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5-(OH)_2D_3对肺纤维化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Ca^(2+)浓度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董洪亮 刘乃国 +4 位作者 苗双 倪娜 郑静 王楠 李新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40-1045,共6页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文中旨在探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Ca^(2+)和PI3K/AKT/mTOR通路在大鼠IPF中的作用,以及1,25-(OH)_2D_3对Ca^(2+)浓度和PI3K/AK...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文中旨在探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中Ca^(2+)和PI3K/AKT/mTOR通路在大鼠IPF中的作用,以及1,25-(OH)_2D_3对Ca^(2+)浓度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方法 1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对照组Ⅰ、模型组Ⅰ、给药组Ⅰ,每组20只)和治疗组(对照组Ⅱ、模型组Ⅱ、给药组Ⅱ,每组30只)。对照组Ⅰ/Ⅱ行气管暴露手术,气管内给以200μL/只的无菌等渗盐水,并分别于第2和14天开始腹腔注射等渗盐水(200μL/只);模型组Ⅰ/Ⅱ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5 mg/kg),并分别于手术后第2和14天开始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溶剂(0.1%乙醇和99.9%的丙二醇,1μL/g体重);给药组Ⅰ/Ⅱ气管内灌注博来霉素(5 mg/kg),并分别于手术后第2和14天开始腹腔注射1,25-(OH)_2D_3(2μg/kg体重)。大鼠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建立IPF模型,给药组腹腔注射1,25-(OH)_2D_3进行预防和治疗。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分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并用Fluo-3AM荧光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Ca^(2+)浓度。RT-PCR方法检测PI3K、AKT、mTO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中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Ca^(2+)浓度以及PI3K、AKT、mTOR mRNA表达,在各时间点与相应对照组Ⅰ/Ⅱ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给药组Ⅰ/Ⅱ与模型组Ⅰ/Ⅱ相比,上述指标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中Ca^(2+)浓度与PI3K、AKT、mTOR mRNA表达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r=0.598 8、r=0.623 0、r=0.6603,P<0.01;r=0.7012、r=0.6323、r=0.7403,P<0.01)。结论 PI3K-AKT-mTOR通路在大鼠IPF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25-(OH)_2D_3可以降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Ca^(2+)的浓度,抑制PI3K-AKT-mTOR通路,进而抑制IPF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OH)2D3 SD大鼠 肺纤维化 肺泡II型上皮细胞 CA^2+浓度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OH)_2VD_3对大鼠肺纤维化中IL-9及PU.1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郑静 刘乃国 +3 位作者 倪娜 董洪亮 王楠 成苗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5-1140,共6页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IL-9及PU.1的作用以及活性维生素D_3[1,25(OH)2VD_3]在纤维化过程中对两种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9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个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n=30)。模型组和治疗组经气管注入博来霉素(...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IL-9及PU.1的作用以及活性维生素D_3[1,25(OH)2VD_3]在纤维化过程中对两种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9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个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n=30)。模型组和治疗组经气管注入博来霉素(5 mg/k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组于手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活性维生素D_3,模型组注射等量的活性维生素D_3溶剂(丙二醇),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种处理均为两天一次。分别于手术后第14、21和28天处死大鼠取材,各小组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HE染色法观察各组实验大鼠肺部病理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的差异,碱水解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应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L-9及PU.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9的表达水平。结果:博来霉素处理后,第14天大鼠肺部已经出现纤维化,随着时间推移,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在三个时间点,模型组和治疗组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在三个时间点,治疗组和模型组中IL-9及PU.1的表达量均逐渐增高,且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4、21天治疗组两种因子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的模型组,第28天时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模型组和治疗组IL-9和PU.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14天,第28天与第2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9和PU.1在博来霉素引起的大鼠肺纤维化早期可能发挥促纤维化作用。活性维生素D_3可能通过降低PU.1的表达水平,进而减少IL-9的分泌,从而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活性维生素D3 IL-9 PU.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马唑仑通过调节肺泡巨噬细胞极化减轻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静 高煜茹 +5 位作者 蔡钱伟 朱委委 黄潇 孙大康 王晓芝 王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2-1097,共6页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LPS组)、瑞马唑仑干预组(RM+LPS组)和瑞马唑仑对照组(RM组),12 h后处死小鼠取材,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和...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LPS组)、瑞马唑仑干预组(RM+LPS组)和瑞马唑仑对照组(RM组),12 h后处死小鼠取材,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和双侧肺组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肺组织的湿干质量比(W/D)、BCA法检测BALF中总蛋白含量评价肺损伤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BALF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的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中M1巨噬细胞阳性标志物iNOS+和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的细胞比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检测肺组织中TNF⁃α、iNOS、CD206、Arg⁃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LPS滴注12 h后小鼠出现明显肺损伤;BALF和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iNOS+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肺组织中TNF⁃α、iNOS mRNA含量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给予瑞马唑仑干预后,与LPS组相比,RM+LPS组小鼠肺损伤明显改善;BALF和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显著降低,IL⁃10含量显著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iNOS+细胞数量显著降低,CD206+细胞显著增加;肺组织中TNF⁃α、iNOS mRNA含量及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CD206、Arg⁃1 mRNA含量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瑞马唑仑可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其向M2型极化,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脂多糖诱导的A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极化 瑞马唑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基序蛋白34(TRIM34)与微核染色体共定位并阻碍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向赤道板的移动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大康 安新业 +3 位作者 纪冰 程艳丽 高洪莲 田明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5-759,共5页
目的观察三基序蛋白34(TRIM34)与微核是否存在共定位关系,及对微核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移动的影响。方法构建并鉴定TRIM34-p EGFP-N3真核表达载体,转染TRIM34-p EGFP-N3载体至HEK293T细胞,经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用荧... 目的观察三基序蛋白34(TRIM34)与微核是否存在共定位关系,及对微核染色体在有丝分裂时移动的影响。方法构建并鉴定TRIM34-p EGFP-N3真核表达载体,转染TRIM34-p EGFP-N3载体至HEK293T细胞,经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用荧光显微镜观察TRIM34与微核间是否存在共定位关系。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结合Mito TrackerDeep Red线粒体示踪剂,进一步明确TRIM34、微核与线粒体间的位置关系。观察TRIM34-微核结合体在HEK293T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赤道板的位置关系。结果经测序鉴定,成功构建TRIM34-p EGFP-N3真核表达载体。TRIM34-p EGFP-N3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荧光显微镜发现TRIM34与微核可能存在共定位关系。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进行后续检测发现,存在共定位关系的TRIM34小体与微核间在外形上较一致。TRIM34-微核结合体与线粒体未见明显的共定位关系。在有丝分裂中期,结合TRIM34的微核染色体不能移动至赤道板。结论 TRIM34可以结合微核染色体,阻碍后者在有丝分裂中期向赤道板的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核 染色体破碎 TRIM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水细胞原位培养及核型制备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5
5
作者 郑静 卓越 刘艳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产前诊断染色体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羊水培养的影响因素较多,故其成功率较低。探讨影响羊水细胞原位培养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探索核型制备的条件,建立一种成功率高且较为稳定的羊水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方法对具... 目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产前诊断染色体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羊水培养的影响因素较多,故其成功率较低。探讨影响羊水细胞原位培养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探索核型制备的条件,建立一种成功率高且较为稳定的羊水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方法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435例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根据羊水沉淀物的颜色和大小分为5~10 mm^3白色团块、5~10 mm^3棕色团块、10~15 mm^3棕色团块、5~10 mm^3鲜红色团块、10~15 mm^3鲜红色团块组,根据采集羊水过程中使用器具的材质分为塑料组、塑料联合玻璃组、玻璃组,各30例,分析羊水离心后沉淀情况及不同材质操作器具的培养结局。选取培养良好的培养瓶和培养皿共100例,根据制片时环境温度和湿度分为20℃室湿20%组(室温:20℃,室湿:20%)、28℃室湿20%组、20℃湿度50%组、28℃湿度50%组,每组25例,对核型制备过程中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核型分散程度评分。结果 435例羊水培养中成功406例,培养成功率93.3%。培养结果显示,10~15mm^3棕色团块组和10~15mm^3鲜红色团块组细胞培养成功率(72.72%、56.25%)较5~10 mm^3白色团块组培养的成功率(95.98%)明显降低(P<0.01);10~15 mm^3鲜红色团块组细胞培养成功率较5~10 mm^3鲜红色团块组培养的成功率明显降低(56.25%vs 90.48%,P<0.01)。塑料组和塑料联合玻璃组细胞培养成功率(56.67%、70.00%)较玻璃组细胞培养成功率(93.33%)均明显降低(P<0.01)。20℃室湿20%组、28℃室湿20%组、20℃湿度50%组载玻片核型分散程度的得分[(52.48±2.44、66.36±2.25、71.60±2.34)分]明显低于28℃湿度50%组[(86.36±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室湿20%组、28℃室湿20%组载玻片核型分散程度的得分明显低于20℃湿度50%组(P<0.01)。结论对于有明显鲜血性的羊水,立即加入0.5 mL无菌肝素可提高羊水培养的成功率;全部采用玻璃器具可有效地提高羊水细胞培养的成功率;控制好分散过程中环境的温度和湿度(28℃、50%),可以制作出合格的核型分析载玻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水 原位培养 核型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牡蛎中Cg-IL-17和Cg-TGF-β的表达及其免疫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董洪亮 刘乃国 +3 位作者 倪娜 李彩玉 郑静 苗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目的:探讨Cg-IL-17和Cg-TGF-β在太平洋牡蛎中表达的组织定位、免疫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实时定量PCR研究表明,Cg-IL-17和Cg-TGF-β在弧菌感染后的太平洋牡蛎的鳃、外... 目的:探讨Cg-IL-17和Cg-TGF-β在太平洋牡蛎中表达的组织定位、免疫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实时定量PCR研究表明,Cg-IL-17和Cg-TGF-β在弧菌感染后的太平洋牡蛎的鳃、外套膜、心包液、唇须、消化道和闭壳肌中表达明显增强。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Cg-IL-17和Cg-TGF-β在未染菌组牡蛎的消化道、消化腺、鳃、唇须、外套膜中都有表达;染菌组以上各组织中的Cg-IL-17和Cg-TGF-β表达量均有显著增高,而消化道、消化腺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闭壳肌中也均有微弱表达;感染弧菌前后两种基因在性腺中均未见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种基因表达量在唇须和外套膜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Cg-IL-17和Cg-TGF-β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且都参与了太平洋牡蛎的固有免疫反应;消化道可能是牡蛎主要的免疫反应器官之一;Cg-IL-17和Cg-TGF-β在唇须和外套膜中可能存在调控关系或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牡蛎IL-17 牡蛎TGF-β 组织定位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M22与HIV衣壳蛋白p24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共定位研究
7
作者 安新业 纪冰 孙大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2-386,共5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三基序蛋白22(TRIM22)与HIV衣壳蛋白p24在U-251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共定位情况。方法分别将pEGFP-N3-TRIM22或pDsRed1p24载体转染U-251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RIM22-EGFP和p24-DsRed1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目的观察外源性三基序蛋白22(TRIM22)与HIV衣壳蛋白p24在U-251脑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共定位情况。方法分别将pEGFP-N3-TRIM22或pDsRed1p24载体转染U-251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RIM22-EGFP和p24-DsRed1的表达和分布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xyz轴扫描,经ImageJ 1.50i软件进行3D结构重建,观察p24-Dsred1在U-251细胞中的分布特点。将pEGFP-N3-TRIM22和pDsRed1p24载体在U-251细胞中共表达,观察TRIM22-EGFP和p24-DsRed1是否存在共定位关系。结果单独转染pEGFP-N3-TRIM22或pDsRed1p24载体时,TRIM22-EGFP和p24-DsRed1在U-251细胞的胞体或突起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且3D结构重建显示外源性p24-DsRed1可迁移至U-251细胞的足突。在U-251细胞共转染pEGFP-N3-TRIM22和pDsRed1p24载体时,TRIM22-EGFP与p24-DsRed1存在共定位关系,并能以出胞形式脱离细胞。结论 TRIM22与HIV衣壳蛋白p24在U-251脑胶质瘤细胞中存在共定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衣壳蛋白p24 三基序蛋白22 共定位 脑胶质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自噬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0
8
作者 苗双 丁国建 +3 位作者 宋殿芳 张传厚 刘乃国 董洪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探讨IPF中细胞自噬对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EMT)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肺纤维化组、自噬诱导组、自噬抑制组。对照组细胞(A549)常规培养,肺纤维化组、自噬诱导组、...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探讨IPF中细胞自噬对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EMT)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肺纤维化组、自噬诱导组、自噬抑制组。对照组细胞(A549)常规培养,肺纤维化组、自噬诱导组、自噬抑制组细胞(A549)均加入5 ng/mL的TGF-β1进行诱导,肺纤维化组不做进一步处理,自噬诱导组、自噬抑制组分别加入终浓度10μg/L Rapamycin、10 mmol/L 3-Methyladenine来诱导或抑制细胞自噬;12、24、48 h,检测各组羟脯氨酸含量,Real-time 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α-肌动蛋白(α-SMA),α-SMA、LC3-Ⅱ或LC3-Ⅱ/LC3-Ⅰ、Beclin1、E-钙黏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纤维化组、自噬诱导组、自噬抑制组12、24、48 h羟脯氨酸含量、α-SMA、Vimentin的mRNA转录水均升高(P<0.05),Beclin1、LC3-Ⅱ、E-cadherin的mRNA转录均降低(P<0.05)。与肺纤维化组比较,自噬诱导组在12、24、48 h羟脯氨酸含量、α-SMA、Vimentin的mRNA转录水平降低(P<0.05),Beclin1、LC3-Ⅱ、E-cadherin的mRNA转录水平升高(P<0.05);而自噬抑制组12、24、48 hα-SMA、Vimentin的mRNA转录水均升高(P<0.05),Beclin1、LC3-Ⅱ、E-cadherin的mRNA转录水均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24 hα-SMA(1.21±0.17)比较,肺纤维化组(2.57±0.34)、自噬诱导组(1.69±0.31)、自噬抑制组(3.41±0.52)表达水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24 h 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0.27±0.07)比较,肺纤维化组(1.74±0.31)、自噬诱导组(1.03±0.25)、自噬抑制组(2.43±0.61)表达水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肺纤维化组、自噬诱导组、自噬抑制组Beclin1的表达分别为2.31±0.31、0.54±0.29、0.91±0.23、0.28±0.07,E-cadherin的表达分别为3.07±0.41、0.74±0.35、1.21±0.51、0.35±0.07,LC3-Ⅱ的表达分别1.15±0.14、0.53±0.11、0.76±0.09和0.17±0.08,以上数据提示Beclin1、LC3-Ⅱ/LC3-Ⅰ、E-cadherin的蛋白水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肺纤维化组比较,自噬诱导组α-SMA、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均降低(P<0.05),Beclin1、LC3-Ⅱ/LC3-Ⅰ、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均升高(P<0.05);自噬抑制组α-SMA、Vimentin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Beclin1、LC3-Ⅱ/LC3-Ⅰ、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细胞自噬和EMT过程在IPF中起重要作用,IPF中诱导或抑制细胞自噬,可以通过抑制或激活上皮细胞的EMT过程,来抑制或促进IPF的发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A549细胞 细胞自噬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纤维化中1,25-(OH)_2D_3对内质网应激及ATG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刘营 刘乃国 王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1-397,共7页
目的 1,25-(OH)2D3是否影响肺纤维化中内质网应激及自噬仍不清楚。文章探讨内质网应激及自噬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了1,25-(OH)2D3对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及ATG1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区组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 目的 1,25-(OH)2D3是否影响肺纤维化中内质网应激及自噬仍不清楚。文章探讨内质网应激及自噬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了1,25-(OH)2D3对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及ATG1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区组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30只。模型组、治疗组经气管灌注博来霉素(5.0 mg/kg),对照组经气管灌注等渗盐水200μL/只。自气管灌注后第2天起,治疗组腹腔注射1,25-(OH)2D32μg/kg,模型组腹腔注射1,25-(OH)2D3溶剂(0.1%乙醇、99.9%丙二醇)200μL/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200μL/只,各种注射均为隔天1次,直至处死。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ERK、ATF4及ATG12的mRNA表达状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ERK、ATF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14、21、28 d的PERK水平(1.01±0.23、1.05±0.09、1.04±0.08)比较,模型组(2.30±0.19、3.59±0.27、4.63±0.19)和治疗组(1.44±0.34、1.92±0.17、2.52±0.15)表达均增加(P<0.05);与对照组14、21、28 d的ATF4水平(1.04±0.07、1.05±0.08、1.03±0.10)比较,模型组(2.10±0.12、3.91±0.14、6.20±0.28)和治疗组(1.49±0.27、2.52±0.42、4.02±0.31)表达均增加(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14、21、28 d组内不同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4 d模型组、治疗组中ATG12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21、28 d ATG12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肺组织中PERK、ATF4蛋白质在肺泡上皮细胞、肺间质细胞,尤其是肺巨噬细胞中表达,可见大量棕褐色颗粒,较正常肺组织中两种蛋白质阳性信号明显增强。14、21、28 d模型组和治疗组中PERK、ATF4的蛋白质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建模时间的延长蛋白质的表达递增,14、21、28 d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OH)2D3可能通过抑制PERK-e IF2α-ATF4信号通路来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肺纤维化 PERK-eIF2α-ATF4通路 ATG12 1 25-(OH)2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干扰素诱导表达的三基序蛋白22引发线粒体交联促进心肌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双 孙大康 +5 位作者 崔明丽 王倩倩 赵希军 徐会圃 李洋 程艳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7-1134,共8页
目的:研究三基序蛋白22(TRIM22)在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致人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FN-α刺激心肌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IFN-α刺激心肌细胞后,不... 目的:研究三基序蛋白22(TRIM22)在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致人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FN-α刺激心肌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IFN-α刺激心肌细胞后,不同时间点TRIM22 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TRIM2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IFN-α的剂量依赖性关系。在心肌细胞中过表达TRIM22,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核酸染料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或线粒体深红色荧光探针染色,经激光共聚焦观察TRIM22与线粒体的共定位情况及对线粒体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IFN-α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realtime PCR检测发现,IFN-α刺激心肌细胞6 h后TRIM22 mRNA表达显著上调,12 h达最高,随后逐渐下降(P<0.05)。同时IFN-α刺激心肌细胞TRIM2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激光共聚焦检测发现TRIM2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以团块状分布在胞浆和胞核中;TRIM22与线粒体存在共定位关系,TRIM22能够引发线粒体交联,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小体出现。结论:IFN-α可刺激心肌细胞高表达TRIM22引发线粒体交联,加速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干扰素 三基序蛋白22 心肌细胞 心肌炎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H3Ser10磷酸化对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明明 孙大康 +5 位作者 孟玮 王楠 倪娜 李清春 王雁林 孙洪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组蛋白磷酸化修饰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猪卵母细胞中组蛋白H3的磷酸化模式及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调控。方法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组蛋白H3Ser10(H 3S10)磷酸化在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 目的组蛋白磷酸化修饰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猪卵母细胞中组蛋白H3的磷酸化模式及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调控。方法首先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组蛋白H3Ser10(H 3S10)磷酸化在猪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表达情况,随后体外成熟猪卵母细胞,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分为4个组,一组正常培养作为对照组,另外3组分别添加5、10、30μmol/L ZM447439的成熟液,体外培养27 h,分别为5、10、30μmol/L ZM447439处理组。统计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所占的比例,并进一步检测猪卵母细胞组蛋白H3S10磷酸化的表达模式及蛋白激酶Aurora B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与GVBD期组蛋白H3S10磷酸化水平比较,MI期和AI期明显升高(P<0.05),AI期较MⅡ期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10、30μmol/L ZM447439处理组GVBD期卵母细胞比例[(32.14±0.51)%、(95.34±0.59)%]较对照组[(2.56±0.03)%]增加(P<0.05),MI[(66.88±0.13)%、(4.66±0.04)%]较对照组[(87.42±0.14)%]明显下降(P<0.05)、AI期[(1.01±0.03)%、(0.00±0.00)%]较对照组[(10.02±0.21)%]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卵母细胞发生H3S10去磷酸化修饰比例(0)比较,10μmol/L、30μmol/L ZM447439处理组[(35.2±0.39)%、(95.4±0.65)%]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10、30μmol/L ZM447439处理组Aurora 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组蛋白H3S10磷酸化修饰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过程起着一定作用。Aurora B激酶抑制剂ZM447439处理引起组蛋白H3S10磷酸化水平及Aurora-B激酶的表达降低导致卵母细胞成熟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卵母细胞 成熟 组蛋白 H3S10磷酸化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欣蒙 高洪莲 +2 位作者 刘奇奇 于睿 张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217,共6页
目的探讨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3周龄豚鼠80只(80眼),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FDM组、雷帕霉素组、FDM+雷帕霉素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FDM组单纯缝合豚鼠右眼眼... 目的探讨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3周龄豚鼠80只(80眼),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FDM组、雷帕霉素组、FDM+雷帕霉素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FDM组单纯缝合豚鼠右眼眼睑;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μg;FDM+雷帕霉素组于实验第1天、第7天豚鼠右眼球结膜下注射雷帕霉素50μg后再缝合右眼眼睑。记录各组豚鼠实验前及实验第7天、第14天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并取各组豚鼠视网膜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各组豚鼠视网膜形态变化;取各组豚鼠巩膜行RT-PCR检测巩膜组织中mTOR、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巩膜组织中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FDM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的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增加,形成了相对近视;FDM组巩膜中MMP-2、α-SMA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增加,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巩膜中mTOR mRNA和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视网膜变薄,各层结构排列紊乱、疏松。雷帕霉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天、第14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视网膜形态无明显变化。FDM+雷帕霉素组与FDM组相比,实验第7天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第14天右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多,MMP-2、α-SMA、mTOR的mRNA和AKT、p-AKT、mTOR、p-mTOR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雷帕霉素球结膜下注射可延缓豚鼠FDM的形成,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巩膜中的MMP-2、TGF-β1、α-SMA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的,且对正常豚鼠视网膜结构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觉剥夺性近视 雷帕霉素 雷帕霉素靶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2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奇奇 高洪莲 +3 位作者 刘蓓 李欣蒙 于睿 张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2-726,共5页
目的探讨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融合蛋白康柏西普(Conbercept)球结膜下注射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普通级3周龄断乳花色豚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手术组、生理盐水组、Conbercept组,每组各12只。... 目的探讨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融合蛋白康柏西普(Conbercept)球结膜下注射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普通级3周龄断乳花色豚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手术组、生理盐水组、Conbercept组,每组各12只。其中空白对照组豚鼠不作处理,单纯手术组、生理盐水组、Conbercept组使用眼睑缝合法遮盖右眼,生理盐水组、Conbercept组分别在缝合时、缝合后7 d右眼球结膜下注射0.05 mL生理盐水、0.5 mg(0.05 mL)Conbercept。记录各组眼睑缝合前及缝合后7 d、14 d时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并取后极部巩膜组织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豚鼠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2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眼睑缝合后7 d、14 d,单纯手术组较空白对照组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均增加,MMP-2、TGF-β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加,TGF-β1、TIMP-2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手术组与生理盐水组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眼睑缝合后7 d,与生理盐水组相比,Conbercept组眼轴长度、屈光度及TIMP-2、TGF-β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MP-2、TGF-β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眼睑缝合后14 d时,与生理盐水组相比,Conbercept组眼轴长度、屈光度及MMP-2、TGF-β2、TGF-β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0.5 mg Conbercept球结膜下注射可延缓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且可能是通过调节巩膜中的MMP-2、TGF-β1、TGF-β2表达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形觉剥夺性近视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切削术后早期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隋文君 高洪莲 +1 位作者 刘奇奇 张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36-943,共8页
目的探讨兔角膜表层切削术后早期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60只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均行右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眼分为PRK+生理盐... 目的探讨兔角膜表层切削术后早期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60只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均行右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眼分为PRK+生理盐水组、PRK+bFGF组和单纯PRK组,每组20眼,术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bFGF点眼,每日3次,每次1滴,单纯PRK组未行任何处理,药物连续应用至动物处死,另取8只兔为空白对照组。各手术组分别于术后7d和28d各取10只兔,空白对照组取4只兔,通过眼前节照相、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AS-OCT)记录角膜上皮愈合及haze情况,并行Fantes分级;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兔角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角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各手术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7,P=0.57)。各组兔眼术后不同时间点haze分级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1.736,P<0.01;F时间=129.445,P<0.01);术后28d,PRK+bFGF组haze分级明显高于PRK+生理盐水组和单纯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S-OCT显示,空白对照组角膜上皮表面反射条带连续、光滑,上皮细胞与基质层排列紧密;术后7d各组角膜上皮表面反射条带连续、光滑,与浅基质层连接欠紧密,浅基质层反射增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术区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层细胞增生,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其中以PRK+bFGF组最明显;术后28d,上述表现明显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角膜组织中仅见少量MMP-2表达;术后7d各手术组角膜组织中TGF-β1、α-SMA、MMP-2均呈阳性表达,PRK+bFGF组角膜组织中阳性染色最强;术后28d,TGF-β1、α-SMA和MMP-2的表达较术后7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表层切削术后早期应用bFGF可促进haze形成,其主要机制与bFGF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增生,影响浅基质层胶原排列,导致haze相关因子TGF-β1、α-SMA和MMP-2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表层切削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隋文君 高洪莲 +1 位作者 刘奇奇 张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选取普通级新...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选取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64只(64眼),随机分为28μmol·L^-1罗格列酮组、14μmol·L^-1罗格列酮组、1 g·L^-1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生理盐水组、单纯PRK组,每组16只(16眼)。均行右眼PRK手术,术后分别给予28μmol·L^-1罗格列酮、14μmol·L^-1罗格列酮、1 g·L^-1DMSO+生理盐水滴眼,单纯PRK组未作任何特殊处理。术后各组用裂隙灯观察并比较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分别于PRK术后7 d、28 d比较各组haze情况并行眼前节照相;每组分别于PRK术后7 d、28 d分批处死8只兔,取角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的表达。结果 PR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K术后7 d、28 d,各组haze分级及TGF-β1、α-SMA、MMP-2的表达情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28μmol·L^-1罗格列酮组haze最轻,14μmol·L^-1罗格列酮组其次,明显轻于1 g·L^-1 DMSO+生理盐水组及单纯PRK组,除1 g·L^-1DMSO+生理盐水组及单纯PRK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对兔PRK术后haze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可能由TGF-β1/Smad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 转化生长因子-β1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2 SMAD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