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中图文互文实践缺陷刍议 被引量:6
1
作者 龙其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3-106,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中的图文互文实践虽然方兴未艾,但就其总体实践而言仍有不少缺陷:图像与文字的错位,导致意义的错乱或缺失,而编著者入史现象则损害了文学史著的客观性;图文语境的消解、破碎与解构,使得图文的价值被削弱甚至走向对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中的图文互文实践虽然方兴未艾,但就其总体实践而言仍有不少缺陷:图像与文字的错位,导致意义的错乱或缺失,而编著者入史现象则损害了文学史著的客观性;图文语境的消解、破碎与解构,使得图文的价值被削弱甚至走向对立;文学史著的图文关系缺乏创新,使读者的期待视野日渐趋同。凡此种种,使得现当代文学史著运用图像的成果数量趋多而精品少、视觉冲击性强而思想性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文学史著 图文互文 实践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话溪母字的历史层次及音变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沈青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0-436,共7页
广州话溪母字有[h]、[f]、[k‘]、[j]、[w]等多种读音形式。目前关于溪母字音变的解释均将[k‘]作为最早形式,[h]、[f]、[j]、[w]作为[k‘]之后的音变形式。文章根据[h]在广州话及粤语白读中分布的普遍性及溪母读擦音在客赣粤平方言中... 广州话溪母字有[h]、[f]、[k‘]、[j]、[w]等多种读音形式。目前关于溪母字音变的解释均将[k‘]作为最早形式,[h]、[f]、[j]、[w]作为[k‘]之后的音变形式。文章根据[h]在广州话及粤语白读中分布的普遍性及溪母读擦音在客赣粤平方言中的大面积分布,推断[h]为粤语固有的一个早期层次,它是早期壮侗语和汉语接触后遗留下的底层,[k‘]为宋代由中原移民带入的一个较晚的文读层次。[f]是以[-u]为条件从[h]中分化出来的,[j]和[w]则是受同韵摄主元音影响"类化"产生的例外读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话 溪母字 历史层次 音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文体·媒体:戏剧文化形态的历史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寿桐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6,194,共7页
载体效应、文体效应和媒体效应是戏剧发展的三个历史文化形态,它们分别体现出三种社会文化及其心理现象。戏剧载体便是王国维所说的言语、动作和歌唱之类,实际上是表演和舞台,或者说是演艺与剧场。这种载体状态下的戏剧体现出完全的艺... 载体效应、文体效应和媒体效应是戏剧发展的三个历史文化形态,它们分别体现出三种社会文化及其心理现象。戏剧载体便是王国维所说的言语、动作和歌唱之类,实际上是表演和舞台,或者说是演艺与剧场。这种载体状态下的戏剧体现出完全的艺术属性和艺术魅力。在传统的载体戏剧形态中,现场感和相应的仪式感成为戏剧欣赏的关键效应。在这种传统载体的戏剧文化中,人们对戏剧的欣赏自然集中在其艺术甚至技术载体等外在形态,角色的影响力却非常巨大。这是一种戏剧形式大于戏剧内容,戏剧载体大于戏剧文体的戏剧文化。文本载体即剧本的创作与阅读,以及被接受、被研究,成为戏剧文化运作中最主要的环节。这种以剧本文本为主体的文体戏剧论将剧作家的地位推到了无比重要的位势,其影响力和对于戏剧运作的决定力不仅超越于演艺家,而且也超越于演艺家和观众(读者)两股要素的结合。戏剧的文本接受,已经远离了狂欢的意味和娱乐的情境,而进入到精神生活层面的欣赏与领悟,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戏剧媒体效应使戏剧回归于艺术,在褪脱了文学文体效应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弱化了表演载体效应,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文化媒体效应。戏剧仍然在演出,但早已离不开多媒体的渲染与包装,人们在争相观赏的同时已经失去了狂欢的热忱,虽然高雅而有秩序的仪式感仍然存在。人们仍然会推出新的戏剧作品,但仍然必须伴随着媒体的炒作与改妆,而戏剧作品中的思想力量和感动力也会自觉地逃离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不少作品依然焕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甚至思想的光芒,但人们在媒体的眩惑之中,只是对之采取某种围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载体 艺术属性 狂欢 文本 剧本 文学 媒体 文化效应 围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年词学通论——中国倚声填词的前世与今生 被引量:1
4
作者 施议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70,共24页
史载,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中国文学史上,词之所谓填者,自此开始。中国倚声填词的前世与今生,亦依此可得论定。此前三百年,自隋末、唐初至晚唐,为其前世;此后一千年,自晚唐,历经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共和而... 史载,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中国文学史上,词之所谓填者,自此开始。中国倚声填词的前世与今生,亦依此可得论定。此前三百年,自隋末、唐初至晚唐,为其前世;此后一千年,自晚唐,历经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共和而至于今,为其今生;自今而后,一百年,或一千年,延续其今生或昭示其来世。前世与今生,包括倚声填词的发生、发展及蜕变,即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段,构成一部中国词学史。本文说前世因缘,包括词的起源、词学观念以及词学科目的创立问题,着重交代倚声填词的来历及质性;说今生际遇,包括温庭筠之后的一千年以及王国维之后的一百年,着重对于词学学科、治词门径、词学理论以及中国今词学的创立等问题进行探讨及论断;说当下急务及来世怀想,乃把握本初,以预示来生。三个时间段,总其轨迹,终极推演。谓声学、艳科,前世生成,词业进步,仍须从开始时开始;将弦吹之音与侧艳之词,看作目标和出发点。这才真正是中国的倚声填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世今生 终极推演 千秋慧业 世代承传 当下急务 把握本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间词人与词体文学的演进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博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花间词人笃意于制词,其创作实践促使词的声调格律、题材取向、审美规范、抒情方式等趋于定型,纵然此后诸家在词学领域或开疆拓土,或精雕细琢,花间词人的创作方法与审美取向业已成为作词的典范,启后人无限法门。花间文人于作品中传达出... 花间词人笃意于制词,其创作实践促使词的声调格律、题材取向、审美规范、抒情方式等趋于定型,纵然此后诸家在词学领域或开疆拓土,或精雕细琢,花间词人的创作方法与审美取向业已成为作词的典范,启后人无限法门。花间文人于作品中传达出的人生虽苦但希望犹存的情感,使词在晚唐五代成为了文士漂泊心灵得以休憩的港湾。而此种情感亦与国人坚韧的品性相契合,使词之初起即具有了令文人广泛接受的心理条件。起于俗的词体文学在花间文人手中渐成于雅,登上了主流文坛,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间词人 词体文学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法入词与词体文学的演进——以五代宋初为考察重点
6
作者 李博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4-127,共4页
词兴之时,诗歌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业已成熟,词体文学在演进过程中,巧妙地借鉴了诸多诗歌家法,并将其同自身的艺术特质相整合,虽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然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在诗歌这一源头活水的滋养下,词渐含蕴出别样的艺术品... 词兴之时,诗歌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业已成熟,词体文学在演进过程中,巧妙地借鉴了诸多诗歌家法,并将其同自身的艺术特质相整合,虽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然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在诗歌这一源头活水的滋养下,词渐含蕴出别样的艺术品格,终完成了蜕变,华丽地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兹以词题文学在五代宋初的发展为例,详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方法 借鉴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吴系”女作家与吴地《紫罗兰》(后)的女性定位
7
作者 韩颖琦 付语含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6-152,共7页
凭借着《紫罗兰》(后),“东吴系”女作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风靡一时,呈现出以柔为主、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东吴系”女作家在小说中建构了以女性为主导的两性关系新模式,将男性形象弱化为一个理念的符号,既有别于五四前辈女作... 凭借着《紫罗兰》(后),“东吴系”女作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风靡一时,呈现出以柔为主、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东吴系”女作家在小说中建构了以女性为主导的两性关系新模式,将男性形象弱化为一个理念的符号,既有别于五四前辈女作家的女性书写,也与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时上海这座大都市快速发展的整体大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则与《紫罗兰》(后)的女性定位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吴系”女作家 《紫罗兰》 文本分析 期刊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伦理的空壳化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龚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5,72,共4页
"伦理"的本意就是指人伦之理,是一套由自发而自觉的整体性应然诉求伦理观念的高蹈固然易与实践脱节,但未必不能影响于现世,知而不行,或知而不信,才会导致空壳化,知而难行,或在实践中打了折扣,并不能等同于空壳化。在生活或叙... "伦理"的本意就是指人伦之理,是一套由自发而自觉的整体性应然诉求伦理观念的高蹈固然易与实践脱节,但未必不能影响于现世,知而不行,或知而不信,才会导致空壳化,知而难行,或在实践中打了折扣,并不能等同于空壳化。在生活或叙事语境中,三纲五常,天理人情成了利益算计的说词,才是标准的空壳化。清代哲学家戴震主张顺应人欲之自然而生发出理义之必然,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性色彩的儒家伦理思想,它突出了道德的自主性、人格的自主性和人性在情欲遂达上的合理性,与当今的普世价值有更大的兼容性,也有帮助于化解儒家伦理的空壳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空壳化 戴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贞操”之美:二三十年代“废名精神”论
9
作者 戎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废名小说《桥》中有一种"直观典故"的人物语言现象,即人物援引典故对典故原意全然无知,凭字面驰骋感觉和想象,这些典故原意无不与深情、哀伤有关,人物的无知美丽想象与原典的深情、哀伤构成情感反差的互文性。这种语言可称之... 废名小说《桥》中有一种"直观典故"的人物语言现象,即人物援引典故对典故原意全然无知,凭字面驰骋感觉和想象,这些典故原意无不与深情、哀伤有关,人物的无知美丽想象与原典的深情、哀伤构成情感反差的互文性。这种语言可称之为"贞操"的语言。废名小说还有一类"贞操"的女儿,她们天真"无情",与此相契,小说主旨是通向"性真情空"的心灵境界。"废名精神"缘于作家在二三十年代对苦闷人生的审美超脱。"废名精神"以新文学书写中国文人谈心论性的传统,从知识分子切肤的个人关怀出发上升至对人性和生命的终极追思,为新文学注入了形而上品格和超越性情怀;"废名精神"展示的文章之美和言近旨远的趣味,经京派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促进了京派美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桥》 典故 审美主义 京派 “贞操”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时代》:战后京派重振的先声
10
作者 戎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7-54,共8页
抗战结束后创刊于北平的《文艺时代》将原平津沦陷区和国统区京派、近京派作家聚集到一起,发出了战后京派重振的先声。刊物由诗人南星主编,撰稿人以平津沦陷区高校师生作家为主体,折射出京派在战争后的庚续。刊物作品以京派、近京派为主... 抗战结束后创刊于北平的《文艺时代》将原平津沦陷区和国统区京派、近京派作家聚集到一起,发出了战后京派重振的先声。刊物由诗人南星主编,撰稿人以平津沦陷区高校师生作家为主体,折射出京派在战争后的庚续。刊物作品以京派、近京派为主,但也兼容了少数非京派乃至倾向共产党立场的作品。战后京派的民族国家话语加强,文学反映时代的广阔度和文学大众化理念凸显,与"人民的文学"一起形成"和而不同"的时代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星 京派 沦陷区 国统区 大众化 人民的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