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波 吴长坤 +3 位作者 刘建永 王军 郭永智 姜鑫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6-651,共6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6例符合纳入标准接受关节镜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56例符合纳入标准接受关节镜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缝合固定术,其中24例获得有效随访。采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膝关节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KT2000及后抽屉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6.62±1.78年随访。术毕,膝关节稳定性恢复,后抽屉试验阴性;术后3天,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术后3个月,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1年的膝关节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及KT2000结果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与术后1年比较,膝关节ROM、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KT2000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钢丝和orthocord线缝合固定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撕脱骨折 关节镜 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军 姜鑫 +1 位作者 郭永智 张益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0年5月,对10例少年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移位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骨折断端清理、复位,C臂机透视下避开骨骺建立胫骨隧道,自制缝针...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0年5月,对10例少年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移位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骨折断端清理、复位,C臂机透视下避开骨骺建立胫骨隧道,自制缝针、钩针导引普通丝线于前交叉韧带前1/3、1/2处镜下两次穿越,普通丝线导引钢丝及PDS—II线穿越前交叉韧带。固定物在冠状面两次穿越骨隧道一前交叉韧带一骨隧道。骑跨式三维固定撕脱骨块,有效防止撕脱骨块前后旋转、左右摆动和上下浮动。拉紧钢丝及PDS-Ⅱ线,关节外打结固定。术后下肢支具外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康复。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患者膝关节无疼痛,前抽屉试验阴性,Laehman试验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45.8±7.6)分,术后(97.2±9.1)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创伤小,不损伤骺板,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 关节镜 三维固定 胫骨髁间前棘 撕脱骨折 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解剖重建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建永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计52例(52踝)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ATFL/CFL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计52例(52踝)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ATFL/CFL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brostrom法(锚钉-韧带-骨膜双重锚定法)缝合修复,B组取自体半腱肌腱行ATFL/CFL双束解剖重建。对术前、术后2年AOFAS足踝评分、患者主观感觉、VAS疼痛评分、距骨前移及倾斜、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对比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平均随访34.7月(2~5年),两组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皮缘坏死、后足僵硬等并发症,半腱肌腱供区无不适,末次随访无不稳定复发。术后2年A、B两组在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活动度上无差异,在踝关节内翻(P=0.025)、距骨倾斜(P=0.025)与前移(P=0.020)改善方面B组优于A组,重建相较于修复显示出更佳的稳定性。AOFAS评分A组由术前46.90±9.10改善至术后2年87.15±4.22(P=0.000),B组由术前46.50±9.95改善至术后2年93.70±5.00(P=0.000),术后2年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35)。两组在疼痛、异常步态、自主活动及功能、前后屈伸活动、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项目上无明显差异;在地面步行(P=0.045)、最大步行距离(P=0.042)、稳定性评分(P=0.045)上组间有差异。VAS视觉疼痛评分A组由术前7.10±5.30改善至术后2年2.05±1.95(P=0.000),B组由术前6.95±4.40改善至术后2年2.12±1.88(P=0.000),术后2年组间比较无差异(P=0.450)。主观评级术后2年A组优良率87.5%,B组95.83%(P=0.001);两组内AOFAS客观评分与主观评级相当,主客观评价统一度较好。结论:依托关节镜技术,借鉴尸体解剖数据,半腱肌腱双束解剖重建ATFL/CFL在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的同时避免了后足僵硬等常见并发症,尤其适用于功能期望值较高的青壮年患者及韧带残端质量较差的翻修手术。手术切口的改进及保残技术有助于降低术区神经损伤几率,恢复本体感觉,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长期随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不稳定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解剖重建 修复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负重机器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康复训练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温雅婷 潘咏薇 +5 位作者 徐云 孙延山 秦德春 孙国堃 刘庆君 耿荣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负重机器人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实施下肢智能负复机器人康复训练,比...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负重机器人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实施下肢智能负复机器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智能负重机器人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训练疼痛,有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机器人 膝关节功能 膝关节活动度 疼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