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文化载体 被引量:9
1
作者 牟文谦 董佳影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0-112,共3页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时代的纵深推进,微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深深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介。创造性地应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微文化载体,理性引导大学生微文化消费行为,抢占微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时代的纵深推进,微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深深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介。创造性地应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微文化载体,理性引导大学生微文化消费行为,抢占微文化制高点和主阵地,已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微文化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理论性研究——《价值·公共价值·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点》读后
2
作者 白梅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52,共3页
近些年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不仅成为党建理论的中心议题,而且也成为价值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发表了大量论文,也出版了许多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价值和价值观的一般涵义,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社... 近些年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不仅成为党建理论的中心议题,而且也成为价值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发表了大量论文,也出版了许多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价值和价值观的一般涵义,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范畴作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性研究 公共价值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视点 中心议题 党建理论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与“寡”阶段性变动下中国居民公平感的变迁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俊秀 刘洋洋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6-420,I0001,共16页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重复截面数据,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居民公平感的时代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公平感在年龄上呈“J”型趋势;从时期效应看,2008年公平感较高,2010~2013年在低谷徘徊,2015年以后又开始回升...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重复截面数据,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居民公平感的时代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公平感在年龄上呈“J”型趋势;从时期效应看,2008年公平感较高,2010~2013年在低谷徘徊,2015年以后又开始回升;从队列视角看,建国前出生队列公平感偏低,建国后初期的队列相对较高,“50”后有所下滑,从“60”后开始公平感持续走低,到“80”后跌入低谷,但“90”后又开始升高。从1949年前后“寡且不均”到建国初期阶段的“寡且均”,再到改革开放40年快速经济增长下“不寡但不均”的社会变迁过程影响了居民的公平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感 均贫富 社会变迁 HAP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特色文化之维 被引量:3
4
作者 牟文谦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4-150,共7页
中国梦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坚实中国道路、凸显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和内在动力。作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和当代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最先进的文化纽带和文化... 中国梦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弘扬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坚实中国道路、凸显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和内在动力。作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和当代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最先进的文化纽带和文化魂灵。实现中国梦,必须在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和实际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三个稿本”基本范畴的互文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牟文谦 徐伟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共产党宣言》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先后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这三份纲领性文献又被称作是《共产党宣言》的"三个稿本"。它们对"共产主义""无产者""...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与《共产党宣言》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先后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政治纲领,这三份纲领性文献又被称作是《共产党宣言》的"三个稿本"。它们对"共产主义""无产者""私有制""财产""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基本范畴的诠释和剖析既体现了恩格斯和马克思认知方式、思维特点和叙事风格上的个体差异性,又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以及人类解放等问题在根本观点上的高度契合性。研究和考察"三个稿本"基本范畴之间的互文性对于准确把握《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与理论主题,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共产主义原理》 《共产党宣言》 基本范畴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路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周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4-36,共3页
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所需、专业所求和人才所备。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新维度,不仅在知识目标方面精准提炼知识要点融合育人元素,更要在能力目标方面服务社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还要在情感目标方面注重家国情怀和... 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所需、专业所求和人才所备。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新维度,不仅在知识目标方面精准提炼知识要点融合育人元素,更要在能力目标方面服务社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还要在情感目标方面注重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的新深度,教师在备课阶段重构专业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寻求与思政课知识体系的融合点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实现教学方法的新角度,实现与新时代、新学生、新思维接轨;实现教学效果的新高度,从而达到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生高质量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德树人中“人”之解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牟文谦 李金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6-131,共6页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进而探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行路径,需要在明确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人的精神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解答树立什么样的人、树人的现实依据及树人的最终目标三个问题。其中,明确...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进而探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行路径,需要在明确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人的精神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解答树立什么样的人、树人的现实依据及树人的最终目标三个问题。其中,明确人的本质构成了把握立德树人目标和实现路径的理论基点;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要求与人的精神发展需求构成了确定立德树人目标及实现路径的现实依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人的本质 新常态 社会发展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文化“两创”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瑜 魏学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5-133,共9页
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黄河文化的“两创”既是延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焕发黄河文化时代活力的关键因素,更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黄河文化的“两创”必须遵... 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黄河文化的“两创”既是延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焕发黄河文化时代活力的关键因素,更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黄河文化的“两创”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构建实践创新、协同促进、融合发展、市场调节等多样化的发展机制。当下,必须以继承弘扬优秀内核为重点,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新时代黄河精神的塑造为核心,推动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发展机制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与此在:对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现象学关系的考察
9
作者 邢乃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5-31,共7页
欧陆哲学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之间关于意识与此在的关系之争。这一争论可以通过对内在主义、唯我主义与唯智主义三个维度的梳理来澄清一点:他们争论的背后其实存在着意识与此在的共同的“实事”,这说明海德格... 欧陆哲学一直在讨论一个话题——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之间关于意识与此在的关系之争。这一争论可以通过对内在主义、唯我主义与唯智主义三个维度的梳理来澄清一点:他们争论的背后其实存在着意识与此在的共同的“实事”,这说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批评与反驳是现象学的内在批评,是现象学自身不断充实的必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此在 世界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的逻辑体系及当代启示
10
作者 周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3,共8页
普列汉诺夫的教育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认知。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主张全民教育;阐发了教育的阶级属性,强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进行... 普列汉诺夫的教育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全面性和科学性认知。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坚持教育的公平性,主张全民教育;阐发了教育的阶级属性,强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秉持教育的科学性逻辑内核,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教育工作,论证了其教育思想的逻辑方法,坚持教育的社会性,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普列汉诺夫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论证深刻,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教育 无产阶级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