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举措——创建名师成长工作室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5
1
作者 郎光 王德芹 陈朝祎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16,22,共4页
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在调研分析我区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创建了名师成长工作室,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教师专业成长 工作室 实践与探索 名师 引领 学校持续发展 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专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问题了”是个大问题——对目前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
2
作者 徐昕 王德芹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1-42,52,共3页
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合起课本走出教室时,我们的学生是真的没有问题了,还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倾向于追求前者,教师致力于下课铃声一响,教案便分秒不差地宣讲完毕,然后很胸有成竹地提... 当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合起课本走出教室时,我们的学生是真的没有问题了,还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倾向于追求前者,教师致力于下课铃声一响,教案便分秒不差地宣讲完毕,然后很胸有成竹地提出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在一片地动山摇的“没有了”的回答中老师心满意足,学生心安理得,一堂成功的课结束了。但是我却在考虑,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吗?“没有问题了”能说明我们的成功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很多老师和专家交流探讨过。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 教师 学生 仁者 智者 教室 课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班就读”全纳教育理念下的积极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秀芹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53-53,共1页
自2006年起,我们潍州路小学与潍坊市奎文区辅读学校结对开展了对智力残疾学生实施“全纳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本研究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现状,有选择的进行随班就读实验,本着“以智障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为本”的原则,两校确立了... 自2006年起,我们潍州路小学与潍坊市奎文区辅读学校结对开展了对智力残疾学生实施“全纳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本研究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现状,有选择的进行随班就读实验,本着“以智障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为本”的原则,两校确立了“实践性活动全员参与,课堂教学部分学生参与”的全纳教育方针,把智障学生融入到了正常学生的教育教学环境中,通过随班就读使这些特殊的学生像正常学生一样在班级中开展活动,进行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使他们进入社会以后能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班就读 教育理念 残疾学生 辅读学校 智障学生 学会学习 实践性活动 全纳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本教研的几种有效活动形式
4
作者 文爱美 王德芹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8-68,共1页
1.读书学习促知识完善读书活动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对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突出的作用。读书活动一般采取学校或教研组组织进行.为了使读书活动更有质量便于交流,学校应定期举行读书体会报... 1.读书学习促知识完善读书活动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对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具有突出的作用。读书活动一般采取学校或教研组组织进行.为了使读书活动更有质量便于交流,学校应定期举行读书体会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使其便成为老师积淀文化内涵的一方沃土。学校对读书的要求应是“有所选择,宁精毋多,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自学为主,并定期写出联系实际的心得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研 读书学习 读书活动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教育理论 读书体会 读书心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石的传说
5
作者 杨倩 《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 2002年第Z1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化石 动物 复活 幸福 博士 药水 生命 世界 松鼠 消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魂”的游程
6
作者 赵倩 《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 2002年第Z1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灵魂 极乐世界 天堂 游程 生活 事物 穿过 死神 感觉 熟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评价方式
7
作者 李宁国 《跨世纪》 2008年第3期344-344,共1页
对于《品德与生活》这样的学科,如何做好学科评价?对于这一学科的多数任课教师来说,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他们多半也是效仿“大”科:以一张试卷作为学生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品德“终级”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虽然简单... 对于《品德与生活》这样的学科,如何做好学科评价?对于这一学科的多数任课教师来说,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他们多半也是效仿“大”科:以一张试卷作为学生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品德“终级”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却忽略了该学科的特性,并不能真正“评”出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评”不出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和“热爱生活”的态度。那么《品德与生活》怎样“评”更有利于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学科评价 评价方式 任课教师 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 学生 “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