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膜后和腹膜下间隙连通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
1
作者 董鹏 王滨 +2 位作者 李丽新 刘文娟 崔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8-299,共2页
目的:研究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5例,4例行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分别观察记录:肿块的大小、密... 目的:研究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5例,4例行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分别观察记录:肿块的大小、密度、形态;肿块的强化特点腹膜下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受累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结果:(1)5例中,肿块大小为7.1~22.7cm;肿块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其中1例侵犯前腹壁;4例行增强扫描均无强化。(2)5例中,4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横结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1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结论:CT可良好显示淋巴管瘤累及腹膜后和腹膜下间隙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腹膜后间隙 腹膜下间隙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筋膜间平面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文娟 崔慧 董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06,110,共3页
腹膜后间隙是解剖学、放射诊断和临床诊断都被认为是较困难和有争议的区域。在解剖学上,在腹膜后各间隙的相互通连尤其是在肾周间隙的内侧、下方以及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通连关系上仍存在较大分歧。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正常解剖,有助... 腹膜后间隙是解剖学、放射诊断和临床诊断都被认为是较困难和有争议的区域。在解剖学上,在腹膜后各间隙的相互通连尤其是在肾周间隙的内侧、下方以及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通连关系上仍存在较大分歧。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正常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指导该区积液引流和外科治疗。近年来,为了解决腹膜后各间隙尤其是肾周间隙的通连关系上的争论,有学者提出了肾筋膜间平面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较好的解释肾周间隙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通连关系和左右两侧的通连关系。本文就肾筋膜间平面的解剖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解剖学 肾筋膜 盆腔腹膜外间隙 腹膜后间隙 肾周间隙 临床诊断 放射诊断 正常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前列腺增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锡臻 牛庆亮 +3 位作者 沈蓁 刘金刚 李海庆 王滨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正常外周带结构差异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病理证实的25例BPH患者,DTI成像采用SIEMENSSonata1.5T超导成像仪和腹部相控阵线圈,应用Leonardo工作站相应的软件进行数...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正常外周带结构差异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病理证实的25例BPH患者,DTI成像采用SIEMENSSonata1.5T超导成像仪和腹部相控阵线圈,应用Leonardo工作站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记录BPH和正常外周带(PZ)的FA值和平均ADC值,绘制相应参数图和纤维示踪图像。对比不同感兴趣区的成像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外周带和BPH的FA值分别为0.16±0.03和0.23±0.04(P<0.05),平均ADC值分别为(1.85±0.34)×10-3mm2/s和(1.37±0.27)×10-3mm2/s(P<0.05)。PZ区和BPH区的纤维方向、形态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DTI能评估BPH和PZ的结构差异,可作为BPH术前评估的影像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良性 磁共振成像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凤致 李菲 +3 位作者 王宗英 程启超 陈常胜 王锡臻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942-2945,共4页
目的对比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值差异,明确DT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盆腔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宫颈癌与子宫底部未被侵及的正常子宫肌层的表... 目的对比宫颈癌与正常子宫肌层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值差异,明确DT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盆腔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宫颈癌与子宫底部未被侵及的正常子宫肌层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容积比各向异性(volume ratio anisotropy,VRA)、T2加权迹线(T2-weighted trace,T2-WT)值。两种组织间数值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DTI参数值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观察组织纤维束结构特点。结果宫颈癌的测量值分别为ADC值[(145.86±59.96)× 10^-11mm^2/s]、FA值(0.15±0.08)、VRA值(0.14±0.08)、T2-WT值(479.06±257.18)。正常子宫肌层的测量值分别为ADC值[(178.69±21.89)× 10^-11mm^2/s]、FA值(0.23±0.05)、VRA值(0.08±0.03)、T2-WT值(241.53±83.62)。宫颈癌的ADC及FA值低于正常子宫肌层,VRA和T2-WT值则高于正常子宫肌层,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宫颈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按照ADC、FA、VRA、T2WT的顺序分别为0.721、0.893、0.879、0.785;敏感度分别为55.2%、86.2%、86.2%和55.2%;特异度在ADC、FA、VRA均为100%,T2-WT为96.6%。DTT显示,正常子宫肌层纤维排列紧密、有序、走形自然;宫颈癌纤维排列疏松,走行紊乱。结论 DTI检查结合DTT图像能够更好地辅助宫颈癌的影像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