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暨潍坊学院“莫言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潍坊召开
1
作者 韩继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2017年4月15-16日,全国“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学术研讨会暨潍坊学院“莫言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潍坊隆重举行。会议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文学经典化 中国当代 潍坊 莫言 成立大会 学院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避籍制度与文学关系探论
2
作者 赵红卫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8-156,共9页
清代避籍任官制度促使大量文官文人群体,离开原籍,通向大江南北,他们的文化文学活动牵连原籍与避籍任职地,在文化与文学的交流与互动中形成了一个多维文学“流动空间”。避籍制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旨在通过研究联结二者的重要媒介“社会... 清代避籍任官制度促使大量文官文人群体,离开原籍,通向大江南北,他们的文化文学活动牵连原籍与避籍任职地,在文化与文学的交流与互动中形成了一个多维文学“流动空间”。避籍制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旨在通过研究联结二者的重要媒介“社会文化”及“生活于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人”,以制度-文化-文学,制度-人-文学的研究模式,试图厘清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多重互动关系,从本质上揭示避籍制度与文学的内在关联,把握文学史的复杂流变和演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避籍制度 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文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方式
3
作者 张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8-9,共2页
电影文学如何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史家的难题。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电影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为了塑造新的民族国家形象而注重政治性,新时期伴随文学性回归浪潮而侧重文学性,90年代后对电影文学自身特质的觉醒而... 电影文学如何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史家的难题。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电影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为了塑造新的民族国家形象而注重政治性,新时期伴随文学性回归浪潮而侧重文学性,90年代后对电影文学自身特质的觉醒而重视电影性。但文学史不是电影史,所以,电影性既是电影文学进入文学史新的方法和契机,但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文学史家在文学性和电影性之间寻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政治性 文学性 电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献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0-114,共5页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而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比较文学若没有中国是残缺不全的。”实际上,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三阶段在亚洲。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是在种种诘难、否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危机”声中脱颖而出的。本专栏特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这一题目,约请了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的比较文学学者各抒己见,意在找准问题,认清方向,予人启发,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学科 艰苦奋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莫言艺术想象的民间资源及其表现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恒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民间文化资源是莫言艺术想象的动力源之一,它在莫言的艺术想象中主要呈现为两个层面: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寓言是最基本来源和存在,它们构成了莫言艺术想象的基本层面;民间历史、民间形象、民间观念、民间情绪... 民间文化资源是莫言艺术想象的动力源之一,它在莫言的艺术想象中主要呈现为两个层面: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寓言是最基本来源和存在,它们构成了莫言艺术想象的基本层面;民间历史、民间形象、民间观念、民间情绪、民间历史态度,它们构成了莫言的民间写作立场及其另类存在艺术想象的高级层面。莫言虽然坚持民间写作立场,却始终没有驱逐道德的在场。相反,因为民间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其创作的道德评判和价值言说也更加丰富和鲜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艺术想象 民间资源 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陆万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4,共6页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其《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爱伦.坡是19世纪初美国的一位小说家、诗人,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奠基者。两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作家,在身世遭际与小说创作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身世遭际方面,两位作家生前皆落寞孤独,身后却名声远播;在小说创作领域,两人都表现出对神秘恐怖题材的偏嗜,且在表现手法上极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爱伦·坡 《聊斋志异》 超现实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看蒲松龄的创作补偿心态 被引量:4
7
作者 侯学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故事,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二是通过否定科考、称道“出世”来寻求平衡、消解苦闷;三是借幻想中的美人对书生的相知相悦,寻求慰藉,肯定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文人心结 文化心理 创作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被引量:4
8
作者 韩继磊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节奏美 教学内容 教学语言 《雨中登泰山》 初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于"人"的坚守——王小妮散文随笔系列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艺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74,共8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小妮忽然想从诗“那吝啬的口气中解放出来”以转向散文的写作,此时,她恰好遭遇了中国文坛空前的“散文时代”。在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各种报刊中,触目可及的是所谓的形形色色的“散文”,是散文的无度的蔓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小妮忽然想从诗“那吝啬的口气中解放出来”以转向散文的写作,此时,她恰好遭遇了中国文坛空前的“散文时代”。在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各种报刊中,触目可及的是所谓的形形色色的“散文”,是散文的无度的蔓延与滋生。但量的繁多并不等于质的乐观。正如王小妮所说:“不可原谅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妮 散文 随笔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评论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红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3,共3页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醒了世人,而且昭示了后人,为后来者的探索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封建文化 “吃人”意象 精神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红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0,共1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样看似有着圆满结局的倾城之恋,却要归功于香港陷落的战火,可以说是战争成全了一场无奈的恋情。而见证他们倾城之恋的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墙”。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旗镇刀客》对武功境界的表现艺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洪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85,共2页
《双旗镇刀客》充满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物武功境界以虚写实的处理艺术。这种处理艺术具体表现为层层铺垫法、欲扬先抑法和误会法。电影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把人物高超的武功突显出来,使观众得到了极大的艺术... 《双旗镇刀客》充满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物武功境界以虚写实的处理艺术。这种处理艺术具体表现为层层铺垫法、欲扬先抑法和误会法。电影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把人物高超的武功突显出来,使观众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这种对人物武功境界的刻画,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坚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旗镇刀客 以虚写实 铺垫法 抑扬法 误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兆阳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对一桩历史公案的再认识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彬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8-45,共8页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秦兆阳对这篇小说的修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兆阳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对区委书记周润祥形象的改写和对林赵爱情的强化上。这种修改与秦兆阳的现实主义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小说的...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秦兆阳对这篇小说的修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兆阳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对区委书记周润祥形象的改写和对林赵爱情的强化上。这种修改与秦兆阳的现实主义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小说的改写触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歌颂与暴露"、"写真实"等重大问题,因此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真实 歌颂与暴露 干预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陵、兰陵酒辨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桂运 张述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3-127,共5页
兰陵酒作为名闻天下的历史名酒,其产地一直众说纷纭,而兰陵这一地名的所在地也争论不休。通过考证,商代的"鬯"酒就是兰陵酒,而西汉楚王墓印有"兰陵贡酒"的酒坛的出土,证明了山东兰陵确实是兰陵酒的最早产地。曲阿... 兰陵酒作为名闻天下的历史名酒,其产地一直众说纷纭,而兰陵这一地名的所在地也争论不休。通过考证,商代的"鬯"酒就是兰陵酒,而西汉楚王墓印有"兰陵贡酒"的酒坛的出土,证明了山东兰陵确实是兰陵酒的最早产地。曲阿酒、常州酒为兰陵酒之旁支,这是因为东晋初年兰陵萧氏南迁至南兰陵,于是兰陵美酒也传至了江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陵 兰陵酒 兰陵萧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砚芬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I0016-I0016,共1页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中国有56个民族,语言种类丰富。加强各民族语言的相互学习,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巩固民族团结,共同促进我国的繁荣、发展。汉语承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结晶。汉...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中国有56个民族,语言种类丰富。加强各民族语言的相互学习,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巩固民族团结,共同促进我国的繁荣、发展。汉语承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结晶。汉语语言的学习与应用,是民族间的沟通纽带,也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得到巨大改善,但仍有提高和进步的空间。新时期如何改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境况,是促进少数民族发展、多民族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少数民族 通用语言 汉语语言 上下五千年 语言种类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教学探究 文化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盛宴——论《檀香刑》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恒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45-56,共12页
《檀香刑》是一部文化意蕴异常丰厚的长篇小说,但自出版以来,却存在着严重的狭隘阅读的现象。人们无论是赞美它,还是批评它,基本上都拘囿于莫言对酷刑文化的神奇想象与醒目描写上,而忽视了小说对其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其实,除了酷... 《檀香刑》是一部文化意蕴异常丰厚的长篇小说,但自出版以来,却存在着严重的狭隘阅读的现象。人们无论是赞美它,还是批评它,基本上都拘囿于莫言对酷刑文化的神奇想象与醒目描写上,而忽视了小说对其他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其实,除了酷刑文化之外,暴政文化、侠义文化、民间戏曲文化、面子文化、饮食文化、性文化、孝文化、广场文化、看客文化、小说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都在小说中有深刻而独到的表现。它不啻为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展览、演出、碰撞、交流、联姻、融合的饕餮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刑》 莫言 意蕴 盛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权文化下的双重期待和幻想——谈《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像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学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4-125,共2页
《聊斋志异》刻画了众多的理想女性形像。这些理想女性形像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蒲松龄把女子的美色作为吸引男性的首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来表现,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作者作为男人不自觉的暗中希冀和追求。同时作者歌颂妻妾之... 《聊斋志异》刻画了众多的理想女性形像。这些理想女性形像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蒲松龄把女子的美色作为吸引男性的首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来表现,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作者作为男人不自觉的暗中希冀和追求。同时作者歌颂妻妾之德,标举"贤妻良母",把女性在家庭内的角色功能强化到极至。蒲松龄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特征及角色定位,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的,反映出男权文化下男性对女性的的双重期待和幻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女性形像 角色定位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金时代》的影像化传记叙事策略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7-69,共3页
萧红是中国现代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吸引许多传记作家为其立传,从最早的骆宾基《萧红小传》至今,萧红传记已达百部。2014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是萧红传记的影像化呈现。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影片,在这... 萧红是中国现代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女作家,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吸引许多传记作家为其立传,从最早的骆宾基《萧红小传》至今,萧红传记已达百部。2014年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是萧红传记的影像化呈现。这是一部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许鞍华采用了对话性的多声部叙事策略与融合过去、现在、未来的超时空叙事策略,使得影片呈现出了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在传记和影像之间达到了叙述的平衡,也为传记电影呈现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时代》 对话性 超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游记》中阿傩的冤案 被引量:1
19
作者 侯学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6-128,共3页
《西游记》九十八回有一个阿傩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情节,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作者表现阿傩索贿并进而讽刺佛教的重要证据。但从《西游记》的抑道扬佛倾向、从该情节所体现出的佛教教理教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等方... 《西游记》九十八回有一个阿傩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的情节,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作者表现阿傩索贿并进而讽刺佛教的重要证据。但从《西游记》的抑道扬佛倾向、从该情节所体现出的佛教教理教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等方面来看析,作品中这个索要"人事"的情节,并非是对佛教的讽刺,而是作品整个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佛教义理 阿傩 钵盂 般若空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卫视《一年级》节目成功的受众心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97,共2页
2014年第四季,湖南卫视以启蒙教育为主题,将节目视域投向小学一年级学龄儿童,强力打造《一年级》校园纪实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本文力图对该节目进行解析,探求其成功的原因。一、从媒介受众的需求出发,激发受众的观看热... 2014年第四季,湖南卫视以启蒙教育为主题,将节目视域投向小学一年级学龄儿童,强力打造《一年级》校园纪实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本文力图对该节目进行解析,探求其成功的原因。一、从媒介受众的需求出发,激发受众的观看热情早在1959年,艾里户·卡兹就提出了"需求与满足"理论,在该理论中,他第一次定义了媒介受众在媒介消费中的机理和地位[1],自此,对媒介受众进行研究,探究受众对媒介的影响成为媒介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受众 媒介研究 媒介消费 卡兹 娱乐元素 艾里 子女教育问题 电视屏幕 个体情感 好奇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