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渗盐水合并大剂量呋噻米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清潭 石斗飞 +4 位作者 李明娥 李宗清 曹庆博 薛春才 沃金善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HSS)合并大剂量呋噻米治疗老年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短期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7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Ⅰ组)47例在常规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HSS)合并大剂量呋噻米治疗老年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短期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7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Ⅰ组)47例在常规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SS并大剂量呋噻米静脉滴注30 min,对照组(Ⅱ组)40例在常规口服ACE抑制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的基础上只静脉应用大剂量呋噻米。Ⅰ组患者每天钠摄入量120 mmol,Ⅱ组患者每天80 mmol,两组每天液体摄入量均为1 000 ml,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短期随访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变;两组患者每天尿量及尿钠均明显增加,Ⅰ组更明显(P<0.05);Ⅰ组患者血钠增高,而Ⅱ组患者血钠降低(P<0.05),出院时Ⅰ组患者血钠明显高于Ⅱ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血钾均降低(P<0.05);体重均减少(P<0.05),Ⅰ组更明显(P<0.05);Ⅰ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再住院率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HSS合并大剂量呋噻米治疗老年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安全,可靠,耐受性好,短期疗效明显,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噻米 盐水 高渗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薛春才 于宏伟 +7 位作者 沃金善 李瑞杰 崔家玉 程海宾 王洪云 管庆华 索晓霞 贾荣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7-268,共2页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是否升高。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190例CHF病人(心力衰竭组)和75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cTnT。 结果:心力衰竭组 cTnT...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是否升高。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190例CHF病人(心力衰竭组)和75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cTnT。 结果:心力衰竭组 cTnT浓度为 0.23± 0.17ng/ml,对照组 cTnT浓度为 0.03± 0.01ng/ml,两组比较有非常显 著差异(P<0.01)。105例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其血清cTnT浓度为0.31±0.22 ng/ml;85例病人 LVE>0.35,其血清 cFnT浓度为 0.13±0.07ng/m,二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心功能分别为Ⅱ。 Ⅲ、Ⅳ级(NYHA)的病人,其血清cTnT浓度分别为0.11±0.10ng/ml、0.19±0.20ng/ml、0.38±0.21 ng/ml(Ⅱ级 与Ⅲ级相比见级与Ⅳ级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血清中的心肌 cTnT浓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成负相关(γ= -0.493,P<0.001)。 结论:CHF病人血清cTnT浓度升高,其升高程度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肌钙蛋白T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纵向应变和机械离散度对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君娴 唐晓敏 +3 位作者 王志东 李情 刘畅 郭耀磊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机械离散度(MD)以及GLS/MD对心力衰竭(HF)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9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目的探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机械离散度(MD)以及GLS/MD对心力衰竭(HF)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9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HF患者,依据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VT组(25例)和无VT组(74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T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VT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显著低于无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此外,与无VT组相比,VT组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GLS、MD、GLS/MD值较高,而LVEF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OR=1.194,95%CI:1.024~1.468,P=0.045)、GLS/MD(OR=2.695,95%CI:1.709~6.195,P=0.002)是HF患者发生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GLS/MD是HF患者发生VT的独立预测因素,且GLS/MD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纵向应变 机械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复律对心房颤动患者缺血诱导白蛋白浓度的影响
4
作者 薛春才 李春兰 +1 位作者 刘德华 王庆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8-308,共1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患者 白蛋白浓度 直流电复律 心肌缺血 生化标记物 IMA 后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扑动射频线性消融时局部电图改变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索晓霞 王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探讨射频线性消融心房扑动 (房扑 )时局部电图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I型房扑患者行射频线性消融 ,采用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标准判断消融是否成功。同时观察消融电极处局部电图的改变。结果 :消融成功后局部电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目的 :探讨射频线性消融心房扑动 (房扑 )时局部电图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I型房扑患者行射频线性消融 ,采用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标准判断消融是否成功。同时观察消融电极处局部电图的改变。结果 :消融成功后局部电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双电位及A波幅度变小。消融后A波幅度平均为(0 3 3 7+0 2 79)mV ,消融前A波幅度平均为 (1 2 17+0 886)mV ,消融前后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局部电图变化对快速判断消融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射频线性消融 局部电图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伴T波电交替致反复心室颤动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元园 李志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6-878,共3页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aLQTS)是由药物、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临床上较常见,易导致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整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逐搏交替变化,被认为与胞内钙离子有关,当钙离子不...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aLQTS)是由药物、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引起,临床上较常见,易导致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整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逐搏交替变化,被认为与胞内钙离子有关,当钙离子不能有效地完成自身循环,使复极过程不协调就可能发生TWA。TWA为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本文报道1例aLQTS伴TWA致反复心室颤动的病例,当多种心电现象合并出现时,更是临床上提示有一定猝死风险的预警心电图,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一定程度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T波电交替 心室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被引量:5
7
作者 于雪梅 毛蕊琪 +3 位作者 刘敏 付丽梅 时丽芳 李新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常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并对IHC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评估。方法:...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常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并对IHC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成本-效益进行评估。方法:应用PCR和IHC检测208例NSCLC患者的EGFR突变情况。用全自动免疫染色仪检测两种针对最常见突变的特异性抗体,即EGFR外显子19的缺失突变(19del突变)抗体(克隆号SP111)和外显子21的L858R突变抗体(克隆号SP125)。同时构建成本-效益模型进行最优检测方案分析。结果:以IHC 1+为阳性阈值,与PCR检测相比较,IHC检测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7%(95%CI:72.4%~89.0%)和94.7%(95%CI:92.6%~99.5%);SP111抗体检测EGFR 19del突变的敏感性为65.9%(95%CI:49.4%~79.9%),特异性为98.8%(95%CI:95.7%~99.9%);SP125抗体检测EGFR L858R突变的敏感性为94.2%(95%CI:84.1%~98.8%),特异性为99.4%(95%CI:96.5%~100%)。在本研究的患者群体中,当IHC和PCR的成本比达到1?3或差距更大时,优先使用IHC检测EGFR突变是合理的。结论:IHC检测NSCLC常见的EGFR突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好的敏感性。在中国人群中,当IHC和PCR的成本比为1?3或差距更大时,优先采用IHC方法检测EGFR突变是经济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肺癌 敏感性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在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对血管外膜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向军 刘海涛 +3 位作者 王庆元 秦亮 贾荣波 崔家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兔腹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兔腹主动脉再狭窄血管外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胱抑素C单克隆抗体治疗)、对照组,每组16只。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h、1d、1周、3周、6周取外... 目的探讨兔腹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兔腹主动脉再狭窄血管外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损伤组、治疗组(胱抑素C单克隆抗体治疗)、对照组,每组16只。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h、1d、1周、3周、6周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胱抑素C水平。术后6周取腹主动脉行HE染色、血管形态计量分析和血管外膜细胞计数;同时行平滑肌肌动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PCNA增殖指数。以血管重构指数、外弹力板围绕面积(EELA)、内弹力板围绕面积(IEIA)变化评价血管重构情况,以剩余狭窄率、血管腔面积变化衡量血管狭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血管腔面积、EELA、IELA明显增大,血管重构指数为0.871,剩余狭窄率为33.1%。治疗组胱抑素C水平较损伤组明显下降,血管腔面积、EELA、IELA缩小程度较损伤组明显减轻,血管重构指数为0.748,剩余狭窄率为19.7%(P<0.05)。相关分析显示,胱抑素C水平与血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IELA、EELA及PCNA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外膜细胞被激活,发生增殖、表型转化,参与了血管重构及血管再狭窄发生。胱抑素C水平高表达是发生腹主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血管成形术 主动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与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及预后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新军 付丽梅 +1 位作者 刘敏 付明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在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TM法检测8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p CA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在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TM法检测8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p CA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Ep CAM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ER和PR表达、HER2表达和临床分期均有关(均P<0.05),与绝经状态无关(χ2=0.117,P=0.733)。在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腺腔B型(HER2+)、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Ep CAM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2%,73.0%,48.9%,72.2%和62.1%。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COX分析显示Ep CAM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均P<0.001),并与三阴型、腺腔B型(HER2-)和HER2过表达型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Ep CAM阳性表达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预后差相关(均P<0.05)。结论:Ep CAM可能与乳腺癌进展有关,并与分子分型相关,在乳腺癌总体上及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中是一种独立的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亚型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强化管理与常规管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贾荣波 刘永选 王兆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强化管理(MUST模式)与常规管理的比较研究。方法:建立高血压患者MUST管理模式,并与传统的常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血压监测、防治知识四个方面的依从性。21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强化管理(MUST模式)与常规管理的比较研究。方法:建立高血压患者MUST管理模式,并与传统的常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血压监测、防治知识四个方面的依从性。21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进入MUST强化管理模式的为干预组(n=105),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为对照组(n=105),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监测。分析比较两组血压控制和依从性的改进情况。结果:对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血压监测、防治知识四个分项依从性的分析,干预组上述四项指标依从性均得到显著改善,并且均分别优于对照组。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更多;干预组体质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监测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监测后干预组患者第12个月时完全从医比例为75.8%;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血压控制率比较,始终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87~20.15,P〈0.05)。干预组在第3、6、9、12个月四个监测点的从医比例均分别高于对照组;而完全不从医比例每个监测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32~18.45,P〈0.05)结论:MUST模式强调家属作为监督者的身份参与高血压教育的重要性,可显著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和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者依从性 患者教育 家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波形蛋白和N-钙黏素在乳腺癌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丽梅 刘敏 +1 位作者 于雪梅 李新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37-1142,共6页
目的:研究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素(N-cadherin)在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5例乳腺癌组织中Ep CAM,vimentin和N-cadhe... 目的:研究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 CAM)、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素(N-cadherin)在乳腺癌及其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5例乳腺癌组织中Ep CAM,vimentin和N-cadheri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Ep CAM,vimentin及N-cadherin在835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3.4%,11.4%和9.7%;其阳性率随着肿瘤体积增大、组织学级别升高、淋巴结阳性、TNM分期增高、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阴性而增高(均P<0.05)。在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腺腔B型(HER2+)、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中,Ep CAM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2%,73.0%,48.9%,72.2%和62.1%;vimentin为3.9%,11.4%,14.1%,11.1%和20.5%;N-cadherin为7.0%,5.7%,12.0%,12.2%和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835例乳腺癌及三阴型乳腺癌中Ep CAM表达与vimentin和N-cadherin均呈正相关性。结论:Ep CAM在三阴型乳腺癌中呈高表达,并与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相关,可能参与该型乳腺癌的发展、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上皮间质转化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腹主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向军 宋艳丽 +2 位作者 耿文真 王庆元 崔家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34-637,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兔腹主动脉再狭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各20只。损伤组和移植组送入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移植组以1×107/kg细胞数将荧光...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兔腹主动脉再狭窄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各20只。损伤组和移植组送入球囊扩张损伤腹主动脉,移植组以1×107/kg细胞数将荧光标记的BMSC注射到损伤血管局部。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腹主动脉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计算PCNA增殖指数,血管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损伤组新生血管内膜层α-SM-actin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与损伤组比较,移植组新生血管内膜α-SM-actin表达明显增强(P<0.05)。损伤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移植组PCNA阳性细胞数较损伤组明显减少(P<0.05)。损伤组腹主动脉内膜厚度和面积、中膜厚度和面积、血管狭窄程度等明显高于移植组和对照组(P<0.05);移植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SC血管局部移植可抑制兔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主动脉 肌细胞 平滑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向夹层再次进入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13
作者 吴向军 张丹 +4 位作者 刘海涛 李帅 付超 刘吉园 崔家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探讨ADR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滨州市人民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二附... 目的:探讨ADR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滨州市人民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CI的CTO病变中未使用正向夹层再次进入(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ADR)技术的48例患者(对照组)和使用ADR技术的50例患者(治疗组)为研究对象。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成功率和随访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结果:对照组共有52处CTO病变,治疗组共有58处CTO病变。治疗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7%vs.71.2%,P=0.047),其中6例支架内再狭窄型CTO(in-stent restenosis,ISR-CTO)病变全部开通,治疗组平均PCI时间[(71±25) min vs.(95±33) min,P=0.041]、X线曝光时间[(42±17) min vs.(71±22) min,P=0.032]、对比剂使用剂量[(98±26) mL vs.(178±63) mL,P=0.02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12个月MACE发生率(22.0%vs.41.7%,P=0.046)及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10.0%vs.27.1%,P=0.04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CTO病变PCI时,应用ADR技术安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医患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使用剂量,改善了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Crossboss 正向夹层再次进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