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地区秋季大气甲醛污染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以漯河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宋镇泽 薛爽 +4 位作者 牛大伟 刘盈盈 叶思杭 杨文 耿春梅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2-1242,共11页
甲醛(HCHO)是对流层中重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之一,它具有较高的臭氧(O3)生成潜力和反应活性。基于2022年秋季(9月1日−11月30日)漯河市大气综合观测站大气HCHO等VOCs以及常规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参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 甲醛(HCHO)是对流层中重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之一,它具有较高的臭氧(O3)生成潜力和反应活性。基于2022年秋季(9月1日−11月30日)漯河市大气综合观测站大气HCHO等VOCs以及常规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数据及气象参数,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HCHO的主要来源,利用0维大气框架模型(F0AM)探究O_(3)污染时段HCHO对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漯河市区HCHO平均体积分数为3.9×10^(−9)±1.6×10^(−9),日变化呈早晚高峰分布特征。O_(3)污染天时的HCHO体积分数明显高于非污染天,高温、低湿、强辐射有利于促进HCHO二次生成。②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大气HCHO主要来自一次排放(76.7%)和二次生成(23.3%),一次来源主要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③F0A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NO_(x)、人为源VOCs(AVOC)、天然源VOCs(BVOC)和CO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均为正值,削减这些污染物均有利于降低O_(3)污染;O_(3)生成对HCHO敏感,模型中不约束HCHO会使日间O_(3)净生成速率被低估9%,控制HCHO的一次排放对日间O_(3)削峰效果较显著。研究显示,污染天时减少HCHO排放、协同控制VOCs/NO_(x)是控制O_(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0维大气框架模型(F0AM) 漯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漯河市城区秋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2
作者 宋镇泽 牛大伟 +4 位作者 薛爽 刘盈盈 耿春梅 王晓丽 杨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6-94,共9页
该文利用2021年11月5-11日漯河市3个市区点位环境挥发性有机物(VOCs)手工采样数据,开展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识别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关键物种及污染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漯河市TVOC平均体积分数为5... 该文利用2021年11月5-11日漯河市3个市区点位环境挥发性有机物(VOCs)手工采样数据,开展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识别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关键物种及污染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漯河市TVOC平均体积分数为51×10^(-9),以OVOCs(36.1%)和烷烃(30.7%)贡献为主,空间变化为三五一五工厂>水利局>卫健委。OFP均值为348.8μg/m^(3),各点位贡献前10物种以芳香烃和OVOCs为主,移动源是贡献最高的排放源;SOAFP均值为1.8μg/m^(3),各点位均为芳香烃贡献最大,移动源是主要贡献源类。正定矩阵因子模型解析结果显示,移动源(25.4%)、油气挥发源(18.9%)、溶剂使用源(18.6%)、工业排放源(17.5%)和燃烧源(15.1%)是市区大气VOCs主要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 来源解析 漯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南部城市秋冬季黑碳来源解析——基于改进后的黑碳仪模型
3
作者 辛治轩 牛大伟 +5 位作者 张楠 杨文 孔少飞 叶思杭 赵雪艳 韩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86-2398,共13页
为分析华北地区南部城市漯河市秋冬季黑碳(BC)浓度和来源的变化特征,使用7波段黑碳仪(AE33)于2022年9月1日~2023年2月28日在漯河市测量BC浓度,并使用改进后的钾离子动态约束黑碳仪模型进行源解析.此外,对元旦及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eB... 为分析华北地区南部城市漯河市秋冬季黑碳(BC)浓度和来源的变化特征,使用7波段黑碳仪(AE33)于2022年9月1日~2023年2月28日在漯河市测量BC浓度,并使用改进后的钾离子动态约束黑碳仪模型进行源解析.此外,对元旦及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eBCEC和K^(+)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华北南部城市的BC污染控制提供合理的建议.结果表明,漯河市秋冬季eBCEC平均浓度为3.62μg/m^(3),冬季浓度(5.17μg/m^(3))约为秋季浓度(2.15μg/m^(3))的2.4倍.eBCEC昼夜浓度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8:00和21:00.使用改进后的黑碳仪模型解析出秋冬季BC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贡献(74.69%±15.63%),其次为生物质燃烧贡献(25.31%±15.63%),控制化石燃料燃烧源对BC污染的改善更加有效.元旦、元宵节和春节等烟花爆竹燃放时段eBCEC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1.45、8.42和8.12μg/m^(3),分别为非烟花爆竹时段的2.6、1.9和1.8倍;春节、元宵节和元旦烟花爆竹燃放时段K^(+)浓度分别为26.11、16.23和5.79μg/m^(3),分别为非烟花爆竹时段的6.9、6.3和3.6倍;烟花爆竹燃放时段K^(+)浓度增幅明显高于eBCEC,会对约束模型结果造成干扰,建议使用该模型时剔除烟花爆竹燃放时段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BC) 黑碳仪模型 吸收Ångström指数 烟花爆竹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南部城市疫情管控期间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
4
作者 赵荣华 牛大伟 +4 位作者 张楠 王辉 杨文 吴丽萍 韩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30-4239,共10页
为探究漯河市在新冠疫情期间不同管控阶段细颗粒物组分和有机气溶胶的变化,收集了2022年3月1日~5月31日该市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监测数据,并且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有机气溶胶进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和PM... 为探究漯河市在新冠疫情期间不同管控阶段细颗粒物组分和有机气溶胶的变化,收集了2022年3月1日~5月31日该市颗粒物化学组分在线监测数据,并且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有机气溶胶进行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和PM_(10)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5和95μg/m^(3).管控中期因管制措施的实施颗粒物浓度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29%、28%;PM_(2.5)中各组分质量浓度在管控前、中、后3个时段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在3个时段里有机物贡献均为最高,其次为硝酸盐.利用PMF对漯河观测期间的有机气溶胶质谱数据进行解析,共识别出4类有机气溶胶,分别为:氧化程度较高的有机气溶胶(MO-OOA)、氧化程度较低的有机气溶胶(LO-OOA)、类烃类有机气溶胶(HOA)、烹饪类有机气溶胶(COA),管控期间各有机气溶胶占比均有变化,且在整个观测时段和管控期间二次有机气溶胶贡献均高于一次有机气溶胶.污染物传输方面,3个阶段的传输中主要集中在西部扇区,由于管控措施的实施管控中期传输影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气溶胶 PM_(2.5) 新冠疫情 漯河 AC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