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大利亚树木工业利用的若干情况 被引量:1
1
作者 W.E.希利斯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9,共9页
桉树和澳洲金合欢(Acacias)的木材和树皮,性质上互有差异,也不同于北半球常见的针叶材。多年来逐渐认识了这些差异和可能控制性质差异的方法,导致了某些树种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建材和制浆方面的广泛应用。某些桉树和金合欢树的木材和... 桉树和澳洲金合欢(Acacias)的木材和树皮,性质上互有差异,也不同于北半球常见的针叶材。多年来逐渐认识了这些差异和可能控制性质差异的方法,导致了某些树种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建材和制浆方面的广泛应用。某些桉树和金合欢树的木材和树皮,在若干应用上甚至比其他树种更受重视。文中介绍了促成这些木材大量利用的技术成就,提醒人们在营林时要妥善选择树种,以满足林木生长特别是最终利用的需要,保证在现有土地上得到最大的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澳洲金合欢 木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煤矿瓦斯治理及利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薛生 谢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7-119,122,共4页
本文对澳大利亚煤矿及其主采煤层的瓦斯赋存情况、矿井瓦斯的主要来源及其排放方式、矿井主要瓦斯治理技术进行了介绍,对澳大利亚煤矿产量与瓦斯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综述了矿井瓦斯利用技术、方式、瓦斯发电场所分布和发电... 本文对澳大利亚煤矿及其主采煤层的瓦斯赋存情况、矿井瓦斯的主要来源及其排放方式、矿井主要瓦斯治理技术进行了介绍,对澳大利亚煤矿产量与瓦斯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综述了矿井瓦斯利用技术、方式、瓦斯发电场所分布和发电能力等基本情况,对澳大利亚未来矿井瓦斯治理及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瓦斯 瓦斯利用 澳大利亚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与实践
3
作者 许家林 朱卫兵 +11 位作者 轩大洋 王晓振 秦伟 金洪伟 鞠金峰 胡国忠 谢建林 屈庆栋 吴仁伦 汪锋 何昌春 李竹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9,共14页
岩层控制是通过控制采动岩层破断运动来减轻或消除采动损害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了保障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传统岩层控制研究思想与方法存在2方面局限:对覆岩进行均化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仅关注局部岩层运动而缺乏对全地层覆岩运... 岩层控制是通过控制采动岩层破断运动来减轻或消除采动损害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了保障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传统岩层控制研究思想与方法存在2方面局限:对覆岩进行均化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仅关注局部岩层运动而缺乏对全地层覆岩运动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在关键层理论应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其内涵包括2方面:一是“抓主要矛盾”,找到对岩层运动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关键层(即主要矛盾),避免对覆岩均化处理。二是“关注全局”,将采动覆岩作为整体研究,充分考虑关键层所处的复杂地层场景条件可能对关键层破断的影响,从整个岩层移动角度研究矿压显现、水与瓦斯运移、开采沉陷等。按照全柱状学术思想研究岩层控制时,首先需要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开采尺度(矿井、采区、工作面及块段)地层的钻孔“全柱状”,即包含从开采煤层直到地表所有岩层信息的全取心完整柱状,根据研究区域内多个钻孔柱状的关键层判别,形成研究区域内岩层赋存特征的整体画像,避免仅采用局部柱状或综合柱状,也不能对全柱状进行均化处理。充分考虑原岩应力、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体载荷、开采部署等多种具体场景因素可能导致的关键层受载差异与破断异常,以及不同区域柱状关键层位置的变化可能对岩层运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关键层运动与各种采动损害的联系,据此分析问题发生机理并提出针对性的岩层控制方法。全柱状学术思想推进了岩层控制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解决了压架、突水、沉陷等灾害防控的系列工程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全柱状学术思想取得的岩层控制理论创新主要包括:揭示了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建立了采动覆岩“关键层-松散层拱”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建立了基于关键层结构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为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全柱状学术思想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典型实例包括:找出了浅埋煤层沟谷上坡段、松散承压含水层下等特定条件下开采压架的根本原因,彻底解决了压架防治工程难题;量化关键层位置对“导高”的影响,解决了顶板异常突水防治难题;提出了煤层群卸压瓦斯的“三带”分布,指导了卸压瓦斯抽采实践;研发了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创建了地面钻孔一注式高效充填绿色开采新模式,解决了地表沉陷控制等难题,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柱状 关键层 卸荷膨胀累积效应 岩层控制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农业智能决策大模型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在文 许多 +10 位作者 田芳 张红雨 李万理 彭辉 刘善梅 刘汉尊 金慧东 黄远 吴颖丹 龙浩 韩怡然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0-61,共12页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劳动密集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提升设施农业的智能决策技术,进而提高生产力,是当前发展的核心问题。该研究聚焦于温室环境控制、作物生长过程的建模与预测、病虫害识别与预警、作物表型监测,以及系统与数据集成等设施...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劳动密集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提升设施农业的智能决策技术,进而提高生产力,是当前发展的核心问题。该研究聚焦于温室环境控制、作物生长过程的建模与预测、病虫害识别与预警、作物表型监测,以及系统与数据集成等设施农业智能决策关键应用场景,介绍了当前设施农业领域的相关智能化技术。系统且详细地剖析了视觉大模型、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大模型,以及大模型驱动的多智能体等大模型关键技术,并综合分析了现有大模型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潜力,论证了将大模型深度融入传统设施农业,将其应用于信息感知、生长模型搭建与精准决策等环节,能够有力推动设施农业决策体系向智能化迈进。分析了高质量数据集构建、传感器及优化集成的智能感知与实时监测技术研发、精准生长模型搭建,以及完善感知装备控制等设施农业智能决策大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综述表明,在设施农业中引入大模型将成为极具前景的研究新范式。通过将大模型深度应用于农业智能感知、智能装备建设等领域,可以切实提升设施农业生产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具身智能 多模态大模型 大模型智能体 智能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氮气对褐煤孔隙结构与氧化特性的影响规律
5
作者 解树亮 王刚 +2 位作者 屈庆栋 刘浩 孙路路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9-180,共12页
【目的】在矿井防灭火工作中,采空区注常温氮气仅能起到惰化作用,而液氮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因此,新疆乌东煤矿采用氮气冷却装置,制备了−40℃、气态的低温氮气注入采空区预防遗煤自燃,但低温氮气对于采空区遗煤的孔隙结构与氧化特性... 【目的】在矿井防灭火工作中,采空区注常温氮气仅能起到惰化作用,而液氮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因此,新疆乌东煤矿采用氮气冷却装置,制备了−40℃、气态的低温氮气注入采空区预防遗煤自燃,但低温氮气对于采空区遗煤的孔隙结构与氧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楚,易影响低温氮气停注后采空区遗煤二次氧化的预测预报。【方法】采用3D超景深与激光光谱共聚焦实验、氮气吸附实验和程序升温实验,研究低温氮气处理后煤的表面形貌、孔隙结构和氧化特性参数变化。【结果和结论】经低温氮气处理后,煤样的表面结构被破坏,并随着低温氮气处理时间的增加,网状孔隙结构的发育更为显著;煤样表面出现明显的起伏现象,各点高度算术平均高度由9.5621μm逐渐增加至21.9045μm,增长1.29倍,所有高低起伏之间差值的平均值由81.3210μm增长至193.1465μm,增长1.36倍;低温氮气主要影响了煤样微孔与介孔的分布,尤其是2~4 nm的介孔,随处理时间增长,微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介孔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总孔容增大了0.0043 cm^(3)/g,其中2~10 nm介孔贡献最大,煤样BET比表面积升高了0.0493 m^(2)/g;在低温氮气处理条件下,煤样氧化过程中CO产生量、放热强度、耗氧速率均显著增加,并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增长量增大,CO产生量最高增长了5.02×万μL/L,耗氧速率增加了2.33×10^(−8)mol/(cm^(3)·s),最大放热强度增加了2.25×10^(−2)J/(cm^(3)·s),煤样的氧化反应特征温度降低。研究表明,低温氮气会破坏煤的孔隙结构,增强氧化性能,即使采空区注入−40℃低温氮气时,其惰化和降温的宏观主导作用能有效抑制煤自燃,若停注后氧气恢复,低温氮气的微观副作用导致处理过的煤自燃倾向比处理前更高,加剧二次氧化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低温氮气 表面形貌 孔隙结构 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自组织临界优化的元启发式灰狼优化算法 被引量:9
6
作者 徐达宇 LIU Renping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88-1593,共6页
针对新型元启发式算法灰狼优化(GWO)算法在寻优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最优这一问题,提升该算法获取全局最优解的能力。介绍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建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优点,提出了改进的极值优化(IEO)算法,将IEO融入... 针对新型元启发式算法灰狼优化(GWO)算法在寻优过程中易陷入局部最优这一问题,提升该算法获取全局最优解的能力。介绍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建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的优点,提出了改进的极值优化(IEO)算法,将IEO融入到GWO模型中,构建基于自组织临界(SOC)优化的改进GWO算法(IEOGWO)。通过与传统优化算法对于23个基准测试函数在寻优性能上的综合比较,验证了IEO-GWO模型在获取全局最优解性能上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启发式算法 灰狼优化算法 自组织临界 全局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遗传工程 从科学到应用
7
作者 J.Jackbsen 杜荪姝 《大麦科学》 1996年第1期46-49,共4页
传统的植物育种方法在大麦育种方面已有了巨大进步。现在,遗传工程给育种员提高技术提供了更多的途径,遗传工程是以改变性状为目标的。许多物种,包括大麦和其他谷类,可以被转化,现在,人们正在评估优先考虑的项目是什么。最近几次... 传统的植物育种方法在大麦育种方面已有了巨大进步。现在,遗传工程给育种员提高技术提供了更多的途径,遗传工程是以改变性状为目标的。许多物种,包括大麦和其他谷类,可以被转化,现在,人们正在评估优先考虑的项目是什么。最近几次讨论,人们对基因结构和功能了解得更多,在探索α-淀粉酶和其它制麦基因方面取得的进展为提高制麦质量提供了机遇。讨论了酿造大麦遗传工程的这些应用和其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基因 遗传工程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功能和重金属耐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闫巧芝 李晴 +6 位作者 苗志加 胡紫如 李硕阳 呼庆 张乐 申雪青 赵志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3,共12页
重金属污染具有滞留时间久、难恢复和难治理等特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备受关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可与多种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与植物联合共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及修复... 重金属污染具有滞留时间久、难恢复和难治理等特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备受关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可与多种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与植物联合共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阐述DSE功能及其对重金属耐性机制,本文综述了DSE的结构特征及定植规律,其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重金属胁迫下DSE的应答机制(吸附螯合、调控基因表达、抗氧化应激和“区室化”作用等),总结了DSE-植物共生体系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DSE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 DSE功能 重金属耐性机制 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成分及特征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施伟军 蒋宏 +3 位作者 席斌斌 刘可禹 李志明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3-648,共6页
油气包裹体由于其在油气生成、运移、储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石油地质研究者的关注。对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过程,包裹体荧光分析、拉曼光谱成分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以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能够从不同... 油气包裹体由于其在油气生成、运移、储集过程中的特殊意义,已越来越受到广大石油地质研究者的关注。对油气包裹体特征的研究是一个综合过程,包裹体荧光分析、拉曼光谱成分分析、颗粒荧光定量分析以及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包裹体中流体的地化特征,是研究油气包裹体成分的有效手段,为含油气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以及判断包裹体成藏期次和油气运移通道等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颜色 荧光强度 成熟度 油气包裹体 拉曼光谱 颗粒荧光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SSR和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被引量:37
10
作者 刘新龙 毛钧 +5 位作者 陆鑫 马丽 Karen Sarah AITKEN Phillip Andrew JACKSON 蔡青 范源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7-183,共7页
采用甘蔗商业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Y75/1/2杂交,获得269个单株,组成F1群体,用F102/356与商业品种ROC25回交获得266个单株,组成BC1群体。利用筛选的多态性条带丰富的36对SSR引物和12对AFLP引物,对两个群体进行PCR扩增和分子遗传连锁分... 采用甘蔗商业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Y75/1/2杂交,获得269个单株,组成F1群体,用F102/356与商业品种ROC25回交获得266个单株,组成BC1群体。利用筛选的多态性条带丰富的36对SSR引物和12对AFLP引物,对两个群体进行PCR扩增和分子遗传连锁分析,构建甘蔗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用F1群体获得630个分离标记,经χ2检测,298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7%;用BC1群体获得571个分离标记,有264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6%;4个亲本获得单双剂量标记的数量依次为Co419>02/356>Y75/1/2>ROC25。在LOD≥5.0,相邻标记遗传距离≤40cM的条件下,F1群体有134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55个连锁群,其中39个连锁群归属8个同源组,16个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458.3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0.9cM;BC1群体有133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47个连锁群,其中34个连锁群归属于8个同源组,13个连锁群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059.6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8.0cM。从4个亲本单双剂量标记进入的连锁群数来看,Co419最多,归入34个连锁群,其次为Y75/1/2,归入20个连锁群,第3为02/356和ROC25,归入19个连锁群。研究结果表明,从单双剂量标记比例、形成连锁群数量、总遗传距离来看,F1群体构图质量要优于BC1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遗传连锁图谱 SSR AFLP 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综放工作面高压雾化降尘对粉尘颗粒微观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被引量:59
11
作者 周刚 聂文 +1 位作者 程卫民 王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53-2059,共7页
喷嘴高压雾化降尘是综放工作面首要防尘方法。对于喷雾前后粉尘浓度的降低情况研究较多,而忽视了喷雾前后尘粒的粒度、粒径分布、形状系数、比表面积等颗粒微观参数的变化情况。采用显微颗粒图像分析法对生产现场喷雾降尘前后各主要作... 喷嘴高压雾化降尘是综放工作面首要防尘方法。对于喷雾前后粉尘浓度的降低情况研究较多,而忽视了喷雾前后尘粒的粒度、粒径分布、形状系数、比表面积等颗粒微观参数的变化情况。采用显微颗粒图像分析法对生产现场喷雾降尘前后各主要作业地点的粉尘进行了微观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喷雾降尘前后,各采样点的D10,D25,D50,DP,XNL,XNS一般在1.0~7.0μm之间小幅度变化,但D75,D90,D100,XNV,XLS,XLV,XSV,XPV却在3.3~56.8μm之间大范围变化;粉尘粒度变化与喷嘴雾化效果的关系为雾化效果越好,粉尘粒度则变得越大,反之亦然;喷雾降尘对粉尘的形状系数和比表面积影响较小;雾化降尘前后,工人主要作业区域呼尘所占比例及其4种粒级频率分布、累计分布较大幅度降低;除粉尘浓度外,还应将粉尘粒度及不同粒径粉尘颗粒的频率分布与累计分布的变化情况作为考核喷嘴雾化降尘效果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粉尘 综放工作面 粒度 粒径分布 形状系数 显微颗粒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岩机掘面压风空气幕封闭除尘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聂文 程卫民 +3 位作者 于岩斌 谢军 刘伟 曹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65-1170,共6页
分析了掘进工作面压风空气幕的形成机制,并采用k-ε双方程模型建立了单相风流流动的数学模型,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全岩机掘面压风口距掘进头不同长度时形成空气幕的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压风口距掘... 分析了掘进工作面压风空气幕的形成机制,并采用k-ε双方程模型建立了单相风流流动的数学模型,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全岩机掘面压风口距掘进头不同长度时形成空气幕的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压风口距掘进头长度的增大,压风形成覆盖巷道整个断面空气幕的能力不断增强,压风口距掘进头30 m时,在距掘进头约8.7 m的位置即可形成1.62 Pa的空气幕,是形成压风空气幕的最佳距离。设计了压风空气幕封闭除尘系统,在唐口煤矿南部回风大巷全岩机掘面试验了该系统压风口距掘进头分别为10,20,30和35 m时的除尘效果,数据表明,应用4种方式后,现场的粉尘浓度均有了明显降低,尤其压风口距掘进头30 m时,效果最为明显,全尘和呼尘的降尘率分别高达95.1%和96.1%,这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岩机掘面 压风空气幕 封闭 除尘 k-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极烧蚀影响的低压断路器电弧运动特性仿真及实验 被引量:21
13
作者 马强 荣命哲 +3 位作者 Anthony B. Murphy 吴翊 徐铁军 孙志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以磁流体动力学(magnetic hydro-dynamics,MHD)为基础建立了考虑电极烧蚀影响的低压断路器中电弧的数学模型。在传统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铜蒸气的浓度方程,考虑电极烧蚀对气体的热动力学特性和传输系数的影响,针... 以磁流体动力学(magnetic hydro-dynamics,MHD)为基础建立了考虑电极烧蚀影响的低压断路器中电弧的数学模型。在传统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铜蒸气的浓度方程,考虑电极烧蚀对气体的热动力学特性和传输系数的影响,针对阴极和阳极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了电弧与阴极和阳极作用的数学模型。利用基于有限容积法的商业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得出灭弧室内温度场、浓度场、气流场、电位场的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由于电极附近"双漩涡"的存在,使得Cu蒸气浓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弧根后方靠近电极的区域;考虑Cu蒸气影响时计算得到的电弧电压为比未考虑Cu蒸气影响时减小12.3%;考虑Cu蒸气影响所得到的电弧平均运动速度比未考虑Cu蒸气影响时减少21.3%。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等离子体 磁流体动力学 电极烧蚀 电弧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信号的频率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智敏 苟先太 +3 位作者 金炜东 秦娜 刘景波 LUOXun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0-834,共5页
为了研究微地震信号的频率特征,用DB5小波对信号进行5层分解计算显著频率,用窗口傅立叶变换计算瞬时频率,发现频率有衰减趋势。微地震过程中,先产生频率较高的振动,由于岩体阻尼而非面波频散引起振动频率衰减。对微地震信号预分段,用小... 为了研究微地震信号的频率特征,用DB5小波对信号进行5层分解计算显著频率,用窗口傅立叶变换计算瞬时频率,发现频率有衰减趋势。微地震过程中,先产生频率较高的振动,由于岩体阻尼而非面波频散引起振动频率衰减。对微地震信号预分段,用小波提取其频率谱中的频率特征,得到了频率变化的四种趋势。用相邻零点和相邻峰值点法计算信号的半周期,证实了频率存在衰减性,同时发现频率与振幅有关,振幅大(小),频率低(高),这可能是由于岩石的非线性蠕变造成的,可用于研究岩石非线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振幅 频率 衰减 小波 窗口傅立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坡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5
15
作者 杨勤科 贾大韦 +2 位作者 李锐 梁伟 师维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6-150,共5页
坡度是最基本的地貌形态指标,它对地表物质能量迁移转换具有重要影响。阐述了坡度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坡度分级与坡度制图方法,DEM建立方法和DEM类型对坡度的影响,DEM分辨率对坡度的影响,坡度衰减和坡度变换研究等。指出传统坡度研... 坡度是最基本的地貌形态指标,它对地表物质能量迁移转换具有重要影响。阐述了坡度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坡度分级与坡度制图方法,DEM建立方法和DEM类型对坡度的影响,DEM分辨率对坡度的影响,坡度衰减和坡度变换研究等。指出传统坡度研究方法已与GIS的发展,DEM的广泛应用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水文和土壤侵蚀定量模拟研究的需要。指出应从改善DEM质量和DEM对地形描述能力入手,将DEM及其基础上提取的坡度视为空间上连续变化的表面,引入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方法,以区域尺度径流与土壤侵蚀模拟及其相关的数字地形分析为服务对象,对坡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研究重点应包括:DEM类型对于坡度的影响,坡度衰减原理,坡度变换方法与变换结果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坡度图 DEM 坡度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器壁侵蚀影响的低压断路器电弧运动特性仿真及实验 被引量:17
16
作者 马强 荣命哲 +3 位作者 Anthony B.Murphy 吴翊 徐铁军 孙志强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4-81,共8页
以磁流体动力学(MHD)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器壁侵蚀影响的低压断路器中的电弧的数学模型。在传统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器壁材料的浓度方程,考虑了器壁材料的烧蚀对气体的热动力学特性和传输系数的影响,并且采用"... 以磁流体动力学(MHD)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器壁侵蚀影响的低压断路器中的电弧的数学模型。在传统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器壁材料的浓度方程,考虑了器壁材料的烧蚀对气体的热动力学特性和传输系数的影响,并且采用"视角因数法"计算到达器壁的辐射能量。利用基于有限容积法的商业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得出灭弧室内温度场、浓度场、气流场的分布情况以及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由于灭弧室内"漩涡"的存在使得电弧后方的聚合物蒸气浓度大于电弧前方的聚合物蒸气浓度;由于产气材料的影响,电弧的最大电压增加了19.2%;产气材料对电弧运动有加速作用,由于产气材料的影响,电弧的平均运动速度增加了20.1%。实验结果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电弧等离子体 磁流体动力学 器壁侵蚀 产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近交系群体定位绿豆抗绿豆象基因 被引量:12
17
作者 梅丽 王素华 +5 位作者 王丽侠 刘长友 孙蕾 徐宁 刘春吉 程须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601-1605,共5页
绿豆象是对绿豆危害最严重的仓储害虫,检测和利用抗绿豆象基因是控制该害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利用高感豆象绿豆栽培种Berken和高抗豆象绿豆野生种ACC41亚种内杂交得到的重组近交系(RIL)群体及据此构建的1个包含79个RFLP分子标记... 绿豆象是对绿豆危害最严重的仓储害虫,检测和利用抗绿豆象基因是控制该害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利用高感豆象绿豆栽培种Berken和高抗豆象绿豆野生种ACC41亚种内杂交得到的重组近交系(RIL)群体及据此构建的1个包含79个RFLP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通过对3个种植环境条件下收获的RIL群体进行2年的室内人工接虫鉴定,评价其抗绿豆象表现。QTL作图结果表明,在2年3点试验中在第9连锁群mgM213~VrCS161标记之间均检测到1个QTL,贡献率在74.05%~79.27%,是抗绿豆象主效基因。该QTL的加性效应值为负,表明来自父本ACC41的这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可以提高绿豆对绿豆象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对开展绿豆抗绿豆象育种以及抗绿豆象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绿豆象 RIL群体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氮气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的计算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伟宗 荣命哲 +3 位作者 Anthony B.Murphy 吴翊 苏海博 杨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77-2784,共8页
等离子体的宏观特性与其内部的微观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电弧等离子体不同粒子组分构成以及对组分有强烈依赖关系的热力学参数、输运参数,将为深入了解电弧等离子体的形成机理奠定微观理论基础,并为利用磁流体动力学(MHD)仿真研... 等离子体的宏观特性与其内部的微观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电弧等离子体不同粒子组分构成以及对组分有强烈依赖关系的热力学参数、输运参数,将为深入了解电弧等离子体的形成机理奠定微观理论基础,并为利用磁流体动力学(MHD)仿真研究电弧特性提供前提条件。假定氮气电弧等离子体处于局部热力学平衡态(LTE),介绍了求解电弧等离子体物性参数的基本原理,采用最新的配分函数计算方法和碰撞积分参数,给出了不同气压条件下(0.01、0.1、0.3、0.5和1 MPa)、不同温度范围内(300-40 000 K)氮气电弧等离子体热力学参数与输运参数的最新计算结果,并与以往文献中的部分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氮气电弧等离子体热力学参数与输运参数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较近的计算结果十分接近;微小差别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配分函数和碰撞积分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 电弧等离子体 局部热力学平衡态(LTE) 配分函数 热力学属性 输运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枝木麻黄种群苗期表型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盼 仲崇禄 +4 位作者 张勇 姜清彬 陈羽 陈珍 KHONGSAK Pinyopusarerk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3-1020,共8页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且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枝木麻黄 苗期 种源 表型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影响评价中统计降尺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5
20
作者 刘昌明 刘文彬 +1 位作者 傅国斌 欧阳如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全球气候模式是目前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其较低的空间分辨率使其难以被直接用于区域尺度的气候影响评价中,统计降尺度常常被用于弥补这一不足。对统计降尺度的3种主要方法:转化函数法,天气分型法和天气发生器法的最新研究... 全球气候模式是目前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其较低的空间分辨率使其难以被直接用于区域尺度的气候影响评价中,统计降尺度常常被用于弥补这一不足。对统计降尺度的3种主要方法:转化函数法,天气分型法和天气发生器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论述了统计降尺度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总结了统计降尺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统计降尺度与动力降尺度的比较和结合、极端事件的降尺度以及统计降尺度的不确定性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 全球气候模式 气候影响评价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