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PU加速和矩阵优化的医学图像重建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伟 董鹏 +1 位作者 孙业全 李耀武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6年第1期216-218,共3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等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投影数据巨大,因此由投影数据重建原始图像是一个需要大量计算的耗时过程。为了提高CT图像重建速度,在主流的个人计算机平台上,将基于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并行计算...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等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投影数据巨大,因此由投影数据重建原始图像是一个需要大量计算的耗时过程。为了提高CT图像重建速度,在主流的个人计算机平台上,将基于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并行计算的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技术应用于Cimmino同步迭代重建算法,并针对GPU并行架构的特点,使用CSR-ELL联合存储格式对数据的存储进行了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并行效率。实验结果显示,该GPU并行Cimmino重建方法能够减少72%的图像重建时间,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重建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重建 CUDA 计算机断层扫描 稀疏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表达关系的研究
2
作者 程鑫 韩明 +2 位作者 张仕状 王滨 曲林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3-55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8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肿瘤组织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81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VEGF-C、VEGFR-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8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测定肿瘤组织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结果①81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64.2%(52/81),VEGFR-3阳性表达率为67.9%(55/81)。②52例VEGF-C表达阳性的标本中,45例VEGFR-3表达阳性,VEGF-C表达与VEGFR-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③SCT图像显示的肿瘤强化幅度≥30 HU、<30 HU组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和45.5%,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6%和68.2%。④浆膜侵犯有、无组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和34.5%,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55.2%。⑤淋巴结转移阳、阴性组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和39.4%,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和36.4%。结论VEGF-C的表达与SCT图像显示的肿瘤强化幅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R-3的表达与SCT图像显示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VEGF-C VEGFR-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结肠与左肾位置关系的CT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翁爱婷 涂颖珊 +3 位作者 王倩倩 葛艳明 邵伟光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164,173,共4页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探讨降结肠相对左侧肾脏的位置分区与同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1例行上腹部CT扫描的成人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和记录降结肠相对左侧肾脏的位置分区以及同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探讨降结肠相对左侧肾脏的位置分区与同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1例行上腹部CT扫描的成人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和记录降结肠相对左侧肾脏的位置分区以及同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型,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72例的左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型属于I型,49例的左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型为II型;(2)降结肠整体走行呈现自左肾前方至左肾侧后方的趋势;(3)左侧肾门水平,降结肠相对左肾的位置分区与左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型具有相关性(χ^2=6.254,P〈0.05)。结论降结肠相对左侧肾脏的位置分区与同侧肾筋膜外侧附着类型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结肠 左侧锥筋膜 肾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区分肿块型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莎莎 于晓军 +2 位作者 李芹 陈永升 牛庆亮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904-909,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图区分肿块型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癌患者59例,其中Lumina...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图区分肿块型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癌患者59例,其中Luminal型31例,三阴性15例,HER-2过表达型13例。所有患者在穿刺活检或手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扫描。测量并记录ADC直方图参数,包括偏度、峰度、标准差、ADC_(mean)、ADC_(min)、ADC_(max)及多个百分比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各ADC直方图参数进行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判断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Luminal型、三阴性、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偏度分别为0.625±0.703、0.516±0.595、0.024±0.650,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偏度与Luminal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Luminal型、三阴性、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DC_(95%)值分别为1.058±0.396、1.106±0.316、1.386±0.307,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ADC_(95%)值与Luminal型、三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44)。偏度鉴别HER-2过表达型与Luminal型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39;ADC_(95%)值鉴别HER-2过表达型与Luminal型、三阴性乳腺癌的AUC分别为0.720、0.744。结论 ADC直方图参数有助于区分肿块型乳腺癌分子亚型,对反映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肿瘤异质性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 分子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直肠系膜横径的MRI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任安利 翁爱婷 +3 位作者 李进 陈岚芬 王广志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图像探讨正常成人直肠系膜横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盆腔MRI检查的成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27~83岁。在轴位T1W1图像的精囊腺/子宫体层面上,测量直肠系膜最大...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图像探讨正常成人直肠系膜横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盆腔MRI检查的成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27~83岁。在轴位T1W1图像的精囊腺/子宫体层面上,测量直肠系膜最大横径、直肠最大横径、膀胱最大横径、双侧股骨头间距、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及女性子宫最大横径;对直肠系膜横径与其他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8例女性中,直肠系膜最大横径为(7.15±0.97)cm,子宫最大横径为(5.86±0.61)cm。直肠系膜横径与子宫横径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2)合并男性、女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直肠系膜最大横径为(7.15±0.87)cm,直肠最大横径为(2.84±0.74)cm,膀胱最大横径为(8.58±1.66)cm,双侧股骨头间距为(12.79±0.96)cm,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2.01±0.76)cm。直肠系膜横径与性别、年龄以及膀胱横径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直肠系膜横径与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直肠横径、双侧股骨头间距存在线性正相关(t=3.807、2.612、2.002,P<0.05)。以直肠系膜最大横径(Y)为应变量,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X1)、直肠横径(X2)、双侧股骨头间距(X3)为自变量,得回归方程为:Y=3.500+0.389 X1+0.275 X2+0.163 X3,P<0.05,R2=0.522。结论直肠系膜横径与双侧股骨头间距、前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及直肠横径有关。直肠系膜横径的观察和测量,可为直肠病变的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直肠系膜 直肠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的相关影像解剖测量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思梦 岳奎涛 +3 位作者 梁鹏 戴廉 王若国 黄科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1-356,360,共7页
目的:CT定位下测量经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相关影像学解剖结构数据,为临床安全开展此路径上颌神经阻滞提供依据。方法:对140例成年人进行颌面部MSCT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和三维容... 目的:CT定位下测量经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相关影像学解剖结构数据,为临床安全开展此路径上颌神经阻滞提供依据。方法:对140例成年人进行颌面部MSCT扫描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和三维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分别在横断位和斜矢状位上测量额颧角至蝶骨大翼及圆孔外口的距离和角度,在斜矢状位上测量额颧角至颞肌后缘距离,在三维图像上观察额颧角并通过测量参数描述其相对位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横断位上额颧角至蝶骨大翼及斜矢状位上额颧角至圆孔外口距离分别是(34.18±3.99) mm及(58.51±3.67) mm;相对额颧角所在冠状面和水平面,额颧角至圆孔外口需向前(15.19±2.20)°,向下(8.76±2.01)°。结论:CT定位准确、直观,为额颧角入路上颌神经阻滞的操作提供影像解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颧角 翼腭窝 圆孔 上颌神经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0
7
作者 王明亮 董光 +6 位作者 耿海 季乐新 王琦 张涛 殷月慧 王文刚 褚玉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1-884,共4页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32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32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32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mm的节段有436个,431个冠脉节段可以进行评估,可评估率为98.85%。DS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9.17%(119/120),特异性:97.43%(303/311),阳性预测值:93.70%(119/127),阴性预测值:99.67%(303/304)。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00%。配对χ2检验结果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7)。同时,Kappa一致性检验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存在一致性(κ=0.930)。结论DSCT对检出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高,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丹丹 黄进 +3 位作者 李文伦 侯智文 杜福田 孔庆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282-2285,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对96例肝癌患者的112个肿瘤,采用多点扇形立体定位法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治疗后15 min行超声造影(CEUS),判断肿瘤是否完全灭活,如灭活不完全...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对96例肝癌患者的112个肿瘤,采用多点扇形立体定位法施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治疗后15 min行超声造影(CEUS),判断肿瘤是否完全灭活,如灭活不完全则进行重复治疗,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CECT)或CEUS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112个肿瘤共穿刺293次,成功穿刺269次,穿刺成功率91.81%。治疗后15 min,CEUS示肿瘤无增强。治疗后1个月CT复查,肿瘤体积缩小;89.29%肿瘤CECT无强化,10.71%存在部分强化;CEUS示87.38%肿瘤内无增强,12.62%存在部分增强。结论超声引导多点扇形立体定位单极冷循环RFA治疗肝癌疗效可靠,可提高消融治疗对较大肝癌的灭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单极冷循环 导管消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亮 张希全 +5 位作者 孙业全 王义平 潘晶晶 刘焕亮 郝斌 任可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 目的探讨急性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效果。方法本组291例全下肢DVT患者。髋上髂、股静脉段血栓清除,局麻下逆行穿刺患侧股静脉,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直接机械性血栓抽吸;髋下股、腘静脉段血栓清除,采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处理,即经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导管辅助下亲水超滑导丝插至患侧髂、股静脉内,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将导丝经患侧股静脉穿出体外,建立工作导丝通路,再沿工作导丝由健侧置入翻山鞘管至患侧髂、股静脉内,加长亲水超滑导丝在翻山鞘管支撑下轻柔的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腘静脉内,DSA监视下Fogarty拉栓球囊沿导丝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对存在的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或支架植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6.3%;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为(1.64±0.43)和(0.97±0.42)cm,176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PTA和支架植入治疗。279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8.24%、3.94%、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3%;临床总有效率98.2%。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急性全下肢DVT,血栓完全清除率高,最大程度保护静脉瓣功能,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取栓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玉玺 王晓莉 +3 位作者 牟青杰 张睿馨 范蒙蒙 巩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是影响损伤脑组织修复的重要因素,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有助于损伤脑组织修复。本研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 目的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是影响损伤脑组织修复的重要因素,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有助于损伤脑组织修复。本研究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BMSCs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30只雄性Spran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脑动阻塞模型+磷酸盐缓冲液(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BMSCs)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BMSCs组于造模后24 h侧脑室移植BMSCs,MCAO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液。移植后14 d尼氏染色法观察损伤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及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DAPI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BMSCs对损伤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并进行机制探讨。结果尼氏染色示MCAO组神经元排列不规则,数量较少,显著少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组神经元排列较规则,数量较多,显著高于MCAO组(P<0.01);BMSCs组GFAP+DAPI+细胞数较少,显著少于MCAO组(P<0.01);MCAO组大脑皮层可见大量BMP4+DAPI+细胞,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BMSCs组大脑皮层仅可见少量BMP4+DAPI+细胞,显著少于MCAO组(P<0.01)。结论 BMSCs侧脑室移植可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减轻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低BMP4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缺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骨形态发生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的制备及超声表现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玉玺 孙业全 +3 位作者 王苗苗 张明 贺浩 刘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现行方法建立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多用于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不适于探索新的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改良制作方法建立新型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织块包埋法将VX2传代瘤... 目的现行方法建立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多用于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不适于探索新的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改良制作方法建立新型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织块包埋法将VX2传代瘤株种植于30只雌性兔左侧第3只乳头的乳垫内,每周采用触诊法和常规超声查看肿瘤及淋巴结生长情况。待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后切除乳腺癌组织。第4周随机摘取15枚淋巴结,采用病理学观察淋巴结形态及组织学改变。将游标卡尺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其差异。结果 2周后,26只实验兔可触及乳腺内质韧的类圆形结节;超声呈低回声,边界欠清,内部及周边血流丰富。约3周后,23只实验兔的左侧腋窝处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病理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为88.5%,造模成功率为76.7%。超声与病理两种方法测量淋巴结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建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周期短、成功率高、方法简单,能够为研究新疗法提供动物模型;常规超声能够实时监测肿瘤的生长状况,操作方便、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乳房 病理学 外科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半月板半脱位与后根部撕裂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达 梁洁 +2 位作者 刘存兵 孟凡莲 王现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36,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对诊断后根部撕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证实的120例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的MRI图像,将其中60例后根部撕裂患者作为后根部撕裂组,其他撕裂的60例作为对照组,于MRI图像上测量半月板突出长度,将半...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对诊断后根部撕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证实的120例内侧半月板撕裂患者的MRI图像,将其中60例后根部撕裂患者作为后根部撕裂组,其他撕裂的60例作为对照组,于MRI图像上测量半月板突出长度,将半月板突出长度≥3mm定义为半月板半脱位,比较两组半月板半脱位的发生率。结果后根部撕裂组中,合并半月板半脱位者56例(56/60,93.33%),对照组中合并半月板半脱位者13例(13/60,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5,P<0.01)。内侧半月板半脱位提示后根部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1.16%(56/69)、92.16%(47/51)及10.35。结论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可用以提示后根部撕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内侧半月板 撕裂 半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能谱曲线对肝脏小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初探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浩 邵伟光 +2 位作者 张东雯 刘金刚 周茂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2-555,共4页
目的观察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肝脏小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肝脏占位患者,其中肝小血管瘤(SHH)18例,小肝癌(SHCC)18例,肝小转移瘤(SLM)13例,均采用宝石CT能谱成像模式(GSI)扫描,获得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观察SHH... 目的观察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肝脏小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肝脏占位患者,其中肝小血管瘤(SHH)18例,小肝癌(SHCC)18例,肝小转移瘤(SLM)13例,均采用宝石CT能谱成像模式(GSI)扫描,获得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观察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规律,分别选取50ke V和100ke V两点作为参考点,测量并计算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HH、SHCC、SLM的能谱曲线在40~80keV能量区间内均呈明显下降趋势,80~140ke V能量区间内较平缓下降,且在40~80ke V能量区间内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差异较大。3种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77±1.03、1.99±0.42、0.8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曲线及其斜率可以反映物质的同源性,对鉴别肝脏小肿瘤病变性质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曲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促红细胞生成素及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岩松 赵堪兴 +3 位作者 王晓莉 牟青杰 王丽 毕学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蛋白及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HPC预防RIRI的机制,为... 目的观察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蛋白及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HPC预防RIRI的机制,为RIRI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取健康Sprague Dawley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RIRI组与HPC+缺血再灌注损伤组(HPC组,HPC后采用高眼压法制成RIRI模型),每组根据RIRI时间分为6h、12h、24h及72h4个亚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动态观察HPC对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EPO蛋白、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CON组大鼠视网膜仅见极少量的EPO+细胞;RIRI后6h,HPC组EPO+细胞数开始增加;RIRI后12h,HPC组EPO+细胞数(171±21)mm-2进一步增加,显著高于RIRI组[(149±20)mm-2,P<0.05];RIRI后24h,HPC组EPO+细胞数(287±24)mm-2达较高水平并显著高于RIRI组[(238±22)mm-2,P<0.01];RIRI后72h,HPC组EPO+细胞数开始下降,但仍显著高于RIRI组(P<0.05)。RIRI后6h,RIRI组活性Caspase-3+细胞数(60±5)mm-2开始增加,显著多于HPC组[(53±5)mm-2,P<0.05];RIRI后12h,RIRI组与HPC组活性Caspase-3+细胞数进一步增加,HPC组活性Caspase-3+细胞显著少于RIRI组(P<0.01);RIRI后24h,RIRI组与HPC组活性Caspase-3+细胞数达较高水平,HPC组活性Caspase-3+细胞数(578±26)mm-2显著少于RIRI组[(624±25)mm-2,P<0.01];RIRI后72h,HPC组与RIRI组活性Caspase-3+细胞数均开始下降,HPC组Caspase-3+细胞数仍少于RIRI组(P<0.05)。结论 HPC可促进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EPO蛋白的表达,减轻活性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低氧预适应 促红细胞生成素 活性Caspase-3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转移性骨痛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余春林 崔新江 +2 位作者 曹贵文 杜苗苗 宁厚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所致骨痛的疗效。方法诊治52例骨转移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结果^(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第2天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第5~7天患者胀痛感加重;术后10~30 d患者疼痛逐... 目的初步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所致骨痛的疗效。方法诊治52例骨转移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结果^(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第2天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第5~7天患者胀痛感加重;术后10~30 d患者疼痛逐渐缓解。术后1个月疗效评估:Ⅰ级疼痛缓解率100%,Ⅱ级疼痛缓解率88.9%,Ⅲ级疼痛缓解率92.3%,总有效率93.7%(P<0.05)。对不同疼痛程度患者局部疼痛缓解有效率高,但Ⅱ、Ⅲ级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369)。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所致骨痛,治疗时间短、短期内缓解疼痛疗效明显且并发症少。特别对于溶骨型骨转移瘤,其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保守治疗疼痛控制不理想时,^(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瘤 放射性粒子 骨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血管切面测量主动脉及肺动脉诊断孕中晚期胎儿大动脉异常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文娟 付世文 +3 位作者 王军华 杨凤霞 缪伟 黄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194,共4页
目的通过在三血管切面测量主动脉(AO)、肺动脉(PA)内径,计算其内径比值(PA/AO比值),观察产前超声诊断孕中晚期胎儿大动脉异常的价值。方法对594胎20~32周正常胎儿,于三血管切面测量AO、PA内径,计算PA/AO值,观察其正常值范围;对3000胎20... 目的通过在三血管切面测量主动脉(AO)、肺动脉(PA)内径,计算其内径比值(PA/AO比值),观察产前超声诊断孕中晚期胎儿大动脉异常的价值。方法对594胎20~32周正常胎儿,于三血管切面测量AO、PA内径,计算PA/AO值,观察其正常值范围;对3000胎20~32周胎儿行大血管畸形的产前筛查。结果 20~32周胎儿AO、PA内径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但PA/AO值较为恒定(1.0~1.2)。大血管畸形包括AO狭窄/缩窄、法洛四联症、左和(或)右心发育不良、PA狭窄/闭锁、肺动脉瓣缺如综合征等胎儿的PA/AO值明显异常。结论胎儿AO、PA内径及PA/AO值可作为产前初步筛查胎儿心脏病、尤其是胎儿大动脉畸形的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疾病 先天性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产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7
作者 朱亮 张希全 +2 位作者 孙业全 王义平 潘晶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70-57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资料与方法 35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06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混合型251例,采用Fogarty球囊拉栓及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资料与方法 35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06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混合型251例,采用Fogarty球囊拉栓及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联合治疗。214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状和支架置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术后造影观察静脉通畅情况;比较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出院后3、6、12个月门诊复查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357/357);患侧髂、股、腘静脉阻塞血管完全开通,术后1~3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为89.64%(320/357);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分别为(1.56±0.45)cm、(0.94±0.39)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9、19.67,P<0.001);345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发生率分别为6.67%(23/345)、2.32%(8/345),无一例发生溃疡;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89.56%(309/345)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临床总有效率为98.55%(340/345)。结论多种介入方法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急性病 放射学 介入性 支架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婷婷 赵岩松 +4 位作者 王海宇 杨明 程丹丹 牟青杰 王晓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1-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30只)与药物组(30只),药物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5 mg·kg-1NAS,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组与药物组按RIRI后时间,分为6 h、12 h、24 h、48 h、72 h五个亚组。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各层细胞排列紧密;缺血再灌注组大鼠RIRI后6 h、12 h视网膜各层高度水肿,24 h后水肿逐渐减轻,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分布较紊乱,随着时间延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大片缺失;药物组6 h、12 h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水肿明显减轻,24 h、48 h、72 h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排列规整,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减轻。缺血再灌注组视网膜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在灌注后6 h开始表达增加,阳性细胞数为(561.15±37.19)个·mm^(-2),24 h达到较高水平,阳性细胞数为(1522.61±84.36)个·mm^(-2),随后逐渐下降,药物组视网膜各时间点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Bcl-2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组RIRI后6 h Bcl-2阳性细胞开始下降,12 h后继续减少,24 h降至较低水平;药物组各时间点Bcl-2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几乎未见Bax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组RIRI后6 h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可见Bax阳性细胞,24 h达到较高水平,48 h开始下降;药物组各时间点Bax阳性细胞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AS可促进RIRI大鼠视网膜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降低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减轻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5-羟色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Caspase-3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 被引量:7
19
作者 董鹏 王滨 +2 位作者 葛艳明 管玥 刘文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18-1220,共3页
目的分析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探讨其侵犯途径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连续性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炎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6例。着... 目的分析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探讨其侵犯途径和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连续性病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综合指标及抗炎治疗随访显效而诊断者6例。着重观察:①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CT表现;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结果①肺癌腰肌转移2例,肝细胞癌腰肌转移1例,胃癌腰肌转移1例,腰肌肉瘤1例,腰肌黏液腺癌1例,淋巴瘤侵犯腰肌1例,均为单侧;腰椎结核并腰肌冷脓肿10例,其中5例为双侧;腰肌脓肿4例,均为单侧;②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途径为:直接侵犯同侧肾旁后间隙或先侵犯同侧肾周间隙后突破肾后筋膜侵犯肾旁后间隙或两种方式混合出现;③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表现为:与腰肌病变相连的肿块影;肾旁后间隙内结节影、索条影;肾旁后间隙内密度增高;肾后筋膜增厚。结论CT可准确显示腰肌病变累及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学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肌 肾旁后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植入治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玉玺 孙业全 +4 位作者 刘峰 蹇兆成 王苗苗 贺浩 林明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4-657,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该疗法进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建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模型,22只建模成功,随机选取3只摘除肿大的淋巴结行病... 目的探讨淋巴结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该疗法进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建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模型,22只建模成功,随机选取3只摘除肿大的淋巴结行病理学检查,证实其性质;将剩余19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9),实验组淋巴结内植入具有放射性的125I粒子,对照组淋巴结内植入无放射性的空粒子,每周利用常规超声观察并测量腋窝淋巴结的最大直径。以对照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作为实验终点,对实验动物进行尸检。结果 3枚淋巴结病理结果证实全部为转移性淋巴结。粒子植入第12周,实验组10只实验兔9只转移淋巴结直径减小,治疗有效(P<0.05);1只治疗失败,第8周时长径为3.28 cm,但增长较对照组缓慢(P<0.05),病理解剖发现粒子聚集。对照组实验兔全部死亡,肿大的淋巴结出现破溃,尸检鉴定肺转移5例、肺合并肝转移1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1例。两组淋巴结直径从第3周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个实验过程除1例乳腺原位移植瘤复发行第2次切除后未再复发外,其他实验兔均未出现患侧上肢水肿、皮下水肿等并发症。结论淋巴结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安全、有效,有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转移 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