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肠肌移位重建伸膝功能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发惠 王树锋 +5 位作者 陈振光 刘经南 郑和平 曹文德 余国荣 潘增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肌形态、血供及其神经作了解剖学观测,在2侧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实验。结果表明:带血管神经蒂的腓肠肌移位代股四头肌,不必吻接血管,向肌内分离结扎血管束两侧的小分支,可获得血管蒂长度。临床应用...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肌形态、血供及其神经作了解剖学观测,在2侧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实验。结果表明:带血管神经蒂的腓肠肌移位代股四头肌,不必吻接血管,向肌内分离结扎血管束两侧的小分支,可获得血管蒂长度。临床应用3例,经术后3个月随访,肌力达Ⅲ~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肌 移位 股四头肌 重建 伸膝功能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的胫腓骨下段骨膜骨瓣转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树锋 曹文德 +3 位作者 路培法 陈振光 余国荣 张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0-231,共2页
腓动脉主干在小腿下段走行在骨间膜深面,达外踝上5.6±0.9cm发出穿支,穿骨间膜后分升、降两支。降支在下降过程中发出骨膜支分布到烃腓骨下段前侧骨膜,并发出2~3条分支进入胫骨下段外侧,因此可利用穿支为帝形成胫腓... 腓动脉主干在小腿下段走行在骨间膜深面,达外踝上5.6±0.9cm发出穿支,穿骨间膜后分升、降两支。降支在下降过程中发出骨膜支分布到烃腓骨下段前侧骨膜,并发出2~3条分支进入胫骨下段外侧,因此可利用穿支为帝形成胫腓骨下段骨膜骨瓣。骨膜瓣大小为6.5cm×5.5cm,同时可携带4.5cm×l.8cm×l.5cm的胫骨下段外缘骨瓣,向上转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及骨缺损。当血管蒂不够长时,可剪歼骨间膜,从前侧游离腓动脉下段,向上转位可达外踝尖上18cm。临床应用5例,全部取得成功。文中对于手术方法,适应症及手术要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 骨膜骨瓣 胫腓骨 转位术 胫骨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前臂背侧岛状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树锋 曹文德 +1 位作者 刘安幸 许卫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58-260,共3页
本文观测了28例红色乳胶染料灌注的上肢,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发出背倒支,其穿过骨间膜后即发出一皮支,该皮支沿拇短伸肌与指总伸肌之肌隙穿出并入皮,在入皮前孩皮支发出一骨膜支,分布到桡骨远端背侧骨膜,该皮支解剖恒定,... 本文观测了28例红色乳胶染料灌注的上肢,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发出背倒支,其穿过骨间膜后即发出一皮支,该皮支沿拇短伸肌与指总伸肌之肌隙穿出并入皮,在入皮前孩皮支发出一骨膜支,分布到桡骨远端背侧骨膜,该皮支解剖恒定,长2.26±0.24cm,可作为血管蒂的一部分连同背侧支主于一起向远端逆转,可形成岛状皮瓣、骨膜瓣,分别用于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腕骨骨折不愈合及缺血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动脉 背侧支 岛状瓣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