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媒体语境下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策略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魏巧俐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13,共3页
作为广告营销手段,微电影的传播效应不能仅以电影本身的创意质量和表现质量来衡量,而应立足于数字化时代全媒体的传播语境,从传播流程的角度对其营销运作进行考量。本文力图从生产与消费的复合、多媒体表现手段的综合、传播渠道与终端... 作为广告营销手段,微电影的传播效应不能仅以电影本身的创意质量和表现质量来衡量,而应立足于数字化时代全媒体的传播语境,从传播流程的角度对其营销运作进行考量。本文力图从生产与消费的复合、多媒体表现手段的综合、传播渠道与终端的融合、内在支持点的整合四个方面探讨全媒体语境下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广告 全媒体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活动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靳青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6-79,共4页
编辑活动,即指人类对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进行编辑"制作"传播的实践行动。毫无疑问,它是编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多年来,学界对"编辑活动"的概念、内涵、与人类文明之关系、在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方面的作用等问题上,却一直语焉... 编辑活动,即指人类对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进行编辑"制作"传播的实践行动。毫无疑问,它是编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多年来,学界对"编辑活动"的概念、内涵、与人类文明之关系、在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方面的作用等问题上,却一直语焉不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活动 活动论 人类文明 编辑学研究 实践行动 文明成果 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冒号+‘因此’”句式的不成立——兼与《编辑学报》商榷 被引量:2
3
作者 安拴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60,共3页
《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在“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署名“同仁”的答读者问,回答读者“‘因此’之前为什么用冒号”的疑问。对于“同仁”的“答疑”,笔者难以苟同。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年时间,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任何异议。考虑到... 《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在“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署名“同仁”的答读者问,回答读者“‘因此’之前为什么用冒号”的疑问。对于“同仁”的“答疑”,笔者难以苟同。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年时间,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任何异议。考虑到《编辑学报》在编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觉得仍有必要具文对此作一番重温和辨析,以使问题得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学报》 冒号 句式 读者 栏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作文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简雪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50-53,共4页
构建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摆正写作心态;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写作互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写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网络作文教学的策略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引导,构思作文;... 构建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摆正写作心态;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增强写作互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写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网络作文教学的策略是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引导,构思作文;在线评价,及时反馈;完善作品,课外延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作文 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五体”与编辑学学科边界——兼论编辑学高等教育问题
5
作者 靳青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149,共8页
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编辑学也有自己的学科边界。以往编辑学界主要只研究以"编辑两体论"为主的狭义编辑学,自我划定的学科边界过于狭小,使自己的学科覆盖及学科疆域较诸实际大大缩小,因而严重影响了编辑学学科的科学性、影响... 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编辑学也有自己的学科边界。以往编辑学界主要只研究以"编辑两体论"为主的狭义编辑学,自我划定的学科边界过于狭小,使自己的学科覆盖及学科疆域较诸实际大大缩小,因而严重影响了编辑学学科的科学性、影响力及其发展。如今必须向"编辑五体论"视域条件下的广义编辑学的应有边界拓展,重新建构其理论体系,扩大自己的学科覆盖,开拓其应有的学科疆域,发掘其实有的科学性,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结束其原来那种孱弱无用、社会认可度低的不正常的尴尬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学 学科边界 编辑两体论 编辑五体论 广义编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态演变与影视剧中诗人形象的塑造
6
作者 王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1-162,共2页
在诗性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俊朗风流、飘逸潇洒的诗人形象早已深人人心。然而,伴随着文化生态的演变,诗人的形象逐渐沉沦,诗人的面影日趋斑驳。视觉文化时代,诗人形象与现代视觉媒介的关联更加紧密。作为公众想象与评判诗人的重要... 在诗性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俊朗风流、飘逸潇洒的诗人形象早已深人人心。然而,伴随着文化生态的演变,诗人的形象逐渐沉沦,诗人的面影日趋斑驳。视觉文化时代,诗人形象与现代视觉媒介的关联更加紧密。作为公众想象与评判诗人的重要管道,以诗人角色出演的影视剧既透露出现实诗人形象演变、地位升降的信息,又折射出一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形象 形象演变 文化生态 影视剧 人的形象 文化时代 审美趣味 文化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