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bTe_(2)/MXene超结构钾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董臻 吴邦军 +3 位作者 王重权 许冠南 刘争 张业龙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5,122,共5页
针对较大尺寸的钾离子在钾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导致负极扩散动力学缓慢并伴随着剧烈的体积变化问题,制备了NbTe_(2)纳米针垂直生长在MXene纳米片上的三维超结构NbTe_(2)/MXene。结果表明,该三维超结构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针对较大尺寸的钾离子在钾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导致负极扩散动力学缓慢并伴随着剧烈的体积变化问题,制备了NbTe_(2)纳米针垂直生长在MXene纳米片上的三维超结构NbTe_(2)/MXene。结果表明,该三维超结构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0.2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圈后,可逆比容量仍达到306.8 mAh/g,容量保持率为68.4%,平均每圈容量损耗率仅为0.21%。即使在20 A/g的大电流密度下仍展现出139.8 mAh/g的可逆容量。该超结构具有比表面积大、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和多活性位点等诸多优势,能够提高钾离子电池的性能,为高性能负极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MXene NbTe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吸收/发光碳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钰鹏 杨钧翔 +1 位作者 郝一鸣 曲松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40,共17页
碳点是一类新兴的零维碳纳米光学材料,在众多领域备受关注.近红外光相比于可见光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能力和更低的散射,在生物成像等领域优势明显.随着科研人员的探索,碳点发光带隙的调控从最初的蓝紫光向长波长不断红移.近年来,近红外... 碳点是一类新兴的零维碳纳米光学材料,在众多领域备受关注.近红外光相比于可见光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能力和更低的散射,在生物成像等领域优势明显.随着科研人员的探索,碳点发光带隙的调控从最初的蓝紫光向长波长不断红移.近年来,近红外波段吸收/发光的碳点也相继被报道.本文以本课题组在近红外碳点领域的一系列工作为基础,总结评述了近红外碳点的制备策略及多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近红外吸收/发光 生物成像 光热治疗 光动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点@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子杰 李鑫 +4 位作者 李志伟 李迪 翟阅臣 周鼎 曲松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27-2435,共9页
将绿光碳纳米点(g-CDs)水溶液与聚丙烯酸钠(PAAS)复合,制备了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的(g-CDs@PAAS)复合材料.PAAS因具有大量羧基基团而具有强吸水性,能与g-CDs表面大量的羧基、羟基及氨基基团产生氢键作用,使g-CDs在复合材料中维持单分散状... 将绿光碳纳米点(g-CDs)水溶液与聚丙烯酸钠(PAAS)复合,制备了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的(g-CDs@PAAS)复合材料.PAAS因具有大量羧基基团而具有强吸水性,能与g-CDs表面大量的羧基、羟基及氨基基团产生氢键作用,使g-CDs在复合材料中维持单分散状态,有效地克服了g-CDs在固态下因聚集而引发的荧光猝灭问题.这种复合方法操作简单,制备过程中原材料无损失,g-CDs负载量高达30%的发光复合材料的荧光量子效率为52%.此外,g-CDs@PAA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耐有机溶剂等特点,可作为颜色转换层应用于白光发光二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点 聚丙烯酸钠 发光复合材料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吸水树脂对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收缩和水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铖 王振地 +3 位作者 史鑫宇 李庭忠 孙国星 梁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92-198,共7页
本工作基于高原干燥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收缩问题,研究了不同掺量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超吸水树脂(SAP-YF)与商用聚丙烯酸型超吸水树脂(SAP-S)对水泥基材料在干燥环境下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AP掺量的增大,水泥基材料的自收缩与... 本工作基于高原干燥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收缩问题,研究了不同掺量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超吸水树脂(SAP-YF)与商用聚丙烯酸型超吸水树脂(SAP-S)对水泥基材料在干燥环境下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AP掺量的增大,水泥基材料的自收缩与强度逐渐减小,干燥收缩则无明显变化;在考虑不影响强度及最大程度减缩的前提下,SAP-YF在水灰比为0.20条件下的最优掺量为0.20%,减缩率为28.21%;XRD与TG结果表明在养护至7 d时,掺有SAP的试件组的水化程度和固相组成含量的增幅相比于对照组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掺入SAP后,净浆试件基体内部的相对湿度能够维持在有利于胶凝材料水化的环境中,可持续7 d或更长时间,从而加速了胶凝材料的早期水化进程。基于XRD、TG试验与理论研究,建立了干燥环境下含SAP水泥基材料固相组成随养护时间的演变模型,这可为热力学模型计算及高原干燥环境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吸水树脂 高性能水泥基材料 收缩性能 水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定在Te、N共掺杂MXene的Cu单原子非水溶剂锂空气电池正极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中华 董臻 +4 位作者 吴邦军 王重权 许冠南 刘争 张业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115,共6页
正极缓慢的氧还原/析氧反应动力学限制了锂空气电池(LABs)的实际应用。开发了Te、N共掺杂MXene锚定单原子Cu(Cu_(SA)-Te/N-MXene)用于LABs的正极催化剂。分散的少层MXene纳米片增大了存储放电产物所需的空间,分散的Cu单原子可以有效催... 正极缓慢的氧还原/析氧反应动力学限制了锂空气电池(LABs)的实际应用。开发了Te、N共掺杂MXene锚定单原子Cu(Cu_(SA)-Te/N-MXene)用于LABs的正极催化剂。分散的少层MXene纳米片增大了存储放电产物所需的空间,分散的Cu单原子可以有效催化放电产物的形成和分解,从而大大提高氧化还原动力学。结果表明,Cu_(SA)-Te/N-MXene正极表现出超高放电容量(500 mA/g电流密度下放电容量达到16694 mAh/g)、较低的充电过电压(限定容量为1000 mAh/g,500 mA/g电流密度下充电过电压为0.48 V)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500 mA/g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425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空气电池 Cu单原子 碲掺杂 氮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表界面化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邹俊彦 张焱焱 +2 位作者 陈石 邵怀宇 汤育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5-1016,共12页
传统的锂金属电池存在电解液易泄漏、易燃等安全隐患,因此开发不燃性全固态电解质对于解决锂金属电池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而如何有效降低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是发展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关键.针对如何优化全固态锂金属电... 传统的锂金属电池存在电解液易泄漏、易燃等安全隐患,因此开发不燃性全固态电解质对于解决锂金属电池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而如何有效降低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是发展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关键.针对如何优化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表界面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电极和电解质表面修饰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提高界面接触和降低界面电阻的传统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并点评了新型的表面修饰技术,为进一步提高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综合性能提供新思路.最后,对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表界面修饰 电极材料 固态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共掺杂MXene非水溶剂锂空气正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浩 杨帆 +3 位作者 王中华 董臻 许冠南 张业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6-109,114,共5页
锂空气电池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锂空气电池正极的不稳定性和低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用氯化铵和硫脲分别作氮源和硫源,成功合成了氮硫共掺杂MXene(N,S/MXene)材料。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增大的层间... 锂空气电池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锂空气电池正极的不稳定性和低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用氯化铵和硫脲分别作氮源和硫源,成功合成了氮硫共掺杂MXene(N,S/MXene)材料。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增大的层间距和丰富的反应活性位点,当以N,S/MXene作锂空气电池正极时,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600 mAh/g的限定容量下,实现了150圈的稳定循环,显示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空气电池 正极材料 氮掺杂 硫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cal Properties of GaAs/AlGaAs Nanowires Grown on Pre-etched Si Substrates
8
作者 ZHANG Zhihong MENG Bingheng +2 位作者 WANG Shuangpeng KANG Yubin WEI Zhipeng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9-1646,共8页
GaAs-based nanomaterials are essential for near-infrared nano-photoelectronic devices due to their exceptional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However,as the dimensions of GaAs materials decrease,the development of GaAs nan... GaAs-based nanomaterials are essential for near-infrared nano-photoelectronic devices due to their exceptional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However,as the dimensions of GaAs materials decrease,the development of GaAs nanowires(NWs)is hindered by type-Ⅱquantum well structures arising from the mixture of zinc blende(ZB)and wurtzite(WZ)phases and surface defects due to the large surface-to-volume ratio.Achieving GaAs-based NWs with high emission efficiency has become a key research focus.In this study,pre-etched silicon substrates were combined with GaAs/AlGaAs core-shell heterostructure to achieve GaAs-based NWs with good perpendicularity,excellent crystal structures,and high emission efficiency by leveraging the shadowing effect and surface passivation.The primary evidence for this includes the prominent free-exciton emission in the variable-temperature spectra and the low thermal activation energy indicated by the variable-power spectra.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growth method described herein can be employed to enhance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otherⅢ-Ⅴlow-dimensional materials,potentially paving the way for future NW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As nanowires GaAs/AlGaAs core-shell structure crystal phase opt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等级泡沫混凝土的性能和孔结构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亚梅 孙超 +2 位作者 王申 朱玉 孙国星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4-63,共10页
泡沫混凝土的密度等级对其性能有显著影响。笔者制备了干密度在300~1000kg/m^3范围内的泡沫混凝土,对其浆体流动度、抗压强度、吸水率和干燥收缩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对试件的孔结... 泡沫混凝土的密度等级对其性能有显著影响。笔者制备了干密度在300~1000kg/m^3范围内的泡沫混凝土,对其浆体流动度、抗压强度、吸水率和干燥收缩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对试件的孔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随着泡沫混凝土密度等级增加,其浆体流动度先增大后减小,密度为600kg/m^3时流动度最大;抗压强度随密度等级增加而逐渐增大,并与密度等级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干燥收缩和吸水率均随密度等级增加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其内部孔隙率降低、封闭孔增多所致。X-CT分析结果显示,密度低于600kg/m^3的泡沫混凝土内部孔隙分布不均,试件表面的大孔较多,这是由于浆体与泡沫的体积比过低、浆体无法均匀地包裹在泡沫表面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密度等级 性能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空频复用和近远场复用的多功能超表面图像显示
10
作者 周宇翀 丁玮珺 +4 位作者 李子乐 刘宏超 付娆 戴琦 郑国兴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89,共12页
超表面可以在亚波长尺度上对光波的偏振、振幅、频率、相位等基本参量进行精确调控。基于此背景,本文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融合空间频率复用和近远场复用的多功能超表面图像显示技术。其中,近远场复用是利用纳米结构的转角简并性将超表... 超表面可以在亚波长尺度上对光波的偏振、振幅、频率、相位等基本参量进行精确调控。基于此背景,本文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融合空间频率复用和近远场复用的多功能超表面图像显示技术。其中,近远场复用是利用纳米结构的转角简并性将超表面几何相位调控与光波强度调控相融合,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实现近场灰度图像与远场全息图像的独立编码;空间频率复用是将两幅图像的不同空间频率成分叠加作为远场全息图像,可以在不同观察位置分别接收到不同的空间频率信息,对应高频图像和低频图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超表面可以同时在不同工作距离实现三幅独立图像(灰度图像、高频图像及低频图像)的显示,这提升了超表面的信息存储容量。本工作将为超表面多功能复用及其在光学加密、光学防伪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转角简并性 近远场复用 空间频率复用 图像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像素成像与超表面成像(特邀)
11
作者 郑培霞 刘亦辰 刘宏超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1-172,共12页
单像素成像作为一种典型的计算成像方式,利用单像素探测器测量一系列掩模图像照射目标之后的光强值,进而通过不同重构算法恢复目标图像。相较于多像素探测器(CCD或CMOS),单像素成像克服了硬件的限制,在某些特殊波段,探测效率更高,响应... 单像素成像作为一种典型的计算成像方式,利用单像素探测器测量一系列掩模图像照射目标之后的光强值,进而通过不同重构算法恢复目标图像。相较于多像素探测器(CCD或CMOS),单像素成像克服了硬件的限制,在某些特殊波段,探测效率更高,响应更快。超表面是由亚波长的金属或介质单元构成的二维人造结构。在可见光波段,超表面可以调控入射光的多种自由度以实现多通道全息图的显示;在微波波段,超表面可以与导波模式进行耦合辐射出多种模式图案。简单介绍了单像素成像的研究背景、成像原理和重构算法、超表面成像的研究背景,并主要讨论了两种成像方式在可见光波段以及微波波段的结合以及相关研究,最后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像素成像 超表面 计算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计算光学成像进展(特邀)
12
作者 万文博 王平 +2 位作者 刘宏超 胡浩丰 刘且根 《光子学报》 2025年第9期66-99,共34页
计算光学成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凭借其高自由度、高维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智能化特性,在成像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通过逆问题求解实现高质量图像重建。传统正则化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重建质量,但其鲁棒性和普适性有... 计算光学成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凭借其高自由度、高维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智能化特性,在成像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通过逆问题求解实现高质量图像重建。传统正则化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重建质量,但其鲁棒性和普适性有限,难以应对复杂成像场景。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数据分布,能够提供更通用且自适应的先验信息,为高质量图像重建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从计算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出发,关注调制照明、环境干扰、光场编码、压缩采样四个关键问题,探讨生成式先验学习在单像素成像、透过散射介质成像、无透镜成像以及单曝光压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旨在为计算光学成像技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光学成像 图像重建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对抗网络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组装不同表面功能化碳点以增强近红外肿瘤光热治疗效果
13
作者 吴雪 刘钰鹏 +6 位作者 王冰哲 李凌云 黎镇坚 王青城 程全胜 刑贵川 曲松楠 《物理化学学报》 2025年第9期158-168,共11页
碳点(CDs)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的光学特性,已成为近红外(NIR)介导的肿瘤治疗中极具前景的光热剂。然而,如何精确控制其组装行为以增强NIR吸收和光热转换效率仍不明确。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因电子供体/受体复合而超组装... 碳点(CDs)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的光学特性,已成为近红外(NIR)介导的肿瘤治疗中极具前景的光热剂。然而,如何精确控制其组装行为以增强NIR吸收和光热转换效率仍不明确。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因电子供体/受体复合而超组装的碳点(S-d/a-CDs),通过将供电子碳点(d-CDs)与吸电子碳点(a-CDs)整合构建而成。这种复合的超碳点显著增强了S-d/a-CDs的NIR吸收能力。在740 nm激光照射下,S-d/a-CDs实现了65.8%的显著光热转换效率(PTCE)。S-d/a-CDs通过静脉注射表现出可忽略的细胞毒性和有效的肿瘤积累能力,能够在NIR激光照射后完全消除肿瘤。据我们所知,本研究首次利用两种CDs的协同组装进行光物理特性工程,为开发先进的NIR触发光热材料建立了开创性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光热疗法 氢键 组装 电子供体/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