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肾补气活血方加中药灌肠联合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香玲 赵学兰 +3 位作者 王炎强 郭民 王树庆 陈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0-392,共3页
目的:观察益肾补气活血方加中药灌肠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RA)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5例肾性贫血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应用rHuEPO 80~120 u/(kg.周),分2次注射;治疗组在对... 目的:观察益肾补气活血方加中药灌肠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RA)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5例肾性贫血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应用rHuEPO 80~120 u/(kg.周),分2次注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益肾补气活血方加中药灌肠,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贫血指标、铁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肝肾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贫血、铁代谢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cr、BUN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ALB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ALT、AST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益肾补气活血方加中药灌肠联合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疗效显著,能降低毒素水平,保护残余肾功能,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贫血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益肾补气活血方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向指数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分型与疗效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丽 王素珍 +1 位作者 王海霞 王树庆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0-802,共3页
目的应用倾向指数方法,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分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8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肾阳虚组193例,肾阴虚组194例。倾向指数匹配后,共有患者292例,其中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各146例,匹配... 目的应用倾向指数方法,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分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8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肾阳虚组193例,肾阴虚组194例。倾向指数匹配后,共有患者292例,其中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各146例,匹配的比例是75.5%。基线资料匹配后均达到了均衡。对匹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和疾病疗效、症候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匹配后疾病疗效:肾阳虚组基本治愈38例,缓解48例,明显进步42例,总有效率是87.7%;肾阴虚组分别为57例、29例、20例,有效率是7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肾阳虚组和肾阴虚组各项主要中医证侯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肾阳虚组心悸、头晕、乏力、面色口唇、指甲苍白、形寒肢冷积分下降与肾阴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肾阳虚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88例,总有效率是67.8%;肾阴虚组分别为0例、12例、99例,有效率是76%;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7>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疾病疗效方面肾阳虚组要优于肾阴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倾向指数 中医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疗效的模糊综合评判 被引量:5
3
作者 杨丽 王树庆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766-2768,共3页
目的中医方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疗效作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2例,服用补肾活髓颗粒治疗,并且不同症型再辅之不同中药治疗,效果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基本治愈... 目的中医方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疗效作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2例,服用补肾活髓颗粒治疗,并且不同症型再辅之不同中药治疗,效果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基本治愈程度为20.08%;缓解程度为32.27%;明显进步程度为30.74%;无效的程度为16.68%。根据模糊数学中最大隶属决策原则,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效果为缓解。结论补肾活髓颗粒,辅之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缓解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药 模糊综合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C基因沉默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杰 李欢 +6 位作者 王鑫 陈正岗 王莹 李泉 华英杰 王婧 迟增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7,共11页
目的:分析RhoC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和K-M plotter在线数据库预测分析RhoC在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分生存率的关系,并结合IHC实验检测OSCC组织中RhoC的表达水平。按照人R... 目的:分析RhoC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和K-M plotter在线数据库预测分析RhoC在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分生存率的关系,并结合IHC实验检测OSCC组织中RhoC的表达水平。按照人RhoC基因构建两条小干扰RNA(siRNA)并将细胞进行实验分组。RT-qPCR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RhoC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实验分组细胞中RhoC、FAK、MAPK、p-FAK、p-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表达;此外,比较各实验分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和划痕愈合面积分析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活动。最终通过构建裸鼠肺转移模型对上述实验进行验证。结果:RhoC在OSCC中高表达,并和病理分期和病理分级等关联性大。RhoC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OSCC中增高(P<0.01);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减RhoC表达后,Rho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FAK、p-MAPK、MMP-2和MMP-9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FAK和MAPK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发出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裸鼠肺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RhoC基因可影响O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FAK和MAPK信号分子参与O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RHOC基因 小干扰RNA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PRDX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5
作者 张翠翠 李志祥 +4 位作者 李泉 兰文华 于洋 王爱英 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00-505,共6页
目的:分析过氧化物还原酶4(peroxiredoxin4,PRDX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carcinoma,ESCC)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及相关蛋白表达。方法:结合UALCAN、GEPIA和TCGA数据库预测PRDX4在ESCC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选... 目的:分析过氧化物还原酶4(peroxiredoxin4,PRDX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carcinoma,ESCC)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及相关蛋白表达。方法:结合UALCAN、GEPIA和TCGA数据库预测PRDX4在ESCC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选取2010年8月至2023年8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行食管癌(esophagealcarcinoma,EC)根治术治疗的60例ES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为研究样本,分析组织样本中的PRDX4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析ESCC细胞中PRDX4的mRNA和相关信号分子蛋白的表达水平;此外,结合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分析PRDX4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活动的影响。最终将体外实验结果通过裸鼠皮下瘤模型进行验证。结果:GEPIA和UALCAN数据库的数据表明,PRDX4在ESCC中表达异常增高,且与病理分期、分级和患者的生存率等有关。对ESCC细胞系PRDX4进行敲低和过表达后,PRDX4、p-PI3K、p-AKT、Cyclin D1、Survivin蛋白表达分别表达降低和增高,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均受正相关调控;相较于sh-NC组、sh-PRDX4组裸鼠肿瘤的体积和质量降低。结论:PRDX4可基于P1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对ESCC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能力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PRDX4 P13K/AKT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补肾方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赵学兰 李香玲 +3 位作者 郭民 王树庆 陈鹏 张琳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37-1640,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87例R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补肾方。6个月后,观察两组T淋巴细胞亚...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87例R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所有患者均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补肾方。6个月后,观察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2,IL-6,IL-8)。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8%),与对照组(55.8%)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升高,24 h尿蛋白(24 h Pro)、尿素氮、血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均下降(均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组治疗后IL-2、IL-6、IL-8、TNF-α均降低(P<0.05),CD3+,CD4+,CD4+/CD8+均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TNF-α、IL-2、IL-6、IL-8参与RNS病理生理过程,益气活血补肾方具有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细胞因子平衡的作用,能有效降低高凝状态,调整脂质代谢紊乱,持续稳定肾功能,缓解RNS的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为探讨中医干预治疗RNS的机制提供了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 益气活血补肾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质表皮转化因子通过PI3K/AKT/MMPs信号通路促进肺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被引量:16
7
作者 林祥博 石文静 +5 位作者 杨志一 张丽萍 周丹丹 郑荃 尹崇高 李洪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8-654,共7页
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但MET影响肺腺癌的分子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收集3例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lung adenocarcinoma tissues,LAD)和3例无... 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在多种癌症中异常表达,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但MET影响肺腺癌的分子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收集3例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lung adenocarcinoma tissues,LAD)和3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用于微阵列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相比,有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中有1 314条mRNAs表达上调,400条mRNAs表达下调。其中,MET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随机选取8个差异表达基因,对收集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组织各30例通过qRT-PCR实验进行微阵列基因芯片验证。结果显示,所选mRNAs的表达与微阵列结果一致,验证了微阵列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通过Western印迹进一步检测MET的表达。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肺上皮细胞,肺腺癌细胞中MET的表达显著升高。利用质粒转染,敲减肺腺癌细胞A549中的MET,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敲减MET后肺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对各细胞组进行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处理并检测PI3K/AKT/MMPs信号通路,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敲减MET后,肺腺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MMP-9的表达显著下降,AKT的磷酸化水平也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MET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增加MMPs的表达促进肺腺癌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基因芯片 间质表皮转化因子 PI3K/AKT/MMPs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腐酚与异黄腐酚对变形链球菌致龋毒力因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杨若琪 李泉 +1 位作者 王涛 刘东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68,共7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黄腐酚与异黄腐酚对变形链球菌致龋毒力因子的影响.首先通过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术测定了黄腐酚与异黄腐酚对浮游细菌生长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这两种化合物对细菌产酸性和耐酸性的影响,最后使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 本研究旨在评估黄腐酚与异黄腐酚对变形链球菌致龋毒力因子的影响.首先通过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术测定了黄腐酚与异黄腐酚对浮游细菌生长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这两种化合物对细菌产酸性和耐酸性的影响,最后使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来定量和观察生物被膜的结构.结果表明,黄腐酚与异黄腐酚对变形链球菌浮游细胞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2μg/mL和1024μg/mL,亚MIC浓度的两种化合物还显著降低了变形链球菌的产酸性和耐酸性,同时黄腐酚与异黄腐酚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酚 异黄腐酚 变形链球菌 致龋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