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于"人"的坚守——王小妮散文随笔系列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艺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74,共8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小妮忽然想从诗“那吝啬的口气中解放出来”以转向散文的写作,此时,她恰好遭遇了中国文坛空前的“散文时代”。在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各种报刊中,触目可及的是所谓的形形色色的“散文”,是散文的无度的蔓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小妮忽然想从诗“那吝啬的口气中解放出来”以转向散文的写作,此时,她恰好遭遇了中国文坛空前的“散文时代”。在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各种报刊中,触目可及的是所谓的形形色色的“散文”,是散文的无度的蔓延与滋生。但量的繁多并不等于质的乐观。正如王小妮所说:“不可原谅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妮 散文 随笔 当代文学 中国 文学评论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被引量:4
2
作者 韩继磊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节奏美 教学内容 教学语言 《雨中登泰山》 初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聊斋志异》中的小文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炳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71,共11页
约占《聊斋志异》篇目三分之一的“小文” ,除谐趣者外 ,皆属于志怪范围 ;但不与生活隔绝 ,人情世风 ,时露笔端 ,能使人多读而不倦。这就不是文笔简古而内容单调的《搜神记》之类的古书所能比拟。它有精彩的构思 ,生动的描写 ,深沉的哲... 约占《聊斋志异》篇目三分之一的“小文” ,除谐趣者外 ,皆属于志怪范围 ;但不与生活隔绝 ,人情世风 ,时露笔端 ,能使人多读而不倦。这就不是文笔简古而内容单调的《搜神记》之类的古书所能比拟。它有精彩的构思 ,生动的描写 ,深沉的哲理 ,冷峻的抨击 ,辛辣的嘲讽 ,一篇篇各有特色 ,精致绝伦。《聊斋志异》的精华虽不在小文 ,但如一位歌王 ,即使偶唱短曲 ,档次与大调无别 ;又如一座名窑 ,即使偶产盅匙 ,也必为瓷中上品。因此它成为我国古代志怪短作中独具光辉的一列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小文 志怪小说 构思 描写手法 哲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红楼梦》究以何本为优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炳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9,共9页
关键词 《红楼梦》 程伟元 高鹗 小说 广泛 曹雪芹 崇高 百年 古今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老子“道”论的理念直观 被引量:2
5
作者 沈香萍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4-126,共3页
老子生活于"泽国"之称的楚国,他对孕育楚国物质和精神的"水"充满了感悟和思索,水的状态、水的性质、水的运动规律,"尚水"情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体现。水启发着老子的灵感,水的品格与老子的"... 老子生活于"泽国"之称的楚国,他对孕育楚国物质和精神的"水"充满了感悟和思索,水的状态、水的性质、水的运动规律,"尚水"情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体现。水启发着老子的灵感,水的品格与老子的"道"论交融贯通、合而为一,自然之水上升为道德之水、生命之水、宇宙本体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理念直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祝福》里的“我”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晴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祥林嫂 叙述者 《祝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帝王与柞蚕产业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宪明 《古今农业》 2002年第3期57-59,共3页
起源于山东的柞蚕放养、柞丝绸织造业,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国内一些产柞的省区推广普及。清朝后期中国加入世界商战以来,柞蚕丝绸曾经是中国垄断国际市场的传统骨干商品。中国柞蚕丝绸出口的鼎盛时期,一度在同类产品中占有世界贸易 9... 起源于山东的柞蚕放养、柞丝绸织造业,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国内一些产柞的省区推广普及。清朝后期中国加入世界商战以来,柞蚕丝绸曾经是中国垄断国际市场的传统骨干商品。中国柞蚕丝绸出口的鼎盛时期,一度在同类产品中占有世界贸易 90%以上的份额。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柞蚕丝绸产量最多的国家。这种产业之所以能在清代取得长足的发展,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清代帝王(特别是乾隆帝)的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放养 中国柞蚕 柞蚕丝绸 柞蚕生产 乾隆帝 贵州 野蚕 帝王 国际市场 承德避暑山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莫里茨·盖格尔美学思想研究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云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56,共8页
重审美经验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作为现象学美学奠基者的莫里茨·盖格尔更是强化了这一点。不过 ,与各种事实论美学尤其是心理学美学把审美经验看作心理的事实不同的是 ,盖格尔视审美对象为审美经验的来源。为此 ,盖格... 重审美经验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作为现象学美学奠基者的莫里茨·盖格尔更是强化了这一点。不过 ,与各种事实论美学尤其是心理学美学把审美经验看作心理的事实不同的是 ,盖格尔视审美对象为审美经验的来源。为此 ,盖格尔对艺术的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快乐和享受、内在的专注和外在的专注、审美判断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作出了根本的区别。但最具特色的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茨·盖格尔 美学思想 审美经验 审美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新教学观念 做好角色转换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凯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7S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教学观念 角色转换 更新 教育观念 教育模式变革 素质教育 教育规律 教学规模 办学层次 教学改革 高校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庸小说与禅宗
10
作者 李洪武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6-138,共3页
金庸小说表现了丰富的禅宗文化。作品不仅涉及了禅宗的公案、典籍、话头、机锋、宗派、教义,还涉及了禅宗的神通妙用和证悟知解。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探索人生要义,创立武学境界,使作品呈现出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关键词 金庸 小说 传统文化 禅宗 文学评论 情节 人物形象 艺术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仿秀·生活秀·做秀——论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11
作者 王恒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54,共3页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用“模仿秀”、“生活秀”和“做秀”三个词概括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道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不同阶段的行文特征,对于全面了解和把握贾平凹的创作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贾平凹 散文 模仿秀 生活秀 中国 文学评论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当代唐诗研究者的必读书——《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评介
12
作者 籍成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9-119,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 唐代 诗歌 文学研究 张忠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之路——张承志散文的宗教性解读
13
作者 胡艺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1,共4页
: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本真地展现了他极为独特的心路历程。对于草原的动情的回忆与描写 ,已渐渐不能满足张承志全部的精神追求 ,于是 ,他踏上了自己的“荒芜英雄路” ,去寻求“清洁的精神”以... :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本真地展现了他极为独特的心路历程。对于草原的动情的回忆与描写 ,已渐渐不能满足张承志全部的精神追求 ,于是 ,他踏上了自己的“荒芜英雄路” ,去寻求“清洁的精神”以拯救生存。缘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他最终走向了他的信仰之地———折合忍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散文 信仰 折合忍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思考
14
作者 钟希高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2X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语文教育 素质化 科学技术人才 知识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 国家建设 人文精神 和谐发展 工具化 有效率 批判性 发散性 想象力 创造力 思维 熏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献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0-114,共5页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而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比较文学若没有中国是残缺不全的。”实际上,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三阶段在亚洲。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是在种种诘难、否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危机”声中脱颖而出的。本专栏特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这一题目,约请了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的比较文学学者各抒己见,意在找准问题,认清方向,予人启发,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学科 艰苦奋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