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语言学中的伦理教育——以澳门城市大学应用语言学课程为例
1
作者 金立贤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4,共9页
应用语言学在研究实施中的伦理思考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当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对研究或专业培训的伦理教育的投入似乎不一致。尽管个别教学人员可能会在没有任何标准化课程设计的情况下提及研究和职业实践的伦理问题,但语言、... 应用语言学在研究实施中的伦理思考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当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对研究或专业培训的伦理教育的投入似乎不一致。尽管个别教学人员可能会在没有任何标准化课程设计的情况下提及研究和职业实践的伦理问题,但语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各类课程里似乎没有提供以实证研究为主体的特定伦理课程。澳门城市大学的应用语言学博士课程把伦理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并专门设置了一门博士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课程,强调学生必须在课程作业和最终论文实证研究和设计时全面考虑伦理问题。本文介绍澳城大应用语言学课程在伦理教育方面的探索,讨论应用语言学研究中要考虑的伦理原则和目标、此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以及用相关的案例理解伦理问题本质时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伦理教育 应用语言学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旅游地社会嵌入对社区居民亲旅游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澳门地区历史城区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忠 李来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6,共12页
从嵌入性理论视角,引入文化依恋、角色认同和获益感知三个变量,构建社会嵌入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亲旅游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澳门地区历史城区为案例地,基于402份有效问卷,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文化遗... 从嵌入性理论视角,引入文化依恋、角色认同和获益感知三个变量,构建社会嵌入对文化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亲旅游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以澳门地区历史城区为案例地,基于402份有效问卷,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文化遗产旅游地社会嵌入对社区居民文化依恋、文化依恋对角色认同、角色认同对亲旅游行为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依恋和角色认同在社会嵌入与亲旅游行为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获益感知在文化依恋与亲旅游行为、角色认同与亲旅游行为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社区居民是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应注重社区共同体的构建,营造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帮助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增强居民对社区发展旅游业的信心,以实现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旅游 社会嵌入 文化依恋 社区参与 亲旅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研究:理论演进和话语创新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忠 车学森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6,共10页
随着世界秩序的演替以及经济增长引擎的转变,全球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核心理念发生了深刻变迁。伴随着对传统数理经济学的深刻反思,人文经济学研究逐渐从“隐学”演变为“显学”,成为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回顾其发展脉络,人... 随着世界秩序的演替以及经济增长引擎的转变,全球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核心理念发生了深刻变迁。伴随着对传统数理经济学的深刻反思,人文经济学研究逐渐从“隐学”演变为“显学”,成为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回顾其发展脉络,人文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进历经人性与经济交织之思的孕育阶段、理性选择与人文关怀兼具的萌芽阶段、具有经济行为嵌入性的初创阶段、聚焦审美经济与文化消费的拓展阶段以及人文向度聚焦与延伸的深化阶段等五个时期。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是一个历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过程:一是在历史维度坚持中国传统人文经济思想的守正创新,二是在理论维度把握经济学数理逻辑与人文逻辑的交融共进,三是在实践维度实现人文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实践的互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人本主义 数理逻辑 人文逻辑 中国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志性体育赛事提升澳门地区城市形象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振鹏 郑骋 谭富强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9-84,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与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以澳门地区标志性体育赛事为例探讨标志性体育赛事对于澳门城市形象提升的路径。通过对3场澳门地区标志性体育赛事的定性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澳门地区标志性体育赛事对于澳门城市形象的提升有“基础设... 运用文献资料与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以澳门地区标志性体育赛事为例探讨标志性体育赛事对于澳门城市形象提升的路径。通过对3场澳门地区标志性体育赛事的定性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澳门地区标志性体育赛事对于澳门城市形象的提升有“基础设施”“视觉形象”以及“文化形象”3个维度影响。据此3个维度提出提升澳门地区城市形象的路径:(1)加强城市基础建设,为赛事举办提供硬件基础;(2)提升城市视觉形象,关注城市视觉系统设计;(3)加强体育文化传播,推进城市文化形象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性体育赛事 城市文化形象 澳门地区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副面孔”:城市美学与澳门电影的影像传奇
5
作者 张志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6,共5页
电影艺术需在故事虚构性与生活真实性之间寻求平衡点,虚构建基于真实之上,如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才容易忘我地进入亦真亦幻的影像时空。对于城市电影而言,独特城市时空的美学营造,是观众获得真实感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城市电影应尊重城市... 电影艺术需在故事虚构性与生活真实性之间寻求平衡点,虚构建基于真实之上,如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才容易忘我地进入亦真亦幻的影像时空。对于城市电影而言,独特城市时空的美学营造,是观众获得真实感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城市电影应尊重城市空间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指向,透过美学化的电影艺术手法将之呈现;更进一步看,优秀的城市电影中倡导的城市伦理与生活方式,契合了城市观众的价值认同与身份归属等多层心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伦理 亦真亦幻 城市美学 虚构性 价值认同 身份归属 未来指向 平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拉理论视域下中国澳门长者中心老年人孤独感的机理研究
6
作者 李柯漾 张东航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7,共15页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中国澳门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而随着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孤独感普遍存在于老年群体之中,成为影响中国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形成机理,对如何加强澳门地区老年人的... 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中国澳门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而随着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孤独感普遍存在于老年群体之中,成为影响中国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形成机理,对如何加强澳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促进积极老龄化进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调查中国澳门长者中心老年人孤独感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基于推拉理论和场域理论,构建了“澳门长者中心老年人孤独感的推拉力模型”。研究发现,家庭、文化和社会场域的失衡和支持都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孤独感。在推拉力模型中:(1)代际关系与交际网络较差会强化老年人的孤独感,(2)社会支持较多、交际网络较好则会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3)主观社会支持和个体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及经济压力调节着家庭、文化和社会场域对孤独感的影响。在推拉力的作用程度上,家庭场域的代际关系是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的强力催化剂;而文化场域失衡引起的孤独感推力则在特定老年移民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社会场域;而社会场域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老年人的家庭场域,同样对老年人孤独感的推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现实状况,文章认为应通过发挥积极的家庭作用、构建全面多维的养老保障网、关注特殊群体并重视提升老年人的心理福祉,以实现积极老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澳门老年人 孤独感 扎根理论 推拉理论 场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本是高山》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表达
7
作者 孟童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59,共3页
《我本是高山》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一生致力于山区女性教育事业的张桂梅校长作为原型人物,讲述了她带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第一届学生冲击高考的真实故事。影片在纪录片语法之下选择了商业片的叙事逻辑,依托于情感逻辑对张桂梅的... 《我本是高山》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一生致力于山区女性教育事业的张桂梅校长作为原型人物,讲述了她带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第一届学生冲击高考的真实故事。影片在纪录片语法之下选择了商业片的叙事逻辑,依托于情感逻辑对张桂梅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改编,并以山英、山月姐妹的原创故事强调教育的现实意义。在对张桂梅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对重点社会议题的表达两个方面,影片从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解读与改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桂梅 《我本是高山》 人物改编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游民乡村嵌入的模型、图景及反思——兼论数字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
8
作者 王忠 林珑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8,255,共8页
数字游民通过加强城市多元资本与乡村在地资源的协同创新,促进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由于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的程度以及对乡村社会内生性要素利用程度存在差异,数字游民表现为“高关系—高利用”... 数字游民通过加强城市多元资本与乡村在地资源的协同创新,促进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由于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的程度以及对乡村社会内生性要素利用程度存在差异,数字游民表现为“高关系—高利用”“高关系—低利用”“低关系—高利用”“低关系—低利用”四种类型。该群体在乡村场域中呈现多元实践样态,并在城乡空间重构和个体价值重塑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自由追求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未来应有序引导各类型数字游民有效嵌入乡村,充分尊重和发挥数字游民的主体性作用,保障数字游民与乡村社会长期互利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游民 嵌入性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商直播氛围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情绪传染视角
9
作者 姚静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1-64,共4页
电商直播氛围已经成为诱导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重要营销手段。本文基于情绪传染理论,从直播互动氛围、直播娱乐氛围和直播消费氛围三个维度构建电商直播氛围量表,实证探究电商直播氛围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电商直播氛围已经成为诱导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重要营销手段。本文基于情绪传染理论,从直播互动氛围、直播娱乐氛围和直播消费氛围三个维度构建电商直播氛围量表,实证探究电商直播氛围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电商直播氛围各维度均能够显著激发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直播互动氛围和直播消费氛围具有更佳营销效果;电商直播氛围能够通过情绪传染机制提升消费者积极情绪,进而激发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占比为32.92%;主播专业性正向调节积极情绪和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关系,即主播专业性越强,积极情绪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促进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商直播氛围 积极情绪 冲动性购买意愿 情绪传染 主播专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病态使用因特网症与述情障碍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江雪 祝菡 +1 位作者 苏斌原 林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研究工具,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病态使用因特网症(PIU)大学生述情障碍的主要特征及PIU与述情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以情绪训练为导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研究发现:PI...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研究工具,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病态使用因特网症(PIU)大学生述情障碍的主要特征及PIU与述情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以情绪训练为导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研究发现:PIU群体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非PIU群体;PIU群体中男生的外向性思维得分平均高于女生得分;PIU与述情障碍存在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病态使用因特网症 述情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融合及其推进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季中扬 胡锐翔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I0004,共12页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个方面。其中,道德观念、社会风尚、公共文化属于“融合发展”的深层,不仅能根本性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上限,还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内在关联性。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各地实践经验来看,必须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地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行稳致远。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条有效路径:一是改善城乡交通及数字基础设施,丰富城乡社会互动场景;二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培育乡民面向陌生人社会的诚信理念与服务意识;三是深耕内发节事活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效能;四是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关爱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商体旅农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12
作者 曹鲁娜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8,共8页
从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一核心逻辑出发,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进一步促进文商体旅农等不同产业在生产要素创新性上的配置,实现深度融合基础上的产业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是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也为因地制... 从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一核心逻辑出发,在文旅融合发展中进一步促进文商体旅农等不同产业在生产要素创新性上的配置,实现深度融合基础上的产业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既是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也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探索新路径。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要素融合的核心逻辑,可以从融合的前提条件、关键环节和根本目标三个维度把握,即以提升要素质量为前提,以优化要素配置为关键,以激发要素活力为根本。以文商体旅农的产业特征为着眼点,其深度融合的机理应当建立在彼此互联互促互利、共赢共富共享的基础之上,以文铸魂、以商链接,深化价值融合;以旅引流、以体增色,强化市场导向;以农共富、以数共享,催化文明形态;进而形成彼此贯通的生产机理与多元融合的消费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要素融合 文商体旅农 内在机理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学术期刊与高等教育耦合发展研究
13
作者 卢妙清 黄日暖 +2 位作者 邓家鑫 宋先红 吴雪峰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7,共6页
高校学术期刊和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导向及高校学术期刊与高等教育耦合振兴需求导向,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把握二者在功能、目标、价值上的耦合关联性,分析了二者的中国式现... 高校学术期刊和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导向及高校学术期刊与高等教育耦合振兴需求导向,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把握二者在功能、目标、价值上的耦合关联性,分析了二者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挑战,提出了二者的耦合发展路径:统筹规划,合力构建一流学术期刊体系,筑牢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调整定位,重用高校学术期刊平台功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优势学科,做强优势学科学术期刊群,打造高校优势学科品牌;聚焦特色专业,做大特色学术期刊群,助推特色高校建设;与时俱进,做优新媒体融合发展学术期刊,促进高校多维发展。在高校学术期刊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路上,二者应相互借力,同频共振,深度耦合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伟大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校学术期刊 高等教育 耦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社会化:现有范式及其变革 被引量:7
14
作者 施瑞婷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5,共9页
情感社会化不仅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且对于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情感社会化的研究迄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但在基本假设、研究框架和研究路径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在相关概念界定及词源辨... 情感社会化不仅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而且对于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情感社会化的研究迄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但在基本假设、研究框架和研究路径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在相关概念界定及词源辨析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情感社会化理论的发展脉络。面对二元主义范式乃至情感社会化研究本身遭遇的正当性危机,文章试图构建起以时间维度为核心、以社会群体的情感社会化为考察对象、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的新多元主义范式。文章最后探讨了理论变革的意义、影响以及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社会化 时间维度 范式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T和AHP的办公家具可持续设计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肖代柏 谢旺 +1 位作者 李会涛 肖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5-70,共6页
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市场要求下,办公家具的可持续设计成为趋势,文章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办公家具设计分析研究。应用SET分析办公家具可持续发展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AHP确定办公家具可持续设计的产品功能、结构材料、成本价... 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市场要求下,办公家具的可持续设计成为趋势,文章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办公家具设计分析研究。应用SET分析办公家具可持续发展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AHP确定办公家具可持续设计的产品功能、结构材料、成本价格、外观设计等4个准则层要素和16个指标层要素,分析各个要素指标的权重和排名情况,总结办公家具可持续设计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文章研究表明,办公家具的可持续设计,应当首先重视产品结构材料以及成本价格两方面;其次是产品功能与产品外观。文章通过结合SET与AHP,探究办公家具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为办公家具的可持续设计管理、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家具 可持续设计 绿色设计 AHP分析法 双碳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多维创新 被引量:9
16
作者 肖代柏 罗坤明 +1 位作者 吴婉菁 宋佳鑫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6-416,431,共12页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总结夏布绣非遗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属性进行分类,使用层次分析法拆解量化夏布绣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结论 根据用户体验需求权重,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提升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创新、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消费体验、遵循市场逻辑,以建立产品服务系统的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多维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设计 夏布绣 文创产品 体验需求 创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对数字艺术的生产与美学塑造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鹏举 范晶晶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1,共8页
数字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激发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对数字艺术的生产与审美塑造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数字技术与数字艺术的关系来看,数字生成技术不断拓展着数字艺术的边界,为其带来新的生... 数字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激发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对数字艺术的生产与审美塑造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数字技术与数字艺术的关系来看,数字生成技术不断拓展着数字艺术的边界,为其带来新的生命力与发展动力。数字艺术也在不断提升数字技术,推动其向前发展,两者互鉴与共构。这种技术扩域带来的艺术生态的变革,使数字艺术的生产端日益便捷和高效。随之带来的艺术平权化,一方面消解了经典艺术的审美“光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审美端的体验性与交互性的新变化。人们对数字艺术应该有全新的认识,形成新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数字生成技术 艺术生产与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生态链视角下出版业数字化运营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忠 林珑 周华清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以中国澳门出版业为例,阐释社交网络为出版业数字化运营带来的新机制与新趋势。在此基础上,以信息生态链理论为指导,从内容生态、用户生态和环境生态三个层面进一步挖掘其信息链构成要素,构建社交网络应用下出版业数字化运营信息生态链... 以中国澳门出版业为例,阐释社交网络为出版业数字化运营带来的新机制与新趋势。在此基础上,以信息生态链理论为指导,从内容生态、用户生态和环境生态三个层面进一步挖掘其信息链构成要素,构建社交网络应用下出版业数字化运营信息生态链结构模型。为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出版业需要重视持续信息流转与能量交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重塑文化生产要素,实现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促进出版业协调有序建设、健康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出版业 数字化运营 数字经济 产业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叙事学原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葛红兵 冯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4,共8页
乔姆斯基生成-转换语法学解释了人类语言的习得和生成原理,促生了计算机自然语义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研究。尽管生成-转换语法学主要焦点在句法,重点在句段的合法性,但依据其思路,形成一种生成叙事学,聚焦章法,重点在篇章叙事的合理性,... 乔姆斯基生成-转换语法学解释了人类语言的习得和生成原理,促生了计算机自然语义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研究。尽管生成-转换语法学主要焦点在句法,重点在句段的合法性,但依据其思路,形成一种生成叙事学,聚焦章法,重点在篇章叙事的合理性,揭示人类故事叙事的深层生成原理,为计算机人工智能叙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是有可能的。对世界欠缺的认识和设定原理、脱胎于世界的人设生成原理、人物的行动序列生成原理构成了生成叙事学意义上的基础生成语法,在此基本框架下,不同类型叙事又可以形成转换叙事,是为生成-转换叙事学原理。在“叙事生成-转换语法学”视角看来,每个故事叙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这是基于人物行动序列的基础叙事生成语法,而所有的具体故事则是这一基础语法的转换生成,对叙事生成-转换语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既有小说作品的理解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为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叙事生成启示,为计算机人工智能叙事生成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叙事生成-转换语法 生成叙事 转换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创新扩散机理与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克寒 陈纪文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1,共12页
[目的/意义]量化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创新扩散行为,探究其创新扩散机理,有助于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经验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过程]本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以2005年以来党和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研究对象,以代表性... [目的/意义]量化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创新扩散行为,探究其创新扩散机理,有助于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经验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过程]本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以2005年以来党和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研究对象,以代表性政策为研究案例,以强度、广度、速度与方向为分析维度,以行为现象、过程特征与形态模式为分析内容,探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创新扩散的机理。[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虽然中央强政策驱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创新扩散,但抑制了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创新活力;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创新扩散方向以平行扩散和向下扩散为主,表现出垂直型与“S”型模式;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创新扩散行为体现了政策目标理念的迭代升级,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高质量、均衡化、现代化”新征程。据此,本文从政策引领示范、政策衔接优化及政策地方化创新实践3个方面提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政策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