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莫言艺术想象的民间资源及其表现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恒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民间文化资源是莫言艺术想象的动力源之一,它在莫言的艺术想象中主要呈现为两个层面: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寓言是最基本来源和存在,它们构成了莫言艺术想象的基本层面;民间历史、民间形象、民间观念、民间情绪... 民间文化资源是莫言艺术想象的动力源之一,它在莫言的艺术想象中主要呈现为两个层面: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寓言是最基本来源和存在,它们构成了莫言艺术想象的基本层面;民间历史、民间形象、民间观念、民间情绪、民间历史态度,它们构成了莫言的民间写作立场及其另类存在艺术想象的高级层面。莫言虽然坚持民间写作立场,却始终没有驱逐道德的在场。相反,因为民间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其创作的道德评判和价值言说也更加丰富和鲜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艺术想象 民间资源 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陆万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4,共6页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身世遭际方面,两位作家生前皆落寞孤独,身后却名声远播;在小说创作领域,两人都表现出对神秘恐怖题材的偏嗜,且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爱伦·坡 《聊斋志异》 超现实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看蒲松龄的创作补偿心态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学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知相悦,寻求慰藉,肯定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文人心结 文化心理 创作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红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3,共3页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醒了世人,而且昭示了后人,为后来者的探索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封建文化 “吃人”意象 精神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被引量:3
5
作者 魏红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0,共1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样看似有着圆满结局的倾城之恋,却要归功于香港陷落的战火,可以说是战争成全了一场无奈的恋情。而见证他们倾城之恋的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墙”。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权文化下的双重期待和幻想——谈《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像 被引量:2
6
作者 侯学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4-125,共2页
《聊斋志异》刻画了众多的理想女性形像。这些理想女性形像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蒲松龄把女子的美色作为吸引男性的首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来表现,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作者作为男人不自觉的暗中希冀和追求。同时作者歌颂妻妾之... 《聊斋志异》刻画了众多的理想女性形像。这些理想女性形像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蒲松龄把女子的美色作为吸引男性的首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来表现,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作者作为男人不自觉的暗中希冀和追求。同时作者歌颂妻妾之德,标举"贤妻良母",把女性在家庭内的角色功能强化到极至。蒲松龄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特征及角色定位,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的,反映出男权文化下男性对女性的的双重期待和幻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女性形像 角色定位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兆阳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对一桩历史公案的再认识 被引量:4
7
作者 韩彬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8-45,共8页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秦兆阳对这篇小说的修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兆阳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对区委书记周润祥形象的改写和对林赵爱情的强化上。这种修改与秦兆阳的现实主义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小说的...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秦兆阳对这篇小说的修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兆阳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对区委书记周润祥形象的改写和对林赵爱情的强化上。这种修改与秦兆阳的现实主义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小说的改写触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歌颂与暴露"、"写真实"等重大问题,因此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真实 歌颂与暴露 干预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盛宴——论《檀香刑》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恒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5-56,共12页
《檀香刑》是一部文化意蕴异常丰厚的长篇小说,但自出版以来,却存在着严重的狭隘阅读的现象。人们无论是赞美它,还是批评它,基本上都拘囿于莫言对酷刑文化的神奇想象与醒目描写上,而忽视了小说对其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其实,除了酷... 《檀香刑》是一部文化意蕴异常丰厚的长篇小说,但自出版以来,却存在着严重的狭隘阅读的现象。人们无论是赞美它,还是批评它,基本上都拘囿于莫言对酷刑文化的神奇想象与醒目描写上,而忽视了小说对其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其实,除了酷刑文化之外,暴政文化、侠义文化、民间戏曲文化、面子文化、饮食文化、性文化、孝文化、广场文化、看客文化、小说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都在小说中有深刻而独到的表现。它不啻为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展览、演出、碰撞、交流、联姻、融合的饕餮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刑》 莫言 意蕴 盛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记》中阿傩的冤案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学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6-128,共3页
《西游记》九十八回有一个阿傩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情节,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作者表现阿傩索贿并进而讽刺佛教的重要证据。但从《西游记》的抑道扬佛倾向、从该情节所体现出的佛教教理教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等方... 《西游记》九十八回有一个阿傩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情节,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作者表现阿傩索贿并进而讽刺佛教的重要证据。但从《西游记》的抑道扬佛倾向、从该情节所体现出的佛教教理教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等方面来看析,作品中这个索要"人事"的情节,并非是对佛教的讽刺,而是作品整个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佛教义理 阿傩 钵盂 般若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的真诚与散文的真实——论莫言的散文创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恒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9-155,共7页
莫言以写作小说著称,但也写过许多种文体的散文。在散文创作中,莫言从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了成长的烦恼,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抒发了对于人生、人性、历史、现实、社会和文学本体的感悟,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心得为机缘,探讨了... 莫言以写作小说著称,但也写过许多种文体的散文。在散文创作中,莫言从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了成长的烦恼,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抒发了对于人生、人性、历史、现实、社会和文学本体的感悟,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心得为机缘,探讨了作家真诚与散文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散文既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解读他丰富驳杂的小说世界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散文 真诚 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的魅力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红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88-89,共2页
孔子既是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家。电影《孔子》就选取了孔子成就最小且最为失败的政治生涯,比较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代孔子跌宕起伏的后半生,为观众塑造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孔子形象,其魅力主要... 孔子既是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家。电影《孔子》就选取了孔子成就最小且最为失败的政治生涯,比较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代孔子跌宕起伏的后半生,为观众塑造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孔子形象,其魅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夹谷之会""堕三都"等情节表现了孔子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通过周游列国14年的坚持传道诠释了孔子颠沛流离的"丧家狗"形象,通过漆思弓、颜回、子路、冉求等弟子的所作所为折射了孔子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政治家 丧家狗 仁君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反腐题材电视剧中的“清官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红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41,共2页
近几年,荧屏上出现了大量弘扬社会正气与表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反腐题材电视剧,显示出较为突出的清官意识一、清官形象是清官意识的主要载体;二、清官意识既有传统人治的色彩,又有现代法律的特色;三。
关键词 电视剧 反腐题材 清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筠《说文释例》存疑之“蜜博士”考释
13
作者 刘家忠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121,共4页
王筠治《说文》,善于"以俗证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于《说文释例》中所存疑之"蜜博士",古籍之中不但确有其名,而且有"将蜂"、"相蜂"、"蜜妇"、"黑蜂"、"乌蜂&... 王筠治《说文》,善于"以俗证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于《说文释例》中所存疑之"蜜博士",古籍之中不但确有其名,而且有"将蜂"、"相蜂"、"蜜妇"、"黑蜂"、"乌蜂"、"游蜂"等诸多别名,皆是指今人所言之"雄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筠 《说文释例》 蜜博士 将蜂 相蜂 雄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婚恋
14
作者 侯学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66-67,共2页
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女性婚恋是缺乏爱情的婚恋,在这种婚恋中女性的追求最终都指向一种实实在在的生计需求和生物欲求,没有独立意识,一心想做男权社会认定的女人。这反映出张爱玲对女性存在的独特审视。这种独特审视是基于病态现实的反映... 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女性婚恋是缺乏爱情的婚恋,在这种婚恋中女性的追求最终都指向一种实实在在的生计需求和生物欲求,没有独立意识,一心想做男权社会认定的女人。这反映出张爱玲对女性存在的独特审视。这种独特审视是基于病态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有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婚恋 女性生存 女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的桃源情结
15
作者 侯学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90,共2页
在《聊斋志异》许多作品中,蒲松龄演绎了一个下层文人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反映出作者作为文人士子所具有的深重的桃源情结,这种超凡性表达了世人企图超越世俗局限的幻想。而这种太虚幻境以及理想境界的超凡性,更加注重了世俗内容和欲望的... 在《聊斋志异》许多作品中,蒲松龄演绎了一个下层文人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反映出作者作为文人士子所具有的深重的桃源情结,这种超凡性表达了世人企图超越世俗局限的幻想。而这种太虚幻境以及理想境界的超凡性,更加注重了世俗内容和欲望的实现。蒲松龄的桃源情结与他的功名情结以及仕途遭遇是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桃源情结 道教 功名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贞吉与清初济南诗派探微
16
作者 赵红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0-33,共4页
曹贞吉,清初著名诗人,其外祖刘正宗在清初力倡济南诗派,以宗唐为旨,曹贞吉诗歌深受外祖影响,诗风发源于初盛唐。济南诗派另一领袖人物王士禛主张"神韵说",与曹贞吉交厚,对寄托遥深的曹氏诗歌亦彼为激赏。然而随着清初诗坛宗... 曹贞吉,清初著名诗人,其外祖刘正宗在清初力倡济南诗派,以宗唐为旨,曹贞吉诗歌深受外祖影响,诗风发源于初盛唐。济南诗派另一领袖人物王士禛主张"神韵说",与曹贞吉交厚,对寄托遥深的曹氏诗歌亦彼为激赏。然而随着清初诗坛宗宋诗风的兴起,曹贞吉诗歌一为诗坛风气所感染,一为自身遭际所激发,由宗唐而宗宋,并最终融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对清代诗歌摆脱明诗余绪形成自身的时代特色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贞吉 早期诗歌 济南诗派 宗唐 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特兰济特集中营》中的爱情合法性
17
作者 张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38-140,共3页
二战期间,战俘与看守之间的爱情获得世人的认可非常困难。但电影《特兰济特集中营》通过战犯与战俘的区分来设计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规避了政治错误的风险。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母题设计演绎了集中营爱情产生的水到渠成,激发了观众的同... 二战期间,战俘与看守之间的爱情获得世人的认可非常困难。但电影《特兰济特集中营》通过战犯与战俘的区分来设计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规避了政治错误的风险。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母题设计演绎了集中营爱情产生的水到渠成,激发了观众的同情理解。百姓生活的回归则让战俘们逐渐消减了"敌人"的色彩,促成了人性的复苏与爱情的萌生。这些策略手段,为这种爱情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与讴歌,同时表达了对法西斯战争的痛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营 战俘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电影《忠犬八公》热播的启示
18
作者 滕继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113,共2页
2009年12月由大牌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的美国电影《忠犬八公》开始全球热映,观众好评如潮,票房亦取得骄人战绩。美版《忠犬八公》的大获成功,究其原因,除了人狗情缘善待动物这一感人至深的永恒主题外,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上的... 2009年12月由大牌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的美国电影《忠犬八公》开始全球热映,观众好评如潮,票房亦取得骄人战绩。美版《忠犬八公》的大获成功,究其原因,除了人狗情缘善待动物这一感人至深的永恒主题外,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上的大胆创新更是该影片一大亮点。车站隐喻的巧妙引入,动物客观真实视角的大胆采用以及神秘主义影视创作元素的合理融入,都与影片主题配合得相得益彰,值得我们中国影视界思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电影 《忠犬八公》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元杂剧《赵氏孤儿》看同名电影的创新
19
作者 刘家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64-65,共2页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主要取材于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基本沿袭了原著的故事框架,仍以复仇为主线。但与原著相比较,电影在剧情主题的选择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既刻意淡化了原著的悲剧意蕴与复仇主题...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主要取材于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基本沿袭了原著的故事框架,仍以复仇为主线。但与原著相比较,电影在剧情主题的选择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既刻意淡化了原著的悲剧意蕴与复仇主题,又融入了现代人对人性与人情的思考;既挖掘了原著隐而不显的种种可能性,使得故事内容更加生动,又通过对原著人物形象的改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元杂剧 电影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个性尊严遭遇集体主义——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及其诗里诗外
20
作者 王恒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8-129,共2页
《深深的山谷》是郭小川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按照马斯洛的人生层次需要理论分析,诗中青年男子投崖自杀的悲剧,其根源在于崇高的个性尊严要求遭遇到了集体主义的无意识扼杀。而郭小川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篇,也... 《深深的山谷》是郭小川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按照马斯洛的人生层次需要理论分析,诗中青年男子投崖自杀的悲剧,其根源在于崇高的个性尊严要求遭遇到了集体主义的无意识扼杀。而郭小川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篇,也是因为他曾一度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原了一个诗人的真实身份。但当他重新融入集体主义的河流以后,其个性尊严不见了,诗歌的独特性也随之不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 尊严 集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