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无须做伪”到“文学是个人心灵的表达”——论林语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明贵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9-153,共5页
故乡秀美的山水既陶冶了林语堂的情操,也养成了他观察人事万物的独特方式——“高地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把大自然作为他处世的参照系,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自觉追求真与诚,希望无愧于心灵,从而形成了他观照人... 故乡秀美的山水既陶冶了林语堂的情操,也养成了他观察人事万物的独特方式——“高地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把大自然作为他处世的参照系,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自觉追求真与诚,希望无愧于心灵,从而形成了他观照人生与观照写作的独特方式。本文旨在探索林语堂人生观与文学观形成的地域和文化诱因,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人生观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思潮与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互动关系检讨
2
作者 胡明贵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8-235,共8页
西方女性主义主要有两次浪潮——第一次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第二次在20世纪60代。二次浪潮都对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为传播的时间、传播者、传播者引导的侧重点等相异,因此二次浪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渗透也... 西方女性主义主要有两次浪潮——第一次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第二次在20世纪60代。二次浪潮都对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因为传播的时间、传播者、传播者引导的侧重点等相异,因此二次浪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渗透也迥然相异。前者借西方文学中女子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唤醒中国妇女"人"的意识,影响了妇女"非人"生活境遇的文学书写形成一种潮流;但强调男女平等的共性,虽然确实解放了妇女,却遮蔽了女性差异性。后者推动了当代女性"身体写作"实践的泛滥,形成了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批评一时众声喧哗的局面;然而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在着力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自我发现"的时候,又忽略了"人的发现"与"个性解放",缺乏人性拷问的深度和悲剧的震撼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主义思潮 妇女解放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奕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72-76,79,共6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逐渐展开,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许多同志致力于探索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逐渐展开,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许多同志致力于探索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问题,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的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却存在着极大的分岐。本文想就此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马克思恩格斯 毛泽东文艺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重新建构 现代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研究 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壁”的语素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练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4-363,共10页
"壁"由先秦的单音词降格为现代汉语中的黏着语素,经历了语素化演变过程。文章从句法、词法两方面描写"壁"的历时发展,揭示出影响"壁"语素化的动因主要有两方面:双音化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语义因素。只有语... "壁"由先秦的单音词降格为现代汉语中的黏着语素,经历了语素化演变过程。文章从句法、词法两方面描写"壁"的历时发展,揭示出影响"壁"语素化的动因主要有两方面:双音化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语义因素。只有语义场的非中心成员才可能语素化,发生语素化的单音词应具备泛义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素化 句法 词法 语义场 “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寻、现量与诗性直觉 被引量:5
5
作者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30,共7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情景论 文学史实践 钟嵘《诗品》 中国文论 创作实践 诗性 应当 现量 直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各类型书院文学教育的地位 被引量:9
6
作者 宋巧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30,共4页
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在不同类型书院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各有差异。科考类书院以八股文和试帖诗的教学为主,是应试文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书院类型;清初义理类书院文学课程教育主要体现为业余教学,乾嘉以后的义理类书院文学教育推崇古文,... 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在不同类型书院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各有差异。科考类书院以八股文和试帖诗的教学为主,是应试文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书院类型;清初义理类书院文学课程教育主要体现为业余教学,乾嘉以后的义理类书院文学教育推崇古文,在理学为宗的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博习经史词章类书院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两书院为典型代表,文学教育被明确置于和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晚清西学书院的文学教育处于被漠视的极次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书院 文学教育 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雅正声——“盛世文学”的支点 被引量:5
7
作者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1-76,共6页
关键词 文学 盛世 正声 支点 时代需要 《古风》 精神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出土文献看《诗》《骚》之承传 被引量:5
8
作者 汤漳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骚》出于《诗》,这原是不争的事实,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的聚合,遂使研究者议论蜂出,莫衷一是。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进步,大批出土文物、尤其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的大批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得以从传... 《骚》出于《诗》,这原是不争的事实,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种因素的聚合,遂使研究者议论蜂出,莫衷一是。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进步,大批出土文物、尤其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的大批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得以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与比较的基础上来回答这个问题,相信能够由此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这就是:从《诗经》到《楚辞》,其间存在着传承关系这一点无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骚》 出土文献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文学教育制度述论——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9
作者 宋巧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5-149,共5页
在清代各种书院类型中,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代表的博习经史词章类书院,体现了清代学风和学术思想的特色,因而研究清代书院的文学教育制度,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考察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突出的典型性。两书院的文学教育制度体现为... 在清代各种书院类型中,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代表的博习经史词章类书院,体现了清代学风和学术思想的特色,因而研究清代书院的文学教育制度,以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为考察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突出的典型性。两书院的文学教育制度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办学宗旨上明确推崇纯正高雅的古体诗词文赋;二,在文学教育实施过程中,两书院的考课制度最为完善和严密;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是两书院文学教育制度中最根本有效的教育方式;四,雅集是两书院文学教育制度中最符合文人习性的一种教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诂经精舍 学海堂 文学教育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学人的文化诗学话语——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会研讨问题述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庆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文化诗学” 理论评论 学术交流 学理建构 人文精神 民族文化 文论传统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草》的追问——关于《野草》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金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3,共6页
关键词 《野草》 解读 追问 哲学意蕴 艺术特征 象征主义 耐人寻味 社会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游》应确认为屈原作品 被引量:6
12
作者 汤漳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206,211,共6页
自清代学者吴汝纶始,否定《远游》为屈原作品的学术观点一直在学界占上风。这种观点以《远游》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国,无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要依据。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前屈原时代的简... 自清代学者吴汝纶始,否定《远游》为屈原作品的学术观点一直在学界占上风。这种观点以《远游》中多道家、神仙思想,而屈原一生在楚国,无由得知道家、神仙思想为主要依据。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楚地出土了大量前屈原时代的简帛资料。这些出土文献证明,道家、神仙思想早在屈原以前在楚国就十分流行,且规模相当广泛。因此,屈原作品中有道家、神仙思想意识和观念是合乎逻辑的。表现在《远游》中的仙道意象和意识合乎屈原的生活现实和思想逻辑。因此,《远游》为屈原之作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游》 作者 屈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继中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104,共6页
汉末党锢使士大夫“群体自觉”走向“个体自觉” ,其下层文士因生存焦虑 ,将个体自觉表现为对生命的追问 ,创作出《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诗。生命的追问成为世纪的主题。建安文人情志合一 ,形成建安文学最具特色的“风骨”。其后期... 汉末党锢使士大夫“群体自觉”走向“个体自觉” ,其下层文士因生存焦虑 ,将个体自觉表现为对生命的追问 ,创作出《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诗。生命的追问成为世纪的主题。建安文人情志合一 ,形成建安文学最具特色的“风骨”。其后期由曹植强化文学的抒情性 ,向情志疏离的晋代文学过渡。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 ,阮籍与嵇康以其创作反映了该时代士大夫扭曲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 生存焦虑 情志离合 文学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语堂幽默观的历史审视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煜斓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58,共6页
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他一方面把幽默放到话语产生与转换的结构域场中予以宏观阐释,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的层面上展开对幽默的具体解读。冷静、超脱与睿智,这是他幽默的基础。超越于知识分子... 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他一方面把幽默放到话语产生与转换的结构域场中予以宏观阐释,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的层面上展开对幽默的具体解读。冷静、超脱与睿智,这是他幽默的基础。超越于知识分子道德与名誉的功利欲求之外,这是他敢于幽默的原因。“两脚踏东西文化”,这是他幽默与众不同的地方。鲁迅与左翼文艺工作者对林语堂的幽默观及其《论语》的批判,有明显的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论语》 幽默观 历史审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气说解读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89,共7页
关键词 传统文论 古文论范畴 “文气”说 创生性 超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互动:文化诗学的思维特色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庆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128,共5页
"任何理论的作用都应该是积极地介入、挑战和质疑固有的思维模式"(霍米.巴巴语)。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学新论其新也体现在它的思维方式上。它摒弃二元绝对对立的思维模式,坚持辩证互动的思辨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在对文学与社... "任何理论的作用都应该是积极地介入、挑战和质疑固有的思维模式"(霍米.巴巴语)。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学新论其新也体现在它的思维方式上。它摒弃二元绝对对立的思维模式,坚持辩证互动的思辨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在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清楚认识了文学和经济之间存在着文化这一复杂、庞大而作用至关重要的中介,正确认识了文学与社会的辩证互动关系,并以"文化诗学"这一文论新命题,名正言顺、旗帜鲜明地匡正了长期成为中国文坛主流的简单、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而在大众文化声势浩大、文化研究席卷中外文坛的当今时代,文化诗学高度重视文学与文化的互动、互构,从而既适时回应了时代的新需求,又能促进文学的新发展;同时,文化诗学坚持从文学自身特性出发的互动、互构,使它既区别于文、史、哲不分的古代文论,又和只关注文学与其他文化扇面互文性的西方的文化诗学论区别开来,鲜明地具有当今时代中国学人的话语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辩证互动 文化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汤漳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9-192,共4页
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 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离骚》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的“写老舍”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桂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11,共9页
近几年来,蒋泥先生"写老舍"的成果可谓"丰硕",但笔者认为,蒋泥的"写老舍"是一些改头换面、重复出版的"成果","想当然"成分异常明显,文献资料讹误与学术失范十分普遍。特别是错误百... 近几年来,蒋泥先生"写老舍"的成果可谓"丰硕",但笔者认为,蒋泥的"写老舍"是一些改头换面、重复出版的"成果","想当然"成分异常明显,文献资料讹误与学术失范十分普遍。特别是错误百出的《老舍的沉浮人生》,由于冠以"献给老舍诞辰110周年"的名义,既误导了广大读者,也给海内外老舍研究带来了混乱,以至于造成了短暂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看来,轻视文献资料建设,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而纠正学术不端,更是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蒋泥 文献资料 学术不端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晓宁 《东南学术》 2000年第5期107-110,共4页
林语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20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处境。林语堂建构的人文话语带有一种独特的边缘性价值和意义 :既非纯粹西方系统内的话语 ,亦非正宗传统国学。它的斑驳、复杂、游走、变异姿态和品质与作者活泛、变通、可调适的文... 林语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20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处境。林语堂建构的人文话语带有一种独特的边缘性价值和意义 :既非纯粹西方系统内的话语 ,亦非正宗传统国学。它的斑驳、复杂、游走、变异姿态和品质与作者活泛、变通、可调适的文化心理相表里。林语堂著作及其学术文化生涯的边缘性质构成一个可资探讨和阐释的文化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人文话语 边缘价值 文化心理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纪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78,共9页
在光复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中,鲁迅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广为传播,起到整合社会进步力量对抗黑暗现实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文化思潮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盲点。大陆左翼所提倡的鲁迅"战斗精神"因与台湾日据... 在光复后两岸文化交流的热潮中,鲁迅及其作品在台湾的广为传播,起到整合社会进步力量对抗黑暗现实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时文化思潮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盲点。大陆左翼所提倡的鲁迅"战斗精神"因与台湾日据时期对鲁迅"韧性斗争精神"的认知相契合而起到联合两岸知识者结成统一阵线的作用;但左翼具有政治"方向性"意义的鲁迅阐释并未得到台湾文化界的呼应。赴台后的许寿裳通过鲁迅重申"五四"精神,并将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化身介绍给刚刚摆脱殖民困境的台湾文化界,与日据时期台湾知识者以中国文化对抗殖民文化及他们对启蒙者"鲁迅"的认识对接;不过许寿裳较为温和的鲁迅论中所暗示的健康的"中国化"道路却因种种原因未得到深入。这一阶段的鲁迅风潮已经能够预示1949年之后中国鲁迅阐释的不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复初期 鲁迅传统 战斗精神 台湾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