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岸多源环境因素影响下珊瑚群落的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梁姗姗 王建佳 +4 位作者 黄锦树 陈彬 刘文华 郑新庆 胡文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60-2369,共10页
珊瑚礁作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易受到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源因素的影响。以中国造礁石珊瑚集中分布的最北界——福建东山为研究区域,在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将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融入珊瑚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ESA(Exposure-Sensi... 珊瑚礁作为典型脆弱生态系统,易受到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源因素的影响。以中国造礁石珊瑚集中分布的最北界——福建东山为研究区域,在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将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融入珊瑚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ESA(Exposure-Sensitivity-Adaptive capacity)模型建立近岸多源环境因素影响下珊瑚群落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评估珊瑚群落生态脆弱性的等级和空间分布,探索环境因素与珊瑚群落状态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珊瑚群落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东山研究区珊瑚群落的生态敏感性整体评价值偏高,大多数站位评价值大于0.6,东山湾口、东门屿和澳角周边的珊瑚群落生态敏感性最高。综合而言,生态脆弱性较高的站位基本位于东山湾口、东门屿一带,站位的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均大于0.8,属于中度和高度脆弱站位。生态脆弱性较低的站位位于马銮湾-金銮湾内,站位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均小于0.3,表明该区域珊瑚群落状态较好。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当地珊瑚群落状态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活性磷酸盐浓度、浊度和距海水养殖区距离。根据评价结果,保护区管控、海水养殖区划调整和水质改善等措施可能对降低东山珊瑚群落的生态脆弱性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可从以上方面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有利于消减外源驱动因子,维持珊瑚群落的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脆弱性 珊瑚礁 生态系统管理 ESA模型 生态系统评价 RD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棘刺尻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琰 方鸿飞 郑新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2-309,共8页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珊瑚礁鱼——双棘刺尻鱼(Centropyge bispinosa)的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双棘刺尻鱼在关灯(日落)后10~20 min产出配子,其受精卵呈透明圆球状,卵直径为638.5±5.7μm,卵内存在单一油滴,直径为179.9±10.3μm,油滴内部占据空间最多的是卵黄。在24.5℃的水温下受精后16 h 30 min孵化。初孵仔鱼体长为1161.3±55.2μm,大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无口和消化道,眼睛无色素沉淀,不具备主动游泳的能力。孵化后第1天其体长快速发育至2241.7±54.2μm,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躯干上出现较大的色素细胞。孵化后第2天仔鱼体长发育速度减缓,增长至2476.4±12.7μm,但是同时重要器官如消化道、肛门发育完成,卵黄几乎全部被吸收。孵化后第3天,体长几乎没有增长,但是眼睛完成色素沉淀开始发挥功能,口部也发育完成,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有能力对猎物和捕食者做出反应。本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双棘刺尻鱼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为未来进一步开展该鱼的人工繁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双棘刺尻鱼 胚胎发育 仔鱼 早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