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渗作用下工程废泥加固效率试验研究
1
作者 陶燕丽 于泽一 +3 位作者 朱剑锋 龚晓南 周建 李凯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废泥,亟需进行适当处理,而传统的处理方式脱水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电渗法由于在软基处理和污泥加固方面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专家针对快速脱水、降低初始含水率等方面... 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废泥,亟需进行适当处理,而传统的处理方式脱水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电渗法由于在软基处理和污泥加固方面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外专家针对快速脱水、降低初始含水率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但对电渗效率的认识存在不足。文章基于杭州某工程废泥,分别采用金属电极和惰性电极,在不同电源电压下开展试验研究,从总能耗、有效能耗和电极损耗3个方面对电渗加固效率进行探讨,根据试验结果和电渗理论模型对有效能耗系数与有效电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能耗和有效能耗随电压增大而增大,且电压越大,总能耗和有效能耗的增加幅度也越大;总电渗效率和有效电渗效率随电源电压增大而降低;电极材料类型对总电渗效率影响较小,对有效电渗效率的影响通过有效电压间接实现,这是因为阳极板存在不同程度的损耗,降低了有效电渗效率;有效能耗系数与有效电压之间近似线性相关;低电压阻碍电渗效果的发挥,高电压不利于电渗效率的发展,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电渗效果和效率选取适当电源电压值。基于试验结果可以有效减少电渗能耗,为电渗技术在实际工程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电压 铁电极 碳电极 电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熟石灰配合PC/FDN的淤泥质渣土高强碳化造粒方法研究
2
作者 曹志刚 庄峻淇 +2 位作者 申昆鹏 胡宏 万东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6-734,共9页
为解决废弃淤泥质渣土处理难题并实现多样化利用,提出了一种利用废弃淤泥质渣土制作高强度颗粒的方法。利用熟石灰掺聚羧酸(PC)减水剂或萘系(FDN)减水剂对淤泥质渣土进行改性,制成粒径12 mm颗粒并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碳化养护。研究发现,... 为解决废弃淤泥质渣土处理难题并实现多样化利用,提出了一种利用废弃淤泥质渣土制作高强度颗粒的方法。利用熟石灰掺聚羧酸(PC)减水剂或萘系(FDN)减水剂对淤泥质渣土进行改性,制成粒径12 mm颗粒并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碳化养护。研究发现,仅掺入熟石灰时颗粒破碎强度为3.0 MPa,而掺PC和FDN时破碎强度最高分别可达8.0和4.2 MPa。PC组颗粒碳化率仅为70%~80%,FDN组颗粒则达90%以上。PC组颗粒密度较高,可抑制碳化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未碳化氢氧化钙与活性氧化物生成凝胶,胶结填充孔隙,提升PC组颗粒破碎强度。PC组颗粒破碎强度较高但碳化率较低,适用于填筑路堤基层;FDN组颗粒破碎强度较低但碳化率较高,可用于代替混凝土中部分砂石骨料。该技术为处治淤泥质渣土与固碳减碳提供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渣土 渣土改性 碳化造粒 人造颗粒 减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状态和槽深对预切槽辅助滚刀破岩影响的近场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周建 沈君逸 +2 位作者 廖星川 刘福深 尚肖楠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首先,利用线弹性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linear peridynamic solids,LPS)对预切槽辅助滚刀破岩问题进行了模拟,并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其次,设置了σ_(x)=5 MPa、σ_(z)=20 MPa和σ_(x)=20 MPa、σ_(z)=5 MPa这2种应力状态,0、9... 首先,利用线弹性近场动力学本构模型(linear peridynamic solids,LPS)对预切槽辅助滚刀破岩问题进行了模拟,并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其次,设置了σ_(x)=5 MPa、σ_(z)=20 MPa和σ_(x)=20 MPa、σ_(z)=5 MPa这2种应力状态,0、9、18和30 mm这4种预切槽深度,总计8种工况;最后,研究了应力状态和预切槽深度对岩石破坏形态和破岩效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滚刀峰值贯入力随槽深的变化规律和岩石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相符,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在不同的槽深下,岩石存在2种破坏形态;当槽深为3 mm时,2个滚刀之间形成岩石破碎区;当槽深大于3 mm时,2个滚刀之间形成完整的岩块;当大主应力沿z方向时,会产生中央贯通裂纹;而当大主应力沿x方向时,则不会生成中央贯通裂纹;随着槽深增大,岩石损伤集中在预切槽附近区域,破岩效率也随之增高;当槽深≥18 mm时,峰值贯入力和比能较小,且两者受应力状态影响也较小。为实现不同应力条件下破岩性能的优化平衡、延长滚刀的使用寿命并降低施工成本,建议预切槽深度不小于18 mm;当预切槽深度无法达到该要求时,可在水平方向为大主应力方向时适当增加预切槽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切槽 三维滚刀破岩 近场动力学 应力状态 预切槽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明挖地下工程开发环境效应研究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3
4
作者 朱亦弘 徐日庆 龚晓南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115,共5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矛盾从基坑自身稳定问题逐渐转向基坑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问题。周边环境复杂情况下的地下空间开发极易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系统性地研...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不断增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矛盾从基坑自身稳定问题逐渐转向基坑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问题。周边环境复杂情况下的地下空间开发极易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系统性地研究城市各类明挖基坑开发形式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及环境效应控制技术。本文介绍和回顾了统计经验法、数值模拟法、模型试验法在明挖基坑引起的环境效应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类研究方法及成果的优势和不足。介绍了现有环境控制技术及应用案例,总结了地下空间开发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明挖 基坑 环境效应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5
作者 迟民良 梁禄钜 +2 位作者 徐长节 杨开放 丁智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5,共11页
为揭示基坑降水与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干砂开挖与降水开挖过程,采集了地连墙两侧水土压力、坑外地表沉降、地连墙弯矩及侧移等数据。通过对比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联... 为揭示基坑降水与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干砂开挖与降水开挖过程,采集了地连墙两侧水土压力、坑外地表沉降、地连墙弯矩及侧移等数据。通过对比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联系,分析了基坑降水开挖对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基坑降水与基坑开挖均会改变地连墙两侧侧向土压力分布形式,与干砂开挖相比,降水开挖共同作用时侧向土压力变化更为显著,墙前被动土压力更小,墙后侧向土压力峰值位置则有所下移,地连墙由此产生更大的弯矩值,并诱发更显著的地连墙侧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基坑开挖 模型试验 地连墙侧移 孔隙水压力 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盾构隧道开挖诱发的地层沉降模型研究
6
作者 史盛 朱建才 +1 位作者 祝凤金 徐日庆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8-1120,共13页
双线盾构隧道开挖将导致地层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扰动,诱发隧道顶部的地层产生沉降,对地表建筑和隧道附近的地下管线等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建立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模型,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双线隧道盾构... 双线盾构隧道开挖将导致地层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受到扰动,诱发隧道顶部的地层产生沉降,对地表建筑和隧道附近的地下管线等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建立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模型,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双线隧道盾构掘进过程中诱发的地表及地下不同深度处的地层沉降规律,发现后行线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受先行线的开挖影响较大,后行线诱发的沉降曲线最大值大于先行线,且偏离隧道轴线,偏向先行线一侧;然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通过引入波的传播模型描述隧道上部地层的沉降机理,根据Fourier变换推导了均质地层中单个隧道开挖诱发的地层沉降模型,基于双线隧道诱发的地层沉降特性定义了双线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扰动影响因子,建立了双线隧道的地层沉降模型;最后采用实际工程监测数据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发现当先行线对后行线的影响较大时,地层总沉降曲线表现为单峰“V”型,而且最大沉降值偏向先行线一侧,当距隧道顶部较远时,先行线开挖对后行线的影响减小,总的沉降曲线表现为双峰值“W”型。本文提出的模型参数较少而且易于确定,不但能够对双线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预测,也能对隧道顶部不同深度处的地层沉降传播规律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盾构隧道 沉降模型 地表沉降 地下沉降 开挖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任意荷载作用的刚性挡土墙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理论研究
7
作者 姚嘉楠 王艳萍 +4 位作者 袁辉 徐长节 方甫官 杨明雄 钟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7-1205,共9页
经典的土压力理论仅能计算挡土墙平动模式下的极限土压力。为了更接近真实工程情况,需要发展任意荷载作用及任意位移模式下的墙后黏性填土的非极限土压力理论。采用等效均布荷载的概念,将填土表面作用的任意类型荷载转化为均布荷载作用... 经典的土压力理论仅能计算挡土墙平动模式下的极限土压力。为了更接近真实工程情况,需要发展任意荷载作用及任意位移模式下的墙后黏性填土的非极限土压力理论。采用等效均布荷载的概念,将填土表面作用的任意类型荷载转化为均布荷载作用,在经典的土压力理论基础上,将刚性挡土墙看作理想刚塑性体和一系列弹簧的组合体,得到了黏土的土体刚度系数,由此改进了Coulomb土压力理论,推导了可以考虑任意荷载作用的任意位移模式下土体的非极限被动土压力一般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土压力的分布和大小、合力作用点的位置与挡土墙的位移模式、黏聚力大小和填土表面作用荷载密切相关,当等效均布荷载、黏聚力均为0时,该方法退化为Coulomb土压力理论。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证明该计算方法对于计算非极限状态下黏性土的被动土压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工程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 任意位移模式 刚性挡墙 黏土 任意荷载作用 黏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反应的软土电渗界面电阻试验研究
8
作者 胡浩 甘淇匀 +3 位作者 周建 马郁春 蒋熠诚 朱则铭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针对电渗加固软土地基能耗高、黏土-电极界面电势损失大的问题,从电化学反应角度出发,研究电极反应对界面电阻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制的一维电渗固结装置,开展电极材料和通电模式两大关键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铁、... 针对电渗加固软土地基能耗高、黏土-电极界面电势损失大的问题,从电化学反应角度出发,研究电极反应对界面电阻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制的一维电渗固结装置,开展电极材料和通电模式两大关键因素的室内试验,研究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铁、铝和铜4种不同电极在持续通电条件下的黏土-电极界面电阻变化趋势,并研究间歇通电、反转通电两种优化通电策略的电化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电极反应改变了界面电化学特性,通过影响界面电阻进而影响电渗排水速率;界面电阻增长迅速是导致电渗高能耗的原因之一,阳极界面电阻受电极反应影响明显,长期通电情况下,电动土工合成材料电极阳极界面电阻较小,而在浓差电阻和表面膜阻的共同影响下,金属电极阳极界面电阻较大;采用优化通电模式有利于缓解界面极化现象,抑制界面电阻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界面电阻 电极反应 试验研究 地基处理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T模式下刚性挡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离散元模拟及理论研究
9
作者 姚嘉楠 徐长节 +5 位作者 迟民良 王艳萍 习跃来 王伟锋 冯国辉 孙佳政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0-652,共13页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 针对刚性挡墙绕基底转动与平动耦合(rotation around the base and translation coupling,简称RBT)模式下砂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分布问题,选取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0.5、1.0、5.0共3组转动中心对其进行离散元模拟研究。结果表明,RBT模式下主动土压力兼具绕基底转动(rotation around base,简称RB)模式下凹型分布和平动(translational,简称T)模式直线分布的特点。在破坏过程中,墙土摩擦角往往先于内摩擦角达到极限值,墙后滑裂面为一曲面,且土体滑裂面处有明显的主应力偏转现象。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根据中间对称圆弧拱得到了层间等效内摩擦角与n的函数关系式,利用水平层分析法,建立了曲边梯形微分单元的受力平衡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得到了RBT模式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数值解。参数分析表明,墙体位移、内摩擦角及转动中心位置参数n对主动土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与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所提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刚性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T模式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离散元法 土拱效应 层间等效内摩擦角 水平层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堆载诱发邻近管线变形响应的快速解析方法
10
作者 叶俊能 王忠瑾 +1 位作者 王乾浩 冯国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82-2089,共8页
既有管线附近存在工程堆载情况下,管线会产生下沉位移,并进一步威胁到既有管线的正常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有限元和室内试验方面,较少理论解用于分析既有邻近管线在工程堆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响应。基于此,采用理论解析的手... 既有管线附近存在工程堆载情况下,管线会产生下沉位移,并进一步威胁到既有管线的正常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有限元和室内试验方面,较少理论解用于分析既有邻近管线在工程堆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响应。基于此,采用理论解析的手段研究该工况下管-土相互作用。首先采用Boussinesq解解析得到既有管线轴线处的附加应力,随后将管线简化成放置在双参数Pasternak模型上的无限长梁,进一步获得管线变形过程中的系统总能量,最后根据能量变分理论获得邻近管线受力变形响应。通过与既有试验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相比于所提方法的退化解析,所提方法更贴近实测数据。参数研究表明:管线的受力变形会随管线埋深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增大管线直径会引起管线变形响应增强;管线和堆载区域夹角对管线受力变形不敏感;增大管线与堆载区域的水平距离能够有效减小管线受力变形响应,且减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一系列分析成果可用于实际工程中工程堆载对邻近既有管线受力变形的影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变分 工程堆载 既有管线 双参数地基模型 简化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势梯度与电极间距变化的滨海软土电渗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谢新宇 郑凌逶 +2 位作者 谢康和 臧俊超 许纯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4,121,共8页
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是电渗处理中的常见控制因素。为研究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对滨海软土电渗效率的影响,进行等电极间距变电势梯度和等电势梯度变电极间距两种工况下的电渗模型试验。获取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通电电流和能耗系数等试验结... 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是电渗处理中的常见控制因素。为研究电势梯度和电极间距对滨海软土电渗效率的影响,进行等电极间距变电势梯度和等电势梯度变电极间距两种工况下的电渗模型试验。获取电渗过程中的排水量、通电电流和能耗系数等试验结果,进一步研究能耗系数与电势梯度、电极间距的关系。在Helmholtz-Smoluchowski(H-S)电渗流方程的基础上,引入界面电阻和起始电势梯度概念进行电渗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在等电极间距工况下,考虑起始电势梯度的电渗流方程能够较切实地反映电渗能耗系数随电势梯度变化的非线性趋势,宁海滩涂淤泥存在起始电势梯度和相应的经济电势梯度;在等电势梯度工况下,界面电阻和起始电势梯度不影响能耗系数的线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电势梯度 电极间距 起始电势梯度 能耗系数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变量耦合作用对非饱和岩土波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亚元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8-217,共10页
为了研究双变量耦合效应对非饱和岩土波动特性的影响,假定固、液和气材料之间以及它们与骨架之间的力学特性均相互解耦。以Bishop平均应力和修正吸力为骨架的双应力变量,以骨架应变和饱和度为骨架的双应变变量,从小应变变形的多孔介质... 为了研究双变量耦合效应对非饱和岩土波动特性的影响,假定固、液和气材料之间以及它们与骨架之间的力学特性均相互解耦。以Bishop平均应力和修正吸力为骨架的双应力变量,以骨架应变和饱和度为骨架的双应变变量,从小应变变形的多孔介质工程力学出发建立了非饱和多孔岩土的波动控制方程。利用不同双变量建立的线弹性本构方程相互一致的性质,建立了波动方程模型参数和常规室内试验土工参数之间的换算关系。新波动方程的刚度矩阵具有对称性,因而满足弹性力学互易定律。利用新波动方程获得了非饱和岩土三个压缩波和一个剪切波的波速计算公式。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变量的耦合效应对剪切波波速无影响,对P2波和P3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饱和度较小时对P1波波速有明显影响。耦合效应越大,对P1波波速的影响越明显,但其影响程度随着饱和度的增大迅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岩土 双变量理论 耦合效应 波动方程 波速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建筑垃圾堆山工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长节 孙志浩 +1 位作者 王仲谋 刘东海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93-1504,共12页
针对某典型软土地区堆山工程,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建筑垃圾堆山和场区现有粘性土堆山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了不同填料堆山时堆载体位移和地基差异沉降量。研究了不同填料堆山时的地基稳定性以及不同填料堆土角度和... 针对某典型软土地区堆山工程,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建筑垃圾堆山和场区现有粘性土堆山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了不同填料堆山时堆载体位移和地基差异沉降量。研究了不同填料堆山时的地基稳定性以及不同填料堆土角度和安全系数的关系,同时对地基加固处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堆载体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量更小,地基稳定性要显著优于粘性土堆载体,建筑垃圾堆山的极限堆土角度更大,但建筑垃圾堆山会产生较大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将研究得到的结论应用于工程实例分析,为实际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施工进度的控制提供了帮助,并且模拟结果和实际工程吻合良好,表明土体的本构模型和参数选取合理。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为更多类似的工程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山工程 建筑垃圾 有限元 堆土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新宇 龚涛 +4 位作者 许纯泰 王忠瑾 娄扬 刘开富 张日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 基于桩基运动控制方程,对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沉降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考虑桩土间黏滞与滑动两种接触状态,建立了一种考虑侧阻软化及侧阻恢复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然后采用该模型及修正三折线模型分别模拟桩与桩侧土以及桩端土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有限差分法建立了考虑桩土间黏滑机制的桩基沉降分析方法;最后,基于建立的桩基受荷沉降分析方法,研究了桩基沉降的黏滑动态特性以及桩身的力学特性,并讨论了桩土相互作用模型中的参数对桩基沉降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桩顶荷载接近桩基单级加载极限值,桩基沉降表现出黏滞位移与快速滑动位移交替的动态特性;桩身力学响应表现出加载路径相关性,与单级加载相比,分级加载时桩侧摩阻力能得到更好发挥,桩基极限承载力更高;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桩基静载试验沉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滑 侧阻软化 侧阻恢复 有限差分 沉降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临空面下隧道掘进机滚刀贯入破岩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建 尚肖楠 +2 位作者 刘福深 沈君逸 廖星川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05-714,共10页
在临空面辅助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滚刀破岩的过程中,当滚刀在垂直临空面附近完成破岩后,垂直临空面将变为倾斜临空面。为了研究倾斜临空面对滚刀贯入破岩的影响,利用近场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三维模型,考虑了临空面... 在临空面辅助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滚刀破岩的过程中,当滚刀在垂直临空面附近完成破岩后,垂直临空面将变为倾斜临空面。为了研究倾斜临空面对滚刀贯入破岩的影响,利用近场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三维模型,考虑了临空面倾斜程度以及滚刀临空距离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数值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倾斜临空面辅助TBM滚刀贯入破岩工况下,岩石存在两种破碎模式,一种为内部裂纹扩展模式,另一种为内部压碎区扩大模式。在滚刀临空距离固定为40 mm的情况下,随着临空面倾角θ余切值cotθ的增加,岩石破碎逐渐从内部裂纹扩展模式转变为内部压碎区扩大模式,滚刀的法向峰值力与破岩消耗能量也逐渐增大,而且内部压碎区扩大模式的破岩效率比内部裂纹扩展模式低。随着滚刀临空距离的增加,滚刀法向峰值力、破岩消耗能量与破岩体积逐渐增加,同时滚刀的破岩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动力学 三维TBM滚刀破岩 临空面 倾斜程度 临空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桩底沉渣时沉降后浇带提前封闭时间计算方法:以秦望广场综合体工程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化锦 陈奕扬 +2 位作者 刘聪 孙德明 胡安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039-10049,共11页
为了合理确定沉降后浇带提前封闭时间,开展了考虑桩底沉渣效应时沉降后浇带封闭时机研究工作。首先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和秦望广场综合体工程的原位试桩试验结果,提出了考虑桩底沉渣效应的单桩沉降模型。基于该单桩沉降模型,根据施工过程... 为了合理确定沉降后浇带提前封闭时间,开展了考虑桩底沉渣效应时沉降后浇带封闭时机研究工作。首先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和秦望广场综合体工程的原位试桩试验结果,提出了考虑桩底沉渣效应的单桩沉降模型。基于该单桩沉降模型,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常见工况组合,考虑了浮荷载对单桩刚度的改变,计算得到后浇带最早可封闭时间,并分析了沉渣厚度对后浇带可封闭时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时,恒载、活载、浮载组合工况引起的后浇带两侧差异沉降最大,但随着沉渣厚度的增大,恒载、活载组合工况逐渐转变为控制工况;当沉渣厚度较小时,所有工况下的差异沉降均呈线性发展,此时可以通过前期沉降观测值对后期变形进行预测;当沉渣厚度较大时,后浇带可封闭时间显著延后,甚至无法提前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后浇带 桩底沉渣 差异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溶液饱和岩土的本构理论及在黏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亚元 袁书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盐溶液中离子的化学活性会改变饱和岩土的力学性质,诱发其工程性能出现劣化甚至失效等岩土工程问题。为了研究化学活性对饱和岩土水力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混合物理论与热力学溶液理论,建立了盐溶液饱和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框架。与以... 盐溶液中离子的化学活性会改变饱和岩土的力学性质,诱发其工程性能出现劣化甚至失效等岩土工程问题。为了研究化学活性对饱和岩土水力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混合物理论与热力学溶液理论,建立了盐溶液饱和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框架。与以往研究不同,该理论将固相应变分解为孔隙率变化引起的骨架应变、固相材料变形引起的基质应变以及化学反应等物质交换引起的质量交换应变,用以凸显孔隙率在水-力-化学多场耦合机制中的关键作用;采用溶质的现时质量分数作为化学状态变量来反映化学活性的影响;利用自由能和耗散势分别建立弹性和塑性本构关系。根据该理论框架建立了NaCl溶液饱和黏土的固相、流相本构关系以及溶质的渗流-扩散方程,并得到了已有试验数据的验证,表明该框架可以指导盐溶液饱和岩土的本构建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物理论 盐溶液 饱和岩土材料 化学活性 本构理论 等向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小应变硬化模型参数试验研究及其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白时雨 王文军 +1 位作者 谢新宇 朱德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天然结构性土体容易受到各类施工扰动,导致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改变,进而影响工程稳定、变形以及邻近环境。针对宁波两种典型土体,分别对原状土和轻、重扰动土以及重塑土开展了三轴试验及一维压缩试验,分析了扰动度对小应变硬化模型(HS-sma... 天然结构性土体容易受到各类施工扰动,导致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改变,进而影响工程稳定、变形以及邻近环境。针对宁波两种典型土体,分别对原状土和轻、重扰动土以及重塑土开展了三轴试验及一维压缩试验,分析了扰动度对小应变硬化模型(HS-small model,简称HSS模型)主要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宁波某基坑工程,利用Plaxis3D分析了考虑周边土体扰动影响的坑后土体水平位移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扰动会使土体的强度及刚度参数降低。对于淤泥质黏土,轻扰动试样的参考切线模量E_(oed)^(ref)、参考割线模量E50ref及参考加卸载模量Eurref值分别降低14%、10%、2%,重扰动试样三参数分别降低43%、14%、15%,粉质黏土三参数也呈现相似降低趋势。在考虑土体扰动影响的情况下,基坑周边两个测斜孔的最大水平位移值分别增大13%、15%,更加接近实测值。研究结果可为小应变硬化模型的参数取值以及考虑扰动影响的基坑工程分析计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 扰动 小应变硬化模型(HSS模型) 刚度参数 基坑开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硬化模型参数试验研究及其在南昌地区基坑工程的应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伟煌 朱怀龙 +2 位作者 贺斯进 言建标 徐长节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7,共10页
基坑开挖数值分析的关键在于土体本构的选择和计算参数的合理选取,硬化模型(HS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之一。通过采用GDS空心扭剪试验仪(SS-HCA)和常规固结仪完成大量室内试验,获取了南昌地区软土层的硬化模型参数,对各层土参数中模... 基坑开挖数值分析的关键在于土体本构的选择和计算参数的合理选取,硬化模型(HS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之一。通过采用GDS空心扭剪试验仪(SS-HCA)和常规固结仪完成大量室内试验,获取了南昌地区软土层的硬化模型参数,对各层土参数中模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探讨,并将试验得到的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结果进行比较和总结。运用PLAXIS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对南昌某地下室深基坑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土体本构模型采用程序内置的HS模型。结果表明,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的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表明获取的HS模型参数及方法适用于南昌地区基坑开挖的数值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硬化模型 基坑工程 空心扭剪试验仪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钻根植桩施工环境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佳锦 马俊杰 +2 位作者 俞建霖 龚晓南 张日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1,共9页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 静钻根植桩采用先钻孔注浆后植桩的施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预制桩施工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问题。然而,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和注浆过程会对周围土体产生一定扰动,目前没有相关研究。文章通过一组现场试验对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的钻孔、注浆搅拌和植桩阶段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规律进行研究。静钻根植桩施工前在钻孔周围土体中埋设土压力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和测斜管,分别测试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中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会对周围土体造成一定扰动,而施工完成后周围土体中的水平土压力、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迅速恢复;当水平距离达到4D(D为钻孔直径)时,静钻根植桩施工过程基本不会对土体产生影响;试验结果可以为静钻根植桩在地铁周围等施工位移控制敏感区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钻根植桩 环境效应 水平土压力 超静孔隙水压力 土体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