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无须做伪”到“文学是个人心灵的表达”——论林语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关系 |
胡明贵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2
|
女性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互动关系检讨 |
胡明贵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3
|
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几个问题 |
许奕谋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1
|
|
4
|
论“壁”的语素化 |
陈练军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5
|
直寻、现量与诗性直觉 |
林继中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6
|
清代各类型书院文学教育的地位 |
宋巧燕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7
|
大雅正声——“盛世文学”的支点 |
林继中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8
|
从出土文献看《诗》《骚》之承传 |
汤漳平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9
|
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制度述论——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考察对象 |
宋巧燕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0
|
建构中国学人的文化诗学话语——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会研讨问题述论 |
刘庆璋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11
|
《野草》的追问——关于《野草》的一种解读 |
沈金耀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12
|
《远游》应确认为屈原作品 |
汤漳平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3
|
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 |
林继中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14
|
林语堂幽默观的历史审视 |
陈煜斓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5
|
文气说解读 |
林继中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16
|
辩证互动:文化诗学的思维特色 |
刘庆璋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7
|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
汤漳平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8
|
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的“写老舍”为例 |
张桂兴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9
|
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 |
李晓宁
|
《东南学术》
|
2000 |
6
|
|
20
|
“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 |
徐纪阳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