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 被引量:4
1
作者 原越 张少斌 +2 位作者 刘玉强 刘秀花 王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07-612,共6页
背景 研究表明,核黄素联合紫外线A照射产生的交联效果能够提高角膜的抗酶解能力,并且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目前胶原交联用于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已得到证实,但能否用于治疗细菌性角膜炎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 评价离子导入角膜胶... 背景 研究表明,核黄素联合紫外线A照射产生的交联效果能够提高角膜的抗酶解能力,并且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目前胶原交联用于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已得到证实,但能否用于治疗细菌性角膜炎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 评价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法单独应用或联合药物治疗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40只成年家兔,右眼角膜基质内注射2×10^9个/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比浊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角膜炎模型,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和药物+交联治疗组,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空白对照.于造模后24 h行实验眼角膜分泌物涂片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和药物+交联治疗组行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药物+交联治疗组用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7次,连续14 d.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天于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实验眼并进行炎症分级;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瞄(AS-OCT)检查,观察实验眼病变区角膜厚度变化;于治疗后14 d摘出实验眼分别行角膜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按照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AEEC)的指导方针进行.本研究方案得到AEEC批准. 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所有实验眼造模后24 h均形成角膜溃疡,各组角膜炎症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3,P>0.05);至治疗后14 d,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角膜病变程度1只眼为2级、9只眼为3级,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均为4级,4个组间不同病变分级眼数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10,P<0.001).AS-OCT显示,治疗后14 d,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病变区角膜厚度为(428.1±146.2)μm,明显厚于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4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0,P<0.001).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基质胶原纤维破坏程度最轻,炎性细胞浸润少;角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药物+交联治疗组实验眼亚细胞结构(即细胞器)接近正常的角膜基质细胞明显多于模型组、加替沙星滴眼液点眼组和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组.结论 离子导入角膜胶原交联术可用于兔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的治疗,角膜胶原交联术联合局部抗生素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局部药物疗法和单纯角膜胶原交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导入 胶原交联 紫外线 交联剂 核黄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考酚酸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程雪娟 张少斌 +2 位作者 林林 王继兵 邹会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39-844,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麦考酚酸(MPA)可下调或抑制与组织增生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进而抑制组织的增生和炎症反应。翼状胬肉是球结膜组织炎性和增生性病变,MPA对翼状胬肉组织的增生是否有抑制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MPA对翼状... 背景研究表明麦考酚酸(MPA)可下调或抑制与组织增生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进而抑制组织的增生和炎症反应。翼状胬肉是球结膜组织炎性和增生性病变,MPA对翼状胬肉组织的增生是否有抑制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MPA对翼状胬肉组织成纤维细胞(PFBs)活性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获取的组织经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PFBs,并采用波形蛋白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定。将0、0.125、0.250、0.500、1.000μmol/LMPA液加入培养孔中,未加入MPA液者作为对照。采用MTT比色法和5一溴脱氧尿嘧啶(BrdU)掺入法观察各组PFBs的生长情况;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PFBs中核因子-κB(NF—κB)、p65及NF—κBd抑制剂(IκB—a)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的细胞为长梭形,呈漩涡状、放射状排列,波形蛋白表达阳性。MTT比色法检测表明,随着MPA浓度的增加,PFBs的增生值(A560)均逐渐下降,5个浓度组间PFBs增生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74,P〈0.01)。随着MPA作用时间的延长,PFBs的增生值(A560)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38,P〈0.01)。BrdU免疫荧光染色发现,随着MPA浓度的增加,PFBsDNA合成量(A560)逐渐下降,5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279,P〈O.05),各浓度MPA组PFBsDNA合成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DAPI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各浓度的MPA作用后均未见PFBs的形态学异常。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作用72h后,MPA组p65表达量为0.886±0.0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42±0.124,MPA组PFBs细胞质IκB-α的表达量为2.141±0.3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59±0.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A可抑制PFBs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FBs的NF-κB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成纤维细胞 增生 麦考酚酸 P65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