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转化生物质气化焦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许志成 高宁博 +1 位作者 全翠 宋庆彬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32-3442,共11页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通过热化学转化过程生产合成气极具应用价值,但过程中产生的焦油问题严重制约了合成气品质和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在多种焦油去除方法中,催化重整因其能有效将焦油分... 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通过热化学转化过程生产合成气极具应用价值,但过程中产生的焦油问题严重制约了合成气品质和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在多种焦油去除方法中,催化重整因其能有效将焦油分解为有价值的气体产物而备受关注。然而,高温条件下的催化剂失活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处理技术因其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高效的焦油分解而显得尤为具有吸引力。通过与非均相催化剂结合形成耦合体系,NTP可以显著增强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减少不利副产物生成并提升产物选择性。本文系统阐述了单纯催化体系中焦油重整催化剂的优化及其失活机理,深入探讨了不同NTP与催化剂催化耦合体系对焦油重整效率及机理的优化作用。最后,本文讨论了未来NTP催化技术在生物质气化焦油重整领域的应用前景,强调了从催化剂设计与制备到实际操作工艺参数优化的重要性,以期推动生物质气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气化焦油 低温等离子体 催化重整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铁矿对六价铬阴离子吸附-还原耦合固定的去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璇 陈静 +1 位作者 吴宏海 魏燕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 为了揭示菱铁矿对水中六价铬Cr(Ⅵ)阴离子的吸附-还原耦合固定去除特性,采用合成菱铁矿矿物材料开展铬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特征探究,着重考察溶液pH对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对铬反应前后菱铁矿样品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合成菱铁矿对Cr(Ⅵ)的去除,而铬去除动力学则更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Cr(Ⅵ)可被菱铁矿表面Fe(Ⅱ)快速还原转化为Cr(Ⅲ)离子,但由于pH升高,Cr(Ⅵ)的氧化性能有所降低,因而导致铬的去除率明显下降。菱铁矿表面形成了Fe(Ⅲ)-Cr(Ⅲ)氢氧化物共沉淀,从而实现菱铁矿对六价铬离子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铁矿 六价铬阴离子 吸附 还原 去除 矿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轮胎裂解炼油中试技术、环境及经济评估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海延 李子锋 +3 位作者 徐刘杰 王超 高宁博 宋庆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16-2922,共7页
旨在废旧轮胎热解基础特性基础上,综合评估一项炼油中试工艺的产物特征、环境污染及效益.研究发现,热解温度区间为300~350℃时,该工艺所产生的CO_(2)、SO_(2)以及NO_(x)等气体污染物较少,具有环保潜力.在不同热解温度下产生的重型燃料... 旨在废旧轮胎热解基础特性基础上,综合评估一项炼油中试工艺的产物特征、环境污染及效益.研究发现,热解温度区间为300~350℃时,该工艺所产生的CO_(2)、SO_(2)以及NO_(x)等气体污染物较少,具有环保潜力.在不同热解温度下产生的重型燃料油成分及含量分析中,250~350℃温度区间产出的重型燃料油最符合预期定位,其中沥青质含量较低,范围为4.45~5.68%,而烯烃含量较高,范围为18.27~25.18%.经综合评估,中试工艺最优生产温度条件为350℃,年利润为198.18万元,资金回收周期为34个月.研究结果从技术、环境和经济三方面综合评价并优化废旧轮胎低温裂解炼油中试工艺,可为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轮胎 低温裂解 燃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赣浙闽地区汛期的降水划分及环流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芳 王东海 卫俊宏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813,共15页
湘赣浙闽地区是中国降水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先后经历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与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 湘赣浙闽地区是中国降水开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先后经历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环流特征与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和华南后汛期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基本特征,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首先对比了不同季风雨期湘赣浙闽地区降水的特征,然后又分析了其逐侯演变特征,并最终根据候雨日日降水量和强降水站数得出一种划分汛期的新的方式,依照新的方式定义汛期和汛期的不同阶段,并探索了入汛前后以及汛期不同阶段降水和环流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相较于其他分段方式,新的定义方法能够更好地描述出湘赣浙闽地区汛期大雨带南北位移和多雨中心东西变化的演变特征。(2)湘赣浙闽地区的汛期有其不同于其他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独特的降水特征,平均开始于22候,结束于50候,可以分为春雨期、主汛期和后汛期三个阶段,其中主汛期又可分为主汛期前期和主汛期盛期。春雨期开始时间晚于华南前汛期,降水整体分布较为均匀,在南岭南部和江西、湖南北部有两条大雨带;主汛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早于江淮梅雨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全面增强,强降水中心位于鄱阳湖平原到武夷山区;后汛期开始时间晚于华南后汛期的开始时间,降水主要位于福建东南部沿海地区。(3)湘赣浙闽地区在进入汛期以后,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汛期开始相伴随的大气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南亚高压北上高原,湘赣浙闽地区上空西风气流减弱,副热带高压北抬,脊线位于18°~21°N,低空西南气流和超低空偏南风均增强,水汽大幅增加,这些特征与华南前汛期及江淮梅雨期不同。汛期不同阶段环流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低空气流的强度和低层风速辐合区位置的位移等等。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湘赣浙闽地区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湘赣浙闽 降水特征 气候特征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卫星AGRI辐射资料直接同化对华南一次极端降水预报的影响
5
作者 姚乐宝 沈丹 +2 位作者 王东海 周括 李国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15,共16页
风云四号A星(FengYun-4A,简称FY-4A)是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首发星。围绕其成像仪辐射资料的直接同化,聚焦其如何提高极端降水预报准确性及多通道组合同化是否优于单通道同化2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 风云四号A星(FengYun-4A,简称FY-4A)是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首发星。围绕其成像仪辐射资料的直接同化,聚焦其如何提高极端降水预报准确性及多通道组合同化是否优于单通道同化2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和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框架,采用观测算子替代方案测试了GSI同化系统在晴空条件下对FY-4A AGRI(advanced geostationary radiation imager)红外通道辐射资料的直接同化性能。设计多组同化预报试验,对比了其对1次季风低压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循环同化和预报影响。结果表明,采用GOES-15(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15)IMAGER观测算子替代方案直接同化3.75、6.25、10.8和13.5μm 4个FY-4A AGRI红外通道的试验,及上述方案附加采用Himawari-8 AHI(advanced himawari imager)观测算子替代方案直接同化7.1、8.55和12.0μm 3个FY-4A AGRI红外通道的试验,可在洋面上空关键位置产生中心强度更大、水平分布范围更广、垂直涵盖层次更深厚的正水汽混合比分析增量,并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中改善了低层暖湿条件,明显地提高了特大暴雨落区范围和雨带形态走向的预报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辐射资料 极端降水预报 WRF模式 GSI同化系统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暴雨模拟中物理过程参数化不确定性的量化分析
6
作者 周金炫 王东海 +1 位作者 张春燕 陈逸豪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9-1169,共21页
模式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WRF(v4.4)模式,以2020年5月21~22日一次华南暴雨为例,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ukey’s检验方法量化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云微物理过程、边界层过程和积云对流过... 模式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WRF(v4.4)模式,以2020年5月21~22日一次华南暴雨为例,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ukey’s检验方法量化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云微物理过程、边界层过程和积云对流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物理过程中不同参数化方案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云微物理方案差异对降水模拟误差的影响。结果显示:云微物理方案对于降水模拟结果以及模式预报效果最为重要,且不同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可被忽略。在此基础上,基于泰勒评分挑选出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为WSM7云微物理方案+YSU边界层方案+GF积云对流方案。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的水成物和微物理转换过程上看,雹在此次极端降水的模拟中扮演重要角色;雨滴比含水量的变化主要源自冰相粒子的融化项;而雨滴蒸发量通过潜热吸收的方式影响冷池强度,进而影响后续的降水传播,并最终作用于强降水落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参数化方案 不确定性量化 源汇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下垫面对“5·22”极端强降水过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柯宗贤 王东海 +3 位作者 曾智琳 张春燕 梁钊明 张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6,共15页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局地极端强降水的影响,采用WRF-ARW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及GSI-3DVar同化系统,以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并进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对2020年5月22日发生在大湾区的极端强...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局地极端强降水的影响,采用WRF-ARW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及GSI-3DVar同化系统,以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并进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对2020年5月22日发生在大湾区的极端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城市对局地极端降水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同化任何观测资料,加入雷达反射率和径向风资料的同化可提升降水的模拟能力,尤其对250 mm以上的特大暴雨量级的模拟改善效果最为显著;观测与对照试验共同表明,大湾区城市群一方面作为“热源”,通过感热和潜热过程提高了边界层大气温度,产生明显热岛效应的同时增强了低层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度,另一方面,较强的摩擦耗散过程使边界层风速减弱,更多的暖湿空气被截留在城市区域内部,有助于形成更强的热力不稳定与水汽辐合条件,从而使强降水中心落在城市区域边缘靠内部一侧;城市下垫面被替换为农田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城市下垫面造成的摩擦耗散作用可影响800 hPa以下的边界层,而缺乏城市冠层的摩擦耗散作用,边界层更强的西南风可将暖湿不稳定空气输送至城市区域下游更远处,并受到局地地形的强迫抬升,引起更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造成比对照试验强度更大、落区位置更偏于城市下风方的降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下垫面 极端强降水 数值模拟 雷达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临近空间准零风层的观测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胡耀月 王东海 +3 位作者 吴珍珍 张春燕 曾智琳 万轶婧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3-395,共13页
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是指平流层下部风速较小的东西风转换层,是临近空间(20~100 km)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前临近空间飞行器浮空运行的研究热点。基于2010-2019年中国多个站点L波段探空资料,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15&#... 准零风层(Quasi-zero Wind Layer)是指平流层下部风速较小的东西风转换层,是临近空间(20~100 km)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当前临近空间飞行器浮空运行的研究热点。基于2010-2019年中国多个站点L波段探空资料,将中国分为5个区域(15°N-20°N,20°N-25°N,25°N-30°N,30°N-40°N,40°N-50°N),分析各区域准零风层的结构特点及其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根据实测风场分析发现平流层下部存在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各区域的南北分布差异大致以25°N为界:单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北的夏季;双层准零风层主要出现在25°N以南的10月至次年5月。单层/双层准零风层平均维持高度随纬度递增,且其厚度以双峰变化为主。此外,单层准零风层每月出现和维持天数均大于双层,30°N以北的单层准零风层在夏季的维持天数较其他区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准零风层 L波段探空 纬度变化 月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一次局地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观测特征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卓凡 王东海 曾智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5-928,共14页
2020年5月22日凌晨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最大小时雨量和3小时雨量打破广东省内“龙舟水”期间的历史最高纪录。利用多源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引发局地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过程与中尺度特征开... 2020年5月22日凌晨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最大小时雨量和3小时雨量打破广东省内“龙舟水”期间的历史最高纪录。利用多源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引发局地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过程与中尺度特征开展研究。(1)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凌晨时段,具有持续时间短、局地雨强极端、累积雨量大等特点,在3小时的降水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降水峰值。(2)这次过程为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低层西南季风提供了充足的暖湿水汽,低涡切变线提供了良好的抬升条件。中α尺度季风云团呈准静止状态并升尺度增长为MCC(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过程引发了大湾区夜间局地的极端降水。(3)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峰值降水与中γ尺度对流单体生消发展期间的传播与移动矢量发生的改变有密切联系。数个中γ尺度对流单体构成多单体风暴形态,呈西北-东南侧向排列,这些单体先后触发发展并有着各自的地面辐合线。对流单体在环境风引导下向偏东南方向移动引发第一阶段峰值降水。随后不同单体的辐合线连接,对流向西南方向传播显著加快,使对流系统移动矢量发生改变,因而造成第二阶段峰值降水。(4)造成两段峰值降水的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第一阶段峰值降水的强回波延伸高度更高,具备倾斜、入流缺口和回波垂悬等类超级单体结构特征,第二阶段峰值降水回波则具有显著的热带对流低质心特征,造成了局地更极端的短历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降水特征 暖区暴雨 中尺度特征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8
10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汛期降水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评估检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鹏程 王东海 +3 位作者 曾智琳 孙磊 李智丽 资桂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71,共14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预报、集合预报以及地面降水观测数据,采用多模式集成平均(EMN)、消除偏差集成平均(BREM)、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方法(R_SUP)对2018年华南汛期(4—9月)粤港澳大湾区的降水预报开展了评估检验。总体而言,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在大湾区前汛期降水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平均比后汛期高2 mm;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预报能力在前汛期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而呈持续下降趋势,后汛期则表现为短期(24~72 h)下降、中期(72~168 h)持续平稳的变化特点。与预先的假设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前、后汛期的降水预报综合表现最好的均是数学原理相对简单的EMN,而BREM和R_SUP的空间平均评分指标则稍差,但其在降水落区预报中仍有较好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多模式集成预报 评估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滩涂土壤重金属风险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蓝天 杨林生 +4 位作者 李海蓉 曹志强 王利 王新伟 吴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4,共10页
以江苏沿海滩涂作为研究区,通过采样检测,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研究不同滩涂围垦类型下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总量、有效态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滩涂土壤重金属总体呈轻度污染,高值区位于养殖区和行道树林;... 以江苏沿海滩涂作为研究区,通过采样检测,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研究不同滩涂围垦类型下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总量、有效态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滩涂土壤重金属总体呈轻度污染,高值区位于养殖区和行道树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重金属以中等偏下变异为主,空间异质性弱;重金属有效态与总量呈显著正相关;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Hg贡献,64.78%和35.21%的土壤点位呈现Cd强度和中度生态风险,养殖池塘和农田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不同路径的南海热带气旋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江文 王东海 +2 位作者 张春燕 曾智琳 李国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3-443,共11页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热带气旋(SCSTC)的基本特征规律,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A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资料,对1949—2019年不同移动路径的SCSTC的频数、源地、强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1)近70年的SCSTC的...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热带气旋(SCSTC)的基本特征规律,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A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资料,对1949—2019年不同移动路径的SCSTC的频数、源地、强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1)近70年的SCSTC的频数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东北走向的SCSTC频数相对较少,其峰值集中在5月、6月,西/西北走向的SCSTC频数相对较多,约占总数的76%,其峰值集中在8月、9月,且西/西北走向的SCSTC频数变化趋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的移动趋势相匹配,即当副高脊线逐渐向北(南)移动时,SCSTC频数随月份逐渐增多(减少)。(2)东北走向的SCSTC平均强度比西/西北走向的SCSTC强,生命史也更长,并且在5种SCSTC强度等级中,东北走向的台风和强台风的强度二次加强的现象相比西/西北走向的更显著。(3)两种路径走向的SCSTC的源地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都有一个先北抬后南撤的过程,与副高脊线的移动规律一致,东北走向SCSTC源地位置整体比西/西北走向的SCSTC更偏北2~3个纬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STC 移动路径 频数 强度 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Ⅱ:那曲试验区云——降水、热量和水汽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春燕 王东海 +2 位作者 庞紫豪 姜晓玲 马千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6-952,共17页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析那曲试验区大气的基本环境特征与云—降水演变和大气动力、热力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1)试验区350 h Pa以上风速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风速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达到最大(>50 m s),盛夏7~8月风速的垂直变化最弱,温度的垂直变化最强,大气高湿区在夏秋雨季位于350~550 h Pa,在冬春干季升至300~400 h Pa。(2)试验区6~7月上旬降水最多;春、秋、冬三季,300~400 h Pa高度层作为大气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交界处,是云量的集中区;夏季,增多的水汽和增强的大气上升运动导致高云和总云量明显增多,中、低云减少。(3)夏季的地表潜热通量与大气总的潜热释放最强,大气净辐射冷却最弱,高原地区较强的地面感热导致试验区500 h Pa以下的近地面全年存在暖平流,500 h Pa以上则由于强烈的西风和辐射冷却存在冷平流。此外,试验区整层大气全年以干平流为主,但在夏季出现了较弱的湿平流。(4)视热源Q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特征:全年500 h Pa以下大气表现为冷源,300~500 h Pa和100~150 h Pa表现为热源,150~300 h Pa则在冬春干季表现为冷源,在夏秋雨季表现为热源,不同高度层的冷、热源的形成原因不同,其中夏季由于增强的上升运动、感热垂直输送和水汽凝结潜热以及高云的形成,因此几乎整层大气表现为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 那曲试验区 云—降水 上升运动 热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分辨率模式的粤港澳前汛期降水与低层流场预报性能评估
15
作者 曹雨然 王东海 《热带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728-744,共17页
利用国家级气象站和探空站的观测数据,对2014—2018年4—6月期间粤港澳地区9 km和3 km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模式的降水及低层流场预报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采用传统降水评分、邻域法,并利用多种统计指标评估了不同分辨率模式在前汛期... 利用国家级气象站和探空站的观测数据,对2014—2018年4—6月期间粤港澳地区9 km和3 km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模式的降水及低层流场预报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采用传统降水评分、邻域法,并利用多种统计指标评估了不同分辨率模式在前汛期的降水与低层流场预报技巧的差异及其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分辨率的适用性;进一步探索降水预报与低层流场预报技巧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未来中尺度模式在区域预报中的优化提供参考。(1)9 km、3 km分辨率模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降水、低层流场预报水平均相对稳定;两种分辨率模式预报降水、低层流场预报能力均具有一定日变化,两者对08:00—12:00时段的预报更准确,而对物理过程更复杂的午后和夜间预报技巧相对不足。(2)9 km分辨率模式常高估降水量,而3 km模式的整体预报结果时间和空间偏差更小,具体表现为这一分辨率模式对季风爆发后及午后时段的降水预测更精准,且对珠江三角洲和广东省北部山区等复杂地形的降水预报误差更小;此外,3 km分辨率模式预报技巧更加稳定,尤其对小雨、中雨及强降水的预报精度更高。(3)与降水预报评估结论相似,3 km分辨率模式对低层流场的预报同样更出色;尤其是近地面温度场和比湿的预报中,能够更好地捕捉午后近地面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在复杂地形区域对近地面温湿度的预报更精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前汛期 模式评估 邻域法 粤港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