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州近岸海域春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崔雯慧 蒋文良 +5 位作者 张德普 李生府 董斌 吕振波 杨继松 任中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3,共12页
为了解莱州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该海域2020—2021年的春、秋两季24站位浮游动物分析数据,使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Bi)和重叠度指数(Oik)以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生态位... 为了解莱州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该海域2020—2021年的春、秋两季24站位浮游动物分析数据,使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Bi)和重叠度指数(Oik)以及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及其生态位特征,并探讨造成优势种分化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两季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2种,其中春季优势种10种,秋季优势种9种,共同优势种为桡足类无节幼虫、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和双壳类壳顶幼虫,优势种季节更替率73.3%。窄生态位种(B_(i)<0.30)和重叠度值较低的物种对(O_(ik)<0.300)在两季的优势种中占比较高,而春季优势种对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值(0.256)高于秋季(0.193)。春季优势种丰度与水深、盐度和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石油烃类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而秋季优势种丰度仅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环境因子可能是造成本研究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重要环境因素,表明优势种生态位存在季节分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掌握莱州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度 环境因子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字湾毗邻海域游泳动物生态位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2
作者 蒋文良 张德普 +5 位作者 崔雯慧 李生府 李敏 刘栋 吕振波 任中华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2022年4月(春季)和2022年8月(夏季)在丁字湾毗邻海域(N 36°15′~36°40′、E 120°55′~121°25′)设置12个站位,开展了4个季节游泳动物拖网调查,研究该区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2022年4月(春季)和2022年8月(夏季)在丁字湾毗邻海域(N 36°15′~36°40′、E 120°55′~121°25′)设置12个站位,开展了4个季节游泳动物拖网调查,研究该区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生态位特征,为丁字湾毗邻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调查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捕获到游泳动物81种,夏季物种数最多(54种),冬季最少(34种),季节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共出现13种优势种,春季1种、夏季5种、秋季4种、冬季5种,季节更替率为80%~100%,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生态位宽度呈秋季(0.54)>春季(0.49)>夏季(0.40)>冬季(0.33)的趋势,而4个季节的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春季0~0.96、夏季0.07~0.96、秋季0~0.94、冬季0~0.91,游泳动物生态位季节分化明显,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资源竞争关系更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步升高;丰度-生物量曲线统计量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表明群落受扰动情况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究丁字湾毗邻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度 丰度-生物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稻田退耕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王琦璇 杨继松 +4 位作者 卢国伟 孙丹丹 王志康 周迪 邵秋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6-1055,共10页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揭示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值变化在1.30~3.86、0.30~1.03 g·kg^(-1)和0.39~0.72 g·kg^(-1)之间;TG2a土壤碳、氮、磷含量较DT明显下降,而TG15a土壤较TG2a明显上升。相应土壤C∶N、C∶P和N∶P均值变化在4.31~5.81、8.23~17.56和1.56~4.10之间,稻田退耕后C∶N变化趋势因土壤层次而异,而C∶P和N∶P则整体升高。研究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和黏粒含量是影响退耕土壤TOC、TN、T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退耕还湿 稻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水文连通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贺怡 王雪宏 +3 位作者 杨继松 栗云召 宁凯 于君宝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218-224,共7页
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之一,对湿地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双重作用下,湿地水文连通性发生显著变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物质循环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认识湿地水... 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过程的主要非生物驱动因子之一,对湿地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双重作用下,湿地水文连通性发生显著变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物质循环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认识湿地水文连通的主要影响因素:植物因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其生态效应机制将有助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调控措施,对湿地修复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连通 湿地 影响因素 生态效应 调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两种水盐生境下芦苇植被根系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田晓燕 高楠 +5 位作者 陆冠茹 杨锦媚 路峰 于君宝 王雪宏 管博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芦苇在黄河三角洲潮水和淡水两种生境条件下的生长差异,特别是根系生态特征差异,分别在潮水区和淡水区选取长势均匀的芦苇群落,测量不同土层电导率、pH值,芦苇株高、密度、茎叶及不同土层主根、须根生物量、离子含量等指标。结... 为了研究芦苇在黄河三角洲潮水和淡水两种生境条件下的生长差异,特别是根系生态特征差异,分别在潮水区和淡水区选取长势均匀的芦苇群落,测量不同土层电导率、pH值,芦苇株高、密度、茎叶及不同土层主根、须根生物量、离子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两个区域的表层土壤(0-10 cm)电导率均大于下层土壤,并在20-30 cm土层处电导率测得最小值,而在更深的土壤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电导率上升、pH值下降的趋势。潮水区芦苇的平均株密度和株高分别为(20.80±5.93)株·m^(-2),(35.70±16.01)cm,淡水区芦苇的平均株密度和株高分别为(309.60±39.15)株·m^(-2),(91.48±13.09)cm。在生物量分配上,潮水区芦苇的主根、须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是79.70%、11.88%、6.79%和1.64%,而淡水区芦苇在这四个部位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是66.77%、8.76%、18.54%和5.92%。淡水区芦苇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68.18±38.99)g·m^(-2);潮水区芦苇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30 cm土层(146.57±109.94)g·m^(-2)。离子含量结果表明,潮水区芦苇主根平均Na+和K+含量分别为(6.38±1.56)mg·g^(-1)和(1.08±0.17)mg·g^(-1),并且Na+与Cl-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淡水区芦苇主根这两种离子平均含量分别为(2.82±0.56)mg·g^(-1)和(3.93±1.10)mg·g^(-1)。以上结果表明芦苇能够改变株高、密度、各部位生物量分配比例以及离子分布来适应不同水盐环境,这也是芦苇能够在高盐环境下长期生存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潮水生境 淡水生境 电导率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水调沙期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影响因素
6
作者 孙绍庆 张晶晶 +3 位作者 申瑞婷 张孝民 李凡 吕振波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99-3310,共12页
为研究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上、下行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利用R2V软件提取2011~2020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中叶绿素a(Chl a)浓度、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丰度的历史文献数据,分析了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 为研究黄河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上、下行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利用R2V软件提取2011~2020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中叶绿素a(Chl a)浓度、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丰度的历史文献数据,分析了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并构建不同调水调沙阶段Chl a与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回归树模型.结果显示:2011~2020年,调水调沙前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Chl a浓度整体呈现自河口至离岸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调水调沙进行,Chl a高值区逐渐向河口西北部近岸转移,Chl a浓度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基本与各阶段Chl a高值区重合.回归树模型显示随着调水调沙进行Chl a主要控制作用发生了转变.调水调沙前,浮游动物摄食的下行效应是驱动Chl a浓度空间变化的主控因素.调水调沙期间,Chl a浓度主要受上行效应控制,前期,温度是主要驱动因子;后期DIP是主要驱动因子.调水调沙期间径流量引起的盐度锋面的变化可能是Chl a主要控制作用变化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调水调沙 上、下行效应 浮游植物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催化五氯苯酚加氢脱氯降解过程与机理
7
作者 曹学智 李彤 +6 位作者 高文超 殷瑞宁 王晓克 马宣宣 刘莺 刘苏静 夏传海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32-1941,共10页
采用Pd/C作为催化剂,研究了温和条件下水作为反应介质时,五氯苯酚的催化加氢脱氯降解过程,探讨了五氯苯酚不同位置氯原子的脱氯反应性和加氢脱氯途径.实验结果表明,Pd/C催化下,五氯苯酚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均能实现高效加氢脱氯降解,且降... 采用Pd/C作为催化剂,研究了温和条件下水作为反应介质时,五氯苯酚的催化加氢脱氯降解过程,探讨了五氯苯酚不同位置氯原子的脱氯反应性和加氢脱氯途径.实验结果表明,Pd/C催化下,五氯苯酚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均能实现高效加氢脱氯降解,且降解过程为逐级加氢脱氯,最终降解产物为苯酚;五氯苯酚不同位置上碳氯键的加氢脱氯反应性不同,发现水溶液中氯酚羟基间位和对位的碳氯键比其邻位的碳氯键更易优先加氢脱氯;五氯苯酚的主要加氢脱氯途径为:五氯酚→2,3,4,6-四氯苯酚→2,3,6-三氯苯酚→2,6-二氯苯酚→2-氯苯酚→苯酚和五氯酚→2,3,5,6-四氯苯酚→2,3,6-三氯苯酚→2,6-二氯苯酚→2-氯苯酚→苯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苯酚 加氢脱氯 PD/C 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图数据的水下岸坡插值精度分析对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徐洋 战超 +3 位作者 王庆 于君宝 栗云召 董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2-639,共8页
数字高程模型是研究水下岸坡冲淤变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的插值方法和像元大小都会对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冲淤分析结果的变化。本研究使用了六种常用的插值方法(ANUDEM、反距离函数法、克里金法、自然邻域法、样条函... 数字高程模型是研究水下岸坡冲淤变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的插值方法和像元大小都会对数字高程模型的精度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冲淤分析结果的变化。本研究使用了六种常用的插值方法(ANUDEM、反距离函数法、克里金法、自然邻域法、样条函数法、不规则三角网转栅格法)对莱州湾和烟台港不同年份和尺度的水深数据进行了插值,计算了均方根预测误差、源数据残差均方根误差、残差均值、残差最大值和残差最小值等精度计算指标。结果表明ANUDEM和自然邻域法的均方根预测误差和源数据残差均方根误差均小于1 m。ANUDEM和自然邻域法对不同尺度的水下岸坡数据插值有着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水下岸坡 地形插值 精度评定 海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过程的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于淼 栗云召 +3 位作者 屈凡柱 周迪 战超 王雪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4-492,共9页
以1991、1995、1999、2004、2009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从景观和土地利用角度分析黄河三角洲大尺度范围的滨海湿地退化状况,并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模拟2021年研究区滨海湿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 以1991、1995、1999、2004、2009年和2013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从景观和土地利用角度分析黄河三角洲大尺度范围的滨海湿地退化状况,并利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模拟2021年研究区滨海湿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999—2004年和2004—2009年是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较严重的两个时段,退化湿地占自然湿地总面积近40%,2009年以后,研究区退化得到一定的缓解。预计至2021年,湿地占区域陆地面积的比例将下降至60%。与2013年相比,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占比将分别下降4.52个百分点和3.08个百分点,草本沼泽、灌丛湿地、森林湿地和盐沼面积将分别减少32.21、15.76、19.33 km^2和74.86 km^2。由此可见,未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仍十分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退化过程 演化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口滨海湿地CH_4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袁晓敏 杨继松 +3 位作者 刘凯 郑冬梅 郑佳玉 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9-1837,共9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6—11月连续观测辽河口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CH_4排放速率,同时测定温度、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和电导率(EC)等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类型湿地的CH_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6—11月连续观测辽河口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CH_4排放速率,同时测定温度、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和电导率(EC)等相关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类型湿地的CH_4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芦苇湿地、翅碱蓬湿地(涨潮前)和裸滩湿地(涨潮前)CH_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447—10.40、0.045—0.509 mg m^(-2) h^(-1)和0.016—0.593 mg m^(-2) h^(-1),观测期内排放通量均值相应为(3.699±3.679)、(0.165±0.156) mg m^(-2) h^(-1)和(0.198±0.191) mg m^(-2) h^(-1),不同类型湿地之间差异显著(P<0.01),芦苇湿地>裸滩湿地(涨潮前)>翅碱蓬湿地(涨潮前)。涨潮过程中,翅碱蓬湿地和裸滩湿地的排放速率分别变化在0.009—0.353 mg m^(-2) h^(-1)和0.018—0.335 mg m^(-2) h^(-1),观测期间其排放速率均值分别为(0.119±0.132) mg m^(-2) h^(-1)和(0.131±0.103) mg m^(-2) h^(-1),明显低于涨潮前(P<0.01)。不同湿地类型间CH_4排放通量与电导率(EC)呈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潮汐和电导率均为影响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中CH_4排放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 潮汐 环境因子 滨海湿地 辽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虾虎鱼类资源分布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良成 李凡 +1 位作者 吕振波 徐炳庆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8-594,共7页
为研究莱州湾虾虎鱼类Gobioidei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于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119°05′~120°00′E、37°12′~37°40′N)开展了20个站位(L01~L20)的底拖网调查,对捕获虾虎鱼的... 为研究莱州湾虾虎鱼类Gobioidei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于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119°05′~120°00′E、37°12′~37°40′N)开展了20个站位(L01~L20)的底拖网调查,对捕获虾虎鱼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捕获虾虎鱼12种,隶属于9属,以暖温性的河口种为主,主要分布在莱州湾西部和中南部等水深小于10 m的海域;其中,以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的质量为主,占虾虎鱼总质量的97.4%;虾虎鱼的质量密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群落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按66%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纹缟虾虎鱼组群(组一)、莱州湾北部组群(组二)、莱州湾西部与中南部组群(组三);ANOSIM分析表明,组一与组三、组二与组三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IMPER分析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和矛尾虾虎鱼的组内贡献率较高,组间差异性贡献率高的种分两类,一类是某一种群的特有种,另一类是对各组群种内贡献率均较低的种。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营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 资源分布 优势种 群落结构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南部滩涂贝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文良 陈胜林 +6 位作者 李永明 张德普 刘栋 李敏 高梦娟 吕振波 任中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2-64,共13页
本研究以渤海湾南部(滨州)滩涂为研究区域,设置6个断面共36个采样站位,覆盖潮间带(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和潮下带,研究该区域贝类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整个调查区域常见贝类总共有30种。潮间带共有23种常见贝... 本研究以渤海湾南部(滨州)滩涂为研究区域,设置6个断面共36个采样站位,覆盖潮间带(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和潮下带,研究该区域贝类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整个调查区域常见贝类总共有30种。潮间带共有23种常见贝类,优势种为光滑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 Hinds 1843)、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 Reeve 1854)、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 Lamarck 1799);潮下带共有26种常见贝类,优势种为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i Philippi 1846)、等边浅蛤(Gomphina aequilatera Sowerby 1825)、朝鲜笋螺(Terebra koreana Yoo 1976)、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 A.Adams 1852)、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 A.Adams 1851);潮间带贝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潮下带,而丰富度指数(D)则相反;潮间带贝类生物量(710.16 g/m^(2))和栖息密度(4523个/m^(2))远高于潮下带(17.10 g/m^(2),35个/m^(2))。群落结构多元统计分析将贝类按照站位划分为5个组群,包括东侧潮下带、西侧潮下带、西侧潮间带、东侧潮间带以及D4站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对潮间带贝类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沉积物的粒径以及砂、粉砂含量,而对潮下带贝类影响较大的主要为浮游植物密度、沉积物的粒径以及砂、粉砂和黏土含量。渤海湾南部(滨州)滩涂贝类资源较为丰富,但应从不同滩涂区域生态特性的角度出发,加强贝类的保护和资源修复,本研究可为该区域贝类的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南部 滨州 滩涂 贝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黄骅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栋 李永明 +6 位作者 陈胜林 陈丙见 吕振波 王以斌 张晶晶 李敏 任中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97,共17页
为了解黄骅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别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 为了解黄骅港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别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用冗余分析探究引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类64种,而春、夏、秋、冬各季节分别鉴定出8类41种、7类35种、8类23种和5类12种,均以刺胞动物和桡足类为主。同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四季演替明显,如秋季优势种仅为夜光虫(Noctiluca),其他季节均为多种浮游动物共存;4个季节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总体呈夏>春>冬>秋的趋势,与各季节的优势种数量变化趋势略有不同;聚类分析显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35%相似度水平上可划分为冬、春、夏和秋4组,季节差异显著。通过冗余分析探讨引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演替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不同浮游动物对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各异,这也是造成群落季节变动的主要原因,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溶解氧和磷酸盐,春季则是氮磷营养盐,夏、秋季为温盐和氮磷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港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特征 环境因子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构建与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庆孝 栗云召 +4 位作者 曲芷程 于君宝 王雪宏 周迪 王书文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6期105-113,共9页
构建生态网络能够有效连接破碎的生境,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黄河口湿地“三横两竖”的生态网络框架,并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廊道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法和网络结构分析... 构建生态网络能够有效连接破碎的生境,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黄河口湿地“三横两竖”的生态网络框架,并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法、廊道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法和网络结构分析法对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生态网络,生境源地的的IIC和PC分别提高到之前的4.5倍和8.6倍,各生境源地的斑块重要性较为均衡。(2)不同生境源地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随着距离和面积的变化存在差异。(3)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的α指数为0.4396,β指数为1.8125,γ指数为0.6304,具有较大优化提升空间。(4)草本沼泽和灌丛湿地是生境源地主要景观组成,盐沼湿地、草本沼泽和灌丛湿地是构成生态廊道的优势景观,分别占生态网络景观组成的31.23%、23.86%和17.30%。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黄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和保护区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湿地 景观连接度 生态网络 破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纪法 梅大伟 +1 位作者 张蓓蓓 王梁 《现代化农业》 2022年第6期52-55,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方向。对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障碍因素计算与诊断。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处于上...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方向。对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障碍因素计算与诊断。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发展水平指数从0.142增长到0.720,发展态势总体趋好;2010~2019年,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四个维度总体上均处于上升趋势;2010~2019年,阻碍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指标为农业投资强度、单位播种面积农机动力、农业科研强度、农村人力资本、有效灌溉率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10~2013年,阻碍山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维度为要素投入、发展支撑、产出效益和多功能拓展四个维度;2014~2019年,主要障碍维度为要素投入和发展支撑两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综合评价 障碍因素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德普 张国光 +5 位作者 王田田 李敏 任中华 蒋文良 吕振波 刘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指数以及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水域内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秋季、冬季分别捕获底层游泳动物47种、40种,秋季优势种包括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6种,冬季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3种,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底层游泳动物群落分组在相似性49%的基础上极为显著(P<0.01;Stress=0.12,0.13),按调查站位可将秋季划分为2组,冬季划分为3组;秋、冬季平均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和0.76,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范围分别为0.11~0.94和0.18~0.93,秋季底层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但冬季资源竞争关系较强;对比分析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及其相关指数,秋季底层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较冬季更为稳定,且秋季复杂程度更高。整体而言,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呈明显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部海域 底层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生态位 食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近海毛虾属虾类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环境要素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梦娟 穆川川 +4 位作者 高彦洁 宋明毅 李敏 任中华 吕振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属虾类(下文简称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 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属虾类(下文简称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渤海海表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变动的重要环境要素,毛虾渔获量与黄渤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毛虾渔获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毛虾种群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山东省毛虾最大捕捞量、配额制定及为毛虾专项捕捞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近海 毛虾属虾类 渔获量 气候变化 方差膨胀因子 随机森林模型 广义线性可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盐胁迫条件下芦苇和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梅 张琳 +4 位作者 路峰 吴梦迪 于君宝 张晓龙 管博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4期113-118,共6页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和芦苇种子萌发阶段在不同盐胁迫条件的竞争关系,以及氮添加对其竞争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床法,分析了不同浓度氮、盐及混合培养等条件下两种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盐胁迫对盐地...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和芦苇种子萌发阶段在不同盐胁迫条件的竞争关系,以及氮添加对其竞争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床法,分析了不同浓度氮、盐及混合培养等条件下两种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盐胁迫对盐地碱蓬和芦苇种子发芽率均有显著性影响,盐浓度低于300 mmol·L^-1时盐地碱蓬发芽率并未有显著降低,而芦苇种子发芽率随着盐浓度增加而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低盐条件下,氮添加未对两物种发芽率产生显著影响,但高盐胁迫条件下适度的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种子发芽率。混合培养显著增加了低盐环境中芦苇的发芽率,当盐胁迫浓度升高时,培养模式对两物种发芽率影响程度降低。对于发芽速度而言,低盐处理下单独培养盐地碱蓬的发芽速度显著高于混合培养,氮添加对盐地碱蓬发芽速度未产生显著影响;而低盐条件(0、100 mmol·L^-1)下芦苇的发芽速度则是在混合培养高于单独培养方式,当盐浓度升高(400 mmol·L^-1)时,混合培养抑制了芦苇的发芽速度,此时,高氮(40 mmol·L^-1)添加处理则能够显著缓解混合培养对芦苇发芽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滨海典型物种生态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地碱蓬 芦苇 NACL 发芽 发芽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营养环境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猛 王玉珏 +4 位作者 刘栋 刘东艳 刘珂 张海龙 肖晓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9-62,共14页
为了解胶州湾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营养环境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9年8月在胶州湾30个站位点采集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并于2021年5月在胶州湾沿岸采集了18个站位点的水样,对水体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浓度和组成以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 为了解胶州湾水体和表层沉积物营养环境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9年8月在胶州湾30个站位点采集了海水和表层沉积物样品,并于2021年5月在胶州湾沿岸采集了18个站位点的水样,对水体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浓度和组成以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及生物硅含量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内水体和沿岸水体中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和溶解硅酸盐浓度空间分布相近,高值均位于湾东北部,主要受到河流输入和沿岸污水排放的影响,低值主要出现在湾中部和湾口处。结合近30年来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胶州湾夏季营养盐浓度在1990−2008年期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政府实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以及河流径流量下降使得2006年以来营养盐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该变化在空间上主要体现为大沽河氮、磷输入量的减少及其对应的湾西部营养盐高值的消失。胶州湾氮、磷营养盐输入的不平衡使得“磷限制”在2000年后逐渐加剧。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高值均集中于东北部和东部沿岸,结合生物硅和水体营养盐含量分析显示,这主要是河流与排污输入及其带来的高初级生产力造成的,沉积物生源要素与水体营养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好的耦合关系。沉积物粒度较粗对有机质保存的不利影响以及湾口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共同导致了湾西部、中部以及湾口的生源要素含量较低。δ^(13)C以及二端元混合模型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总体以海源为主,平均占比为64%,东部沿岸受陆源输入影响较明显。δ^(15)N的空间分布显示,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元素受到了海水养殖与污水排放的共同影响。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环境现状共同表明,对东北部河流和沿岸污水排放的控制是后期胶州湾污染治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沉积物生源要素 影响因素 碳、氮稳定同位素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胺对Pd/C催化氯酚加氢脱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云波 王彦斐 +5 位作者 李鹏 刘欢 武海洋 苏衡 马宣宣 夏传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185-6194,共10页
采用Pd/C催化剂,选择不同的溶剂体系,首先分别比较了有机碱Et_(3)N以及无机强碱NaOH对Pd/C催化2,4-二氯苯酚(2,4-DCP)加氢脱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醇类溶剂中,Et_(3)N作为质子吸收剂,2,4-DCP能够在Pd/C催化下高效彻底加氢脱氯。并通过... 采用Pd/C催化剂,选择不同的溶剂体系,首先分别比较了有机碱Et_(3)N以及无机强碱NaOH对Pd/C催化2,4-二氯苯酚(2,4-DCP)加氢脱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醇类溶剂中,Et_(3)N作为质子吸收剂,2,4-DCP能够在Pd/C催化下高效彻底加氢脱氯。并通过SEM、XRD和XPS等表征分析,发现Et_(3)N能够中和加氢反应产生的HCl,生成三乙胺盐酸盐(Et_(3)N·HCl),从而消除HCl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同时避免了因Et_(3)N·HCl在催化剂表面的沉积而引发的催化剂失活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有机胺对甲醇中Pd/C催化2,4-DCP加氢脱氯反应速率和反应选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短链有机胺(伯胺、仲胺和叔胺)更有利于Pd/C催化2,4-DCP加氢脱氯反应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Pd/C-甲醇-短链有机胺催化体系,可以高效、彻底地实现对多氯代苯酚类污染物的加氢脱氯降解,为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浓度多氯代苯酚类污染物的环境友好无害化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酚 催化 加氢 降解 有机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