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髓鞘探针Gd-DTDAS在多发性硬化大鼠髓鞘损伤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彩云 邵翠杰 +5 位作者 翁娜 李国栋 黄丹琪 刘珈 宾莉 王旭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探讨MRI对比剂Gd-DTDAS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大鼠髓鞘损伤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细胞实验中,将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LN-93)随机分为对照组2(n=3)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 目的探讨MRI对比剂Gd-DTDAS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大鼠髓鞘损伤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细胞实验中,将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LN-93)随机分为对照组2(n=3)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组(n=3),LPC组细胞置于无菌共聚焦培养皿中与1 mL 800μM LPC溶液共孵育30 min。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评价细胞毒性,计算OLN-93与Gd-DTDAS共孵育24 h后的吸光度和存活率;细胞摄取实验中,对照组2和LPC组对比,定量两组细胞对Gd-DTDAS的摄取值以及相应荧光强度的变化。动物实验中,将6~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与实验组(n=18),实验组大鼠左侧胼胝体注射1%LPC溶液(1%LPC溶于PBS)。造模后(1、3、7 d)进行行为学观察,并在注射后7天进行T1WI及T2WI序列扫描。根据MRI异常信号部位进行大鼠脑组织Gd-DTDAS染色(n=6)以及浸泡(n=6),评估Gd-DTDAS与髓鞘部位的结合情况,其中,染色实验分组命名为对照组3与实验组3,浸泡实验分组命名为对照组4与实验组4;通过尾静脉注射Gd-DTDAS,MR评估实验组(n=6)注射Gd-DTDAS前后大脑髓鞘变化。结果细胞毒性实验中,当Gd-DTDAS浓度增加到400μM时,OLN-93细胞的存活率约为95%,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0,P>0.05)。细胞摄取实验中,两组细胞均能摄取Gd-DTDAS,LPC组摄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75,P<0.01)。动物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3比较,Gd-DTDAS染色的实验组3脑组织切片荧光强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P<0.01);Gd-DTDAS浸泡中,对照组4(n=6)与实验组4(n=6)脑组织切片浸泡后MRI分辨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4,t=8.76,P<0.01)(实验组4,t=2.89,P<0.01)。体内实验中,与尾静脉注射前比较,注射后胼胝体区域MRI T1maps弛豫性显著降低(t=14.46,P<0.01)。结论髓鞘探针Gd-DTDAS能够更好地结合髓磷脂丰富的区域,髓鞘靶向MRI显像更佳,能特异性显示多发性硬化髓鞘损伤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硬化 髓鞘探针 分子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血压、心率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建波 盖荣华 +1 位作者 来庆阁 王连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1-62,共2页
目的 :观察异丙酚麻醉诱导对血压、心率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调节的影响。方法 :心肺功能正常的择期非心脏手术病人 18例 ,用异丙酚 2 0mg/kg、芬太尼 4μg/kg、潘库溴铵 0 0 8mg/kg和琥珀胆碱 1 5mg/kg麻醉诱导。记录诱导前、插管前和插... 目的 :观察异丙酚麻醉诱导对血压、心率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调节的影响。方法 :心肺功能正常的择期非心脏手术病人 18例 ,用异丙酚 2 0mg/kg、芬太尼 4μg/kg、潘库溴铵 0 0 8mg/kg和琥珀胆碱 1 5mg/kg麻醉诱导。记录诱导前、插管前和插管后 1、3和 5分钟时SBP、DBP、MAP和HR ,同时测定血浆内皮素 1、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2 变化。结果 :插管前SBP、DBP和MAP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 ,降幅分别为 30 0 %、2 1 5 %和 2 5 2 % ;插管后迅速升至诱导前水平。HR在各时期均无明显变化。插管前血栓素A2 降低 ,前列环素增加 ,T/K值降低 ,插管后逆转 ;内皮素 1无明显变化。结论 :异丙酚所致的血栓素A2 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全身麻醉 TXB2 PGI2 血压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甲硫氨酸通过调节脊髓DNA甲基化水平减轻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栾顺莲 李玉娜 +3 位作者 金丹 高勇 王德强 邵翠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94-2299,共6页
背景甲硫氨酸能够促进DNA甲基化的发生,DNA甲基化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急性炎性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控制不及时会转化成慢性炎性痛,外源性补充甲硫氨酸可能通过调节DNA甲基化参与调节急性炎性痛,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目的本研究采用... 背景甲硫氨酸能够促进DNA甲基化的发生,DNA甲基化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急性炎性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控制不及时会转化成慢性炎性痛,外源性补充甲硫氨酸可能通过调节DNA甲基化参与调节急性炎性痛,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目的本研究采用甲醛溶液诱导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观察注射L-甲硫氨酸(L-MET)是否会减轻大鼠足底急性炎性痛并探讨其机制,以期为寻找新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和开发理想的镇痛新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7月—2018年12月,将24只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0.9%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组)、B组(L-MET+0.9%氯化钠溶液组)、C组(0.9%氯化钠溶液+2 g/L甲醛溶液组)、D组(L-MET+2 g/L甲醛溶液组),每组6只。B组、D组腹腔注射L-MET,2次/d,总量不超过0.18 mg/kg,连续注射3 d;A组、C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C组、D组左后足足跖部皮下注射2 g/L甲醛溶液20μl,制作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足部肿胀并会出现相应的抬足舔足行为视为模型制作成功;A组、B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全程记录给药后60 min大鼠行为学,并记录疼痛次数,每隔3 min为1个观察时段,共分20个观察时段。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将大鼠处死,取脊髓L4~L6之间脊髓组织,检测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及大鼠脊髓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2、DNMT3a、DNMT3b RNA水平。结果A组、B组大鼠无明显不适异常反应;C组、D组大鼠出现躁动不安、注射足抬起不着地、舔咬或抖动注射足等反应,其疼痛行为反应呈典型的双相变化,从注射后即刻开始,持续3~5 min的急性疼痛时相(第一时相),5~10 min的静息期,随后出现可持续0~45 min的继发性疼痛时相(第二时相)。C组、D组大鼠各时间点疼痛次数均多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6~39 min疼痛次数少于C组(P<0.05)。B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A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低于B组(P<0.05);D组大鼠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C组(P<0.05)。C组、D组大鼠脊髓DNMT3a、DNMT3b RNA水平高于A组、B组(P<0.05);D组大鼠脊髓DNMT3a RNA水平低于C组,DNMT3b RNA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L-MET对于甲醛溶液所致急性炎性痛模型大鼠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其机制与脊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以及DNMT水平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痛 甲醛 甲硫氨酸 脊髓 DNA甲基化 镇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信号强度比联合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髓鞘早期结构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翁娜 邵翠杰 +3 位作者 李国栋 宾莉 黄丹琪 王旭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0-156,共7页
目的探讨7.0 T MRI的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白质髓鞘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6只,A组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 目的探讨7.0 T MRI的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白质髓鞘损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6只,A组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假手术,暴露颈部血管而不结扎;B组为MCAO术后24 h组;C组为MCAO术后72 h组。相同条件下进行T1WI、T2WI、DTI扫描,后处理得到SI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垂直扩散张量(radial diffusivity,D_(⊥))图像,勾画胼胝体和外囊区域进行计算SIR值、FA值、ADC值和D_(⊥)值,并进行三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扫描结束后取材进行劳克坚牢蓝(luxol fast blue,LFB)-焦油紫病理染色,测量平均灰度值(mean grayscale value,MGSV)后进行3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数据和病理学平均灰度值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B组外囊区域的SIR值(P=0.044)、FA值(P=0.001)、ADC值(P=0.001)、D_(⊥)值(P=0.001)降低;C组外囊区域SIR值(P<0.001)、FA值(P=0.002)降低;胼胝体区域SIR值(P=0.031)、FA值(P=0.015)降低。LFB-焦油紫病理染色在脑卒中受损区域髓鞘着色较差,MGSV降低(P<0.05)。在外囊区域,MGSV与SIR值(P<0.0001)、FA值(P≤0.0001)、ADC值(P=0.0127)、D_(⊥)值(P=0.0180)呈负相关。在胼胝体区域,MGSV与SIR值(P=0.0018)呈负相关。结论SIR和DTI的联合使用作为一种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多阶段髓鞘损伤的无创影像学方法,在大鼠实验中得到有效验证,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脱髓鞘 MCAO模型 信号强度比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对放射性脑损伤大鼠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国栋 刘岩 +7 位作者 李昊 刘彩云 李祥林 李青龙 翁娜 宾莉 黄丹琪 王旭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5-90,97,共7页
目的探讨7.0 T磁共振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tamate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luCEST)成像评估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海马谷氨酸变化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9)和放射性脑损伤(radiat... 目的探讨7.0 T磁共振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tamate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luCEST)成像评估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海马谷氨酸变化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9)和放射性脑损伤(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RBI)组(n=9)。RBI组大鼠使用X射线辐照仪进行辐照,4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使用7.0 T小动物磁共振采集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序列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量海马谷氨酸浓度。两组海马GluCEST值以及谷氨酸浓度差异进行t检验。GluCEST值与HPLC的关系、GluCEST值与水迷宫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周后RBI组大鼠认知功能受损,海马GluCEST降低(P=0.008),同样HPLC分析也证实了谷氨酸水平降低(P=0.003)。相关性分析表明HPLC测量谷氨酸浓度和GluCEST之间为正相关(r=0.71,P<0.001),空间记忆与海马GluCEST也显示出一致的正相关(r=0.50,P=0.034)。结论GluCEST成像能够可视化评估RBI大鼠海马谷氨酸变化,可用作体内代谢变化的影像生物标志物,有利于监测和干预放射治疗后伴随出现的辐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认知障碍 放射治疗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椎管内髓外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复发1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候宗斌 李广润 +3 位作者 耿云航 史腾 田林 刘晓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5-768,共4页
黑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 MS)是一种缓慢生长的神经鞘瘤,生物学行为不是一种纯良性肿瘤。由不同的黑色素产生施万细胞组成,并且具有转移潜能。MS罕见,占所有神经鞘瘤的1%以下,偏好于脊神经受累。黑色素性神经鞘... 黑色素性神经鞘瘤(melanotic schwannoma, MS)是一种缓慢生长的神经鞘瘤,生物学行为不是一种纯良性肿瘤。由不同的黑色素产生施万细胞组成,并且具有转移潜能。MS罕见,占所有神经鞘瘤的1%以下,偏好于脊神经受累。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可发生在10~92岁的患者,其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无性别优势闭。我科于2017年11月收治1例颈椎椎管内髓外黑色素性神经鞘瘤复发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性神经鞘瘤 椎管内 复发 髓外 颈椎 发病高峰年龄 生物学行为 良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鞘探针在脱髓鞘疾病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国栋 翁娜 +2 位作者 李祥林 刘岩 王旭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5-138,共4页
治疗脱髓鞘疾病的重点是保护髓鞘的完整性和促进髓鞘修复,这离不开有效的成像工具及其显像剂将疾病进展与髓鞘形成的程度联系起来。近年来,髓鞘特异性探针的开发使得活体内直接定量监测髓鞘含量成为可能,各种髓鞘的成像技术日益成熟极... 治疗脱髓鞘疾病的重点是保护髓鞘的完整性和促进髓鞘修复,这离不开有效的成像工具及其显像剂将疾病进展与髓鞘形成的程度联系起来。近年来,髓鞘特异性探针的开发使得活体内直接定量监测髓鞘含量成为可能,各种髓鞘的成像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提高了监测髓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运用不同髓鞘探针和影像手段的优势互补能为以后临床脱髓鞘疾病的检测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手段。笔者对应用于光学成像、核医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多模态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髓鞘探针在脱髓鞘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鞘探针 脱髓鞘 多发性硬化症 荧光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啸 王旭 +3 位作者 田林 田卫卫 孔冉 王滨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6期466-468,共3页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以神经元渐进性退变死亡,进而导致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的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以神经元渐进性退变死亡,进而导致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的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近年来,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一种较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内源性的游离蛋白质及多肽分子,间接反映活体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和生理病理信息.笔者旨在阐述APT的技术原理,并综述其在神经退行性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酰胺质子转移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创伤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MRI在缺血性脑卒中髓鞘损伤变化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翁娜 李国栋 +3 位作者 宾莉 黄丹琪 刘彩云 王旭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1-364,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研究发现,白质髓鞘的损伤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髓鞘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常规磁共振序列无法显示白质髓鞘损伤的细节。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整理,对扩散...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研究发现,白质髓鞘的损伤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髓鞘本身结构的特殊性,常规磁共振序列无法显示白质髓鞘损伤的细节。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整理,对扩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峰度成像(DKI)、髓鞘水分数(MWF)和大分子质子分数(MPF)四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髓鞘变化,及其他三种可进行髓鞘成像的序列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脱髓鞘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诊断多发胃肠道间质瘤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林 王言明 王旭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6-126,共1页
患者女,62岁,因“右上腹疼痛15天”入院。体检:上腹部压痛,可扪及数枚质韧包块,无反跳痛,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实验室检查:CA12571.39 U/ml。18 F-FDG PET/CT:腹部及盆腔见多发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图1A),边界清,较大者6.8 cm×6.0 cm... 患者女,62岁,因“右上腹疼痛15天”入院。体检:上腹部压痛,可扪及数枚质韧包块,无反跳痛,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实验室检查:CA12571.39 U/ml。18 F-FDG PET/CT:腹部及盆腔见多发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图1A),边界清,较大者6.8 cm×6.0 cm×6.0 cm,位于空肠近段,FDG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SUV max)为10.3;左肾前肿块囊实性直径约4.7 cm,外周FDG摄取增高、中央摄取稀疏,SUV max=3.1;双侧附件显示不清,盆腔右侧病灶局部与子宫分界不清(图1B),SUV max=17.4;腹膜后间隙未见肿大淋巴结。CT增强见病灶于动脉期呈中度强化(图1C),静脉期略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