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喻与反讽——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转型的内在思维
1
作者 李春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1980年代中期中国诗歌发生了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的转型,从隐喻到反讽的嬗变是这一转型的内在思维动力。本文从英雄形象的形塑、文本的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共同体的模态三个转型维度深入剖析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创作机制,揭示出从朦胧诗的隐... 1980年代中期中国诗歌发生了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的转型,从隐喻到反讽的嬗变是这一转型的内在思维动力。本文从英雄形象的形塑、文本的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共同体的模态三个转型维度深入剖析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创作机制,揭示出从朦胧诗的隐喻向第三代诗的反讽转型的内在思维机制,概括出朦胧诗与第三代诗的思维差异。这种转型机制的生成不仅体现出两代诗歌表意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揭示出诗歌作为文化表征的深层意义,折射出中国1980年代历史文化的深刻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第三代诗 隐喻思维 反讽思维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地域性文学社群与高密诗派的形成及传衍
2
作者 赵红卫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145-152,共8页
地域性文学社群的存在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以地域性文学社群作为考察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维度,可以还原历史语境,增进对清代诗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高密诗派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个影响广泛的诗歌流派,它由最初囿于... 地域性文学社群的存在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以地域性文学社群作为考察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维度,可以还原历史语境,增进对清代诗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高密诗派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个影响广泛的诗歌流派,它由最初囿于一隅发展到影响力遍布南北,地域性文学社群在其形成与传衍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体系中,家族文学共同体是地域文学社群实现代际传承的支柱和纽带;地域性的文人社集本身即带有地域文化的稳定性特质,地域文化特质在高密诗派诗歌创作中的呈现,是诗派形成与长期传衍的重要动因;地域文学社群的基层写作形态影响着高密诗派的诗论诗风;高密诗派成员在宦游地开展的地域性文人社集活动促生了新的诗学中心,完成了文化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区域文学 家族文学 地域文化 文学社群 避籍制度 高密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冷遇与兄弟久别之双重困境的自我解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蕴新解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以兴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苏轼《水调歌头》词上下两阕,分别叙写词人面对政治冷遇和兄弟久别之双重人生困境时由纠结、困惑到超越、解脱的心路历程.具体来说就是在来之则安的心态下努力做到造福一方与各自珍重,这两点正是词人想要与弟弟分享和共勉的,即"兼... 苏轼《水调歌头》词上下两阕,分别叙写词人面对政治冷遇和兄弟久别之双重人生困境时由纠结、困惑到超越、解脱的心路历程.具体来说就是在来之则安的心态下努力做到造福一方与各自珍重,这两点正是词人想要与弟弟分享和共勉的,即"兼怀子由"的真正内容.词中"天上""人间"分别代指朝廷、地方,词人以月宫寒凛隐喻朝廷党争之残酷,且自比为孤独起舞的嫦娥以形容自己在新旧党争中的尴尬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上 人间 自我解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