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磁刺激促进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专家共识 被引量:17
1
作者 朱光跃 陈思韵 +16 位作者 霍聪聪 李鑫 陈玉辉 何晓阔 胡瑞萍 黄勇 刘浩 吕泽平 毛梦钗 沈霞 沈滢 孙莉敏 陶吉明 王永慧 窦祖林 李增勇 许东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80-884,共5页
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使用,形成了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点磁刺激[2]。但目前rPMS及其与rTMS联合临床应用尚无统一认识,缺乏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肌肉刺激 双靶点 脑卒中 临床应用 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组合模型的残联系统康复人才现状与需求预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晗 井淇 +4 位作者 张叶凡 蔡伟芹 高倩倩 李宗润 嵇丽红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0-582,共3页
目的了解我国残联系统康复人力资源现状,预测2020-2030年我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数,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运用均值GM(1,1)、原始差分GM(1,1)、均值差分GM(1,1)、离散GM(1,1)四种灰色模型对残联系统康复人才... 目的了解我国残联系统康复人力资源现状,预测2020-2030年我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数,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运用均值GM(1,1)、原始差分GM(1,1)、均值差分GM(1,1)、离散GM(1,1)四种灰色模型对残联系统康复人才中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进行模拟计算,选取各类型人员中精度检验最高的模型构建灰色组合模型进行预测。结果本文所构建的灰色组合模型适用于康复人力资源的长期预测分析。残联系统康复人才数虽然逐年增长,但基于我国国情,康复专业人才仍有约15万人的缺口。结论为应对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在卫生人力资源能够满足我国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应加大对康复事业的资源投入,建立康复人才准入机制,完善康复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人才 灰色GM(1 1)模型 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矫形鞋垫在扁平足中应用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8
3
作者 黄承兰 侯俞彤 +8 位作者 杨云霄 曾红 张子砚 赵文宽 王赞博 单春雷 戴尅戎 蔡斌 王金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6-422,共7页
目的了解矫形鞋垫的分类,3D打印矫形鞋垫常用技术、常用材料及其在扁平足中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12年至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相关内容。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来自5个国家,涉及290例参... 目的了解矫形鞋垫的分类,3D打印矫形鞋垫常用技术、常用材料及其在扁平足中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12年至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相关内容。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篇,来自5个国家,涉及290例参与者,发表时间主要集中于2019年至2022年。矫形鞋垫可分为预制型、半定制型和定制型,其中定制型可分为传统定制型和3D打印定制型。3D打印制作矫形鞋垫时常选择的打印技术为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沉积成型(FDM)和PolyJet打印,材料包括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乳酸、热塑性聚氨酯、聚酰胺、聚丙烯。3D打印矫形鞋垫应用于扁平足,改善足底压力,缓解足部疼痛,联合使用鞋垫张贴能有效控制后足外翻。结论3D打印定制鞋垫的制作效率和精确度优于传统定制鞋垫;常选择的打印技术和材料主要为FDM和EVA。3D打印矫形鞋垫可对扁平足足底压力、舒适度和足部运动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弓 扁平足 3D打印 个性化 矫形鞋垫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及药效验证探讨交泰丸抗心律失常分子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金红 刘志超 +5 位作者 樊博雅 梁嘉钰 邓芳隽 李晓凤 丛紫东 杜武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93-2002,共10页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究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黄连和肉桂活性成分、靶标,以...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究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 (1)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黄连和肉桂活性成分、靶标,以及心律失常疾病和证候靶标信息,借助平台构建“中药-证素-疾病-靶标-通路”多维网络,获得药物干预疾病的关键靶标,通过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库(Kyoto Encyc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富集分析,预测交泰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2)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模型组(M)、交泰丸组(J)、阳性药组(Meto)4组,以尾静脉推注肾上腺素(Epi)制造心律失常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各组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儿茶酚抑素(CST)、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 (1)交泰丸共筛选出23个活性成分(黄连14个,肉桂9个),心律失常相关靶标850个。这些活性成分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激活、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依赖的共翻译蛋白靶向膜、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心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通过心脏传导调节心率等生物过程,直接或间接参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加速纤维肉瘤蛋白(rapidly accelerated fibrosarcoma,RAF)激活等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2)模型组大鼠血浆AngⅡ、CST、NP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交泰丸组AngⅡ、CST、NPY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交泰丸组疗效优于阳性药组。结论 通过整合药理学策略结合药效验证,揭示了交泰丸多途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分子机制,验证了RAS系统与交感神经活性在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交泰丸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药理学 交泰丸 心律失常 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儿茶酚抑素 神经肽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下肢不等长补高鞋垫的拓扑结构和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邓迁 许苑晶 +5 位作者 赵康 王文豪 魏浩馨 郑坤 王金武 戴尅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3D打印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补高鞋垫的拓扑结构及其对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人工变密度法的固体各向同性惩罚微结构模型对鞋垫中后部进行拓扑结构优化,根据鞋垫受力区域分块进行力的加载和...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3D打印下肢不等长(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补高鞋垫的拓扑结构及其对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人工变密度法的固体各向同性惩罚微结构模型对鞋垫中后部进行拓扑结构优化,根据鞋垫受力区域分块进行力的加载和边界条件的设置,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方式打印热塑性聚氨酯橡胶(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TPU)补高鞋垫。将该鞋垫应用于9例LLD患者中,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表比较患者使用鞋垫前后的疼痛及足部功能变化,并通过三维步态分析双下肢步态时空参数和垂直地面反作用力(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vGRF)。结果患者穿戴3D打印补高鞋垫后,VAS评分降低,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增加,双下肢vGRF降低,步频、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双下肢差距缩小。结论拓扑优化后的3D打印鞋垫可提高双下肢运动节律的协调性,减缓地面冲击力,缓解疼痛和改善足部功能,可为临床上矫正LLD提供一种有效的个性化补高鞋垫矫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补高鞋垫 下肢不等长 拓扑优化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青年不同坡角斜面行走的步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子涵 刘卉 +3 位作者 蒋量 王立端 万祥林 曲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9-744,共6页
目的:确定男性青年在不同坡角斜坡行走时下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探究在不同坡角下坡行走时的步态控制策略以及产生改变的坡角大小。方法:运用动作捕捉系统同步采集10名男性青年在6个坡角(±6°,±12°,±20°... 目的:确定男性青年在不同坡角斜坡行走时下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探究在不同坡角下坡行走时的步态控制策略以及产生改变的坡角大小。方法:运用动作捕捉系统同步采集10名男性青年在6个坡角(±6°,±12°,±20°)及水平地面行走的下肢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并对特征时刻数据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随坡角增大,步速和步频显著减少(P≤0.05);上坡行走时,随坡角增大,髋关节角度各特征时刻屈曲程度显著增加(P≤0.05),踝关节角度特征时刻(AA1、AA2)背屈程度显著增加(P≤0.05),髋关节伸力矩(HM1)及持续时间(HM2)显著增加(P≤0.05),踝关节各特征时刻跖屈力矩显著增加(P≤0.05);下坡行走时,随坡角增大,髋关节屈伸幅度显著减少(P≤0.05),膝关节特征时刻(KA2、KA3)屈曲幅度显著增大(P≤0.05),踝关节特征时刻(AA2、AA3)屈伸幅度显著增大(P≤0.05),膝关节伸力矩(KM2、KM3、KM4)显著增加(P≤0.05)。结论:自选速度行走时步长步速与坡角之间为倒U型关系,不同坡角的上坡、下坡行走与平地行走之间通过不同控制策略来进行;上坡行走主要以增加下肢输出功率的推进为主,下坡行走主要以保持身体稳定性为主,坡角为±6°时不同策略的改变就已经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坡行走 下坡行走 步态分析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毗邻关系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7
作者 田维东 彭龙锋 +1 位作者 祝绍磊 王孝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结论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三叉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的疗效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怡 顾莹 +3 位作者 员玲玲 张伟明 石春丽 汤继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观察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结合注意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言语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语训+注意训练... 目的观察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结合注意训练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认知、言语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语训+注意训练组(A组)、语训+rTMS组(B组)和语训+注意训练+rTMS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言语训练,A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注意训练;B组在常规言语训练基础上对右侧大脑额下回三角区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C组接受上述3种疗法的联合治疗。常规言语训练时间为30 min,注意训练及rTMS治疗时间均为20 min,上述3种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疗程4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以及汉语失语症成套量表(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评估。结果治疗前,3组间MMSE、MBI、ABC各项(命名、听理解、阅读、书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MSE、ABC的命名及书写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ABC的阅读得分仅优于B组(P<0.05);C组的MBI和ABC的听理解得分与其余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言语训练的基础上,注意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认知、命名及书写能力,且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注意训练或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注意训练 言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与卒中后运动学习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林丽珍 范杰诚 +4 位作者 朱新蕊 贾凡 郭培武 王昱凯 张淑云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2期1296-1301,共6页
运动学习强调引导患者主动练习缺失的运动功能,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这种学习过程由小脑和大脑皮层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卒中后的功能恢复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康复锻炼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基于细胞可塑性的运动学习,而小脑在运动学... 运动学习强调引导患者主动练习缺失的运动功能,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这种学习过程由小脑和大脑皮层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卒中后的功能恢复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康复锻炼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基于细胞可塑性的运动学习,而小脑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小脑中参与运动学习最主要的细胞是浦肯野细胞和颗粒细胞。小脑-皮质通路涉及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使得小脑成为神经调节和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重要靶点。本文就小脑运动学习的细胞机制和针对小脑的刺激技术对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运动学习 康复 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低强度聚焦超声 深部脑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丽珍 范杰诚 +3 位作者 郭培武 朱宗景 丁晨英 张淑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8-274,共7页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结构或功能逐渐丧失导致认知及运动障碍的一类不可逆损伤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的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等。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嗅觉障碍通常比经典的运动和认知障碍发生的更早,...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结构或功能逐渐丧失导致认知及运动障碍的一类不可逆损伤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的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等。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嗅觉障碍通常比经典的运动和认知障碍发生的更早,故将嗅觉障碍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标志有助于此类疾病的早期发现,而其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都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因此,本文就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嗅觉障碍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效果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云成 许苑晶 +3 位作者 鲁德志 于文强 黄信恒 王金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2-497,共6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对骨骼、躯干和矫形器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仿真模拟,评估增材制造脊柱侧弯矫形器的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患者CT数据、躯干三维扫描模型和脊柱全长X线片,建立骨骼-躯干-矫形器有限元模型,并证明其有效性。计算在不同边界和...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对骨骼、躯干和矫形器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仿真模拟,评估增材制造脊柱侧弯矫形器的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患者CT数据、躯干三维扫描模型和脊柱全长X线片,建立骨骼-躯干-矫形器有限元模型,并证明其有效性。计算在不同边界和载荷条件下主胸弯脊柱侧弯Cobb角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结果增材制造矫形器治疗效果良好。随着矫形器预紧力增加,Cobb角和骨盆倾斜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预估70 N预紧力作用于矫形器的6个月后,Cobb角将减少6.18°。在增加骨骼系统刚度的情况下,Cobb角改善不明显,甚至出现恶化。结论脊柱侧弯矫形器能够有效地治疗骨骼尚在发育的青少年,对于骨骼发育成熟或产生退变的患者,矫形器治疗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矫形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的矫正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文强 侯俞彤 +4 位作者 黄承兰 杨云霄 鲁德志 王彩萍 王金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0-395,共6页
目的观察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的矫正期内矫正效果和短期矫正效果。方法2021年7至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穿戴矫形器前及穿戴后即刻摄脊柱全长X线片;每日穿戴矫形器20 h以上,6个月后... 目的观察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的矫正期内矫正效果和短期矫正效果。方法2021年7至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穿戴矫形器前及穿戴后即刻摄脊柱全长X线片;每日穿戴矫形器20 h以上,6个月后随访拍摄X线片;计算Cobb角。穿戴矫形器前后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项问卷简体中文版(SRS-22)进行评估。结果穿戴矫形器前,患者平均Cobb角(22.10±6.29)°;穿戴后即刻Cobb角(7.85±10.90)°(t=4.775,P<0.01);6个月后,Cobb角(14.33±0.74)°,仍明显低于穿戴前(t=4.189,P<0.01)。穿戴6个月后,SRS-22功能状况维度评分明显增加(Z=-2.676,P<0.01)。穿戴后即刻Cobb角与6个月后Cobb角呈正相关(r=0.826,P<0.05)。结论穿戴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矫正期内和短期矫正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3D打印 矫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间室减荷效果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苑晶 高海峰 +8 位作者 吴云成 柳毅浩 张子砚 黄承兰 王赞博 刘同有 王彩萍 缪伟强 王金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0-569,共10页
通过构建膝关节与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有限元模型,模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佩戴矫形器前后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验证矫形器的间室减荷效果,针对矫形器治疗效果开展定量化研究,可用于膝关节矫形器的临床疗效评价.实验经过上海交... 通过构建膝关节与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有限元模型,模拟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佩戴矫形器前后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验证矫形器的间室减荷效果,针对矫形器治疗效果开展定量化研究,可用于膝关节矫形器的临床疗效评价.实验经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招募一名膝骨关节炎的女性,对其膝关节进行光学体表及CT扫描,根据单侧减荷原理设计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通过网格划分、材料赋值、边界设置等步骤,利用ANSYS等软件构建包括膝关节与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有限元模型,沿下肢负重轴方向对膝关节施加1100 N的压缩载荷,进行仿真及应力分析,研究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对膝关节间室的减荷效果.针对KOA特性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软骨、韧带及下肢皮肤对膝关节承载能力的影响.相较于未佩戴任何矫形器情况,佩戴定制式膝关节矫形器后,膝关节内翻角度减少、内侧压力向外侧转移且内侧间室压力明显降低.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可降低早中期内侧间室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内侧间室所产生的压力,减荷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膝关节矫形器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特性 减荷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水平对不同跑速条件下的下肢关节协调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立端 曲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0-744,共5页
目的:利用两关节之间连续相对相位作为评价协调性特征的指标,并通过对比运动员和普通人在常速跑和最大速度跑时协调性特征的差异,明确下肢关节协调性特征在不同跑速之间的变化,并确定运动水平对协调性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男性大学... 目的:利用两关节之间连续相对相位作为评价协调性特征的指标,并通过对比运动员和普通人在常速跑和最大速度跑时协调性特征的差异,明确下肢关节协调性特征在不同跑速之间的变化,并确定运动水平对协调性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男性大学生(运动员和普通人各16名)为受试者。使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分别采集受试者在3 m/s,5 m/s和最大速度跑时的运动学数据,计算每名受试者在跑步支撑期同侧关节相对相位和双侧关节相对相位,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确定不同运动水平和速度跑步时协调性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跑速增加,同侧关节和双侧关节的相对相位均发生改变,同侧膝踝关节相对相位减小,髋膝关节相对相位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双侧髋关节相对相位增加,膝关节相对相位增加,而踝关节相对相位减小。运动水平对下肢关节相对相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最大速度跑,对常速跑的影响不大。结论:随着跑速的增加,动作控制策略表现为远端关节相对相位减小,提示在维持步态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而近端环节则主要与动作速度增加有关。运动员在常速运动中的动作控制策略与普通人一致,但是在需要发挥最大能力的运动中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关节协调性 连续相对相位 跑速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通过影响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外泌体抑制内皮细胞间质转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凯佳 曹望凯 +5 位作者 张秀荣 赵厚鑫 崔镓钰 王淑淑 张宝刚 史立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2-1689,共8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否能够通过影响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外泌体(exosomes,exo)抑制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 目的探讨特异性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否能够通过影响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外泌体(exosomes,exo)抑制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o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并探究其机制。方法提取原代CAFs和癌旁成纤维细胞(peri-tumor fibroblasts,PTFs),收集CAFs-exo和PTFs-exo,特异性FAP抑制剂(3.3 nmol·L^(-1)SP13786)处理CAFs 24 h后收集的外泌体命名为Anti-FAP-exo。将内皮细胞HMEC-1分别以等体积的RPMI 1640、PTFs-exo、CAFs-exo及Anti-FAP-exo孵育并命名为control组、PTF组、CAF组及Anti-FAP组。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血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HMEC-1细胞的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End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AF组HMEC-1细胞的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较PTF组明显增强,Anti-FAP组HMEC-1细胞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较CAF组明显减弱,与PTF组比较无差异。与PTF组相比,CAF组HMEC-1细胞高表达α-SMA、SM22α、p-Stat3和Snail,低表达CD31和VE-cadherin;与CAF组相比,Anti-FAP组HMEC-1低表达α-SMA、SM22α、p-Stat3和Snail,高表达CD31和VE-cadherin。结论特异性抑制FAP会通过影响CAFs外泌体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侵袭与成管能力,Stat3-Snail-EndMT可能是其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 外泌体 内皮细胞 内皮间质转化 血管生成 STA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红倩 王巍 +2 位作者 代新年 王立端 许湘苹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2-838,共7页
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 目的研究衰弱状态和步行速度对老年人步行时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5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根据衰弱指数清单将受试者分为非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采用Xsens MVN运动捕捉惯性传感器采集3组老年人慢速、习惯速度、快速行走时的运动学数据,应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衰弱状态和步速下老年人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运动学特征差异。结果衰弱组老年人的年龄显著高于非衰弱组(P<0.01),膝关节最大屈角、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显著低于非衰弱组和衰弱前组(P<0.05);同时,衰弱组老年人踝关节最大跖屈角显著低于非衰弱组(P<0.05);随着步速增加,衰弱组老年人的单支撑相时间显著增加(P<0.05),3组老年人髋关节矢状面最大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及其ROM显著增加(P<0.05),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和膝关节ROM显著减小(P<0.05);所有关节角度中只有髋关节最大伸角及其ROM、膝关节最大屈角在慢速与习惯速度之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衰弱前组和衰弱组老年人不同速度步行时髋、膝关节ROM均显著正相关(P<0.01),衰弱组老年人在习惯速度和快速行走时膝、踝关节ROM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衰弱程度的进展,老年人下肢关节矢状面角度持续降低,主要集中于膝、踝关节。在行走时两个关节间同步性增强,自由度降低,但在提高步行速度时,衰弱状态基本不影响老年人的步行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衰弱老年人群进行筛查及康复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状态 步行速度 惯性传感器 下肢关节 运动学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障碍患者环咽肌的精准解剖学定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葛微微 杨扬 王孝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进一步明确环咽肌在人体的定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对19例吞咽障碍患者行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并保存视频,采用Uniweb 4.0软件对视频行环咽肌相对位置测量。建立成人颈部结构水模型,还原真人吞咽功能检查场景,得到实际... 目的进一步明确环咽肌在人体的定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对19例吞咽障碍患者行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并保存视频,采用Uniweb 4.0软件对视频行环咽肌相对位置测量。建立成人颈部结构水模型,还原真人吞咽功能检查场景,得到实际测量值与计算机测量值的缩放比例,获得相对精确环咽肌实际位置。对6例成人标本进行解剖,以拟治疗平面与环咽肌长轴的交点为原点,以水平轴为X轴,矢状轴为Y轴,精确定位环咽肌。结果VFSS示环咽肌位于C6椎附近;水模型测量值与计算机测量值的缩放比例约为1∶1.340。拟治疗平面为平C6椎体上缘;在甲状腺外侧缘,皮肤表面距环咽肌(33.47±2.21)mm,与矢状面夹角(43.37±1.34)°;在颈内静脉内侧缘,皮肤表面距环咽肌(34.59±1.29)mm,与矢状面夹角(46.32±0.93)°。结论获得环咽肌较精准的位置信息,可为临床环咽肌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咽肌 透视荧光吞咽检查 解剖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酮饮食影响运动表现与疲劳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婷婷 张慧 +4 位作者 张铭宸 王宏英 张萍萍 王孝文 孙忠广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70-1478,共9页
生酮饮食可补充血酮,为骨骼肌供能,影响动物和人类的运动表现和疲劳恢复。本文发现生酮饮食通过轴突发芽和神经再支配使肌纤维由Ⅱb向Ⅱa转变,改善快肌线粒体的质量与功能,增加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以增强骨骼肌力量;并利用酮体供能,在慢肌... 生酮饮食可补充血酮,为骨骼肌供能,影响动物和人类的运动表现和疲劳恢复。本文发现生酮饮食通过轴突发芽和神经再支配使肌纤维由Ⅱb向Ⅱa转变,改善快肌线粒体的质量与功能,增加组蛋白乙酰转移酶以增强骨骼肌力量;并利用酮体供能,在慢肌中降低糖酵解、提升脂肪酸氧化的能力以提高运动耐力;减轻骨骼肌的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损伤,可减少肌糖原的消耗与乳酸的积累,减轻运动后疲劳并促进恢复。本研究认为生酮饮食对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较低,能提升运动表现与加快疲劳恢复,可作为竞技运动与康复训练中的饮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酮饮食 运动表现 疲劳恢复 骨骼肌力量 运动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训练对心血管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铭宸 张慧 +4 位作者 李婷婷 王宏英 张萍萍 王孝文 孙忠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2-1206,共5页
心血管相关指标是反映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发现呼吸训练可以通过影响心血管相关指标,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呼吸训练在血液动力学中的各种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阐述了呼吸训练对血流量、血压、心率、压力反射敏... 心血管相关指标是反映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发现呼吸训练可以通过影响心血管相关指标,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呼吸训练在血液动力学中的各种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阐述了呼吸训练对血流量、血压、心率、压力反射敏感性、血管阻力、内皮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研究人员和临床实践者提供理论机制,并为设计和开发针对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呼吸训练新技术和新装置提供科学依据和更多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训练 心血管疾病 血压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