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球文明史互动发展的澳门范式--论澳门学的学术可能性 |
郝雨凡
汤开建
朱寿桐
林广志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
|
新文学运动的边缘回响──论澳门的早期新诗 |
邓骏捷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3
|
澳门雪堂诗社考述 |
邓骏捷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4
|
关于开埠前澳门半岛上的“村”的传说探真 |
谭世宝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5
|
澳门抗日烈士梁彦明诗集考辨 |
邓骏捷
|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6
|
澳门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后现代感兴 |
朱寿桐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7
|
澳门妈祖阁庙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 |
谭世宝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7
|
|
8
|
澳门妈祖阁“詹顼亭”正解 |
蒋美贤
邓景滨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9
|
一代大儒的圣域信仰——方苞论从祀与被论从祀的争议 |
王思豪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金庸”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危机 |
顾彬
杨青泉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6
|
|
11
|
上古汉语中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与标句词理论 |
田源
徐杰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12
|
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 |
徐杰
张媛媛
|
《汉语学报》
CSSCI
|
2011 |
19
|
|
13
|
“主观视点”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
姚双云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8
|
|
14
|
词缀少但语缀多——汉语语法特点的重新概括 |
徐杰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9
|
|
15
|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朱寿桐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9
|
|
16
|
鲁迅的文学身份、批评本体写作与汉语新文学的发展前景 |
朱寿桐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17
|
《流亡文学》与勃兰兑斯巨大世界性影响的形成 |
朱寿桐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18
|
论现代都市文学的期诣指数与识名现象——兼论上海作为都市空域的文学意义 |
朱寿桐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9
|
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性灵派——论徐志摩的诗学思想与诗论风格 |
龚刚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4
|
|
20
|
科学思维的局限性与“诗话”批评的复兴 |
龚刚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