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促进血虚动物白细胞增殖的药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志坚 杨萍 +3 位作者 杨利丽 安毅 张薇 李文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2期1063-1064,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生白片”对小鼠血虚模型的升高白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保护DNA免受损伤的作用。方法以环磷酰胺制备小鼠血虚模型,以“生白片”加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微核细胞率的改变。结果“生白片”组小鼠... 目的观察中药“生白片”对小鼠血虚模型的升高白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保护DNA免受损伤的作用。方法以环磷酰胺制备小鼠血虚模型,以“生白片”加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和微核细胞率的改变。结果“生白片”组小鼠的白细胞计数为(7.470±1.852)×109/L,淋巴细胞增殖为(14768.23±8316.86)/min,骨髓细胞微核率为(6.02±1.72)‰,均明显优于血虚模型组(P<0.01)。结论“生白片”具有明显升高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降低细胞微核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症 淋巴细胞增殖 微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志坚 王益光 +4 位作者 鲁洪 王玉良 唐可欣 王忠伟 郭顺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实验性急性颅脑损伤后大鼠神经病学评分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将27只急性颅脑损伤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NGF、胞磷胆碱钠(CS)和生理盐水(NS)治疗,于治疗前...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实验性急性颅脑损伤后大鼠神经病学评分和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将27只急性颅脑损伤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NGF、胞磷胆碱钠(CS)和生理盐水(NS)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查动物的神经病学评分改变。②再将65只急性颅脑损伤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30只)、对照组(30只)和正常组(5只)。实验组急性颅脑损伤后即刻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分别在脑损伤后1h、3h、6h、8h、24h断头取脑,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NO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NGF和CS组治疗后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P<0.05);与盐水对照组比较,NGF和CS组治疗后神经病学评分均降低(P<0.05)。②大鼠脑皮质中NOS活性在伤后1h、3h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神经生长因子实验组与盐水对照组比较,NOS含量在脑损伤后1h、3h、6hNOS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NGF可明显促进急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NGF可通过抑制急性脑损伤后NOS的升高,抑制了一氧化氮的毒性作用,从而保护了脑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病学评分 一氧化氮合成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志坚 王益光 +4 位作者 孙嘉斌 王玉良 唐可欣 张薇 郭顺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7-108,13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损伤模型,同时给予NGF治疗,观测神经评分改变,计算脑组织梗死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损伤模型,同时给予NGF治疗,观测神经评分改变,计算脑组织梗死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动的变化。结果:NGF治疗组神经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NGF治疗组脑缺血梗死区缩小,脑组织含水量和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NGF具有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可能与抑制NOS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评分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37靶向调节p53表达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磊 张秘 +2 位作者 李文涛 张代娟 刘江月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91-1797,共7页
目的:研究微小RNA-337(miR-337)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从靶向调节p53表达的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beclin-1、LC3B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beclin-1和LC3B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 目的:研究微小RNA-337(miR-337)对结肠癌细胞自噬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从靶向调节p53表达的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中beclin-1、LC3B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beclin-1和LC3B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p53与beclin-1和LC3B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小干扰RNA敲减p53基因表达后电镜观察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中自噬小体的形成,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和LC3B蛋白的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筛选靶向p53的miRNAs并用RT-qPCR方法验证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萤光素酶报告检测miR-337对p53基因的调控作用。过表达miR-337后用Western blot检测p53及beclin-1和LC3B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癌旁黏膜组织相比,beclin-1和LC3B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显著相关。p53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与beclin-1和LC3B蛋白的表达显著负相关。敲减p53基因的表达使beclin-1和LC3B蛋白表达上调;过表达miR-337和敲减p53蛋白表达可使beclin-1和LC3B的蛋白表达上调,HCT116细胞迁移能力降低(P<0.05)。结论:miR-337可促进结肠癌细胞自噬,抑制其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p5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微小RNA-337 P53蛋白 自噬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LC3和Beclin-1的表达 被引量:7
5
作者 高健 王德秀 +1 位作者 王凤斌 王玉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目的: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观察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在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溶液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在1、3、5和7 d四个时间点,分别... 目的: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大鼠,观察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在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同时腹腔注射硝普钠溶液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在1、3、5和7 d四个时间点,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上LC3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的逃逸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延长(P<0.01)。HE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严重损伤,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积分光密度值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LC3和Beclin-1的表达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5 d时间点达到高峰。结论:VD模型大鼠缺血再灌注短时间内海马CA1区神经元出现严重损伤,伴有自噬相关的LC3和Beclin-1一过性表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D模型 自噬 LC3 BECLIN-1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自噬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德秀 蔡欣 +4 位作者 金成文 王凤斌 王鲁娟 张锐 王玉良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1-474,共4页
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后会发生自噬(autophagy)现象,自噬水平的提高对维持神经元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自噬过度激活,则可能会造成神经元的凋亡。目前,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自噬发生的程度以及自噬... 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IR)后会发生自噬(autophagy)现象,自噬水平的提高对维持神经元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自噬过度激活,则可能会造成神经元的凋亡。目前,脑缺血再灌注状态下自噬发生的程度以及自噬对神经元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因而本文就目前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神经元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BDNF基因修饰后移植治疗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纪萌 刘玉秋 +4 位作者 赵京杰 金成文 李鑫 魏志新 王晓萃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93-97,I0013,共6页
目的:采用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3组:空白组10只(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脊膜);SCI 组10只;SCI术后细胞移植组10只;从以上三... 目的:采用电生理的研究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3组:空白组10只(只切除椎板,暴露脊髓硬脊膜);SCI 组10只;SCI术后细胞移植组10只;从以上三组大鼠随机抽取8只于细胞移植后1 d、7 d、14 d、21 d、30 d、60 d进行SEP(皮层体感诱发电位)、MEP(运动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测技术,并观察大鼠的运动评分恢复程度。结果细胞移植4d后,大鼠饮食和活动开始增加;后肢变化过程如下:损伤后1~4d损伤侧后肢迟缓性瘫痪,拖地行走,损伤对侧后肢由损伤初期的运动减弱逐渐恢复,损伤后5~9 d损伤侧后肢痉挛性瘫痪;10~14 d损伤侧下肢恢复少量活动,损伤对侧后肢恢复至较损伤前稍弱的状态;15~21 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较之前有明显改善,至30 d损伤侧后肢活动能力及肌张力恢复程度最明显,30 d以后无更明显改善。免疫组化发现损伤处诱导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行为学观察发现细胞移植改善了损伤大鼠运动能力。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BDNF基因修饰后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DNF基因 脊髓损伤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