型火箭发动机加长喷管形成的超声速射流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选择适当封闭声源面,采用FW-H声学模型和傅里叶变换得到射流噪声声压级和频域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各个监测点的总声压级均达100 dB以上,总声压级随喷管出口距离以及与射流轴线夹角增大减小,且减幅随距离增大变小;总声压级在靠近出口时近轴线越大,而距离在400 mm以上时在40°方向最大,表现出指向性;各采集点的声压分布具有宽频性,且各采集点声压峰值频率均分布在4000~5000 Hz,表现出空间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发动机 射流噪声 数值仿真 LES FW-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在超声速富氧烧蚀环境下的烧蚀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查柏林 高勇 +3 位作者 王金金 苏庆东 石易昂 孙振生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8,共12页
利用氧/煤油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原理,构建了烧蚀热环境可控的内流场超声速富氧烧蚀试验方法,并采用烧蚀发动机点火试验与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构建的烧蚀试验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一步分析了烧蚀试验过程... 利用氧/煤油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原理,构建了烧蚀热环境可控的内流场超声速富氧烧蚀试验方法,并采用烧蚀发动机点火试验与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构建的烧蚀试验方法及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一步分析了烧蚀试验过程中的关键烧蚀热环境特性参数。然后,对三维四向编织C/C复合材料在超声速富氧烧蚀环境下的耐烧蚀性能与烧蚀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烧蚀热环境的变化会对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及烧蚀机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收敛段高温、低速的烧蚀热环境下,C/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相对较低,约6.50×10^(-3) mm/s,材料的烧蚀以热氧化烧蚀为主;在烧蚀试样喉部直段区域,C/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逐渐增加,达到了1.35×10^(-2) mm/s,此时,材料的烧蚀体现为热氧化烧蚀后的机械剥蚀;在烧蚀试样扩张段区域,燃气速度急剧增加后,C/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显著增加,在试样出口达到了2.61×10^(-2) mm/s,材料的烧蚀主要体现为机械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超声速富氧烧蚀 内流场烧蚀 烧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条形注意力机制的电芯极片计算机断层图像分割
6
作者 刘泽芳 龙超 +4 位作者 刘学栓 韩艳 谭川东 谭辉 段黎明 《光学精密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525-3535,共11页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叠片电芯极片时,在CT图像中分割出极片是关键步骤。然而,由于叠片电芯的极片结构复杂、长宽比大,现有分割方法在速度与精度上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检测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叠片电芯极片时,在CT图像中分割出极片是关键步骤。然而,由于叠片电芯的极片结构复杂、长宽比大,现有分割方法在速度与精度上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检测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条形注意力机制的电芯极片CT图像分割网络。该网络主要由主干网络、条形空洞金字塔池化模块(Strip 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S-ASPP)和解码器模块组成。其中,主干网络设计为轻量型网络MobilenetV2,用于减少网络参数量并提高分割速度;S-ASPP模块中将全局池化设计为条形池化,用于减少条形特征信息的丢失,有效解决欠分割的问题;解码器模块的条形注意力机制用于关注图像中的边缘和细节信息,从而改善边缘模糊的问题。在电芯极片CT数据集上进行学习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网络对电芯极片的平均像素分类准确率(mAcc)、平均交互比(mIoU)、参数量和分割速度分别达到了98.62%,89.97%,5.814M,56.94 frame/s。相比DANet,DeepLabV3+,U-Net,HRNet和Segnext网络,本文网络的分割精度最高,分割速度优于DANet,DeepLabV3+,U-Net和HRNet网络,略逊色Segnext网络。综合考虑评价指标mIoU,mAcc,FPS,Parameters(M),本文方法在保持较低计算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极片分割的精度和效率,优于目前主流的分割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叠片电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载导弹在水下爆炸作用下的冲击环境数值仿真 被引量:2
7
作者 谷鸿平 黄河 +4 位作者 孟献策 张立建 畅博 吕永柱 张舵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5-39,共5页
采用Ansys/Ls-dyna动力分析软件,针对水下爆炸对大型航空母舰的冲击响应过程及对其内舰载导弹的冲击环境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引入冲击环境谱分析研究方法,建立航母的1∶1尺寸有限元模型以适用于冲击动力响应分析;研究水下爆炸对航母结构... 采用Ansys/Ls-dyna动力分析软件,针对水下爆炸对大型航空母舰的冲击响应过程及对其内舰载导弹的冲击环境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引入冲击环境谱分析研究方法,建立航母的1∶1尺寸有限元模型以适用于冲击动力响应分析;研究水下爆炸对航母结构的冲击响应过程,分析航母导弹贮存典型位置处的冲击环境并给出了加速度谱。结果表明:水下爆炸会对航母结构造成较大冲击,舰体中间位置底部冲击响应最明显,航母整体结构表现出鞭状运动响应的特征;典型舰载导弹贮存位置处的冲击谱值较大,为了导弹的贮存安全,导弹装载平台应设置缓冲减振装置;冲击强度从底板往上开始衰减迅速,而后衰减渐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导弹 水下爆炸 数值模拟 冲击环境 冲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高速侵彻超高强度钢靶作用特性
8
作者 冯晓伟 李俊承 +4 位作者 卢永刚 王守乾 卢正操 刘闯 傅丹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7-178,共12页
为研究超高强度钢靶抗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的侵彻性能及破坏特性,基于弹道炮开展了215 g圆柱形钨合金动能块高速侵彻半无限超高强度G50钢靶和低强度45钢靶试验,获得了不同速度侵彻下两种钢靶的侵彻深度和成坑体积。试验表明,不同于低强... 为研究超高强度钢靶抗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的侵彻性能及破坏特性,基于弹道炮开展了215 g圆柱形钨合金动能块高速侵彻半无限超高强度G50钢靶和低强度45钢靶试验,获得了不同速度侵彻下两种钢靶的侵彻深度和成坑体积。试验表明,不同于低强度钢靶的近似圆柱体成坑特性,钨合金动能块侵彻超高强度钢靶时,在靶板内形成了类锥形弹坑,成坑侧面和坑底均有拉伸崩落裂纹;分析了超高强度钢靶的侵彻破坏特性,指出侵彻过程中钨合金动能块局部破碎引起靶板内的卸载拉伸剥落和动能块的侵彻锐化行为联合导致了类锥体弹坑的形成。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超高强度钢靶的高速侵彻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大质量钨合金动能块 高速侵彻 侵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等离子烧蚀性能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天昊 查柏林 +2 位作者 李志农 高勇 王金金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7-243,共7页
基于等离子体地面模拟烧蚀系统对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轴编C/C复合材料发动机喉部以及45°、90°方向的等离子烧蚀试验,测量试样的烧蚀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烧蚀后喉部各型面和不同角度烧蚀下... 基于等离子体地面模拟烧蚀系统对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轴编C/C复合材料发动机喉部以及45°、90°方向的等离子烧蚀试验,测量试样的烧蚀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烧蚀后喉部各型面和不同角度烧蚀下的微观形貌,通过烧蚀型面和角度多维度分析材料的烧蚀性能。结果表明:轴编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下烧蚀性能良好,喉部烧蚀面过渡平滑,无明显裂纹和缺陷。45°和90°方向的线烧蚀率分别为0.066、0.065 mm/s;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61、0.056 g/s,45°方向射流冲刷作用强,造成较大的质量烧蚀率。预制体的结构以及射流方向是影响烧蚀性能的重要因素,材料各型面对不同方向射流的烧蚀机制存在差异,导致了试样烧蚀形貌不同。试验结果能对等离子烧蚀环境下轴编C/C复合材料的烧蚀率和烧蚀形貌进行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等离子烧蚀 烧蚀率 微观结构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变海场景双基SAR回波实时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刁桂杰 倪虹 +1 位作者 刘哲 李洋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76-2184,共9页
基于时变海场景双站散射机理,结合双基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成像几何模型,提出了一种时变海场景双基SAR射频回波信号实时模拟方法。针对时变海场景的复杂耦合散射,采用多径近似理论建立了双基SAR海面目标回波信... 基于时变海场景双站散射机理,结合双基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成像几何模型,提出了一种时变海场景双基SAR射频回波信号实时模拟方法。针对时变海场景的复杂耦合散射,采用多径近似理论建立了双基SAR海面目标回波信号模型,提取了时变海面双基SAR系统响应函数,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同步动态随机存取(SDRAM)技术以及全系统交换设计,实现了时变海场景双基SAR射频回波信号实时模拟,最后仿真测试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海场景 双基SAR 射频回波 实时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研究屏蔽板厚度对杆式射流冲击屏蔽炸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文灿 傅丹 +1 位作者 梁斌 卢永刚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3,共6页
为研究屏蔽板厚度变化对杆式射流冲击起爆屏蔽炸药的影响,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流固耦合算法,对屏蔽板厚度变化时K型装药形成的聚能杆式射流(射流头部速度6556 m·s^(-1))冲击起爆屏蔽炸药过... 为研究屏蔽板厚度变化对杆式射流冲击起爆屏蔽炸药的影响,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ALE)流固耦合算法,对屏蔽板厚度变化时K型装药形成的聚能杆式射流(射流头部速度6556 m·s^(-1))冲击起爆屏蔽炸药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屏蔽板厚度逐渐增大,屏蔽炸药的起爆方式由前驱冲击波和压缩波起爆方式转变为射流冲击起爆方式,转折点屏蔽板厚度为1.4D(D为装药口径)。当屏蔽板厚度超过3.1D时,射流已经不能使屏蔽炸药起爆。对于厚壁装药,随着屏蔽板厚度增加,射流冲击屏蔽板产生的前驱冲击波可能无法起爆屏蔽炸药,起爆方式转变为射流直接侵彻起爆屏蔽炸药,并且厚壁装药下屏蔽板的厚度将对屏蔽炸药的冲击起爆距离产生明显影响,随着屏蔽板厚度增加,冲击起爆距离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型装药 杆式射流 冲击起爆 屏蔽炸药 前驱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轴承局部故障的声发射信号解析模型与频域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法忠 何增水 +2 位作者 张林 明安波 杨永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1-838,共8页
准确描述故障信号是进行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与分析的基础。深入分析了滚动体通过轴承内、外圈局部故障时产生声发射信号的机理,建立了含双冲击响应的声发射信号解析模型,并探讨了声发射信号的频域特征。采用仿真信号与试验信号验证了... 准确描述故障信号是进行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与分析的基础。深入分析了滚动体通过轴承内、外圈局部故障时产生声发射信号的机理,建立了含双冲击响应的声发射信号解析模型,并探讨了声发射信号的频域特征。采用仿真信号与试验信号验证了解析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滚动体通过局部故障时会产生与进、出故障相关的2个声发射事件,且2个事件的响应能量均集中在传感器共振频率附近;声发射信号功率谱由低频段的离散谱和高频段的连续谱共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局部故障 声发射 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VOF喷涂WC-12Co粒子沉积行为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查柏林 贾旭东 +3 位作者 王金金 石易昂 苏庆东 张天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11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超音速火焰喷涂条件下WC-12Co粒子在45#碳钢基体上的沉积变形行为。方法基于Johnson-Cook塑性材料模型与Thermal-Isotropy-Phase-Change热材料模型,采用LS-DYNA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不同喷涂参数下,WC-12Co粒子在45#碳钢基体... 目的研究不同超音速火焰喷涂条件下WC-12Co粒子在45#碳钢基体上的沉积变形行为。方法基于Johnson-Cook塑性材料模型与Thermal-Isotropy-Phase-Change热材料模型,采用LS-DYNA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不同喷涂参数下,WC-12Co粒子在45#碳钢基体上的沉积行为存在明显差异。沉积过程中,粒子等效塑性应变幅度高于基体;粒子边缘位置等效塑性应变幅度高于粒子中心轴线位置;粒子初始速度与初始温度的增加有助于提升结合界面温度与粒子扁平化程度;粒子初始温度与粒子初始速度对接触界面能量变化影响程度基本一致,单位粒子初始速度与温度提升的能量贡献比l分别为0.78以及0.76,二者的能量贡献比近似相同;适度的基体预热(Ts=500 K)可以促进粒子变形,加深沉积坑深度,增大粒子与基体的结合面积,有助于提升粒子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基体过冷(Ts=300 K)将导致粒子“翘曲”,降低粒子与基体之间的结合面积,基体过热(Ts=600 K)将导致二者结合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引起粒子剥落,二者均不利于粒子与基体的有效结合。结论一定范围内提升粒子初始速度、温度与基体初始温度,可以提高粒子扁平化程度,增大粒子与基体结合面积,提升粒子与基体的结合性能,进一步提高涂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有限元 粒子沉积 粒子速度 粒子温度 基体预热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圆轨道欠驱动编队重构最优脉冲控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煦 王健 龚秋武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1-602,共12页
针对椭圆轨道径向或迹向欠驱动编队重构问题,提出最优脉冲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椭圆轨道欠驱动编队动力学模型,并基此分析径向或迹向欠驱动情况下的系统能控性与重构可行性。然后,解析推导两类欠驱动情况下实现编队重构所需的最少脉冲次... 针对椭圆轨道径向或迹向欠驱动编队重构问题,提出最优脉冲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椭圆轨道欠驱动编队动力学模型,并基此分析径向或迹向欠驱动情况下的系统能控性与重构可行性。然后,解析推导两类欠驱动情况下实现编队重构所需的最少脉冲次数。基此,将椭圆轨道欠驱动编队重构最优脉冲控制问题表述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引入全驱动最优脉冲控制策略以及欠驱动最优连续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欠驱动最优脉冲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欠驱动脉冲控制器可在缺失径向或迹向脉冲的条件下完成编队重构,并且保持与全驱动脉冲控制器类似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驱动控制 编队重构 脉冲控制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的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粒子速度对其沉积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晓恬 查柏林 +3 位作者 周伟 王金金 贾旭东 范珂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7-415,共9页
目的以超音速火焰喷涂过程为基础,探究粒子撞击速度对粒子在基体上沉积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SPH方法,模拟分析WC-12Co粒子速度在400~800 m/s内,单个粒子在相同基体上的沉积行为。结果粒子撞击速度与粒子扁平率、粒子基体结合面积、结合... 目的以超音速火焰喷涂过程为基础,探究粒子撞击速度对粒子在基体上沉积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SPH方法,模拟分析WC-12Co粒子速度在400~800 m/s内,单个粒子在相同基体上的沉积行为。结果粒子撞击速度与粒子扁平率、粒子基体结合面积、结合方式等有密切关系。随着粒子撞击速度的增加,基坑深度持续增大至最小深度的4.6倍,金属射流对提高粒子扁平化程度及粒子与基体的有效结合面积起到促进作用,总接触面积最大可达到原有效接触面积的2.7倍。撞击速度的提升使得有效塑性应变及应变区域增加,形变区域增大。同时,结合面温升总体增加,增强了粒子与基体的结合条件。沉积过程存在能量耗散,初始能量的提高有利于粒子与基体总能量的增加,强化了压实效应,进一步促进粒子与基体的结合。结论在数值模拟选取的范围内,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粒子的撞击速度越高,粒子与基体的结合状态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OF SPH方法 结合界面 撞击速度 粒子扁平率 温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氚气泄漏事故模拟与应急通风优化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幸福 李昌均 +2 位作者 薛冬林 霍勇刚 王浩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03-1810,共8页
为解决高压贮氚容器氚泄漏事故应急除氚处置问题,本文依据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了Fluent软件开展基于AN-EOS的氚泄漏事故数值模拟,给出了最佳应急通风位置和最少通风时间。结果表明:高压氚泄漏行为主要集中在初期的2 s内,应急通风可起到... 为解决高压贮氚容器氚泄漏事故应急除氚处置问题,本文依据流体动力学理论,采用了Fluent软件开展基于AN-EOS的氚泄漏事故数值模拟,给出了最佳应急通风位置和最少通风时间。结果表明:高压氚泄漏行为主要集中在初期的2 s内,应急通风可起到较好的除氚效果,长方体空间的最佳通风位置为侧壁双进双出,通风速率每提高1倍,除氚效率呈数量级提升,8 m/s通风速率下空间内氚气浓度降低至本底水平所需的最少时间为430 s。本文模型和方法可为真实场景高压氚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提供给技术支持,对核安全管理与核事故应急处置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氚气 高压 泄漏 优化 应急 通风口位置 通风速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故障传播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俊秀 秦庆强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24-226,共3页
针对当前研究建模颗粒度较大,多针对整个软件体系架构建立相应模型,缺乏具体模块的细颗粒模型,因此缺乏局部调整能力,无法体现故障类型或者故障传播动态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间信号传递的通用故障传播模型。在软件体系结构建... 针对当前研究建模颗粒度较大,多针对整个软件体系架构建立相应模型,缺乏具体模块的细颗粒模型,因此缺乏局部调整能力,无法体现故障类型或者故障传播动态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间信号传递的通用故障传播模型。在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的基础上,考虑组件信号间故障传播效应,通过引入组件容错率和失效率的概念,构建组件状态转移矩阵对信号在软件模块中的故障传播现象建模,进而构建了通用故障传播模型。在移动机器人软件中的仿真模拟显示所提出的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故障传播模型能有效刻画故障在软件中的传播效应,并能准确分析出最可能发生故障的情况,相比其他故障传播模型,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体系结构 故障传播 信号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射流冲击下耐火混凝土烧蚀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皓翔 周伟 +3 位作者 石易昂 查柏林 王金金 李良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7-169,共3页
为探究火箭高温尾焰射流冲击作用下混凝土的烧蚀行为,现以高铝质耐火混凝土试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浇筑定型烘干养护等手段制备试验成品,随后基于自主研发的氧煤油燃气发动机烧蚀系统调整出高温高速的试验工况,并采用编写程序的方式控制伺... 为探究火箭高温尾焰射流冲击作用下混凝土的烧蚀行为,现以高铝质耐火混凝土试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浇筑定型烘干养护等手段制备试验成品,随后基于自主研发的氧煤油燃气发动机烧蚀系统调整出高温高速的试验工况,并采用编写程序的方式控制伺服电机以完成发动机及试样的移动,达到对烧蚀距离、角度及时间的调节,最终记录试验现象结合烧蚀结束后混凝土受火面宏观形貌与质量、线烧蚀率分析耐火混凝土热损伤进程。结果表明:高温高速射流冲击混凝土试块,受热面中心迅速升温呈炽红色,其面积随时间逐渐向周围扩张,且模态由固相转为熔融流态,烧蚀过程中持续飞溅出高温颗粒体。30 s试验结束后,测算耐火混凝土试块质量烧蚀率达0.302 g/s,线烧蚀率为0.177 m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耐火试块 高温射流 烧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表面粗糙度对HVOF粒子沉积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查柏林 贾旭东 +4 位作者 王金金 石易昂 苏庆东 曹晓恬 许可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3-242,共10页
目的研究超音速火焰喷涂时,45^(#)碳钢基体表面粗糙度对WC-12Co粒子在其表面的沉积变形行为的影响。方法基于Johnson-Cook塑性材料模型与Thermal Isotropy-Phase-Change热材料模型,采用LS-DYNA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不同45^(#)碳钢基体表... 目的研究超音速火焰喷涂时,45^(#)碳钢基体表面粗糙度对WC-12Co粒子在其表面的沉积变形行为的影响。方法基于Johnson-Cook塑性材料模型与Thermal Isotropy-Phase-Change热材料模型,采用LS-DYNA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不同45^(#)碳钢基体表面粗糙度下,WC-12Co粒子的沉积行为存在明显差异,波峰高度与波谷深度的差异造成粒子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变形。当基体表面粗糙度Ra=10.26μm时,粒子沉积位置不同将引起粒子最终沉积形貌不同,但粒子的冲击均引起波峰偏移变形,且粒子不同程度地填充弥补波谷。粒子沉积过程中,粒子中下部与粒子先接触基体处的屈服应力、等效塑性应变与温升均高于粒子顶部以及粒子后接触基体处。Ra=0μm时,粒子等效塑性程度最大,等于2.03,此时粒子温度峰值最高为1562 K,粒子-基体结合界面局部区域屈服应力迅速下降为0,但基体变形程度较低,二者结合面积有限,粒子-基体结合强度较弱。Ra=5.34μm时,粒子的屈服应力在非理想平面状态下最为稳定,且等效塑性应变与温升幅度最大,分别为1.83以及1496 K。结论理想表面状态下,粒子屈服应力、等效塑性应变以及温度变化最佳,但粒子-基体结合面积较低,并不利于粒子沉积。非理想表面状态下,一定程度增加Ra,可促进粒子塑性变形,提升粒子温度,增大结合面积,降低粒子屈服应力,但粒子沉积形貌相比理想表面沉积形貌更加多样复杂。此外,过度增加Ra将引起波峰变形偏移,消耗大量粒子动能,粒子主要用于填充弥补波谷,等效塑性变形程度与温升幅度下降,屈服应力增加,不利于粒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粒子沉积 45^(#)碳钢 基体表面粗糙度 等效塑性变形 屈服应力 粒子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缺陷预测方法
20
作者 秦庆强 魏启国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10-213,共4页
针对现阶段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缺乏考虑软件设计编写过程和开发人员本身对于软件缺陷影响的问题,从软件的开发过程出发,首先对软件需求设计阶段软件人因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结合Reason人因失误通用动态模型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人因失误... 针对现阶段软件缺陷预测模型缺乏考虑软件设计编写过程和开发人员本身对于软件缺陷影响的问题,从软件的开发过程出发,首先对软件需求设计阶段软件人因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结合Reason人因失误通用动态模型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人因失误分类进行系统总结,并结合当前软件工程开发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软件组织环境对于软件开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软件开发过程度量元,将人因度量元纳入软件缺陷预测活动中,并构造了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框架。在Apache开源项目中的实际案例证明提出的人因度量元是有效的,且能明显提升缺陷预测活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缺陷预测 人因分析 软件开发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