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表观弥散系数与脑内代谢物质的相关性
1
作者 王振华 钟池 +3 位作者 赵斌 王琦 郑岗 谭绪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梗死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和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及ADC值与脑内代谢物质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行头部MR平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梗死灶中心区、周边区、外围正常区及梗死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梗死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和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及ADC值与脑内代谢物质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行头部MR平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梗死灶中心区、周边区、外围正常区及梗死灶中心区对侧镜像区(以下简称镜像区)的ADC值;行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测定上述各区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肌酸及乳酸的含量.并进行ADC值与NAA、胆碱、乳酸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与镜像区比较,梗死灶中心区的ADC值降低最明显,其次是周围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围正常区ADC值无明显变化.②与镜像区比较,梗死灶中心区的NAA含量降低、乳酸含鼍升高均为最明显;外围正常区的NAA和乳酸无明显变化;梗死周围区、外围正常区、镜像区的胆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梗死中心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的ADC值与NAA含量呈正相关(rs=0.196,P=0.027),与乳酸旱负相关(rs=-0.381,P=0.000),与胆碱无相关性(rs=0.088,P=0.326).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梗死中心区和周围区的ADC值、NAA、胆碱和乳酸的含量出现变化;ADC值的变化与NAA、乳酸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磁共振波谱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多序列检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万德坤 钟池 +3 位作者 王琦 王洪海 邢国平 许晓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0-14,32,共6页
目的 采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33例.行颈部MRI... 目的 采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评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分为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组33例.行颈部MRI多序列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血管壁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根据 MRI检查定义斑块的易损性,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大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结果 (1)126支(63例)颈动脉中,91支有斑块.糖尿病组41支(30例),其中36支(87.8%)为易损斑块;非糖尿病组50支(33例),其中19支(38.0%)为易损斑块.两组易损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斑块大小比较,糖尿病组斑块最大厚度为(5.8±0.8) mm,非糖尿病组为(5.2±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总面积、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管壁标准化指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0.780,95%CI:4.531-95.217,P=0.000)、饮酒史(OR=13.518,95%CI:1.086±168.265,P=0.043)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为斑块稳定性的保护性因素(OR=0.096,95%CI:013-0.069,P=0.020) 结论颈部MRI多序列检查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方法.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较非糖尿病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糖尿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