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晋 任有亮 +2 位作者 王兆杰 刘毅 彭笳宸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479,491,共6页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60岁以上诊断为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分为A组(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组30例)和B组(未使用抗骨质...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60岁以上诊断为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7例,分为A组(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组30例)和B组(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组27例),骨折术后第5天后行口服维生素D钙咀嚼片、阿伦膦酸钠片治疗,观测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骨密度。结果完成随访病例A组26例,B组24例,2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A组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3天血清钙及维生素D较术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血清钙及维生素D较术前、术后3天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骨密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骨密度较术前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骨密度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增加骨密度,能获得更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抗骨质疏松药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维生素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后致密区与突触可塑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冯波 胡鹏 王蓉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7,共4页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生物信号从突触前膜经突触传递到突触后膜。突触的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可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突触后致密区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维持突触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本文从...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生物信号从突触前膜经突触传递到突触后膜。突触的数量和功能发生改变可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突触后致密区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维持突触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本文从突触后致密区的发现和组成成分、参与突触可塑性的主要神经递质、以及突触后致密区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等3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后致密区 可塑性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光萍 杨佑成 +1 位作者 刘永涛 蔡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229-2231,共3页
目的:体外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获得足量细胞用于材料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 目的:体外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获得足量细胞用于材料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方法: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测定贴壁率。结果: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性状稳定,生长曲线相似,传代后第12小时贴壁率高达90%;Giemsa染色光镜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单核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长多边形。结论: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最适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可作为材料细胞相容性研究的受试细胞,并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被引量:4
4
作者 方秀新 高绍会 李风英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97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骨折 脂肪栓塞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漂浮膝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凤英 王琳 《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22期41-42,共2页
对34例创伤性漂浮膝患者行对症支持、清创缝合、内固定、骨牵引治疗,1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并发创伤性湿肺4例、创伤性休克4例、脂肪栓塞综合征3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提出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对34例创伤性漂浮膝患者行对症支持、清创缝合、内固定、骨牵引治疗,1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并发创伤性湿肺4例、创伤性休克4例、脂肪栓塞综合征3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提出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密切观察病情可及早发现并发症,为治疗提供最佳时机;中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如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预防,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膝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探查后硅膜覆盖术
6
作者 毛宾尧 盖维缤 +2 位作者 牛家度 王道谦 房清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脊髓探查椎板、椎弓切除的骨缺损植入硅膜片(117例),有助于预防新骨痂对脊髓的压迫,效果好,无毒副反应。本文还介绍了硅膜覆盖方法,并就应用机理、人体生化反应和改进硅膜制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骨缺损 硅胶膜 覆盖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直肌移位术重建屈髋肌功能78例报告
7
作者 毛宾尧 盖维缤 +3 位作者 牛家度 王道谦 孔祥洪 房清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3,共3页
自1978年~1987年3月,采用以腹直肌为动力重建脊髓灰质炎后遗屈髋肌瘫痪功能,在下段腹直肌解剖学观察基础上,对8~38岁78例患者施行屈髋功能重建,经平均4年9个月随访,屈髋肌力全部在Ⅲ级以上,其中肌力Ⅳ级16例,Ⅲ~Ⅳ级62例;脊柱侧弯矫... 自1978年~1987年3月,采用以腹直肌为动力重建脊髓灰质炎后遗屈髋肌瘫痪功能,在下段腹直肌解剖学观察基础上,对8~38岁78例患者施行屈髋功能重建,经平均4年9个月随访,屈髋肌力全部在Ⅲ级以上,其中肌力Ⅳ级16例,Ⅲ~Ⅳ级62例;脊柱侧弯矫正平均21°,挺腹甩腿步态矫正,大多徒步2~5公里无疲劳。全组优良率96.2%。对适应症、手术方法和少数并发症等基本理论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 屈髋肌瘫痪 髂胫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形臀肌功能重建72例报告
8
作者 毛宾尧 牛家度 +2 位作者 王道谦 房清敏 刘明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4-16,共3页
自1978—1987年,采用“y”形臀肌功能重建术治疗79例脊髓灰质炎后遗臀肌瘫痪,其中72例经2年2月至9年(平均4年9月)随访,结果27例(37.5%)优,34例(47.2%)良,8例进步,3例无进步。本法改进了 Ober 手术、Legg 手术和 Thomas-Thompson-Straub... 自1978—1987年,采用“y”形臀肌功能重建术治疗79例脊髓灰质炎后遗臀肌瘫痪,其中72例经2年2月至9年(平均4年9月)随访,结果27例(37.5%)优,34例(47.2%)良,8例进步,3例无进步。本法改进了 Ober 手术、Legg 手术和 Thomas-Thompson-Straub 手术,用骶棘肌和腹外斜肌为动力肌,分别与后移并将上端裂分为二的髂胫束相缝合,疗效满意者占8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遗症 臀肌功能重建 脊髓灰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隐性脊髓栓系与外伤5例
9
作者 夏家林 孟涛 +2 位作者 潘增军 翟秀云 张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63-664,共2页
目的 :总结成人隐性脊髓栓系的发病与外伤等诱因之间的关系 ,探讨隐性脊髓栓系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治的由于外伤引发临床症状的 5例成人隐性脊髓栓系患者的诊治经过 ,探讨... 目的 :总结成人隐性脊髓栓系的发病与外伤等诱因之间的关系 ,探讨隐性脊髓栓系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及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治的由于外伤引发临床症状的 5例成人隐性脊髓栓系患者的诊治经过 ,探讨外伤在隐性脊髓栓系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指出成人隐性脊髓栓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结果 :成人脊髓栓系在早期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 ,外伤等诱因则可引发症状的出现 ,而这种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防止神经组织缺血变性所造成危害的唯一途径。结论 :外伤是引发成人隐形脊髓栓系出现临床症状的重要诱因 ,对于隐形脊髓栓系患者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 外伤 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 诱因 隐性 患者 结论 唯一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轴向牵引器与徒手复位在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中的疗效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楠 马明亮 +2 位作者 刘宏智 赵冬阳 王志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徒手复位比较,探讨下肢轴向牵引器辅助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7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采用下肢轴向牵引器复... 目的通过与传统徒手复位比较,探讨下肢轴向牵引器辅助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7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采用下肢轴向牵引器复位(观察组),31例采用徒手复位(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AO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3例术中行切开复位,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术中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方面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时间为(13.35±2.34)个月,骨痂形成时间为(2.81±0.89)个月,发生膝关节僵硬2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6.45±5.10)个月,骨痂形成时间为(2.16±0.87)个月,发生膝内翻2例,膝关节僵硬2例。术后1年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估:观察组:优20例,良6例,优良率96.30%。对照组:优23例,良7例,优良率96.77%。结论下肢轴向牵引器辅助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备透视次数少、复位效率高的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下肢轴向牵引器 闭合复位 内固定 钢板 手法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的2种入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先凯 赵加庆 +4 位作者 任佳彬 王志凌 苏炜良 李瑞 耿晓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7-812,共6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凹、凸侧2种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lumbar spinal stenosis with degenerative scoliosis,LSS-D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68...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凹、凸侧2种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lumbar spinal stenosis with degenerative scoliosis,LSS-D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68例凹侧症状LSS-DS,以患者侧弯方向分为凹、凸侧,行凹侧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32例(凹侧入路组)或凸侧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36例(凸侧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关节突关节保留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标准、术前后腰椎Cobb角、局部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凹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凸侧入路组(t=-9.190,P=0.000);凹、凸侧入路组小关节突关节保留率分别为(85.74±2.95)%、(84.75±1.88)%,差异无显著性(t=1.659,P=0.102)。2组患者随访(12.1±3.2)月,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显著降低(P<0.05),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cNab标准,凹侧入路组优良率90.6%(29/32),凸侧入路组优良率94.4%(34/36),差异无显著性(Z=-0.389,P=0.697)。末次随访2组术后腰椎Cobb角、局部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凹、凸侧2种入路UBE均可有效治疗LSS-DS,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均较小且无明显差异,直接症状侧入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退行性脊柱侧弯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