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使用,形成了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点磁刺激[2]。但目前rPMS及其与rTMS联合临床应用尚无统一认识,缺乏规范化。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矫形鞋垫的分类,3D打印矫形鞋垫常用技术、常用材料及其在扁平足中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12年至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相关内容。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来自5个国家,涉及290例参...目的了解矫形鞋垫的分类,3D打印矫形鞋垫常用技术、常用材料及其在扁平足中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12年至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相关内容。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来自5个国家,涉及290例参与者,发表时间主要集中于2019年至2022年。矫形鞋垫可分为预制型、半定制型和定制型,其中定制型可分为传统定制型和3D打印定制型。3D打印制作矫形鞋垫时常选择的打印技术为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成型(FDM)和PolyJet打印,材料包括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乳酸、热塑性聚氨酯、聚酰胺、聚丙烯。3D打印矫形鞋垫应用于扁平足,改善足底压力,缓解足部疼痛,联合使用鞋垫张贴能有效控制后足外翻。结论3D打印定制鞋垫的制作效率和精确度优于传统定制鞋垫;常选择的打印技术和材料主要为FDM和EVA。3D打印矫形鞋垫可对扁平足足底压力、舒适度和足部运动功能产生积极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究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黄连和肉桂活性成分、靶标,以...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究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黄连和肉桂活性成分、靶标,以及心律失常疾病和证候靶标信息,借助平台构建“中药-证素-疾病-靶标-通路”多维网络,获得药物干预疾病的关键靶标,通过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库(Kyoto Encyc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富集分析,预测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2)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模型组(M)、交泰丸组(J)、阳性药组(Meto)4组,以尾静脉推注肾上腺素(Epi)制造心律失常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各组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儿茶酚抑素(CST)、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 (1)交泰丸共筛选出23个活性成分(黄连14个,肉桂9个),心律失常相关靶标850个。这些活性成分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激活、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依赖的共翻译蛋白靶向膜、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心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通过心脏传导调节心率等生物过程,直接或间接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加速纤维肉瘤蛋白(rapidly accelerated fibrosarcoma,RAF)激活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2)模型组大鼠血浆AngⅡ、CST、NP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交泰丸组AngⅡ、CST、NPY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交泰丸组疗效优于阳性药组。结论 通过整合药理学策略结合药效验证,揭示了交泰丸多途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分子机制,验证了RAS系统与交感神经活性在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交泰丸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疗效确切。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结合注意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言语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语训+注意训练...目的观察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结合注意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言语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语训+注意训练组(A组)、语训+rTMS组(B组)和语训+注意训练+rTMS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言语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注意训练;B组在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对右侧大脑额下回三角区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C组接受上述3种疗法的联合治疗。常规言语训练时间为30 min,注意训练及rTMS治疗时间均为20 min,上述3种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疗程4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汉语失语症成套量表(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间MMSE、MBI、ABC各项(命名、听理解、阅读、书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MSE、ABC的命名及书写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ABC的阅读得分仅优于B组(P<0.05);C组的MBI和ABC的听理解得分与其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言语训练的基础上,注意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认知、命名及书写能力,且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注意训练或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走时的运动学数据,应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衰弱状态和步速下老年人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差异。结果衰弱组老年人的年龄显著高于非衰弱组(P<0.01),膝关节最大屈角、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显著低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组(P<0.05);同时,衰弱组老年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显著低于非衰弱组(P<0.05);随着步速增加,衰弱组老年人的单支撑相时间显著增加(P<0.05),3组老年人髋关节矢状面最大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及其ROM显著增加(P<0.05),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和膝关节ROM显著减小(P<0.05);所有关节角度中只有髋关节最大伸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在慢速与习惯速度之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前组和衰弱组老年人不同速度步行时髋、膝关节ROM均显著正相关(P<0.01),衰弱组老年人在习惯速度和快速行走时膝、踝关节ROM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衰弱程度的进展,老年人下肢关节矢状面角度持续降低,主要集中于膝、踝关节。在行走时两个关节间同步性增强,自由度降低,但在提高步行速度时,衰弱状态基本不影响老年人的步行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衰弱老年人群进行筛查及康复指导。展开更多
文摘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使用,形成了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点磁刺激[2]。但目前rPMS及其与rTMS联合临床应用尚无统一认识,缺乏规范化。
文摘目的了解矫形鞋垫的分类,3D打印矫形鞋垫常用技术、常用材料及其在扁平足中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12年至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相关内容。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来自5个国家,涉及290例参与者,发表时间主要集中于2019年至2022年。矫形鞋垫可分为预制型、半定制型和定制型,其中定制型可分为传统定制型和3D打印定制型。3D打印制作矫形鞋垫时常选择的打印技术为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成型(FDM)和PolyJet打印,材料包括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乳酸、热塑性聚氨酯、聚酰胺、聚丙烯。3D打印矫形鞋垫应用于扁平足,改善足底压力,缓解足部疼痛,联合使用鞋垫张贴能有效控制后足外翻。结论3D打印定制鞋垫的制作效率和精确度优于传统定制鞋垫;常选择的打印技术和材料主要为FDM和EVA。3D打印矫形鞋垫可对扁平足足底压力、舒适度和足部运动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文摘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究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黄连和肉桂活性成分、靶标,以及心律失常疾病和证候靶标信息,借助平台构建“中药-证素-疾病-靶标-通路”多维网络,获得药物干预疾病的关键靶标,通过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库(Kyoto Encyc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富集分析,预测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2)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模型组(M)、交泰丸组(J)、阳性药组(Meto)4组,以尾静脉推注肾上腺素(Epi)制造心律失常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各组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儿茶酚抑素(CST)、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 (1)交泰丸共筛选出23个活性成分(黄连14个,肉桂9个),心律失常相关靶标850个。这些活性成分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激活、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依赖的共翻译蛋白靶向膜、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心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通过心脏传导调节心率等生物过程,直接或间接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加速纤维肉瘤蛋白(rapidly accelerated fibrosarcoma,RAF)激活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2)模型组大鼠血浆AngⅡ、CST、NP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交泰丸组AngⅡ、CST、NPY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交泰丸组疗效优于阳性药组。结论 通过整合药理学策略结合药效验证,揭示了交泰丸多途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分子机制,验证了RAS系统与交感神经活性在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交泰丸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疗效确切。
文摘目的观察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结合注意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言语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语训+注意训练组(A组)、语训+rTMS组(B组)和语训+注意训练+rTMS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言语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注意训练;B组在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对右侧大脑额下回三角区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C组接受上述3种疗法的联合治疗。常规言语训练时间为30 min,注意训练及rTMS治疗时间均为20 min,上述3种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疗程4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汉语失语症成套量表(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间MMSE、MBI、ABC各项(命名、听理解、阅读、书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MSE、ABC的命名及书写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ABC的阅读得分仅优于B组(P<0.05);C组的MBI和ABC的听理解得分与其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言语训练的基础上,注意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认知、命名及书写能力,且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注意训练或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文摘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走时的运动学数据,应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衰弱状态和步速下老年人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差异。结果衰弱组老年人的年龄显著高于非衰弱组(P<0.01),膝关节最大屈角、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显著低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组(P<0.05);同时,衰弱组老年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显著低于非衰弱组(P<0.05);随着步速增加,衰弱组老年人的单支撑相时间显著增加(P<0.05),3组老年人髋关节矢状面最大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及其ROM显著增加(P<0.05),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和膝关节ROM显著减小(P<0.05);所有关节角度中只有髋关节最大伸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在慢速与习惯速度之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前组和衰弱组老年人不同速度步行时髋、膝关节ROM均显著正相关(P<0.01),衰弱组老年人在习惯速度和快速行走时膝、踝关节ROM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衰弱程度的进展,老年人下肢关节矢状面角度持续降低,主要集中于膝、踝关节。在行走时两个关节间同步性增强,自由度降低,但在提高步行速度时,衰弱状态基本不影响老年人的步行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衰弱老年人群进行筛查及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